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故武德將軍韋公碣銘
進士焦郁 阜昌
故武德將軍姓韋氏諱儀,其先世韋賢仕漢為丞相,公其苗裔①也。世厯弗稽②至鄖公,仕五代③,周有功,故號封鄖④迄於宋,祖曰秀,徙居京兆盩厔縣,父德贈敦武郎,母孫氏贈封孺人☆。後經兵亂,基業殘燬,逖居闢土⑤,稍復本業。有子二,長曰俊,次曰儀,才皆克類⑥,儀尤親炙主善⑦,博通武經⑧。
時天下騷亂,郡雄嘯聚。公一日謂兄曰:“吾等不幸生於亂世,羞舆編氓⑨為伍,苟勵志⑩靖亂A①,功名可圖。”兄壯其言而善之,遂投本郡。
廣鋭軍A②適招求1鋭士A③,公以驍騎A④應選,得從范縂領A⑤麾下。披堅執鋭A⑥,搴旗斬將A⑦,累世竒功A⑧,録充曲統制A⑨麾下。凡所招募士卒,専命訓練,用致果毅,率堪禦侮A⑩。天会五年B①四月,公率衆至虢州,賊閻路子引兵與公戰,一鼓獻馘B②,遂定虢州,范公表為保義郎。冬十有二月,賊衆再犯虢,公受命提兵揜殺,始轉忠翊郎。天会六年B③,随統制耿嗣宗復盧氏縣B④,進拔嵩州☆,解圍陜州府暨宜陽諸叛賊楊偉B⑤,口首泉潤什B⑥,驅民敌数千口B⑦,轉武公郎、闔門宣贊舍人B⑧。肇任虢州兵馬都監,次任河南孟汝唐州兵馬使下五軍提辖B⑨。
公因遊厯宜陽永寧兩縣,愛山明水秀B⑩物華人熙C①,用自己積貯之貲C②,置膏田一千餘頃。至廢齊阜昌三年正月C③,公率衆奏允C④,差充C⑤虢州兵馬督监。視事日久於坊廊置地一區C⑥,安定縣C⑦買田四顷。阜昌八年C⑧,權大縂管府C⑨,差充環州C⑩兵馬都監,未赴任尋改授D①諸路兵馬大縂管府,差應右軍統领D②。至皇统八年D③,公以老歸政D④,為武節大夫D⑤。尋换D⑥德武將軍D⑦驍騎尉D⑧。卒於正隆元年D⑨十二月五日,享壽六十有四。公先娶原州王氏,長一女,適朱氏。後娶虢州王氏,無所出。仍娶鄧州楊氏,誕男朴。尋娶趙氏封安人,無所出。男朴,孝行純篤,盧於墓側,寝苫枕塊,哀思哭痛。服竟D⑩,適追前志,从徴皆有破敵之功E①,莅事則有滅私之道E②。天性儉素,動而有禮E③,一方蒙休E④,實終賴之E⑤。
於是思親涕淚,斬山立垣E⑥,穴石為棺E⑦,樹碑鐫誌E⑧,大定丙午E⑨岁,工告成功。九月三十日卜葬永寧太平鄉金門山之陰,仍勒铭以垂不朽E⑩。銘曰:
昔應勝口,超然不羣。英資天賦,卓冠三軍。傾心効用,呼兵集雲。訓練既熟,憂戚能分。進取虢州,出遘渠魁。捻矢張弧,掦音迅雷。㐫无不誅,圍無不开。鶴唳風聲,披靡驚駭。功成守官,不受賄賂。莅政勤劬,資身儉素。病臻告俎,永昭美故。鐫銘開碑,庶識君墓。
金大定二十六年立石
《洛宁县志》民国六年版
金故:
金:指与大宋并存的北方政权金国。故:指死亡、逝世的先人。
早期宋金分界图,中间有伪齐缓冲带
综合《韦仪碣铭》全文:指在勒铭镌碑的时间段,墓地所在疆域属金国管辖和统治。墓志主韦仪将军逝世三十年之后又于洛宁立石勒铭。其碣文隐晦记载抗金事迹与宋将官讳及人名。当理解为去逝时间在南宋时期,其三十年后的勒铭地域为金国统治区,但属宋金《隆兴和议》太平时期,当时两国有通商行为。
后期宋金分界图
一、金:金国(1115年-1234年)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历传十帝,国祚120年。1115年阴历正月元旦,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女真语:金子。)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金朝初期用勃极烈制度,天会十二年(1135年)金熙宗即位,改天眷新制,效仿辽、宋官制,重新封授百官。当年金国经济多数继承北宋家底,文化也逐渐趋向汉化,且以正统自居。当金朝势去百姓揭竿而起,南宋与蒙元联合推翻了金国政权,(后世子孙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皇太极改囯号大清)金宋并存119年,金亡45年后南宋为蒙元所灭。
注:
靖康之变
①1127年1月9日,金人围攻汴京,宰相张邦昌力主议和,康王(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请与张邦昌作为人质前往金营议和,请求割地赔款以求息兵。其间,钦宗不顾兄弟康王赵构及张邦昌的死活,就派人袭击金营,议和失败。金人破封城后,徽钦二帝与皇室后妃以及王公大臣和家眷三千余人被金人掳去。史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自此北宋灭亡。
②北宋亡,金人册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国号大楚。遵徽宗妾室孟氏为太后,并四方打听赵构下落。在金人辙兵北归后,伪楚历时一多月后,张邦昌遣皇舅韦渊和自己外甥携孟太后懿旨到应天府(商丘)觐见皇帝,传赵构回开封继位大统。赵构害怕金人以张邦昌逊位还政为诱饵抓捕自己,迟迟不愿进开封登基,无奈张邦昌悉数率领北宋旧臣奔赴商丘拥立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赵构启用主战派李纲,纲弹劾张邦昌卖国僭位。但迫于叛国舆论压力,最终张邦昌被赵构赐死。金人迟迟等不到伪楚的动静,确等来了赵构向金人递交国书,称大宋愿意相金国称臣纳贡。金人知张邦昌已死,赵构又称“大宋”。大怒,发兵南下疯狂报复,大肆盗掘巩义皇陵,自此金宋掀起了拉锯战帷幕。汉族百姓揭竿而起,为保护巩义大宋皇陵,阻止金兵突破川陕防线顺江而下攻打南宋的图谋,赵构大肆封赏义军官爵。于是,湧现出一批批义军首领,如吴氏兄弟(吴璘、吴玠)、翟氏兄弟(翟进、翟兴)、邵氏兄弟(邵隆、邵翼),岳氏兄弟(岳飞、岳翻),张玘,李彦仙、牛皋、董先等……中原及关中地区义军突起,百姓抗金热情空前高涨,抗金事业如火如荼。
③金国自伪楚亡后,猛攻关陕,又“搜山检海”捉赵构,在这些非正规军(义军)面前吃尽了苦头。于建炎三年(1129年,金•天会七年)又立济南尹刘豫为“伪齐”皇帝,国号大齐,年号仍沿用天会。国都大名府。1130年迁都开封,改年号阜昌。
绍兴七年(1137年,天会十五年•阜昌八年)。金熙宗废除刘豫伪齐帝号及政权,掳北。当年宋金议订“天眷和议”金向宋归还河南,陕西的伪齐治地。宋称臣,纳贡银。次年正月正式签订,金人进行了“天眷改制”。
“阜昌”
注释:
金国扶植的第二个傀儡政权,伪齐刘豫的年号。
常规墓志铭及碣铭格式:由志文和铭词组成,一般志文记述流源、世系、生平、功绩、婚姻、子嗣,而铭词则简练总结一切。
1、常规格式,进士焦郁后应为撰辑或书丹,而非年号阜昌。
洛宁《韦仪将军碣铭》载,墓志主韦仪去世后三十年(1186年)后立的碑铭。永宁(洛宁)县隶属金国疆域,治所属嵩州(嵩县)。
出自《河南府志•地理志》、《金史•地理志》。
这是特殊时期特殊记述手法,意为欲盖弥彰,瞒天过海;
2、“进士焦郁阜昌”
进士焦郁即为行状师,阜昌为伪齐年号。知焦郁是伪齐科考进士。
注:
行状师,在古代是一门职业,最早的时候,落榜秀才为生计替人代写家书、墓志、对联等赚取微薄收入,补贴家用。后有朝廷官员或书法名家代写,属个人交情。也有专门代写收取费用的,历史上很多名人大家都有为别人代撰的经历。
从字面理解:撰揖碣铭的行状师是阜昌年开科中考进士,姓名焦郁。墓志主家人在韦仪去世后三十年勒石镌铭,请他代笔。他的身份只能代表行状师自己而不能代表墓志主身份,并且志主韦仪将军去世距焦郁撰辑碣铭相差已有三十年之久。
①苗裔
注:
