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改革新途径—东北师大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2002年9月27日10:54 新华网
|
新华网长春9月27日电 探索高校改革的新途径——东北师大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 马扬
从1999年末到2002年,地处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北师范大学发生了巨大变化。3年来,无论是办学规模、资金投入、学生人数,还是科研项目、专业设置,学校都几乎翻了一番,以极快的速度建起了一个新东北师大。他们的一些改革探索,或许会为其他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管理改革促竞争
1999年,东北师大校园占地面积不到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有34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7000多人,硕士点5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
如今,校园面积增加到1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本科专业新增了15个人文、艺术类专业,学生发展到1.3万余人,硕士点已发展到7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由于被国家批准试办研究生院,现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此外,学校还相继建立了教育部植被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研究中心……
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东北师大先后进行了机关、后勤和院(系)所三大方面的管理体制改革,机关由原来的34个部处级单位精简到了20个,人员由419人减少到236人,比改革前下降了43.7%。一支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干部队伍呈现在了全校师生面前。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校总务处对各服务经营实体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与实体剥离。院系所管理体制改革使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相当一部分决策权下放给了以学科带头人为主的教授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决定院系所改革、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这三项改革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全校上下形成了一股比教学效果、比科研成果、比敬业精神、比工作干劲、比对学校贡献的竞争向上的氛围。
启示二:联合办公出效益
2000年,占地60多万平方米的东北师大净月校区一期工程完工,东北师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政法学院等6个学院的5000余名学生入住到这里。从一片荒凉的旷野,到一座现代化大学的悄然崛起,只用了短短的150天,实在叫人不能不惊讶。
净月校区有近30个本科专业、近万名师生、校园占地60多万平方米,如此大的规模,却只有29名管理者,这听起来简直难以置信。
29人治理下的净月校区是否能令人满意呢?记者看到,在净月校区的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独立工作间,校区每个院(系)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楼。宽敞洁静的饮食环境、安静舒适的教室、温馨明亮的寝室让每一个来到新校区的人都赞赏不已,让曾经心有疑惑的人也连连称奇。
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净月校区联合办公室。为了形成更科学有效的管理,东北师大在新校区只下设了与校区日常运行最直接相关的教务处、后勤管理等8个部门,校区办公室就是“前线指挥所”,每当有重大活动,各部门总是一起商讨具体方案并落实实施,净月校区各院系的院长、系主任则直接对校长负责。这样避免了更多的中间环节,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启示三:“尊重的教育”育新人
自上世纪末开始,东北师大就提出了用“尊重的教育”理念培养人的口号。
尊重的教育包括三个内涵:尊重教育规律,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按教育规律而不是按个人主观愿望去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即善于发现人才,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使更多的学生早日成才;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即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消除师生对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师大人在亮出自己教育理念的同时,更在积极地践行这一理念。2001年3月新学期伊始,听马克思主义学院赵野田副教授讲授《法律基础》课的同学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他几乎每堂课都有作业,但内容却是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当堂用简要的文字对其进行分析,亲自做一回《今日说法》的主持人。这种方式使同学们能将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这一全新的课堂模式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
“尊重的教育”理念为东北师大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毕业生。近年来,毕业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1999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94%,2000年达96.03%,2001年达99.27%。(完)( 稿件来源:新华网 )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