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杠精”毛奇龄

《四库全书》里,哪位的著作收录得最多?许多人想不到,是清代绍兴府萧山县(今萧山区)人毛奇龄,一共收了65种,其中全文收录的就有30种。后人为之编有《西河全集》,更高达121种,493卷。

毛奇龄“著述之高,甲于近代”,堪称一代大学者。他出生于1623年11月26日,今年恰是他诞辰400周年。

说毛奇龄,先要从一个典故“獭祭鱼”说起。

獭祭鱼,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獭爱吃鱼,经常将所捕到的鱼排列在岸上,很像陈列祭祀的供品,故被称为獭祭鱼。

毛奇龄夫人陈何,雅善笔墨,是个男权社会的“女权主义者”。因为妒忌他纳妾,经常在人前骂道:“尔辈以毛大可为博学耶?渠作七言八句,亦须獭祭乃成。”意思是说,所谓毛奇龄博学乃徒有虚名,那七八句诗,还是把书搬出来,东凑西凑的。

毛奇龄笑着跟弟子说:“动笔一次,展卷一回,则典故纯熟,终身不忘,日积月累,自然博洽。”其实,他“动笔之前考核精细”,才“伸纸疾书”,属于谨严于学术的优良作风。

《清史稿》记载:“奇龄淹贯群书,所自负者在经学,然好为驳辩,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意思是,毛奇龄博览群书,但是特别喜欢抬杠,别人说的,他多数要反对,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杠精”。

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杠”的,“杠”的合理程度又怎样。

颇为有名的一次是,与毛奇龄一起编修《明史》的汪懋麟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此诗,亦可道弗佳否?”毛怫然曰:“鹅也先知,如何只说鸭耶?”

春江水暖鸭先知,于文学角度,苏东坡的诗可谓意境天成。就该诗句所包含的逻辑和事实而言,毛奇龄可谓“杠”得有理。鸭子至多是“之一”,基本于“并非”,甚至于“绝非”。细析如下:

其一:水暖,大寒之后水温开始回暖。从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正是河豚欲上时”来看,桃花的花期在3至4月份,河豚欲上(洄游产卵)是清明节前后。此时,不说立春、雨水和惊蛰,已经在春分之后,春江水暖已经有段日子了,不足以说明“鸭先知”。

其二:鸭子不属于水温的敏感物种。除了羽毛、羽绒、尾脂腺分泌的油脂、腹部脂肪层御寒之外,其胫骨、跗骨里的骨髓凝固点较低,温度接近零度时也不会凝固,足部有特殊的热回收系统,即使有浮冰的水面上,也泰然自若。

其三:相对于“春江水暖”的悠久历史,鸭子起源约6500万年前,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在地球上没有鸭子之前,就没有“物种”知道“春江水暖”吗?显然不是。

其四:参照刑侦学“虽不知晓真凶是谁,但可以排除该犯罪嫌疑人不是真凶,则不可将该犯罪嫌疑人列为真凶”的原则,鸭子不能成为春江水暖的“先知”。

这一“杠”是个文人雅谈,毛奇龄所“杠”之事远不止如此,

1679年,毛奇龄在博学鸿儒科试卷中写道:“天倾于北,岂炼石之可补。”意思是天往北倾斜,哪里是女娲炼石能够补的?夜里康熙皇帝亲自审阅试卷,御书“女娲事”三字。第二天询问翰林院官员:女娲补天是事实吗?正史里有吗?大臣回答说,只有像《列子》之类的书才有记载,是传说。康熙说:那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最后发榜列第39位,“杠”来了翰林院检讨一职。

毛奇龄的“杠”性,更触发了他的许多重要著作。

为与顾炎武《音学五书》辩,写了《古今通韵》。顾炎武《音学五书》大约作于1667年。《古今通韵》作于1684年,是时顾炎武已经过世。总体来说,有误批,有苛责,也有进步处(如黄侃指出:“毛奇龄主五部三声两界两合之说,言虽唐大,而音之区分音、声、韵三者则自毛氏始。”)。“杠”得有对有错。

为与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辩,写了《古文尚书冤词》。关于《古文尚书》真伪的这桩中国学术公案,从西汉至今的两千多年间,其真伪一直争辩不休,其中阎若璩与毛奇龄的争论颇为知名。现在看来,从依据上说,阎若璩比毛奇龄的道理更充分。“杠”得错大于对。

为与朱熹《四书集注》辩,写了《四书改错》。1712年正月,朱熹在孔庙中的座次升入大成殿十哲之次。毛奇龄却在1708年写成《四书改错》旗帜鲜明地挑战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权威,当时“文字狱”盛行,“罪”可灭族。所幸书刚刚刊布,他让人把书的雕版劈掉当柴火。《四书改错》22卷,分32门。后由其弟子收集成书,罗列他认为的朱熹《四书集注》注释的错误451条,在思想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人跋语称:“惟知千百书之不错,而后能改一书之错。”

1708年,山阴县有乡绅者言,建于1537年的三江闸闸座将圮,不修必有坍塌之害,估计俢费需银13586两,分派山阴、会稽、萧山三县。后又于1710年提出小修、1712年再提修闸。时年84岁、86岁、90岁的毛奇龄闻此消息,根据三江闸“司泄不司蓄”原则及自己所知情况,三次上书《请罢休三江闸议》。

兴修水利,历来被视为要事,他三次提出罢修,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最终,三江闸没有修,到311年后的今年,依旧屹立未曾坍塌。“杠”得“事实证明正确”。

由毛奇龄的“杠”,我联想到管理学中有所谓的“第十人”理论。

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一书中这样解释这个理论:当一个人因为主观因素认为一件事是对的时候,第二个人沿着第一个人的思路也会产生相同的看法,以此类推直到第九个人,说明那九个人都是沿着同一思路去看这个问题,第十个人就必须反对前面九人的看法,并尝试从反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以此来指出这个思路存在的隐患,才能真正全面地考虑问题。

毛奇龄不会想到,他的“杠精”式质疑,不经意间成了“第十人理论”的“先祖”之一。

再举一个自然界的例子。沙丁鱼回港,大部分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挪威的渔民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一条会吃沙丁鱼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反而大多数活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事实上并非如此,但是这个典故以及所指向的意义,已经约定俗成)。

毛奇龄正是一条学术上的“鲶鱼”,他强调“重事功,尚用世,以民物为怀,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并且以“新见、奇论、驳辩”激起学术界的多种反应,对于学术的求榷至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这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杠精,他必须学会“獭祭鱼”,有丰富的学养和信息来源会从不同角度找“万一”,有理有据地提出相反的看法,从而寻求得到尽可能全面、不偏颇的结论。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更何况能力才识超一流的毛奇龄大师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