1、子孙后代。苗裔一词最早出于《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注:“苗,胤也;裔,末也。” 朱熹 集注:“苗裔,远孙也。”《史记·周本纪论》:“ 汉兴九十有余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新唐书·窦建德传》:“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世为农,自言汉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之苗裔。”2、引申指学术上派生之支流。清•龚自珍 《六经正名》:“《孝经》者, 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书,平易泛滥,无大疵,无闳意妙指。”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诗余者,古诗之苗裔也。”苗,本有“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实”的意思,后来从禾谷之实转义引申为“子孙后代”。裔,“后代”之意。
《韦仪将军碣铭》载:“其先仕汉为丞相,公其苗裔也”。“公”其实就是子孙后人对先人的尊称——原意:他的先祖在汉朝出仕为官,拜为丞相,公(即韦仪)是他的子孙后人。
②“世厯弗稽”
注:
世历:指世代经历,弗稽:指不可查考。
碑碣原文:“其先仕汉为丞相,公其苗裔也。世历弗稽至郧公”。碣文告诉我们,从汉丞相韦贤到郧公韦孝宽之间的世系,可能因兵乱或者年代久远,不能详细查考”。今据旧谱及墓志铭佐证颇为详实,由于篇幅太过冗长不宜展示。
③“仕五代,周有功”
注:
据《北史•韦孝宽传》、《周书•韦孝宽传》、《周大(太)傅、上柱国、雍州牧、郧襄公韦孝宽墓志铭》:“属魏(北魏)历初屯,中原方割,西夏肆迟,东王(魏孝庄帝元子攸,即韦孝宽元夫人姨表兄)出讨。公弱冠从戎,立功秦地。建仪(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朝)初,拜国子博士,仍转通直散騎待郎(妻表兄孝庄帝元子攸近臣)、山北县开国男……略……”“以大象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薨于京第,县官兴辙悬之感,上(周静帝)宰(宰辅大臣)轸奔车之悼…”《北史》、《周书》:“孝宽沉敏和正,涉猎经史。弱冠,属萧宝夤作乱关右,乃诣阙,请为军前驱。朝廷嘉之,即拜统军。随冯翊公长孙承业西征,每战有功。拜国子博士,行华山郡事。属侍中杨侃为大都督,出镇潼关,引孝宽为司马。侃奇其才,以女妻之。永安(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朝)中,授宣威将军、给事中,寻赐爵山北县男。普泰(北魏节闵帝元恭朝)中,以都督从荆州刺史源子恭镇襄城,以功除析阳郡守。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同荆州,与孝宽情好款密,政术俱美,荆部吏人,号为联璧。孝武(北魏武帝元修朝)初,以都督镇城。”
可知韦孝宽一生仕途,贯穿(北魏、西魏、北周、立隋)前五代时期。其去逝后三个月隋朝建立,而隋文帝杨坚下令有司为郧国公韦孝宽立法轮寺以示功勋。北宋•宋敏求著《长安志》卷八载“次南宣平坊”条(《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次南宣平坊”条同):
“西南隅,法云尼寺。隋开皇三年,令周郧国公韦孝宽所立。初名法轮寺,睿宗在储,改法云寺。景龙二年,韦庶人(顺天翊圣皇后即韦皇后)改翊圣寺。景云元年复旧。寺本隋太保、薛国长孙览(长孙承业之孙)宅。而《唐两京城坊考》亦有记载。
因北宋一直不承认朱温篡唐的梁为正统,史料及时人墓志铭多以“僭伪”、“唐末五季”称。时人称五代即南北朝的前魏、后魏、东魏、北周与宋、齐、梁、陈及大一统的隋朝为前五代。直到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才正式将“五代十国”定为新五代(即后五代)或“唐末五代”以示赵宋得位正统性。而直接称其为“五代”是今人称谓而非古人。
原文:“仕五代,周有功”。意指韦孝宽一生出仕为官经历了前五代,特别在后周有大功。(后周:北周。继西周、东周的周朝之后第一个以周为国号的国家,史学家为区分,称后周。因国北方与萧梁、陈并存,根据地理方位称北周)
《樊川集•杜牧撰•韦丹遗爱碑》
“有解读“仕五代,周有功,故号封郧。”,即一个被封号为“郧”的人,出仕在“五代十国”的新五代时期。于柴荣朝“周”有大功。”这是不合理的臆测与曲解。
例如:杨坚袭父杨忠隋国公爵,尊称隋公,定国号为隋。又李渊袭父李昺唐国公爵,尊称唐公,定国号为唐。又王世充封郑国公爵,尊称郑公,僭伪定国号为郑。封郧国公爵的韦孝宽,谥号为襄。人称郧公或勋襄公。纵观历史,韦姓称郧国公有四人,周郧襄公韦孝宽(孙媳隋丰宁公主墓志称丈夫韦圆照祖父孝宽舒襄公,当隋朝追赠舒国公),世孙韦圆成隋袭祖孝宽爵为郧静公(谥号静),郧静公弟匡伯隋袭兄爵为郧懿公(后改舒国公,谥号懿),韦安石(唐)袭堂叔匡伯爵郧贞公(后改郇国公,谥号贞)。而《韦仪将军碣铭》中称郧公,即郧襄公韦孝宽。仕周的郧国公仅韦孝宽一人。是对已故先人爵位尊称而已,并非封号为“郧”或叫“郧”的一位祖先。
志主韦仪将军的祖父秀就生活在柴荣周时代,不可能告诉子孙后代四百多年前的先祖郧公韦孝宽,与自己生活同一个时期。因为韦孝宽是古代名将,历朝史书多有记载。从唐至宋位列武庙韦姓第一人。唐杜牧《注孙子兵法序》言,“周有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诸葛亮),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即叡,韦虎),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之人,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划),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又有当朝张预撰《十七史•百将传•卷八》之名将韦孝宽传记。要知道韦仪“才皆克类,博通武经”。其子韦朴“适追前志,从征皆有破敌之功”说明也是将军,不至于是文盲莽夫将军吧。
最主要是全句通解,才明白表达什么意思?而不是扣字眼,查百度曲解误读。一定要有扎实文言文功底和历史知识储备。
④“故号封郧”
注:
意指因郧国公的封号被封在郧国食邑封地并州江夏县。
《大周(武周)故朝散大夫行洛州陆浑县(今嵩县)令韦府君墓志铭并序》
从□凤阁舍人承庆(一门三相,韦思谦长子)撰
公讳愔,字志廉,京兆杜陵人也。轩辕颛顼导其深源,大彭豕韦氏播其遐绪。太傅(韦孟)道尊于南国,丞相(韦贤)业大于西京。自兹厥后,克昌其胤,人物蝉联,羽仪万叶,衣冠舄弈,光烛四海。
曾祖孝宽,后魏(西魏)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尚书右仆射。宇文朝小司徒,王辟总管、大司空、柱国、郧国公。隋太傅、尚书令,赠太尉、雍州牧,谥曰襄。大材桢国,盛德光时,为将为相,及侯乃牧。比諸管乐(管仲、乐毅),知略经天地;如彼萧张(萧何、张良),勋庸济区宇。
