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评论家解读“文学新浙派”,如何传承文脉,在召唤中求得新变?

“文学新浙派”

12月17日,“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晋杜娟,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钟求是、哲贵,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周保欣等出席会议。孟繁华、贺绍俊、谢有顺、张燕玲、张莉、杨庆祥、王春林、刘大先、金理、江弱水、王侃、曾攀、行超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齐聚一堂,共同阐释并探讨“文学新浙派”的内在精神和艺术特征。

艾伟在致辞中说,浙江是诞生文学的一块土地。近年来,浙江作家从“50后”到“60后”,写出了不少有质量、有影响的作品。而“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一大批青年作家,数量庞大,作品质量高。放眼全国,浙江作家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以鲁迅、茅盾、郁达夫为代表的浙江现代作家光芒闪耀,“文学新浙派”的提出,是对浙江现代文学作家的致敬,也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希望这个光耀能够投射、继承到我们这一代作家的身上。

研讨会现场

01

当代浙江小说家呈扩张之势,形成“文学新潮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浙江籍作家曾占半壁江山。当时从浙江出发的一批作家气势甚猛,占据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各路要津,或成为新文学的奠基人,或成为一种文学类型的引领者。近些年,一批浙江小说家在中国文坛又持续发力,并呈扩张之势,形成了“文学新浙派”。

这批小说家的年龄从“50后”到“90后”,覆盖了多个文学代际,其中既有文学大家,又有文坛中坚和年轻新秀。余华、麦家、王旭烽、艾伟、李杭育、钟求是、吴玄、哲贵、黄咏梅、东君、海飞、畀愚、斯继东、张翎、陈河、王手、雷默、张忌、孔亚雷、黄立宇、杨怡芬、方格子、朱个、杨方、萧耳、池上、张玲玲、莉莉陈、王占黑、薛超伟、徐衎、草白、赵挺、林晓哲、赵雨等。他们用坚实而灵动的作品,建造了具有鲜明的江南才情和浙江气度的文学景象,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格局的新发展。

“文学新浙派”这一概念,在2023年《江南》第五期首次亮相,并方阵式地推出了黄咏梅、东君、畀愚、斯继东、雷默、朱个等六位浙江作家的小说。本次研讨会则是对“文学新浙派”的精神元素和艺术特征进行挖掘和梳理,对“文学新浙派”的理论框架进行搭建。

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其一,“文学新浙派”并非为了自设方阵而命名的新称号,而是在文学传承中再次集结的文学新力量,如何看待其登场与发展;其二,“文学新浙派”该具备哪些精神气质和艺术性格;其三,当下的浙江作家应怎样在历史承接中继续攀高,在当代中国文学地图上形成更醒目的新版块。

02

文脉传承上,“新浙派”是“文学浙派”上开出的新花

近几年,文学界抓着“地域”做“新”的文章——“新东北文学”“新南方写作”“新北京作家”……浙江作为文学重地,提出构建“文学新浙派”有着扎实的根据。

孟繁华认为,这些此起彼伏的新群体出现,和当下的文学状况有关系,以新的概念来刺激文学创作。不同区域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在全球化语境当中,需要葆有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使那些边缘性和少数的经验能够不被遮蔽,并得以彰显。因此在文学领域,对地方性经验的书写不仅仅是作家凸显个人风格和个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不同经验和故事的呈现,是对多种声音、多音齐鸣的一种参与和贡献。在他看来,浙江地域性文化传统强,有着强大的文脉,浙江籍作家形成了越来越鲜明的特色。“构建‘新浙派’是非常好的,将把浙江当代的一大批年轻作家,集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浙江文学的新势力。”

贺绍俊觉得“文学新浙派”的概念,明显表现出与地域新口号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表现在评价文学的维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前面的新口号侧重的是一种空间维度,特别强调地域空间对文学的影响。而观察文学,还应该有时间维度。他认为,“文学新浙派”的提出正是从时间维度来观察当下浙江文学的,思考如何在文学传承中再次集结起文学新力量,浙江作家如何在历史承接中去继续攀高。从时间维度去观察文学,浙江是有底气的。浙江文学传统就像是一根强大的牵引绳,将当下的浙江文学不同的风格集合到一起,形成“文学新浙派”,“此外,在当下如何应对数字化和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根本性变化,我们要顺应历史的潮流,以积极的姿态去参与这场文学革命,‘文学新浙派’应该有一种破圈的主动性,以时间维度观察文学的意义也在于此。”

在张燕玲看来,地方性叙事从地域性、世界性去讨论文学现象日益活跃,她以为这是一种回到批评现场、并不断去创造文学活力的批评。我们今天所说的“新浙派”,是指一大批从自己的出生地、或者从浙江文脉生发出来的新一代的青年作家。“新浙派”在文脉的传承上,是在“文学浙派”上开出的新花,在传统文脉上生发出来的叙事艺术上的新质。这种文学现象,她认为还要不断讨论、谈论,这对于激发文学的活力而言,是非常积极的。

