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制药业需要龙头大户 委员建议强强联手创名牌
| |
| |
2003年1月19日04:30 北京晨报
| |
|
刘伟:
打造北京药业“龙头大户”
作为北京市规划中的新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一片叫好声中,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认为,和其他几个产业相比,发展生物制药产业恰恰是北京发展现代制造业过程中面临困难最多也最严重的一个。
“制药产业是一个门槛甚高的行当,高风险、高投入才能有高回报。”刘伟教授告诉记者,拥有专利产品才是制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这样的产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只有长期大规模的投入才能保证企业拥有这样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北京制药企业的现状,刘伟教授为北京发展现代制药产业提出了两点建议:规模要做大,产品要创新。他告诉记者:北京目前的制药企业数量在100家左右,如此各自为战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对于将制药业作为支柱型产业的规划来说,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强强联合,才能形成真正的“龙头”。
培育“龙头大户”的同时,还要加强产品研发力量,选择最终可以赢得市场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刘伟认为:“现在不少制药企业往往是一个品种走天下。我就卖这一个药,卖不动了企业也就完了,企业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北京要发展现代制药产业就要避免这种短期行为。”他说,对制药企业而言,北京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但由于消费水平较高,劳动力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同时北京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环保要求高,企业相关支出也较高,所以选择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才是发展北京现代制药产业的可行之道。
李瑛:
“科工贸一体”创名牌
“北京要创造机会,扶持科工贸一体化的名牌医药企业。”搞过药物研究,又从事多年药品营销工作的政协委员、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龙头药企来说,科研、生产、市场和资金一个都不能少。
李瑛委员告诉记者,科工贸一体的龙头医药企业不但要具备强大的科研开发力量,还必须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化的市场营销网络以及品牌产品的市场运作实力。这样的企业布局,才有可能在获得高新科技产品的前提下,迅速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获得最大的企业利益。
北京拥有雄厚的医药科研力量。中科院、医科院、中医研究院等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学术和研究机构都是宝贵的创新资源。另一个研发力量则来自企业,现在不少制药企业已逐步将研发列入企业发展规划之中,在企业内部设立研究部门。像双鹤药业,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以输液现代化等课题为目标,致力于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但是,北京的医药产业发展还要再加一股劲儿。”李瑛委员建议,“北京应该加大对医药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的扶持力度,促进新产品的开发,提升已有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比如可以加大对那些有潜力的研究项目的资金支持。”
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北京也应在“实施股权激励”方面有所突破。李瑛委员告诉记者,只有当企业的利益与企业经营、科研人员的利益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发展。此外,适当简化审批程序、改善税收政策、创造投资环境,不但有利于本土企业发展,也能吸引更多的国外著名制药企业在京落户,与北京的医药企业合资合作。
晨报记者 刘墨非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