韦孝宽生平履历不全面,史书不复赘,本人墓志铭曰:建义初,拜国子博士,仍转通直散骑侍郎、山北县开国男。…时两河未静,三川大乱,公出军阳城,亟摧恶党,治兵阴地,屡折凶徒,授恒(弘)农郡守,寻转持节、镇东大将军,带宜阳郡事。俄迁车骑大将军,南兖州剌吏,进爵为侯(山北侯)。又加通直散骑常待,寻授大都督,晋、建、汾三州正平郡诸军事,晋州剌史。…封建忠郡开国公…寻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又为雍州剌史。…迁持节大将军,别封一子(韦谌)穰县开国公,又转尚书右仆射(宰相)…授小司徒。有周御历,赐姓宇文,又授延州总管,转为郧州总管,俄迁柱国,定封郧国公…拜大司空…寻迁上柱国…除徐州总管…授行军元帅…别封一子(韦寿)滑国公…授相州总管…仍授元帅(大兵团司令),总兵薄伐…饮至礼成,策勋未赏,云不愸遗,良木云坏,春秋七十二,以大象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曰薨于京第。县官兴辙悬之感,上宰轸奔车之悼。诏赠使持节、太傅、上柱国、怀、卫、黎、相、赵、洺、贝、沧、瀛、魏、冀十一州诸军事,雍州牧,溢襄公,礼也。
惟公命世降生,含和挺质,立行成刚,出言有章,三德聿修,九思无爽,筮仕遇群飞之日,结发值龙战之秋。徇义忘躬,识贞心于劲草;推诚奉国,表高节于后凋。栋干之望有归,谟明之寄攸在。至如料敌出奇,举不失德,安边定远,计无遗算(当代孔明)。及道隆四履,业冠五侯,居高而能扺损,处贵而不骄忕,求仁履信,风雨不已,趣贤爱士,叶握忘疲,身不怨于天下,行无忤一物,令此荣声,同臧文于立言,并孙侨于遗爱。越其年十二月九日归葬于万年县之寿贵里,属国(郧国、滑国、普安、河南、平桑、扶阳等)列玄(黑色)甲之兵,轻车(指属将)阵五营之骑,宾门哀次,空悲即远之及,山椒解驾。更悼如疑之还,丘陵若徙,芳猷不坠…
父德赠敦武郎,母孙氏封赠儒人。
封赠之典,旧制有三代、二代、一代之等,因其官之高下而次第焉。
凡遇大礼封赠一代者,文臣通直郎以上,武臣修武郎以上。一代初封赠父,文臣承事郎,武臣内侍、伎术官、将校并忠训郎,母、妻孺人。
1.敦武郎
(宋阶官名,正八品。通常以内殿崇班和内殿承制为大使臣。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四十三阶为敦武郎,政和前为大使臣,内殿承制。又叫“尚右大使臣”,该因其隶属尚书右选。徽宗政和间(1111年-1117年),定为“武功大夫至修武郎、閤门祗侯为大使臣”。内殿承制(敦武郎,光宗后改训武郎)磨勘五年转内殿崇班,閤门祗侯转内殿崇班。政和改制后,政和二年时,将敦武郎、修武郎与进武校尉(三班差使)、进义校尉(三班借差)也放在了小使臣行列。这系与诸司正使、副使相对通融而言。事实上,敦武郎和修武郎是大使臣序列,内殿崇班和内殿承制改为修武郎和敦武郎,进武校尉和进义校尉是无品杂阶。进武校尉和进义校尉,在《吏部条法》中属小使臣。小使臣属三班院,元丰改制后归属吏部侍郎右选。绍兴(1131年-1162年)时改称训武郎。)
2.命妇
“外命妇之号十有四:曰大长公主,曰长公主,曰公主,曰郡主,曰县主,曰国夫人,曰郡夫人,曰淑人,曰硕人,曰令人,曰恭人,曰宜人,曰安人,曰孺人”
根据上述史料,宋朝外命妇的封号系统一共有十四种之多,其中皇族宗室享有前五个等级: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和县主。细分为:皇祖姑、皇姑授封大长公主;皇姊妹授封长公主;皇女授封公主;太子女授封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秩视正二品。
众多官吏眷属分享四等九级: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其中郡夫人又分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级。细分为:执政以上的母、妻授封国夫人;执政、东宫三太、文武二品、御史大夫、六尚书、两省侍郎、太常卿、留守、节度使、诸卫上将军、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之妻授封郡夫人;正三品和从三品官的祖母、母、妻皆封为淑人;侍郎以上的母妻封硕人;太中大夫以上的母妻封令人;中大夫以上封恭人;朝议大夫以上封宜人;朝奉郎以上封安人;通直郎以上封孺人。出自《宋史》
⑤“逖居辟土”
注:逖居:远居;辟土:开垦土地。
意指远居新域开垦田土之意。
⑥“才皆克类”
注:
1、才:才能;才学;
“任人之才”《淮南子·主术》;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了,英才盖世”《资治通鉴》。
2、皆:俱词也;全,都之意;《说文》为全都归零,全都零起步(在清零的基础上再次比赛、较量)。引申为副词“都”,“全”。
3、克:能够;可以。
克勤克俭。
不克分身。
类;事例,条例;
意指身上的才学和能力完全可以应对所有事情。
⑦“仪尤亲炙主善”
注:
仪:指韦仪将军
1、尤:特别,突出;
2、亲炙:谓亲身受到教益,《孟子•尽心》载:“非圣而若是乎?而况亲炙乎”。
3、主: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
4、善:德之建也。《国语·晋语》;
“善人国之主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万故”《吕氏春秋·长攻》。注:“善好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意指韦仪将军从小受到某亲人(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教诲,得其传授和教导,从中受惠莫深,为人好德,才望出众。
⑧“博通武经”
注:
博、大量;广搏;宽广。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通,了解、精通某一方面。
武经:指北宋武经博士官修辑的兵法总集,称《武经七书》。其中包括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可谓古代兵法丛书的结晶。
意指博览兵书,精通要义。
⑨“编氓”
注:
“休说编氓朴无耻,至竟终须合天理”《行路难》诗,唐•武元衡
意指编入户籍的普通百姓。
⑩“苟励志”
注:
1、苟:文言连词,如果、假使。
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
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 贾谊《论积贮疏》
如:苟【假如;如果】苟能坚持,必将胜利。
2、励志:奋发图志,执着于某件事【例如:国家复兴,个人成功】的发展。
“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出自《白虎通•谏诤》汉•班固
意指如果(我们)励精图治精忠报国。
A①“靖乱”
注:
平定祸乱。此处一语双关。
1、暗喻靖康之变的天下骚乱;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乱、靖康之耻。因《韦仪碣铭》载,“时天下骚乱,郡雄啸聚”。
2、平定变乱。“君务靖乱,无勤于行。”《左传·僖公九年》
“除残靖乱,未烛厥理。” 《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南朝】 梁 •任昉
“伐罪弔民,一匡靖乱。”《百辟劝进今上笺》
意指平定靖康耻后的祸乱
A②“广锐军”
注:
禁军广锐军驻扎在平定军,隶属侍卫亲军下步军司各路总管、副总管节制。
广锐军属禁军隶侍卫亲军步军司,受侍卫亲军司节制,直接对皇帝负责。两司三衙:两司为殿前司、侍卫亲军司;三衙为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待卫亲军步军司。
金国东京留守高姓渤海人曾询问被劫持的宋朝官员沈琯:“闻南朝有兵八十万,今在何处?今何不迎敌?”