以地理的角度来讲文学,尽管有争议,但谢有顺认为,这仍是一个有效、有意思的角度,包含了文化地理、精神地理的内涵。“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学发展不仅有地方,也还有远方,这是我们讨论‘新浙派’,讨论浙江文学品格的时候特别需要强调的。这意味着除了地方性的经验、知识和记忆,远方的情怀、视野,包括价值理念,也共同塑造着浙江文学的品格,包括一些作家的特点。”以谢有顺的观察,浙江作家的作品中,有精致里的深刻,飘逸里的深厚,柔美中的刚毅,是我们特别需要张扬的一种文学的品质。“没有融汇或者没有交流、没有融合,包括矛盾、冲突和激荡,可能就没有文学这种驳杂和丰富。‘新浙派’不应定格为某一种特色,应该定格成许多种特色,在碰撞、融合、创造中,成为一个地方文学发展的精神底色。”

03

“新浙派”是一种文学新召唤

杨庆祥说到,“文学新浙派”作为一个命名,具有强大的召唤机制和作用,作家会有意识地将地方的经验、地方的风俗和方言带进自己的写作里面,会在“新浙派”的召唤之下延续这样一个传统,扩张其写作特点。“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通过‘新浙派’重新上溯从鲁迅以来现代文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它是指向当下的,是对当下进行中的写作一个新的凝练,一个新的召唤。这个召唤力,可以起到对当下正在进行的写作的一个显现和强化,其视野会发生变化,在这个视野里面,作家的风格、写作特点,以及作家对文体、对语言的实验,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显形。”

金理表示,“新浙派”不是一种文学地域,也不是文学风格论,而应该成为写作的实验场,最终要看它能够提供什么样新鲜的文学经验,或者创造什么样独特的文学形式。在他看来,《江南》杂志提出这个概念,就是审慎的态度,“‘新浙派’不一定提供某种阵营,而应该提供一种共同体,有了这个共同体的温暖之后,可以鼓励或者安慰那些在寂寞的环境中安静地经营自己手艺的作家。”

王侃表示,文学流派的命名会产生两种效果,第一,它会有召唤的效果,它是一个旗帜,会有很多人前来聚集。但是也会产生另外一个效果,可能会标签化、同质化。“我希望它是召唤的,是多元的,是丰富的。‘文学新浙派’应从浙学当中汲取资源,这些资源是最后使浙江文学成为浙江文学、使浙江作家成为浙江作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以后我们在阐述当中,可以深入讨论的话题。”

行超也表示,今天提出“新浙派”的重点并不在于创造了一种什么新的浙江文学风貌,而在于能不能出现一大批很有影响力的重要的浙江作家,共同在这个时期互相砥砺、互相促进地写作。这种召唤是号召更多作家创作更多好的作品,用这些好的作品共同构成一个所谓的浙派,激励浙江新一代作家创作出多异性的作品。

05

“文学新浙派”是浙江文学史传统和文学审美的再确认

浙江作家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都有很好的艺术质感、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他们很少有宏大叙事,大都是一种日常的、侧面的书写,它是剑走偏锋、旁逸斜出的。

张莉认为,这次研讨会不是对地方文学流派的确认,而是对于文学史传统和文学审美的再确认。在今天的语境下确认“文学新浙派”,就要重新确认新文学史上浙江作家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而从源流上讨论,今天的浙江作家们无疑继承了这些传统。

以王春林的理解,“文学新浙派”首先是一个文学现象,并不是流派。从本质上说,流派这个概念的形成,或者流派这个概念的提出,跟文学特别强调个人的原创性、个人的创造性是矛盾的。从创作美学上来看,他认为,“文学新浙派”虽是一个地方性的文学概念,立足于浙江,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文学写作,它有突出的、强烈的人类意识和世界意识,是一种开放多元的向外的,而非固步自封的、保守的文学概念和美学特质。

刘大先觉得,开拓创新的核心是精神价值层面上的东西,这个核心是稳固的。讨论一个流派,试图建构某一个地方谱系,精神价值层面上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或者是技巧层面的东西,是流动的,是不够的。“‘文学新浙派’首先在于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浙江的精神和气质所在。”

曾攀也提到“文学新浙派”的美学特征。地方文学以地方性命名,应该是开放性的,甚至是需要某种超越性的理念。更多是一种美学的参考,是一种美学的精神、美学的革命。“回到文学本身来说,是否能创造出新的形式,创造出新的美学的原则,创造出新的关于文学的、关于新的价值传递和新的创造性意义的生成,这才是我们今天重新再谈地方文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江弱水认为,风格可以成派,学者由于共享一种理论的架构也可能成派,它是一种思想概念,有其运行的系统框架、结构。“相对而言,南方的写作语言上相对层次比较丰富一点,细腻丰富得多。南方写作或者浙江的写作,的确是大有可为。”

周保欣从浙江地理的角度剖析这一文学概念。浙江的“浙”与钱塘江有关,钱塘江的水系非常丰富,它的流域有很多支流,就构成了“1”和“多”的关系。“我们今天去理解‘新浙派’,既有从‘1’出发,也看到了它的‘多’。‘文学新浙派’是一个不断生成、生长的文学现象,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浙江省作协指导,《江南》杂志社、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联合主办。

新媒体编辑:傅小平

配图:主办方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41楼编辑部

小宇宙播客

2024文学报开启订阅

邮发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价:61.80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