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图:水位骤升千镇淹没 三峡升腾新希望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08日15:15 新民晚报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本报特派记者任湘怡通讯员刘庆芳 视点导读
昨夜,三峡工程传来喜讯:坝前水位已升至135米,提前完成二期蓄水目标。随着江水的上涨,长江三峡大坝以西400公里以内、海拔135米以下的数千城镇消失在水面以下,而新的希望也在这水中升腾。
在蓄水的日子里,坝上、库区、江上发生着怎样的故事,请读者随我们的记者一起去看看。
坝上“老上海”:听闻三期开挖声
在三峡工地,我们找到了一位“老上海”——长江委设计院设计总工王世华,他来工地已经快9年了。“梦圆三峡是我一生的追求。”他的声音低沉缓慢,毕竟已是71岁高龄的人了。
王世华小时候住在淮海中路的思明里,1956年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怀着建设三峡水利枢纽的梦想,远离故乡,和水利结了缘。
“现在我正在对大江截流、大江围堰、导流明渠进行工程总结。”王总工如数家珍,“115米的三期围堰,我们提前55天就完成了,还创造了碾压混凝土月浇筑强度、日浇筑强度、小时浇筑强度、围堰日上升等6项世界水电施工新纪录。”这道围堰同已经建成的三峡二期大坝对接起来,在长江河床上形成一道挡水屏障,使三峡工程可以蓄水至海拔135米。
这也是一项与洪水赛跑的工程,稍有迟缓,就会给工程施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18000平方米的大创面浇筑可不是容易的事,最多的一个月连续上升了27米呢!创造了‘三峡速度’。”
王世华负责的工程现在已进入收尾阶段,但是,他还是闲不下来,有空就去大坝转转,最惦记的还是蓄水期间大坝的安全运行问题。“这几天上游水位不断上涨,大坝能否承受住水的考验?数据表明一切正常!”最后,王世华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三峡三期工程已经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我听见他们放炮开挖的声音了呢。”
奉节搜救员:点亮港口“满天星”
胡尔军说自己一点也不黑,其实在江面上晒着太阳执勤的人,哪能不黑呢。
胡尔军是重庆市奉节县海事处的工作人员。这些天三峡蓄水,海事处20多个工作人员天天开着巡逻艇,在江上巡航。胡尔军说,江面抬高,有的地方形成新的暗礁,为了保证船只的通航安全,他们每天早上6时30分就出船,白天巡弋6个小时,晚上还要待命。“这些天挺顺利的,没发生什么事。”胡尔军说。
海事处的另一项安全工作是对停泊在港口的船只进行宣传。水位每天都不同,停泊、抛锚的船只要确保安全,晚上必须点亮信号灯,安排值班人员。港口有100多艘停靠的船只,穿着短袖白色制服的“胡尔军们”就上去一一劝解。“刚开始也有船老大不理我们,他们说自己的船不是最靠外的,干嘛也要亮灯,不是白浪费电吗。不过,架不住我们反复宣传,现在都开着灯了。”
“到了晚上,港口繁星点点。”看上去绝无诗意的胡尔军突然冒出了一句文绉绉的话。
三峡新移民:盖好新房母亲乐
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三坝村村民陈学远搬进新家已经半年多了。陈学远原先的家在江边,土墙泥地,斑驳的木门,透着沧桑。三坝村采取就地后靠的安置方式,陈学远的新家,就安在山腰上的新村庄里头。“我们盖了两层楼的新楼房,雪白的墙壁,水泥的地面,老母亲看了喜欢得不得了。还有,我们新分到的菜地也长势不错呦。”
“过去我们晚上睡在屋里,有时还能听见江水拍岸的浪涛声。”现在陈学远唯一的遗憾是,离江面远了,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刚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总惦记着那条哺育了我们多少代人的长江,有时梦里还能听到那熟悉的水声。”偶尔想得慌,他就跑去江边看看。
现在,陈学远一家已经渐渐适应了新家的环境,“水声虽然听不到了,但现在经常能听到来来往往的汽车声。”
巫山清漂员:我给江面“洗把脸”
从6月1日起,巫山县三峡航运公司船工王文军多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参加县里统一组织的“百船捞漂”活动。
每天早上6时多,王文军就得起床,草草吃过早饭,匆匆往码头赶去,必须在7点钟之前赶到码头。由于旧城拆迁,通往码头的道路早已坎坷不平,面的车不愿去。所以,他必须走路。待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码头时,码头上已是一片沸腾,船舷相互碰撞的声音在清晨的码头此起彼伏。王文军来不及擦去额上的汗珠,就一个箭步跨上自己的捞漂船。捞漂生活开始了。
王文军所在的捞漂船共4人,除一人在船尾驾船外,其余3人都守在船头捞漂。他们手里都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尽头就是一个圆形的网兜——其模样就像孩子们用来捕捉蝴蝶的生物网一样。他们一勺一勺把江面上的漂浮物捞上甲板,遇上大的木棒,他们还得动用舱中配备的钉耙,一齐把木棒抓上来。直到船头甲板上堆放不下了,他们又动手把这些漂浮物一把一把地装进随行带来的编织袋,再一袋袋地把口子扎紧。待船头的编织袋堆码不下了,他们又调转船头,将装好的漂浮物运到岸边。“我们4人每天的任务是捞满90袋。”王文军说,为了早些完成任务,他们中午只花半个小时来吃盒饭。
开始,王文军们都是冲着40元日薪来的,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的工作意义非同一般。随着水位的抬升,江面的良田沃土深入江底。“垃圾陡然一下多了起来,漂在江上看起来很不舒服。”经过每天近20条船只近百余人的辛苦劳动,江面的垃圾渐渐减少。看着碧波荡漾的江面,工人们发自内心地说:“这才是我们期盼中的高峡平湖。”
张飞庙管理员:“七一”开门迎贵客
早上7时30分,趁着清朗的晨色,温小华乘渡船上班去了。
小温是云阳张飞庙的管理人员。这些天,张飞庙“搬场”接近尾声,小温和同事们天天正忙着为新“家”装修“打扮”。“6月25日,古建筑部分——也就是老张飞庙的主体部分将进行验收。7月1日,新张飞庙就正式开门迎客了。”
这些天的江面明显宽了许多,每天渡船靠岸停泊的位置也都不同。可温小华说自己不大在意这些,一是潮涨潮落从小看得多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心里有件大事,使得他无暇关注蓄水的变化。这件大事,就是张飞庙搬迁和新址开门。
“我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永乐宫搬迁花了8年零3个月,我们只用了8个多月。目前张飞庙正在油漆。而我负责的是从庙门口到旅游码头之间的连接道路。”这条路修好,进庙走的是平路,不用像游老张飞庙那样,“哼哧哼哧”爬一段陡坡了。
新张飞庙和老的还有一个不同。以前的环境美则美矣,但唯一的厕所临江且简陋。新张飞庙则有3个厕所,由清华大学设计,符合古建筑的整体风格。“‘如厕’问题不困难了。”温小华忍着笑说。
重庆云阳的朝天门正沉入水下饶国君摄
三峡风光无限好
百船捞漂忙刘庆芳吴奎摄
张飞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