沈琯回答:“散在诸路,要用旋勾唤。汴京左右约有四五十万,黄河两岸须有大兵守之,必不可过。”
证明,宋徽宗朝,有四五十万禁军。出自《三朝北盟会编》
关于禁军的招募标准:
“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后更为木梃,差以尺寸高下,谓之等长杖,委长吏、都监度人材取之。当部送阙者,军头司覆验,引对便坐,分隶诸军。”
即宋太祖从地方军队里选拔禁军那会儿,他亲自到军中挑选了一部分高大、壮实的样板兵,让负责招募者带着这些样板兵到地方武装部门, 按这些样板兵的身体标准挑选。后来又改为用尺 ( 木梃) 量度, 称为 “招简等杖”。出自《宋史·兵志》
一、该杖标出几个主要的刻度,分别为5.2宋尺、5.5宋尺、5.7宋尺、5.8宋尺。把宋代的尺换算为现在的长度单位米,大致分别对应1.6米、1.7米、1.77米、1.8米。
二、各军标准
①5.7宋尺(1.77米) 以上, 可入选中央禁军;5.5宋尺至5.7宋尺(1.70米-1.77米)可选入戍边禁军;
②5.2宋尺至5.5 宋尺(1.60米-1.70米)可入选在低规格的禁军中服杂役。
③至于5.2宋尺以下,又有志于从戎建功业者,只能投到厢军中去了。出自《宋史•兵志》
当然,这身高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宋仁宗时,范仲淹上《奏乞拣选往边上屯驻兵士》书,曾主张拣选军士时,应“内有身材比旧等样小三两指,却少壮得力者,即不得拣下”;宋哲宗招“河北路保甲” 时,也有注明“年二十五,虽短小一指,并许招刺”。
说明禁军招募和拣选是有年龄限制的。所以不应理解为韦仪在靖康二年(天会五年/靖康二年1127年)三十五岁才参军,按史料记载宋哲宗后注明“年二十五”岁的限制,韦仪当在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参军。
除了考量身高,还要考较腿力、腰力。
④《画墁录》记载:“太祖招军格不全取长人,要琵琶腿,车轴身,取多力。”
《嘉泰会稽志》记载:“方募时,先度人材,次阅驰跃,次试瞻视。” 量完身高后,还要考核被招募者奔跑和跳跃的成绩。
⑤“出指二十步,掩一目试之,左右各五占数为见物。”出自《宋史·兵志》
重视奔跑和跳跃成绩重要之处在于考核应招者的腰力和视力,因为宋时兵器以弓弩为主,时有“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之说。
训练和考核军士作战能力,主要是看能挽多大的“弓弩斗力”,以及射箭的准确性,叫作“射亲”,此两项非腰力和视力好者不可。
宋神宗熙宁元年,“诏颁河北诸军教阅法,凡弓分三等,九斗为第 一,八斗为第二,七斗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为第一,二石四斗为第二,二石一斗为第三。”宋时弓弩每宋石的斗力,相当于92.5宋斤(1宋斤约合1. 2市斤),即最低的第三等挽弓力,也要有七八百斤的力道。
值得一提的是,韦仪到河东路平定军校场参加入伍考核,后因骑射成绩优异被选入侍卫亲军马军司系统,为范致虚所器重,随后效力于其帐前,“披坚执锐,搴旗斩将,累世奇功”。当时的广锐军士的身高规定是5.5 宋尺,韦仪身高应为身高在1. 77米以上,校场考核规定挽弓“弓射一石五斗”“开弩八石”,力量可想而知。——绝对猛士
A③“锐士”
注:精锐军士,俗称猛士、勇士。
A④“骁骑”
注:指骑射本领及勇猛骑兵之意。
《宋史•胡闳休传》:“靖康初,创知兵科,闳休应试,中优等,补承信郎”。元丰初,武艺与策皆优者,授右班殿直(侍从官、从九品);其余以次授三班奉职、三班借职、三班差使等。建炎间,武举之法渐与进士科相仿。其殿试第一人赐武举及第、授保义郎,余并赐武举出身、授承节郎、承信郎等。
韦仪以骑射项特长应选,当授三班差摄官副字使(三班差使)。因禁军招录除成绩外还有年龄限,必须二十五岁。当在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
A⑤“范总领”
永兴军:地名,宋置,治所京兆府(今西安)辖今陕甘各一部分,豫西一小部分,领京兆、延安、河中三府,商、虢、陕、解、同、华、坊、邠、宁、庆、环、鄜、丹十四州。金时改京兆府路。
时陕西五路永兴军大帅范致虚为观文殿大学士,陕西经略使总领五路兵马会诸勤王。
注:根据时间,地点、人物,查阅史料佐证时为陕西经略使兼永兴军路大帅总领五路兵马勤王的范致虚。
A⑥“披坚执锐”
注:披坚:穿着铠甲;执锐:拿着兵器。
“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史记•项羽木纪》
“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战国策•楚策一》
意指穿上铠甲,拿起武器,形容投身战斗的威武气势
A⑦“搴旗斩将”
注:搴:拔;“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搴旗斩将,必有能者。”《吴子•料敌》意为拔取敌旗,斩杀魁首,形容英勇善战的雄姿。
A⑧“累世奇功”
注:累世:数世,接连几个世代;奇功:异常的,特殊的功劳、功勋。
意指家里接连几世代都是对国家、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立下特殊功劳或不朽功勋。
A⑨“曲统制”
曲端,字正甫,镇戎人。父涣,任左班殿直,战死。端三岁,授三班借职。警敏知书,善属文,长于兵略,历秦凤路队将、泾原路通安砦兵马临押,权泾原路第三将。
夏人入寇泾原,帅司调统制李庠捍御,端在遣中。庠驻兵柏林堡,斥堠不谨,为夏人所薄,兵大溃,端力战败之,整军还。夏人再入寇,西安州、怀德军相继陷没。镇戎当敌要冲,无守将,经略使席贡疾柏林功,奏端知镇戎军兼经略司统制官。
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娄宿攻陕西。二年正月,入长安、凤翔,关、陇大震。二月,义兵起,金人自巩东还。端时治兵泾原,招流民溃卒,所过人供粮秸,道不拾遗。金游骑入境,端遣副将吴玠据清溪岭与战,大破之。端乘其退,遂下兵秦州,而义兵已复长安、凤翔。统领官刘希亮自凤翔归,端斩之。六月,以集英殿修撰知延安府。
