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皮特·T·吉尔伯恩 张洪涛编译
军用口粮有进步
肉饼、辣肉玉米卷、花生黄油、核桃仁巧克力饼和面包圈,这些听起来直让人流口水的食物是美国大兵的战地口粮。它们封装在防水防虫的棕黄色塑料袋里,还能用镁片加热。这可不是大兵的妈妈们在直升机上做好了以后,从离地面100英尺高的空中扔下来的,而是美国军用口粮加工厂专门为士兵们准备的。
这种军用即时方便餐,每份重1.2磅,含1200卡的热量,3份套餐就能满足一个普通士兵一天的需要。它在华氏80度的条件下能保存3年,在华氏60度的条件下能保存11年,而且味道和质量不变。和海湾战争中的军用口粮相比,这种方便餐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那时候士兵们吃的是罐头,不仅没法加热,而且味道很差,士兵们都不爱吃。
产量增加了3倍
美国在进行大规模备战,美军用口粮生产商的厂房显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在俄亥俄河城,这种新型及时方便餐的产量比平常增加了3倍。从1月份开始,印第安纳州埃文斯维尔的亚美利夸集团公司和南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的食品加工商每个月生产400万份及时方便餐。亚美利夸集团和其它军用口粮供应商一样,几乎不为军外人士所知。该集团有两家工厂,一个负责生产,一个负责包装,共有850名员工。工厂一个星期工作7天,每天运作20个小时,工作时间是去年秋天的2倍。不过据工厂的首席运营官说,工厂还远远没有达到最大生产能力。
亚美利夸的工厂紧挨着41号高速公路,外表普通。除了工厂大门从早到晚都车进车出之外,看上去跟其它工厂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在生产辣味食品,如海鲜什锦的时候,你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那时你才会意识到,原来美国大兵的食品就是在这里生产出来的。
工厂每天都有叉车进进出出搬运货物,包括55加仑一桶的西红柿酱、色拉油和花生油,50磅一袋的面粉,600磅一桶的洋葱丁和胡萝卜丁。厂房里,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头罩的工人不断把大米、豆子和意大利面条等原料倒进大锅里进行加工。主菜做好后,在生产线上被装入塑料袋里真空包装,接着放进消毒室,加热到华氏250度消毒,再冷却到华氏100度,随后放进硬纸盒,从加工厂运到旁边的包装厂,和其它食品一起装进大包装袋。在战场上,士兵们就把主食从盒子里取出来,放进一个塑料袋里,在塑料袋里加一汤匙水点燃镁片,这样就可以给主食加热了。这种加热装置是海湾战争以后才用在战地口粮上的,能把主食加热到华氏100度。
战地餐不是家常菜
虽然生产商们想把战地口粮做得像家里妈妈做的饭菜一样可口,但这种即时方便餐并不是家常菜。士兵们吃不到有火腿和鸡蛋的早餐,也没有苹果和甘蓝等新鲜蔬果。餐盒里也没有盘子和刀叉,士兵们在把主食加热以后,直接用勺子从袋子里舀着吃。不过,餐盒里所有的食物都不需要用刀子切,像鸡胸肉这样的菜都已经加工成小块了。
通常部队的伙食由自助餐厅和战地厨房提供,但在战场上,士兵们主要依靠这种即时方便餐。美军后勤部门的官员说,这种新型伙食是目前营养最丰富、种类最多,而且最容易保存的军队伙食。生产商为驻海湾的部队制定了24种菜谱,比海湾战争时多了一倍,包括蘑菇牛排、意大利小方饺、泰式鸡块、蔬菜通心粉和黑豆大米卷饼等。每份即时方便餐都包括主菜、小吃和甜点。像辣椒通心粉就是和一袋软奶酪、两个面包圈、一大片面包和几包可可、咖啡搭配在一起的。
国防部的食品研究人员认为:“军人在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应对战场上的恶劣环境。”而五角大楼也希望战地伙食能够成为一种鼓舞士气的“大规模满意武器”。菜谱的种类多了,士兵们会更有胃口。不过,他们有时也可能会失望。后勤人员把分别标有A和B的两个大箱子从飞机上空投给士兵,箱子里的24份方便餐各不相同,行动最慢的人就会拿到最不受欢迎的那种,可能是脆皮鸡肉,也可能是牛肉小方饺。另外,两个大箱子里只有4份素菜,如果士兵中不止4个素食主义者,那么其他人就只好饿肚子或去吃肉了。▲(摘自美国《纽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