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伦教人。出生于书香世家,幼年随父亲入西樵山静习,把父亲的书全部读遍。14岁那年,父亲去世,他迁居省城,寄居在光孝寺读书,可惜屡试不第,转而潜心通古训,考制度,辨名物,对戏曲、金石尤有心得。
梁廷枏塑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他23岁,刊行了处女作《金石称例》四卷,其后著述一发而不可收,三年后刊行《论语古解》十卷;清道光五年(1825年)刊行《藤花亭曲话》五卷,论述杂剧、传奇;道光九年(1829年),梁廷枏仿陆游《南唐书》体例,撰《南汉书》十八卷,记述南汉国历史,又将自己的考证札记写成作《南汉书考异》;道光十年(1830年)刊行《藤花亭十种》《书余》一卷;另外还有《藤花亭镜谱》《藤花亭书画跋》等书;道光十三年(1833年),梁廷枏在光孝寺完成《南越五主传》三卷,又把散见于史籍中的南越国史料辑成《南越丛录》二卷。
道光十四年(1834年),梁廷枏终于中了一个副榜贡生。但这时他的学术成就,已远远超越一个副榜贡生的水平。两广总督卢坤在越华书院设立海防书局,延聘梁廷枏为参修,编纂《广东海防汇览》四十二卷。这套书本来是由卢坤主编,但还没开始动笔,卢坤便病逝了,梁廷枏在巡抚邓廷桢的支持下,把全部工作承担下来。他全家迁入越华书院,经过两年时间,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查阅了无数的文献资料,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项意义非凡的工程。该书记录了自清顺治十二年(1656年)至道光年间,中外交往的重要事件,提出加强东南沿海防务,把广东老万山作为南海第一重要门户的主张。
梁廷枏以深邃的学识,赢得士林雅望。道光十七年(1836年)他被聘为越华书院监院。第二年,海关监督豫坤聘梁廷枏为粤海关志局总纂。他继续以越华书院的红云明镜亭为书房,披阅官署档案,考证梳理,编纂成《粤海关志》,历时三年完成。所载史事,始于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迄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全书共三十卷,叙述广东海关沿革、通商情况及行政制度,分列前代事实、口岸、设官、税则、禁令、兵卫、贡舶、市舶、行商、夷商等十四门,为研究鸦片战争前夕中外关系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梁廷枏举家迁出书院,腾出房舍给林则徐做行辕。但林则徐却看重梁廷枏的知识才华,常邀他到行辕倾谈。梁廷枏把海防资料一一绘制成图,交给林则徐,作为整饬海防的参考。林则徐请梁廷枏召集越华、粤秀、羊城三所书院645人,借贡院考棚进行一次“观风试”,通过这次考试,林则徐对广州的鸦片贸易、民情吏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其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林则徐
道光二十年(1840年)梁廷枏补为学海堂学长。他所编写介绍英美等国情况的《海国四说》十四卷、《夷氛闻记》五卷等书,朝野争相阅读,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开了中国人编写外国通史的先例,《海国四说》中的《合省国志》,就是第一本由中国人写的美国通志。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英国人向两广总督提出,要求准其进入广州城。官府希望借民间力量拒绝,令粤秀、越华、羊城三书院监院,劝民自卫,但三个书院都没有办法。梁廷枏登高一呼,联合谭莹、许祥光等地方大绅,印刷布告,联络社学,号召民众起来抵抗英人入城。几天内组成数万团勇,列队于珠江岸边。梁廷枏又到英国领事馆,当面表达广州官民誓死拒英入城的决心,最终令英人知难而退。清咸丰元年(1851年),朝廷赏梁廷枏内阁中书加侍读衔。
梁廷枏爱好甚广,徐绍棨在《广东藏书纪事诗》中说:“(梁廷枏)复倜傥风流,精研艺术,家中小史,曼曲长歌,常有丝竹管弦之盛。故著有《曲话》四卷及《昙花梦》杂剧、《断缘梦》杂剧、《红梅梦》杂剧、《圆香梦》杂剧、《江南春词补传》,皆当年浅斟低唱之遗物,可知其研究剧曲,非徒属之空言矣。”又称藤花亭刻书最多,除以上各种外,还有诗集四卷、散体文一卷、骈体文三卷、《东坡事类》二十二卷、《越华书院纪略》《粤秀书院志》若干卷。
(图片来自网络,如对版权有异议,请通知本号,立即删除)
读本号文章,品广州往事:
商团事变与火烧西关
中央公园,广州人仍然习惯这样叫
春城三百七十桥
仁济路:南北药材香十里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精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