王庶为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遂授端吉州团练使,充节制司都统制,端雅不欲属庶。九月,金人攻陕西,庶召端会雍、耀间,端辞以未受命。庶以鄜延兵先至龙坊,端又称已奏乞回避,席贡别遣统制官庞世才将步骑万人来会。庶无如之何,则檄贡勒端还旧任,遣陕西节制司将官贺师范趋耀,别将王宗尹趋白水,且令原、庆出师为援,二帅各遣偏将刘仕忠、寇鯶来与师范会。庶欲往耀督战,已行,会庞世才兵至邠,端中悔,以状白庶,言已赴军前,庶乃止。师范轻敌不戒,卒遇敌于八公原,战死,二将各引去,端遂得泾原兵柄。
十一月,金谍知端、庶不协,并兵攻鄜延。时端尽统泾原精兵,驻淳化。庶日移文趣其进,又遣使臣、进士十数辈往说端,端不听。庶知事急,又遣属官鱼涛督师,端阳许而实无行意。权转运判官张彬为端随军应副,问以师期。端笑谓彬曰:"公视端所部,孰与李纲救太原兵乎?"彬曰:"不及也。"端曰:"纲召天下兵,不度而往,以取败。今端兵不满万,不幸而败,则金骑长驱,无陕西矣。端计全陕西与鄜延一路孰轻重,是以未敢即行,不如荡贼巢穴,攻其必救。"乃遣吴玠攻华州,拔之。端自分蒲城而不攻,引兵趋耀之同官,复迂路由邠之三水与玠会襄乐。
金攻延安急,庶收散亡往援。温州观察使、知凤翔府王图片将所部发兴元,比庶至甘泉,而延安已陷。庶无所归,以军付图片,自将百骑与官属驰赴襄乐劳军。庶犹以节制望端,欲倚以自副,端弥不平。端号令素严,入壁者,虽贵不敢驰。庶至,端令每门减其从骑之半,及帐下,仅数骑而已。端犹虚中军以居庶,庶坐帐中,端先以戎服趋于庭,即而与张彬及走马承受公事高中立同见帐中。良久,端声色俱厉,问庶延安失守状,曰:"节制固知爱身,不知爱天子城乎?"庶曰:"吾数令不从,谁其爱身者?"端怒曰:"在耀州屡陈军事,不一见听,何也?"因起归帐。庶留端军,终夕不自安。
端欲即军中杀庶,夺其兵。夜走宁州,见陕西抚谕使谢亮,说之曰:"延安五路襟喉,今已失之,《春秋》大夫出疆得以专之,请诛庶归报。"亮曰:"使事有指,今以人臣擅诛于外是跋扈也,公为则自为。"端意阻,复归军。明日,庶见端,为言已自劾待罪。端拘縻其官属,夺其节制使印,庶乃得去。
王图片将两军在庆阳,端召之,图片不应。会有告图片过邠军士劫掠者,端怒,命统制官张中孚率兵召图片,谓中孚曰:"图片不听,则斩以来。"中孚至庆阳,图片已去,遽遣兵要之,不及而止。
初,叛贼史斌围兴元不克,引兵还关中。义兵统领张宗谔诱斌如长安而散其众,欲徐图之。端遣吴玠袭斌擒之,端自袭宗谔杀之。
三年九月,迁康州防御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时延安新破,端不欲去泾原,乃以知泾州郭浩权鄜延经略司公事。自谢亮归,朝廷闻端欲斩王庶,疑有叛意,以御营司提举召端,端疑不行。议者喧言端反,端无以自明。会张浚宣抚川、陕,入辨,以百口明端不反。浚自收揽英杰,以端在陕西屡与敌角,欲仗其威声。承制筑坛,拜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渭州。端登坛受礼,军士欢声如雷。
浚虽欲用端,然未测端意,遣张彬以招填禁军为名,诣渭州察之。彬见端问曰:"公常患诸路兵不合,财不足;今兵已合,财已备,娄宿以孤军深入吾境,我合诸路攻之不难。万一粘罕并兵而来,何以待之?"端曰:"不然,兵法先较彼己,今敌可胜,止娄宿孤军一事;然将士精锐,不减前日。我不可胜,亦止合五路兵一事;然将士无以大异于前。况金人因粮于我,我常为客,彼常为主。今当反之,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彼为客,不一二年必自困毙,可一举而灭也。万一轻举,后忧方大。"彬以端言复命,浚不主端说。
四年春,金人攻环庆,端遣吴玠等拒于彭原店,端自将屯宜禄,玠先胜。既而金军复振,玠小却,端退屯泾州,金乘胜焚邠州而去。玠怨端不为援,端谓玠前军已败,不得不据险以防冲突,乃劾玠违节制。
是秋,兀术窥江、淮,浚议出师以挠其势。端曰:"平原广野,贼便于冲突,而我军未尝习水战。金人新造之势,难与争锋,宜训兵秣马保疆而已,俟十年乃可。"端既与浚异,浚积前疑,竟以彭原事罢端兵柄,与祠,再责海州团练副使、万州安置。
是年,浚为富平之役,军败,诛赵哲,贬刘锡。浚欲慰人望,下令以富平之役,泾原军马出力最多,既却退之后,先自聚集,皆缘前帅曲端训练有方。叙端左武大夫,兴州居住。
绍兴元年正月,叙正任荣州刺史,提举江州太平观,徙阆州。于是浚自兴州移司阆州,欲复用端。玠与端有憾,言曲端再起,必不利于张公;王庶又从而间之。浚入其说,亦畏端难制。端尝作诗题柱曰:"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庶告浚,谓其指斥乘舆,于是送端恭州狱。
武臣康随者尝忤端,鞭其背,随恨端入骨。浚以随提点夔路刑狱,端闻之曰:"吾其死矣!"呼"天"者数声;端有马名"铁象",日驰四百里,至是连呼"铁象可惜"者又数声,乃赴逮。既至,随令狱吏絷维之,糊其口,熁之以火。端乾渴求饮,予之酒,九窍流血而死,年四十一。陕西士大夫莫不惜之,军民亦皆怅怅,有叛去者。浚寻得罪,追复端宣州观察使,谥壮愍。
端有将略,使展尽其才,要未可量。然刚愎,恃才凌物,此其所以取祸云。见《宋史•曲端传》
注:《韦仪将军碣铭》载:“時天下騷亂,郡雄嘯聚。公一日謂兄曰:“吾等不幸生於亂世,羞舆編氓為伍,苟勵志靖亂,功名可圖。”兄壯其言而善之,遂投本郡(京兆周至人)。廣鋭軍適招求鋭士,公以驍騎應選,得從范縂領麾下。披堅執鋭,搴旗斬將,累世竒功,録充曲統制麾下。凡所招募士卒,専命訓練,用致果毅,率堪禦侮。天会五年(1127年)四月,公率衆至虢州(虢州隶宋朝陕西路),賊(贼即内敌,指叛将;寇指外敌,指金人,故“率堪御侮”)閻路子引兵與公(韦仪)戰,一鼓獻馘,遂定虢州,范公(范致虚)表為保義郎。冬十有二月,賊衆再犯虢,公受命提兵揜殺,始轉忠翊郎。”。
据《宋史•范致虚传》:“靖康元年(1126年),召赴阙,道除知京兆府(韦仪与兄韦俊时年从军,故“遂投本郡”)。时金人围太原,声震关中,致虚修战守备甚力。朝廷命钱盖节制陕西,除致虚陕西宣抚使。金人分道再犯京师,沼致虚会兵入援。钱盖兵十万至颍昌,闻京师破而遁,西道总管王襄南走。致虚独与西道副总管孙昭远合兵,环庆帅臣王似、熙河帅臣王倚(被张玘杀的叛臣)以兵来会,致虚合步骑号二十万(总领五路兵马,故尊称其范总领),以右武大夫马昌祐统之,命杜常将民兵万人趋京师,夏俶将万人守陵寝”。
