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管理局:上海正迈向生态宜居城市
2002年9月15日02:54 东方网
|
历史丰碑
人工湖新气象新天地
上海市中心“飞落”一泓碧水,平地“浮起”一大片葱绿,带给老百姓的实惠首先就是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了。原先在太平桥地区居住的市民,至今还记得每天不得不倒粪桶的旧里弄生活。当时每户居民的平均居住面积仅22平方米,而在动迁后大幅度改善到了80平方米以上。
市中心围起人工湖,不仅使得以往脏乱差的旧区面貌一新,人们在这里还重新找回了亲水、亲绿、亲自然的梦想。和以前以陆地植物为主的绿地相比,围起湖泊的绿地更能引出水上动植物、岛屿、庭院、桥梁等一系列景观,从而营造出更和谐的综合性生态环境,为上海人的休闲、观光、旅游提供更好的绿色空间。
同时,“推窗见绿、亲水而居”的住宅理念也不再成为梦想。随着太平桥人工湖的建成,许多房产开发商纷纷看到公共绿地、公共水景给住房带来的巨大升值空间。在本市已建成的诸多大型绿地,如太平桥绿地、延中绿地、黄兴绿地等周围,不断掀起“亲水而居”的居住热潮。
而随着自然生态的提升,公共绿地周边的商业环境也在不断升级。以太平桥绿地为例,依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对周边淮海路商务中心的投资环境、新天地休闲区的商业功能,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整个城市公共绿地的兴起,为上海打造现代商业商务综合中心提供了重要的软环境保障。
更重要的是,市中心人工湖泊、绿地形成的“合力”效应圈,使得上海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大为改善。如果继续保持绿地的增量,本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将有望回复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辉煌瞬间
2001年5月20日下午2时太平桥绿地生态湖涌出活水
市中心首个大型景观生态湖的诞生地———太平桥绿地能否成为上海园林设计史上的奇迹,在城市腹地实现挖出一个湖的梦想,在2001年5月2日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当下午的时钟指向2时这一刻时,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停下了手中的活。数百名工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已经挖好的湖水池。
随着现场指挥的一声令下,只见数股巨大的白色水注,如万马奔腾般涌入池底。一个波光粼粼的湖泊,硬是从周围一片钢筋水泥中“横空出世”,向无数上海人展现“她”的温柔风姿。
“城市中央挖开这么大一座人工湖,本身就是最大的特色,”一位设计人员对记者说。他说,上海历史上还没有这么大一座人工湖,能够舍得投资绿地建设,实在是高瞻远瞩之举。
从灌注湖水的这一刻起,标志着整个太平桥绿地工程基本完工,上海的城市腹地,首次诞生了12000平米的大型人工景观湖泊。而这里原来脏乱差的旧里弄,从此彻底从上海地图上消失。
幕后故事
两个“活”神话
现在走在太平桥绿地上,一眼看过去是绿树葱茏,水清鸟翔。而在这片美景的背后,其实包含着许多常人看不到的高科技成果。
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太平桥绿地内的大树成活率高达90%以上,并且是在非季节种树的困难条件下完成的。这如果在以往的园林工作中,是想也不敢想的。
其中的秘密就在于他们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新技术。这些树移植时都采用了“金属苗”技术,泥球盛在经过特殊处理的金属容器里,然后连容器一起种到土里。
而一种国际最新的“活力素”,会给植物的根系输送特别营养,为树木在移植时“助壮”。此外,还首次采用了“地下支撑”技术,用金属在地下将树的根和干固定在土里。这样,地面上不会有妨碍观赏的支撑架,而树的“感觉”就像扎根泥土一样,防台风能力一样强。
另外,如何让人工湖“活”起来也是设计人员当初的重点考虑。最后运用的方法包括了五大“法宝”,分别是充氧系统、水循环系统、生化系统、满溢系统和喷泉系统。
充氧系统通过地下埋管,365天让湖水能痛快地做“深呼吸”;当水质有所变化时,水循环和生化系统便开始共同承担过滤杂质、澄清水质的作用。如果碰到雨季、暴雨成灾时,满溢系统内的机关一动便可有效抵御雨水倒灌;而喷泉系统内的400多个喷嘴和200多盏灯将在市中心为市民营造出一幅如梦如幻的水景图。
特别专访
明年创国家园林城市
“绿化是一种文化,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其实体现了它的人文内涵。”市绿化管理局肖强华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而人文精神下的绿化生态环境,正使得上海向着“生态宜居”城市持续迈进。
肖强华介绍说,以太平桥绿地为典型的上海公共绿地,其实正体现出上海的生态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神写照。而像这样大规模、大手笔的公共绿地,上海可以说是俯首皆是。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绿地中,面积过万的可谓是信手拈来。7万平方米的徐家汇公园,10万平方米的陆家嘴中心绿地、13万平方米的虹桥花园、23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50万平方米的大宁公园、60万平方米的黄兴公园、140万平方米的浦东世纪公园……“出门五百米见绿”的人性化主张,更是让市民和绿地的接触更加亲密。
谈到上海今后的绿化发展计划,绿化管理局可谓信心十足:今年环线内新建一批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新建四平科技公园、四川北路绿地、不夜城绿地等一批大型公共绿地,抓紧启动外环线400米绿带,确保新建4000公顷绿地等。预计到今年底,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可达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明年争创国家园林城市。
而上海环境变迁带来的改善,最终的受益者,还是生活环境不断提升的老百姓。
人物特写
聪明的移树人
“当时为了抢工程完工,连续十几天几乎都没睡过一顿好觉。”去年负责绿地绿化工程的项目经理李建国这样对记者说。
该工程施工的最大“敌人”是时间。太平桥绿地的绿化建设,不是按天算,而是按小时算的。李建国回忆起当时的紧张经历时,至今还是历历在目。
在施工中碰到的另一个难题是,由于绿化要和水电管道铺设、灯光铺设等工程交叉施工,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很多大树用卡车运到现场,居然被堆起的建筑垃圾挡住,没办法运到移植的地点。
于是,李建国冒险想出一个主意,采用只有在建筑工地才有的履带吊车,硬是将几吨重、高达二十米的大树从马路上吊到机器履带上,缓缓平移“上山”,拖到指定位置。并运用国际先进的移植技术,给大树“吊盐水”,输最好的营养液,才保证了树木极高的成活率。
特别体验
绿地是个天然大空调
记者在太平桥绿地的湖滨走廊看到,在淮海路现代繁华的高楼大厦映衬下,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地中央,波光粼粼的湖水,犹如明珠镶嵌其中。弯曲的湖岸环绕成一条美丽的弧线。
湖周围栽种了银杏、红榉、香樟、白皮松、马褂木、栾树、无患子等各种乔木、灌木30多种。小岛、桥、亲水平台、观礼台、喷泉等布局使人工湖更加婀娜多姿。
感受最强烈的还有里面空气的舒适,人工湖和绿地还是一个“天然大空调”和“空气过滤器”。阳光的照射经过绿树的过滤变得柔和,周围到处鸟语花香,空气十分清新,环境幽雅安静。作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的确大大改善了周围的环境。
编辑:周湘来源:青年报 9月15日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