成都驶出开往春天的地铁 |
四川在线消息
[交通提速·现象]
“大舞台”和它的“羊肠道”
“每当有球赛,我在楼上就能听见体育中心喧天的鼓乐。”10月15日傍晚,市民李如海站在顺城大道旁自家阳台上,一边看甲A电视转播,一边听着数百米外的体育中心传来的一浪高过一浪的“雄起”声。
10多年来,李如海虽然早已习惯了身边这个金牌球市大舞台的喧闹,但通往这个舞台的道路却一直拥挤不堪:只要一有赛事,60多个交警就会忙得团团转,得提前一个多小时在天府广场、盐市口、玉带桥、人民西路等多个路口指挥交通,而每次散场更是几乎要让人民中路、顺城大道、蜀都大道甚至周边更广范围的路网陷于瘫痪境地,球迷骑车开车“突出重围”像极了攻破球场上“铁桶阵”!长期在现场值勤的交警深有感触地说:“从路网设计角度看,体育中心的位置很不合理。”
体育中心与邻近的商务中心、政务中心相距均不到一公里,几大中心挤在成都心脏地带,这一现象被交通管理部门比喻为成都潜在的“心肌梗塞症”。成都交通早就到了非动“心脏手术”不可的地步了。
[交通提速·结症]
“畅通办”和它的“闹心事”
八宝街111号市建委大楼上挂着一招牌:“成都市畅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年半前,这里承担起了为城市道路“舒经活血”的重任,而市委市府给它办完“规定动作”的时间是3年。
“老心脏上做大手术”,畅通办一负责人这样来理解他们的特殊任务。2002年初,成都市的机动车数量是82.5万辆,如今这数字变成了92万多辆,而且在未来3年内,还会以每年不低于10万辆的速度激增!如果不彻底打破单中心的城市格局,成都的提速之梦就好比缘木求鱼!
专家诊断,成都的交通病主要包括:在高达25%的机动车年增长率面前,仅为6.4%的道路面积年增长率将永远是个不断增长的负数;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占全市面积16%的中心城区承载了全市40%以上的交通负荷。这是成都人眼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不管是春熙路周边,还是天府广场附近,大多数停车场在多数时段都是“满”字牌高挂。“挤?不挤才怪!”连大字不识几个的守车人都看出了成都的“交通病”,成都之痛,真的摆在了大街上。
一语蔽之:单中心的成都,交通流呈环状放射的摊饼型,道路功能区分不明,主干道做不了“主”,次干道又泄不了“洪”;道口的立交化程度低,一遇情况,顿成瓶颈。
[交通提速·方案]
“井+环”和它的“魔方盒”
今年4月28日,红星路下穿隧道通车,机动车平均行程时速由8公里提速为35公里。这条“西南第一隧道”不仅让红星路彻底抛掉了“成都第一堵”的帽子,还让成都人发现了一种解决提速不错的方案———道路下穿。
红星路的全线畅通,使一条城市快速通道豁然开朗:成绵高速-青龙场立交桥-府青路-红星路-新南路-科华北路-红星路南延线———这正是成都“井”字形快速通道构想中那刚劲的一竖!
根据市畅通办中心城区路网规划,一个“井+环”的构思赢得了各界瞩目。“井”南北向的两笔是东城根街和红星路,东西向的两笔是滨江路和新华大道,这4条大道的路口均配有上跨下穿的立交方案。以内环路锦里西路至合江亭为例,将建彩虹桥上跨、老南门上跨、锦江宾馆下穿、新南门下穿4个立交体,仅这一改,就将把机动车行车时间由40分钟提速为10分钟!“井+环”中的“环”则指的是一二三环路及绕城高速公路。此前,有关部门已在一二环路上拓宽道口。 随着“井+环”格局的大步实施,成都中心城区的交通格局有了明显改善:成都机动车在畅通办成立一年半后虽然又添了25万余辆,但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反而明显有所缓解———科学规划,让人们看到了成都提速更大的空间。
[交通提速·设想]
白皮书和它的畅通方略
成都的私家车拥有量高居全国第二。一种短视的观点认为:成都大修路可以促进成都大发展,而在城建、规划专家眼里则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城市的道路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把路修下去,且修路也不仅仅为了行车。
城东、城南两个副中心启动让专家备受鼓舞:“它使成都交通从根本上变单中心摊大饼为多中心组团式均衡布局,这就好比将现在挤在一个停车场的车分摊给3个以上的停车场。政务中心的迁出,商务中心的建设等使车流、人流、物流分布更为合理:‘这才是根本出路’。”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不久前联合印发了《成都市城市交通规划总报告》的白皮书,提出了“以中心区为核心,覆盖主要发展走廊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在城市的中心区采用以公共交通为主”的战略。
有关部门已提出鼓励公交,对私车在中心区与其他地区区别对待的政策框架,并拟采用经济杠杆,提高中心区停车费标准外加分时段收费等一揽子设想,为成都提速。
[交通提速·轨道]
地铁线和它的大致模样
市委书记李春城在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上首次明确提出“持之以恒地抓好地铁项目”,市长葛红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意指出,要“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畅通办则进一步对此解读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
如今看来,开往成都的地铁不仅在理论上启动了,还有了个大致模样:
1号线北起动物园,南到华阳;2号线起于成灌客运站,止于成渝客运站;3号线起于柳家碾,止于琉璃场;4号线起于城南客运中心,止于竹子桥;5号线起于成雅客运站,止于成都大学。5条线共长120余公里,总投资匡算为504亿,每公里造价4亿。
由1号线大部组成的“成都地铁一期工程”更是脉络清晰:北起红花堰,途经火车北站、文殊院、骡马市、天府广场、省体育馆、火车南站至世纪广场,正线长15.15公里(地下线路11.92公里,地上线路3.23公里),将设车站13座,最高行车时速为80公里。
一个乐观说法是,地铁1号线的线路、站点等规划方案已获有关方面认可,如获国家批准即可开建,年内将开工建设地铁试验段。2020年,成都地铁每天将运送客流200万人次。
[交通提速·远景]
大成都和它的快速轨道
如果地铁来临,成都人的生活半径将大大延伸。更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自近期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地下铁道学术交流会。成都市地铁办有关专家在会上提出了更为宏大的设想:从2003年至2035年,用30年时间,分3个层次、3个阶段在1.23万平方公里的大成都范围内规划、建设“一小时”大成都快速轨道交通网络。
第一层次:地铁+环市铁路,即由5条地铁线路和三环路周边已形成的环市大铁路构成第一层次区域内的轨道交通网络;
第二层次:轻型轨道+既有大铁路,即从第一层次出发,规划长度为94.3公里的轻型轨道,连接彭州、新都、郫县、温江、双流、新津、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崇州等卫星城镇,另外改造利用既有大铁路39公里;
第三层次:轻型轨道+既有大铁路,即从第二层次出发,规划3条轻型轨道,第一条为新津-蒲江,第二条为新津-邛崃,第三条为崇州-大邑;同时,改造利用总长为89.5公里的既有大铁路(金堂-青白江-彭州-都江堰),构成第三层次区域内的轨道交通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