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环境,更加追求自然流畅的新鲜空气、低容积率和低密度的居住环境以及鲜活的绿色食品,也使海南这一绿色的宝岛、迄今无非典疫情发生的净土成为人们更加向往之地。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小康,不仅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从海南实际出发,走具有海南特色的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转自搜狐
海南发展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转自搜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海南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葱绿,气候宜人。这里风光旖旎,资源丰富,有一流的空气、沙滩、水源、温泉等。在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疫情频发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海南是极为难得的人间净土。特有的自然环境,无疑成为海南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小康的基础和潜在优势。
转自搜狐
2.特殊的社会经济区域。海南拥有内陆省份不可比拟的独立的自然环境,可以在周边环境影响相对较少的条件下,保护和建设自己的生态体系。同时,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发展独特的海岛生态经济。
转自搜狐
3.生态省建设为发展生态经济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省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富民强省的大事来抓,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尤其是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改变了农村封闭落后的生活方式,较好地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触角伸到了千家万户,为我省在奔小康道路上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加速器。
转自搜狐
海南发展生态经济的焦点问题
转自搜狐
绿色小康必须拥有一流的人居和发展环境,然而海南这“一方净土”也已经产生了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据最新环境质量通报显示,我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但局部污染依然突出。
转自搜狐
1.沿海沙化荒漠化。沿海防护林有的未合拢,有的被破坏,致使沿海防风屏障薄弱,水土盐碱,甚至出现沙化和荒漠化现象。如不加紧整治,未来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将失去基本的生产环境和条件。
转自搜狐
2.水资源浪费。海南岛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目前还没有一条江河流域,建立起下游流域与上游流域的补偿机制,造成了雨季浪费水资源、旱季无水灌溉的功能性缺水。加上多数地区饮用水为地下水,既不能发挥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又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影响。
转自搜狐
3.森林屡遭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 1998年至2001年,全省共发生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4444起,平均每天就发生3起。突出表现在:部分居住山区的群众还习惯于“刀耕火种”;有些开发商大面积毁林种果;一些专业户毁林挖塘养鱼虾;更有甚者是有的经营者专对名贵树种和百年老树挖采砍伐。像尖峰岭这样的世界级热带雨林保护区,也有人在开山炸石。
转自搜狐
4.野生动物仍被捕捉。一些不法捕捉者和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大肆捕杀野生保护动物,使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据有关资料显示,海南长臂猿,过去岛上10个县均有分布,数量2万只左右,目前仅有20只左右,残存于霸王岭的小片森林中,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在过去的40年中,海南常见鸟类由100多种减少到30多种,野山蛇、猫头鹰、穿山甲、果子狸、山龟等珍贵动物也大量减少。
转自搜狐
5.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意识簿弱。海南种什么长什么,一年四季都有果实收获。而一些专业户为了上市抢价,施用催化剂,让其早熟;水果收成后,为了保鲜,再用防腐剂。一些水产品经营者也有违背卫生要求的不道德做法。这些都对海南品牌造成了严重威胁。
转自搜狐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小康中的对策和措施
转自搜狐
根据我省的有利条件和薄弱环节,海南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小康,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转自搜狐
1.强化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动员全省人民为推进绿色小康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注重治“本”,这个“本”就是生态教育。要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海南人民生存安全的高度,把生态警示教育纳入全民社会教育轨道常抓不懈。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动员各界为发展生态经济奔绿色小康做贡献。要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形成爱生态、保生态、发展生态的良好氛围。
转自搜狐
2.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高“绿色 GDP”质量。根据我省实际,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必须把握三个着力点。一是打造绿色都市。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设计。着眼长远,前瞻性很强地勾画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突出城市个性化,博取国内外先进城市之长,拿出具有海南特色的一流城市建设规划。其次,要绿化美化城市。要注重植物多样性和同一性的结合,逐步形成一街一树、一路一花、红绿协调的绿化大格局。大面积建设城边、海边、路边的“三绿”绿化带,大面积铺设城市公共绿地,全方位增加城区整体绿色。再次,要净化城市。加强城市地下水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治理污水排放,使江、河、湖、海成为城市最亮丽的风景。努力营造城在绿中、城在水中、城在花中的绿色氛围。要治理空气、噪音污染和垃圾围城等问题,建设充满魅力的人居城市。二是营造绿色农村。要广泛深入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使每个村庄都成为花园,让农民告别落后的生活方式,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尤其要在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通过绿化、修路、改水、改厕、推行沼气等,治理脏乱差,提升文明生态村品位,不断拓创文明生态村的新亮点,促使农村全面实现绿色小康。三是创造“绿色GDP”。传统经济学中的GDP不把自然资源的耗竭计入成本,却把破坏环境的经济活动结果计入收入。这样的GDP增长越快,可能生态被破坏就越大,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而,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综合的绿色GDP,才能较为准确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度量。如果我省提高了绿色GDP的质量,我们就可以享有比传统GDP条件下高得多的生活水平,实现我们追求的绿色小康,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海南对外界的吸引力。
转自搜狐
3.壮大生态产业,提升生态经济水平。一要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要以推行精准农业、防治农业污染、发展绿色食品为突破口,做到“三推广一建立”即: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禁止有机磷农药,尽可能少施化学肥料;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推广秸秆、粪便沼气后还田、加快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创建品牌,扩大规模,逐步提高健康、安全食品的份额,提高海南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要加强林业建设。林业既可以绿化,又发展经济,要大搞植树造林,坚决落实好退耕还林政策,并保护好原始森林。二要发展生态新型工业,加快建设新兴工业省。海南要增加经济总量,提高人均GDP,加快步入小康社会,必须认真做好发展工业这篇文章。要在总结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一条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力求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业和无污染的新兴工业。加快信息化进程,推进“智能岛”建设。对我省工业增加值举足轻重的产业如化工产业,要按规划布局、按生态标准建设,在创造高效益的同时,把对环境影响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只能兴建适合的加工业和无污染的新型工业。三要发展生态旅游业,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产业。海南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具有“山”和“海”的鲜明特色,山海并举,这两个轮子同时驱动,就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步伐。要大力发展热带海岛特色旅游业,在完善全省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调整旅游布局,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全面策动“绿色之旅”,变青山绿水为物质财富。尤其要建设以著名风景区为亮点、以沿海岸线水色山光为背景、以展现多元文化为主线的“海南环岛绿色旅游海岸”,提升生态旅游的品位。
转自搜狐
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使生态经济可持续增长。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是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我省生态省建设几年来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海南落后的经济水平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很不相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突出,因此,要在增加自身投入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力争国家对我省生态省建设给予资金扶持。二是依法增收生态补偿费。我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要依法征收海域矿产资源补偿费、明确海域矿区使用管理权限和税费。我省陆地资源开发使用也要加大增收生态补偿税费份量,用于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并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三是推行循环型生态经济。要充分利用好我省水资源,加强截流储水工程建设,使河流上下游形成循环机制。利用科技手段推进生态经济,使经济生活的每个环节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
转自搜狐
5.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确保生态省建设健康发展。环境保护牵涉面广,必须形成法律体系。尤其要根据我国加入 WTO的新形势,对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制定我省生态建设的法规。一方面,要争取全面立法。健全生态法制,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因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法规必须全面、完善,不留漏洞。尤其要加快海岛立法工作进程,认真制定切合我省实际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改变海洋开发的无序状态。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执法。对于破坏环境者,应该像打击毒品犯罪一样严厉。对违反环境保护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决不手软,尤其防止和坚决查处以情代法、以言代法、以钱代法的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有效性。
转自搜狐
(作者系海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作者:许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