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测点选在黄河大堤上 “最佳观测时间是今天晚上7点半左右……”3月18日下午5时15分,河南开封,记者在张大庆仅10平方米的简陋的卧室兼工作室落座。屋里最惹眼的是立在墙角的一台用三角铁和圆铁桶做成的深蓝色天文观测镜,以及几个葵花形状的铁盘子。就是用这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东西,张大庆发现了新彗星“池谷—张”。 “一会儿咱去看我的彗星去。”根据10年的观测经验,张大庆把最佳观测点选在离开封市区10公里远的黄河大堤上。 平常,他都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骑上摩托车,带着笨重的观测设备,去那里沉醉于浩淼璀璨的星空。 一个小时后,带上镜片、望远镜、观测架,背上装满天文资料的大背包,张大庆和记者驱车赶往黄河大堤。 张大庆告诉记者,一周前,我国天文专家刚刚测算出池谷—张彗星的运行轨道周期——绕太阳一周需要367年。2002年3月18日傍晚,池谷—张彗星离太阳最近,亮度最大,是观测的最好时机。 2阴天阻视线大庆留遗憾 7时,黄河大堤,一片寂静。张大庆支好观测架,调整好角度,然后拿出望远镜对照天文资料开始观测。“不太理想,天阴下来了,恐怕很难看到彗星。”张大庆喃喃自语。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那颗美丽的彗星却始终没有出现在视野。 40分钟后,张大庆只好收起观测架,遗憾地叹了一口气。过了一会儿,一家电视台打来手机说,他们通过当地天文台已经看到了池谷—张彗星。张大庆说:“只要天气晴朗,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池谷—张彗星,有的地方用肉眼就能看到,可持续30分钟。没办法,今天老天不帮忙,不过今后的半个多月里,每天都能在这个时间段看到池谷—张彗星。” 3池谷熏是我第一个偶像 1988年,职高毕业后,张大庆进入开封空气分离厂。 就在这一年,他自行制作出了第一台20厘米口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从1991年8月开始正式搜索彗星。 “上小学时我就特别喜欢看有关天文知识的连环画、小人书。晚上看星星在院子里一站就是半夜。” 在张大庆满满当当的藏书中,有90%以上跟天文有关。记者发现一册1981年第一期《天文爱好者》被摆在了书桌的醒目位置,其中一篇介绍池谷熏的文章中夹着唯一的书签。 “池谷熏是我的第一个崇拜对象,从上初中时,我就经常拜读他的文章,他曾经连续5年发现5颗新彗星,绝对是天文观测大腕。”可是谁会想到,20年后,张大庆和这个他小时候最崇拜的人同时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张大庆诙谐地说:“其实他比我早发现了一小时,这在天文观测上可以忽略不计。何况当时他在我上风。” 张大庆寻找彗星,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平时除了正常的上班、吃饭、睡觉外,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资金全花在了他这个业余爱好上。他很少抽烟、喝酒,从不打麻将。他见人话不多,一般就三言两语,偶尔有人听见他在高谈阔论,那一定是在说“星星”。 4发现新彗星又喜又害怕 2002年2月1日,张大庆和女朋友逛街回来,把女朋友送上回家的公交车,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今晚心情特别好,想去观测星空,保不准有好消息。当晚7点10分,张大庆到达开封柳园口黄河大堤,投入观测。 像往常一样,张大庆缓缓转动镜头,扫视似乎一成不变的星空,很快便忘却了一切。约5分钟后,他突然发现鲸鱼星座上有一个朦胧的天体,呈雾状发出白色的光芒,他赶忙核对星图,足足过了两分钟,张大庆内心狂跳不止:天哪,从其特征分析,这极有可能是一颗未知新彗星。他按捺住突如其来的惊喜,又仔细观测了30多分钟,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8时30分,张大庆匆匆赶到家,拿着记录的星图资料,分别拨通了国家天文台朱进博士和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的电话,并迅速将数据及天体外貌特征告知了两人。朱进当即表示,马上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彗星中心报告情况。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又喜又怕,喜的是新彗星就在眼前,怕的是万一别人已经早早发现,又将给我留下遗憾了。”张大庆彻夜未眠,焦急地等待朱进的回音。翌日凌晨,朱进打来电话:“是新彗星。稍早一点时间,日本天文爱好者池谷熏也发现了它,国际天文机构已决定将这颗新彗星命名为池谷—张。” 5三颗新彗星曾擦肩而过 张大庆是从1991年8月30日正式开始寻找彗星的。他先后骑自行车到离家10公里的黄河大堤附近的孙庄村丁师傅家、清水河附近的姨妈家观测星星。在郊外或乡村看星星,夏天蚊虫叮咬,他只好用床单将全身包裹起来,或在身上抹一层热辣辣的风油精;冬天天气寒冷,他得穿上厚厚的鸭绒袄御寒。转眼10个春秋过去了,张大庆光观测镜片就做了不下100个,共观测彗星518次,合计670多个小时。 张大庆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92年、1994年和1999年,他就曾3次独立发现过新彗星,但遗憾的是都比国外同行晚了一个月左右,根据国际天文规则,张大庆与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彗星擦肩而过。 文/孟冉摄影/白周峰 前天晚上7点,张大庆在黄河大堤观测“池谷—张”彗星 对自己磨制的镜片十分爱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