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发射的成千上万枚导弹划破夜空飞向伊拉克,掀起“沙漠风暴”,海湾战争由此爆发。 转自搜狐 12年后的今天,世界正面临着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第二次“海湾战争”,它被认为是21世纪第一战。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做着不同的努力,不管怎样,它的最终结局都将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转自搜狐 ■开战篇 转自搜狐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全境,是上一次海湾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转自搜狐 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大国长期争夺的对象。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缓和后,该地区潜在的矛盾逐渐突出。伊拉克对科威特觊觎已久,1961年拒不承认科独立,并企图以武力将其吞并,因遭英国干预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反对,才于1963年承认其独立。此后,因边界问题与科多次发生纠纷和冲突。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境,要求科威特减免其债务,并指控科威特超产石油和偷采边境石油,导致伊石油收入锐减,要求科赔款和道歉;同时还向科提出重划边界和租用布比延岛与沃尔拜岛99年的要求。遭科坚决拒绝后,伊于1990年8月2日出兵占领科全境,8月8日宣布科为其第19个省。 转自搜狐 伊拉克的侵略行径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同时也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为美出兵海湾提供了借口。美国出兵海湾的战略目的是:控制海湾石油资源,掌握西方经济命脉,巩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长期驻足海湾,在中东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秩序”;制服地区强国伊拉克,保持海湾地区力量均衡,维护美国全球利益。伊侵科当天,美“独立”号航空母舰即奉命驶往海湾。8月6日,美总统布什下令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向海湾部署军队。联合国安理会亦通过要求伊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并对伊实施贸易禁运等决议。美国以执行联合国决议的名义建立多国联盟。英、法等38个国家出于不同目的派遣20余万人的战斗部队或支援部队,日本等10多个国家向美国捐款540余亿美元。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限定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并授权联合国成员国在1月15日后可使用武力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转自搜狐 ■影响篇 转自搜狐 此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也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转自搜狐 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海湾战争后,美国制定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更加快了独霸全球的步伐。 转自搜狐 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前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击前苏联。海湾战争后,前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转自搜狐 ■烽火篇 转自搜狐 空战(1991.1.17~2.23)沙漠风暴 转自搜狐 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 转自搜狐 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至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极大削弱了伊军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同时,伊军曾试图以向海湾倾泄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等手段阻遏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均未达目的。 转自搜狐 海战(1991.1.18~2.24)声东击西 转自搜狐 1月18日,即“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后的第二天,多国部队对伊发起了第一次反舰攻击。从“突击者”号和“中途岛”号航母上起飞的攻击机袭击并击伤了2艘伊拉克舰艇。 转自搜狐 1月30日,多国部队在波斯湾北部的布比延岛附近进行了“沙漠风暴”行动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攻击作战。这次称为“布比延之战”的海战前后持续了13个小时,伊军11艘舰艇遭到重创,只有2艘受伤的舰艇逃到了伊朗,1艘为“奥萨”II级导弹快艇,另1艘为“北方”级两栖舰。 转自搜狐 1991年2月24日下午,在多国部队地面作战进行之时,美中央总部海军司令部命令两栖特遣编队拂晓前在谢拜赫港附近进行一次佯动或佯攻。虽然规模不大,但达到了控制伊岸防部队的目的。 转自搜狐 地面战(1991.2.24~2.28)军刀出鞘 转自搜狐 多国部队于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发起地面进攻: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从沙科边界向北进攻,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并占领科威特市;美第7军实施主要突击,从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尔后挥师东进,与其左邻第18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约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美第18空降军从沙伊边界突入伊境至幼发拉底河岸,协同美第7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转自搜狐 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转自搜狐 ■结局篇 转自搜狐 在这场战争中, 美军亡390人、伤3336人、被俘21人、失踪45人,损失飞机34架、直升机22架、坦克35辆,2艘海军舰只触雷负伤;英军亡36人、伤43人、失踪8人、被俘12人,损失飞机7架;其他国家军队亦损失轻微。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转自搜狐 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9/10;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骗、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成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开展心理战等,在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要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 转自搜狐 (本版撰文/凌空)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