及《宋史•刘光世传》:“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汴京,夏人乘间寇杏子堡。堡有两山对峙,地险厄,光世据之,敌至败去。擢侍卫马军都虞候。金再攻汴京,光世入援,闻范致虚传檄诸路,议引兵会之。会有诏止勤王兵,光世以为宜速进,不可以诏示众。既而溃兵至,具言京城事。众惧,光世矫以蕃官来自汴京,谓二帝决围南去,众稍安,进屯陕府。致虚欲合五路兵进与金战,光世难之,别道趋虢,遂至济州谒康王”。
又《宋史•孙昭远传》:“靖康元年(1126年),召(孙昭远)为水部员外郎。金人围太原,宋师多溃,钦宗遣折彦质乘传同昭远招集。会洛阳陷,西京留守、西道总管王襄徙治襄、汉,授昭远西道总管。道收溃卒至京兆(韦仪将军老家),遇永兴路安抚范致虚(韦仪上级)会诸军入援,昭远督其进,且檄诸道使出师。环庆帅王似、熙河帅王倚各以师会,泾原帅席贡、秦凤帅赵点、鄜坊使张深皆后师期,昭远二十有八疏劾之。合诸道兵得十万,命马祐昌统之。昭远与致虚同出关,祐昌与金人战败。京师陷,遣使至大元帅府(康王府)”。
《宋史•王渊传》:“靖康元年(1126年),为真定府总管,就迁都统制。吴湛据赵州叛,渊讨平之。金人攻汴京,河东、北宣抚使范讷统勤王兵屯雍丘,以渊为先锋。寻以所部归康王府。
明年(1127年)三月,张邦昌僣立,康王(赵构)如济州,命渊以三千人入卫宗庙。渊至汴都,以朝服见邦昌,纳谒曰:"参冢宰相公。邦昌始易紫袍延之政事堂,渊恸哭宣教”。
《宋史•冯澥传》:“靖康元年(1126年),澥为左谏议大夫。金人围太原,朝廷命李纲宣抚两河,澥奏罢之。金人要割三镇,高宗(赵构)自康邸出使,除澥知枢密院事,充副使,不果行,寻除尚书左丞。金人犯阙,诏宗室郡王为报谢使,澥与曹辅以枢密为副,留金营三日归,诏暂权门下侍郎。钦宗诣金营,澥扈从。张邦昌僣位(1127年3月),与澥有旧,取之归,以澥康邸旧臣,命为奉迎使,为总领迎驾仪物使。建炎初(1127年5月),除资政殿学士、知潼川府。言者论澥尝污伪命,夺职,已而复官。绍兴三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
复《宋史•曲端传》:“建炎元年(1127年年)十二月,娄宿攻陕西”。《宋史•孙昭远传》:“建炎元年(1127年),迁河南尹、西京留守、西道都总管。至洛收集散亡,得义兵万余人,栅伊阳(抗金名将翟兴治所伊阳凤牛山寨),使民入保。其冬(1127年11-12月),金人来攻,昭远遣将姚庆拒战,军败,庆死。昭远命将官王仔奉启运诸殿神御,间道走行在。金兵益炽,昭远战不利,其下欲拥昭远南还,昭远骂曰:若等平日衣食县官,不以此时报国,南去何为!"
叛兵怒,反击昭远,遂遇害。官属无免者。四年,追赠徽猷阁待制”。可知“天会五年/建炎元年(1127)”“冬十有二月,賊衆再犯虢(虢隶陕西路),公(韦仪)受命提兵揜殺,始轉忠翊郎。”是在伪楚皇帝张邦昌还政于赵构之后,时北宋疆域悉属赵宋天下,金人并未染指(韦仪碣铭,用金国年号不言自明)。因为金人已知自己所立的楚帝张邦昌被赵构赐死,所以金人兵分两路南下疯狂报复(多人传记描述冬十二月前后):一路攻关陕欲取四川顺江而下,一路攻河洛“搜山检海”南下捉赵构。从此韦家的外孙赵构再也没踏上北方这片故土。
注: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趁金人围困汴京(开封),乘机攻占大宋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安乡)和怀德军(今宁夏固原黄铎堡乡),镇戎军告急。曲端临危受命,知镇戎军兼经略司统制官,去镇守镇戎军城,曲端不辱使命,抵御夏人,使其不能南下一步。(此时,韦仪当为曲端部队训练官)
后曾多次击败金国大将完颜娄室,金将撒离罕竟被曲端军容严整吓哭,因而得名“啼泣郎君”。他军令严明,执法如山。威震雄关,屡破贼胆。
北宋于钦宗靖康二年(三月亡)/南宋自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始)/金天会五年(3-5月之间为北宋与南宋的空档期,3月金扶持的伪楚年号无考,仅存一个月,4月亡)公元1127年是靖康二年/建炎元年/天会五年三个年号并存的一年,这年曲端为渭州统制,屯兵泾州。而《碣铭》言韦仪为曲端麾下,于同年四月移防虢州,与贼(贼指内敌,寇为外敌)閻路子战。
当受总领五路兵马的陕西永兴军路大帅范致虚麾下的陕州知州兼观察使李彦仙的裨将陕虢安抚司统制官耿嗣宗节制。因“碣铭”明确记载:“随耿嗣宗复卢氏县”。出自《三朝北盟会编》、《宋史•曲端、范致虚、李彦仙传》
A⑩“率堪御侮”
注:
1、率:通“帅”率领;带领。
“方叔率止”《诗•小雅•采芑》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三国志•诸葛亮传》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资治通鉴》
如:率师【率领军队】率俾【率领】率众【率领众人】率将【带领】率勒【统率】率历【率领督促】率御【统御,统率指挥】率导【率领】率道【领导】
2、堪:可以,能够
“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世说新语•捷悟》
“白璧堪裁且作环”《和友人戏赠》唐•李商隐
如:堪叹【可叹;可惜】堪可【正好;恰到好处的可以】堪能【能够;才能;擅长】
3、御侮:抵挡,防御。
抵抗外来侵略;指武臣。
“自吾得由也,恶言不至於门,是非御侮乎!”《孔丛子•论书》
“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定方驾于前列”《周书•魏玄传》
“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乎!”《上高宗封事》宋•胡铨
