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胶东非遗:栖霞锔艺

锔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修补器物的独特方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这一行当的鼻祖是太上老君,但是其具体起源的确切年代已难以考证。

据记载,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景物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宋代锔艺匠人的形象,由此将锔艺的年代可上溯到了一千一百年前。

同时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中,对锔艺这门手工艺也有记载,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载:“释名金刚石,时珍曰: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这里准确提到了锔艺的钻具和金刚石的特性。

而明代旅居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著作《中国见闻札记》,有对锔艺的详细记载,他曾这样描述经过锔艺修复的瓷器:“这种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破裂,尤其令人惊讶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

另外 ,2007年,在北京的管道施工工地,发现一个埋藏于明代早中期及以前的瓷片坑,出土100多万件瓷片,年代上至唐代下至明代,这批瓷片中的一部分带着锔钉孔,有的瓷片还保留着完整的锔钉。

这些史料和实物都充分佐证,锔艺在明代早期以前已经普及,后经清及民国以后锔艺才得到快速发展。

在栖霞,锔艺的产生也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发展而逐步产生的。

早期的锔补工艺以实用为主,人们对锔钉的外貌很少有美观的要求,更加注重于器物锔补后的耐用性。这门手工艺在栖霞兴盛发展情况已不可考究,只能凭人们的记忆来来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锔艺还相当盛行,全县锔匠达300多人。

那时候人们打了的瓷器之类的器物,舍不得丢弃,便请锔匠锔一下再用,节俭之风盛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这样描述他们记忆中的锢炉匠:一副扁担挑着所有的家把什,走街串巷,靠手艺赚钱。

一头的箱子有四个抽屉,里面有锤、钻、砧子和铜铁锔子,另一头是炭炉和风箱,其中一头的箱子上面挂个铜锣,走起来“当啷啷”响,嘴里吆喝着“锔锅,锔盆,锔碗来……”但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一些耐用的金属制品的出现,纯粹的以实用性为主的锔艺手工艺逐步走向式微。

其实,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锔匠根据手艺的粗细程度已分化为常活和行活两种。常活就是以实用为主,知活则是脱离了简单的修补破损,而是让残缺修补之美成为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当纯粹的以实用性为主的锔艺手工艺走向式微的时候,另一种艺术锔艺则开始盛行起来。尤其是体现在紫砂壶的修补上面,锔艺将紫砂壶从其他器物的修补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可欣赏的手艺。人们请做细活的锢炉匠,用最细小的金银锔子,将紫砂壶遍身锔完整,器物就呈现出另类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美不胜,收并且身价不菲,成为难得的宝物。以王斌等为首的一批匠人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工艺特征

锔匠的主要行头有工具箱、风箱、火炉、铜锣、扁担等;主要工具的拉钻、盘钳、铁锤、小铁砧子、锔钉等。现在的行活工具多了一个电钻。常活的主要技法是锔补,行活的技法除了锔补这外还有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

工艺流程

锔匠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常活,一类叫行活。

常活又叫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粗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锯大缸的锢炉匠,所用的工具铁钻、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锔锅碗瓢盆是粗活,先用一把小铁锤沿裂缝轻敲了几个,然后用绳子沿着缸口捆绑了一下,若是碗就要用线缚一下再锔。接下来要端一盆水顺着裂缝缓缓倒下,一边倒,一边继续用小铁锤沿裂缝。倒水有两个作用,一是能看清裂缝,再一个就是倒上水之后,用铁锤一敲,就把缝隙里的泥给震出来了,这样锔起来的缸不漏水。

之后就是在裂缝的两端钻眼,先从裂缝的左边钻眼,钻的眼既不能过深又不能过浅,过深了容易钻透,就不能用了,过浅了锔子砸不进去,高出一截,使用时不方便,而且锔子容易掉下来。然后把锔子的一头用铁锤砸进眼里,再比照着锔子的长短在裂缝的右边钻眼。这些眼要离锔子的另一头稍远一点,然后再用锤子轻轻地将锔子的另一头砸到眼里去,等锔完了,最后再用石灰膏抹平裂缝和锔子眼,这样盆子就算锔好了。

锔锅与此有差别,先要生一堆火,将锅放入火上烧烤,让锅底的黑灰爆掉,然后把锅靠墙而放,将一七八十公分长的小扁担插进墙缝,压着弓钻,左手扶钻,右手摇钻,钉上锔子再用草木灰混合鸡蛋清,将缝与锔眼抹平,立马上火上烤,干了之后便可使用。

砸锔子最见锔匠功力。过去,锔匠必须三锤头砸出一个锔子,否则就是出不了徒。刚砸出的锔子是弯腰,两足内扣,等锔器皿上之后,一定要变成塌腰。好的锔匠手艺精良,一天能做二三百个。锔锅的锔子是三棱形,要上火锻烧打制而成,制作也很是费事。另外过去的锢炉匠人是“杂家”不光是锔锅锔盆,磨刀、磨剪子之类的小活儿,只有没有人做的锔匠都能做。

而另一类则是行活,也叫秀活,过去是专门为达官贵人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锔紫砂壶为主的锔壶行活深受欢迎。行活所用的工具最主要金刚钻,但比常活要小巧精致,锔钉也是极小,小到像米粒。

锔壶是对紫砂壶的二次加工和创作。主要是强调它的美感。起初,人们壶锔,是因为壶不小心碎了,锔过是为了再次利用,工匠们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将其变拙为巧,但有许多地方的修补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后来一些阔绰的人就故意地在壶内装满豆子,泡在水中,让豆芽生长,将壶撑裂,然后请锔匠来锔,使其更显贵重,并作为艺术品收藏。但是这种开裂的方式也是一种随意性的开裂。栖霞的锔艺大师王斌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发明了一种紫砂壶定向开裂的方法,这样工匠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锔出来的壶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行活的锔子品种多,技艺复杂,也更风功力。每一个锔子都要经过砸样、锉底、刮面、铰段、盘脚至少五个程序。行活的锔子最难做,甚至比一粒芝麻还要小。

锔艺的技法多种多样。常活的技法相对简单,主要是锔补,就是用锔子将破碎处嵌补结实,保证不漏即可。

行活的技法除了锔补这外还有嵌口、包边、包嘴、镶包、嵌饰、做件、补件等。

1、锔,在裂碎口两边分别打眼,之后用锔子将其固定挤压紧。

2、镶,将印章及其它制品做入瓷器或茶壶之上。

3、嵌,在破碎短缺之处用胶及锡将其补平。

4、包,一般是将壶嘴、把等突出位置用金属片包扎起来。

主要流派/分类

在过去的几百年来,锔艺这门手工艺广泛地分布于栖霞城乡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乡约有三五位艺人不等,长年辗转于栖霞的村村寨寨。现在,在城区一带的主格庄、南岩子口、陈家等村庄仍有分布。

文化传承

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

非遗传承人

姓名 :

王斌

声明:本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文仅用于分享传播,如侵自删!胶东五市协同发展,共筑美好家园——魅力胶东。

立足胶东,面向全国,全网四十余家媒体平台,诚寻志向合作伙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