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理】地理视角看冲积扇,附高考地理中的冰川地貌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1.成因

在山区用于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摆脱侧向山体约束,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流水携带的泥沙大量在山麓地区(出山口)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2.分类

(1)在形成之初,根据不同的水流状态,可分为冲积扇和洪积扇:

冲积扇

由河流冲积而成,沉积物的颗粒一般较细小,分选性好;

洪积扇

由突发的、季节性山洪作用而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地表多碎屑物发育;降水量不大,但多暴雨,山洪短暂而猛烈,水流的携带能力强,沉积物颗粒一般较大(如砾石),磨圆度差、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扇面上水系不多。

(2)已经形成之后,根据水资源的现状,可分为湿扇和旱扇湿扇:

湿扇受常流河的堆积作用,面积一般较大,多见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旱扇发育旱扇的水系,时令河较多,堆积作用较小,发育面积较小,多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特征

冲积扇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

①从土壤条件来说,扇缘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发育条件较好;

②流水沉积物具有典型的分选性的特征,即大颗粒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从扇顶至扇缘,沉积颗粒物逐渐变小,颗粒之间的孔隙逐渐变小,透水性变差,保(蓄)水性越好。

③从水分条件来说,扇缘地下水埋藏浅,可能出露地表,水分条件较好;

④干旱地区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动,同时会有大量渗入地下,由于扇顶颗粒物较大,孔隙度高,地表水容易下渗,转化为地下水。扇顶的地下水埋藏较深,当地下水流到扇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埋藏较浅,容易自然出露。(地表水转成地下水,再出露成泉)

由此可知,扇缘地区水土俱佳,往往成为早期农业生产的选址地。我国西北地区的聚落,就多分布于山麓冲积扇的扇缘。

4.对人类活动影响

(1)冲积扇之上的山地,地形较陡,原生林木较多,不应开垦,可以种植生态或用材林。

(2)冲积扇顶部,土层瘠薄,十分干燥,含大量砾石粗砂,连乔木都难以生长,人们一般不会在此经营种植业,而是任由原生的耐旱灌木,野草生长。

(3)冲积扇中上部,比较干燥,庄稼难以成活,但却是杏、枣苹果等果树茁壮生长的果园。

(4)冲积扇中下部,土质较细,适宜营造建筑,而且地势较低,人们还能免予攀登,是山麓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的主要所在地。在有灌溉的情况下可以种植玉米莜麦等作物。

(5)冲积扇扇缘地区,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高,适宜种植瓜果,甚至水稻都可以在这里生长。

5 .自然灾害

(1)危害

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冲积扇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的环境问题。

②在坡度陡,岩石裸露的山区沟谷,因流量大,流速快,携带的物质颗粒大,易出现泥石流,形成泥石扇。

(2)措施

①限制开荒面积;②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减少水资源损失等。

1.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有什么区别?

冲积扇、洪积扇等都属于河流的堆积地貌,但形成的位置、形成过程存在着差异:

①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由于坡度骤减,河流的流速减慢,因此从上游带来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扇形地貌(常年流水,沉积物较为细小)。

②洪积扇:位于山前地区。洪水流出山谷,由于坡度骤减,河流的流速减慢,并且不再受两侧山谷的束缚,因此呈放射状展开,河流流速进一步降低,砾石和泥沙逐渐沉积,在山前形成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洪水,沉积物有较大的砾石)。

③冲积平原:位于河流的下游。河流下游的流速较缓,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流两岸逐渐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2.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的颗粒粗细及厚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成因?

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由粗到细,厚度由大到小,地势由高到低。

原因: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降低,河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颗粒粗、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下来。

3.指出冲积扇地形剖面图与地下水位关系。

扇柄处,地下水位埋藏深

原因:来水时,扇柄处颗粒大,下渗快,地下水位上升幅度大 ;扇缘处颗粒小,下渗慢,地下水位上升幅度小。

3.和农作物关系:扇柄长杂草,植被稀疏,不能种植农作物。原因?

原因:①土壤颗粒大,土壤贫瘠,土层薄;②距地下水位远(埋藏深);③地形坡度大

扇缘处:①黏土土层厚,保水能力强 ②距地下水位近,利于种植农作物

一、冰川

1.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

2.冰川的形成过程:由新雪变成粒雪,再由粒雪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

3.冰川的类型:冰川多存在于极地地区(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和中低纬度的高山高原地区(山岳冰川:规模小,冰层薄)。

4.冰川运动速度一年只前进数十米到数百米,比河流流速小得多。

二、冰川作用

1.冰川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1)冰川的侵蚀作用

①拔蚀作用;②磨蚀作用

(2)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碎石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石块,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物。

(3)冰川的堆积作用

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川堆积物。冰川堆积物分选差,大小混杂,砾石磨圆度低。

三、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景观示意图

冰川地貌是由于冰川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分为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

①冰蚀地貌(刨蚀、拔蚀)主要存在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的位置,有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U型谷或槽谷 )、峡湾、羊背石等。

②冰积地貌有冰碛丘陵、冰碛阶地、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鼓丘。

冰债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碛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冰碛丘陵之间的洼地透水性很低,常能积水成池。

侧碛堤;是由侧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鼓丘:主要由冰磺物组成的、数十米高、数百米长的流线型丘陵,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与侵蚀形态的羊背石相反。

冰碛湖:是冰川地貌的一种表现,与冰碛湖容易混淆的是冰蚀湖。

冰碛湖是冰川融化后,冰川携带的物质堆积后,在低洼处积水形成。冰蚀湖是冰川侵蚀地表形成洼地,后积水形成。

注意:流水沉积物中的颗粒由大到小分选明显,冰川堆积物的颗粒分选不明显,颗粒杂乱无章。

③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水湖、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蛇形丘。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