意指统率这样的军队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全能够抵御他国带来的侵害。
B①“天会五年四月”
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西夏•元德九年/西辽•延庆四年/金国•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
注:金朝完颜晟年号,当时是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北宋钦宗赵佶年号。1125年9月太原失陷,金人攻打开封,赵佶父徽宗要逃,匆忙在12月传位钦宗赵佶。1126年,当时虢州、陕州、商州、顺州(伪齐时亦称顺州,1139年金单方面撕毁“天眷和议”后改嵩州)、凤翔、西京都还属北宋管辖。开封沦陷,金国扶持宰相张邦昌做伪楚皇帝。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农历二月(阳历三月)徽钦二帝和后宫妃嗣及王公大臣三千余人北掳,自此北宋灭亡。金人规定不让宋皇室赵氏做新朝皇帝,命张邦昌为楚帝,遂金人北归。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一个月后还政于康王赵构,迫于叛国舆论压力于当年九月赐死张邦昌。赵构害怕金人,逃至应天府,康王赵构在北宋遗臣拥护下,阴历五月,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登基,国号大宋,是为高宗,年号建炎,史称元年。
《 宋史 •李彦仙传》:建炎元年(即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四月,金人攻陷陕州屠杀陕州人。经制使王燮估计不能支持,率领他管辖的军队撤离,官吏逃跑。只有石壕县尉的李彦仙像平时一样,归依他的人接连不断。《宋史•忠烈传•邵隆传》记述邵隆(原名邵兴)和邵云正以此时归附李彦仙麾下。耿嗣宗亦李彦仙部下统制。见《三朝北盟会编》。而《宋史•忠烈传•李彦仙传》记载李彦仙守陕渑之地,《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耿嗣宗守虢州治所,(卢氏、灵宝、渑池、属虢州节制。而永宁属顺州(嵩州)节制。李彦仙是陕西路经略使总领五路军马(尊称范总领)的范致虚部下裨将。《韦仪碣铭》记述耿嗣宗和相关史料佐证,他们都是墓志主韦仪的上级将帅。
B②“一鼓献馘”
注:馘:耳朵,古人用以记录军功。
一鼓:一通战鼓的时间,喻作战迅猛,手起刀落直取敌将首级的意思
B③“天会六年1128年”
注:金朝完颜晟年号,当时为南宋建炎二年(1127年)。九月赐死伪楚帝张邦昌,金人南下,高宗赵构从应天逃往建康(南京)。金人兵分两路:一路兵马由金兀术率领攻打洛阳,南下“搜山检海”捉赵构;赵构再逃杭州,改杭州为临安府,南宋首都,金人逼进临安再逃温州。金军不善水战,金兀术差点被韩世忠困杀在黄天荡。
《宋史•忠烈传•曲端传》:另一路由金将完颜娄宿(娄室)率兵十万进军陕西。
《宋史•忠义•邵隆传》:“建炎二年(天会六年/1128年)十一月己酉,陕西安抚司都统制邵兴败金人于绛州(今山西运城绛县)典沃县”差一点抓住完颜娄室。被李彦仙率部将邵隆(原名兴)、邵云、耿嗣宗等人曾两度击败,逃回河东(山西)的路上差点被邵隆活抓。韦仪“天会六年(1128年)随耿嗣宗复卢氏县,进拔嵩州(顺州)解围陕州府。”其为陕虢安抚司统制官耿嗣宗麾下。
这与韦仪将军随抗金名将耿嗣宗收复攻打嵩州(顺州)解围李彦仙陕州府(被金将娄室围困)一战是一回事。
见《宋史•忠烈传•邵隆传》《三朝北盟会编•一百三十六卷》《靖康会要》《续资治通鉴一百一十卷•宋纪•一百十》。
嵩州
民国六年版《洛宁县志》“沿革条”:宋长水县、永宁县(皆今洛宁县),京西北路河南府。金长水县、永宁县属嵩州。《金史•地理志》嵩州旧名顺州,领县四:伊阳、永宁、福昌、长水。《方舆纪要》嵩县,汉陆浑县地,属弘农郡,后属河南郡。唐先天二年,析陆浑为伊阳县。宋绍兴初,升为顺州,金改为嵩州。又乾隆三十二年版《嵩县志》“沿革条”:宋建隆□年,京西北路河南府伊阙、伊阳。熙宁五年,河南府伊阳、伊阙。绍兴九年,京西北路河南府顺州。金皇统元年,南京路嵩州,治伊阳(嵩县)、福昌(宜阳县三乡)。附《孟邦雄志》伪齐,称河南府路伊阳。康熙三十二年版《嵩县志》:“凤牛山,县北二十里,宋建炎之后,大梁已为刘豫所据。嵩有翟兴,为宋安抚使兼知河南府,保护陵寝曾于此立寨屯兵,以拒金人,城址犹存。”
据此当知《韦仪碣铭》“进拔嵩州,解围陕州府”时称伊阳。而此时,翟兴、翟进兄弟的大本营在伊阳凤牛山寨(今嵩县大坪乡白疙瘩古寨)。
B④“随统制耿嗣宗复卢氏县”
注: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正月,韦仪随范致虚总管麾下禆将李彦仙部下的统制耿嗣宗攻溃卢氏金将完颜娄室的部队,于天会六年/建炎二年(1128年)李彦仙提前让耿嗣宗与韦仪屯兵,在他们的指挥下硬生生把金兵阻截在卢氏城外,杀得尸横遍野。
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六》记载: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耿嗣宗败金人於卢氏县。陕州既陷,金人攻卢氏。且先是李彦仙遣耿嗣宗屯於卢氏,嗣宗出兵与战金人,大败。死者满野。二十日驾发章安镇(台州,今浙江台州章安镇椒江北岸附近的金鳌山)。上在章安镇半月餘。”
及《宋史•张俊传》:“金人分兵深,渡江攻浙,杜充弃建康,韩世忠自镇江退保江阴。帝(赵构)如明州,俊自越州引兵至。兀术攻临安,帝御楼船如温州,留俊于明州以拒敌。”
这就与《宋史•高宗本纪》记载,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兀术(完颜宗弼)南下,“搜山检海”抓赵构。宋高宗赵构开始逃亡。由于遭金兵追赶,高宗的船队从昌国(今浙江宁波象山南)启航,次年正月初二才到达台州椒江,夜泊章安金鳌山下,月余才离开的史实相吻合。
《韦仪碣铭》载:“天会六年(1128年),随耿嗣宗复卢氏县”。则与《三朝北盟会编》的收复卢氏时间“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有出入。又《宋史•屈坚传》:“建炎二年(1128年),金人围陕府,坚引所部救之。围解,金人执坚,坚曰:"始吾所以来,为解围也。城苟全,吾死何憾。"叱金人使速杀之”。可证其实。及详考《三朝北盟会编》:“耿嗣宗败金人於卢氏县。陕州既陷,金人攻卢氏。且先是李彦仙遣耿嗣宗屯於卢氏,嗣宗出兵与战金人,大败。死者满野。”重要细节“且先是李彦仙遣耿嗣宗屯于卢氏”与韦仪“天会六年即建炎二年(1128年),随耿嗣宗复卢氏县”。不谋而合。
可证韦仪将军随陕虢安抚司统制官耿嗣宗收复卢氏,进取嵩州(此时,金未废刘豫还称顺州),并解围陕州府(李彦仙守城)相一致的史实。
B⑤“暨宜阳诸叛贼杨伟,口首泉润什,驱(敌)民数千口,转武公郎、闔门宣赞舍人”
注:这句话不通,做为大宋的抗金将军,杀金人和叛将无可厚非,但是驱赶老百姓还升“武官非清要之选,不入此职”的朝官“阖门司宣赞舍人?”逻辑不通。固为特殊时期的隐晦记述手法。
1.“河南镇抚使翟兴屯伊阳山,豫患之,使人招兴,许以王爵。兴焚伪诏并戮其使。豫乃阴结兴麾下杨伟图之。伟杀兴,持兴首降豫。”《宋史•叛臣上•刘豫传》
2.“刘豫将迁汴,以兴屯伊阳,惮之,遣蒋颐持书诱兴以王爵。兴斩颐焚其书,豫计不行,乃阴遣人啖裨将杨伟以利,伟杀兴,携其首奔豫。”一一《翟兴传》
3.“绍兴二年三月……会兴将杨伟降,具陈破兴之计,于是发女真万户察罕玛勒戍河朔多张声势,扬言将攻兴,兴遂出兵应之,伟潜引贼兵由间道以袭兴营,兴以大兵既出众寡不敌力战而死”一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韦仪将军斩杀的叛将指名道姓为杨伟等十余人,而史载:“三月癸丑”,京西北路河南镇抚使抗金名将翟兴被手下的叛将杨伟所杀。提翟兴首级投靠伪齐刘豫邀功。
史书未明载,杨伟被谁杀,但是《韦仪碣文》记载,韦仪将军斩杀杨伟等十余人,可补历史缺憾。
B⑥“口首泉润什”
注:
口:多指关隘,作战的关口,峡口地名。
什:数也。
什,相什保也。《说文》
会其什伍。《周礼·官正》
注:
“五人为伍,二五为什。”
军旅什伍。《礼记·祭义》
注:
“士卒部曲也。”
十夫为什《周书·大聚》
十家为什《管子·立政》
纷披风什《文选·沈约·谢灵运传》
注:
“诗每十篇同卷,故曰什也。”
王以师友处之,每有文什,必令润色,然后示人《北史》
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贾谊
又指《诗》的“雅”、“颂”大都以十篇为一“什”。
比如:什长(古代军队十人为什,其头头叫“什长”)什伍(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什吏(什长)什伯(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因以“什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
这句可以理解为:“口”,结合前句“暨宜阳诸叛贼杨伟”。即作战时,韦仪将军在宜阳镇守的关隘上遇到宋军叛将十余人,特别是杨伟。“首泉润什”不难理解为:被砍下的叛将头颅足足十颗,滚落山涧染红了泉水。
B⑦“驱民数千口”
注:“驱民数千口”这句话逻辑不通。
作为宋将攻打金人,杀叛将杨伟等人无可厚非。可是,驱赶老百姓数千口还能升官不合逻辑。(任何政权都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需要百姓纳税纳粮来供养军队。大宋正规军的作法。描述自己的军队倒更像贼寇。只有一种解释:晦涩难懂意为欲盖弥彰,瞒天过海。均为时局所迫)
还被升官为大宋朝武功郎、閤门司的宣赞舍人更行不通。因为能进閤门司必须达到“皆为武官清要之选”的先决条件。作为武官必须达到名清声高者,才能担任这样显贵的职务。因碑文抗金事迹隐晦阐述的原因。这里当理解为,驱逐了数千的敌人。才被升为武功郎,閤门司的宣赞舍人。
B⑧“闔门宣赞舍人”
注:官名,隶属閤门司。掌朝会、游幸、宴享赞相礼仪;文武官员自宰相、宗室自亲王以下及外国使节与少数民族首领朝见、谢辞,按品秩引导叙班,赞其拜舞并纠失仪之事。凡庆礼奉表由东上閤门掌管,慰礼进名由西上閤门掌管。有东、西上閤门使各置三人,副使各置二人,宣赞舍人各置十人,閤门祗侯各置十二人等……皆为武臣清要之选。使与副使多以外戚勋贵充任,位同侍从官,为迁转之阶。以知閤门事。主管閤门司事务。
元丰七年(1084年),以客省、四方馆使副领木职外,官最高者一人兼领閤门事。元祐元年(1086年),客省、四方馆、閤门并以横行通领取事。崇宁四年(1105年)依元丰隶门下省,大观元年(1107年)依殿中省例,不隶台察(御使台、察院)。南宋建炎初元,并东上閤门、西上閤门为一,其引进司、四方馆并归閤门,客省依旧法,非横行不许知閤门。绍兴五年(1135年)右武大夫以上并称知閤门事兼客省、四方馆,官未至者即称同知閤门事同兼客省、四方馆事。宣赞舍人与閤门祗侯并为閤职。乾道六年(1170年)又置閤门舍人十人,以待武举之人入官者,掌诸殿觉察失仪兼侍立。
《宋史•职官九•叙迁之制》:“流出外官法”条,閤门:行首补正名后理,三年出右侍禁。承受授、勒留官后理,七选出簿、尉。据此法,韦仪将军“天会六年/建炎二年1128年”以“閤门舍人”补正名后理,三年出为右侍禁的“右军统领”属御营司,皇帝右侍禁官。据“流出外官法”推断韦仪将军于绍兴元年(1131年)出为御前右军统领,“承受授、勒留官后理”后又牵扯另一个“转官”制度,通过“武阶转文资”才能授为“武节大夫”,“七选出簿、尉”通过七次选拔才出主薄与尉官。韦仪将军肇任虢州兵马都监(1132年),按都监一般由州官或主薄兼任的惯例,韦仪任虢州兵马都监是经过七层选拔考核后,以虢州主薄的身份兼任州驻泊兵马都监的。因为是朝朝委任,而非主帅“荐官”故称驻泊兵马都监。“荐官”制度有一套严格流程。见《宋史•职官九》
B⑨“肇任虢州兵马都监,次任河南孟汝唐州兵马使下五军提辖”
注:都监:“内侍官或诸司使、副为都监,政和改武臣官制,以使为大夫,以副使为郎”。见《宋史•职官•绍兴以后合班之制》从韦仪将军的履历“保义郎”“忠翊郎”“武功郎”“虢州兵马都监”可知为诸司使的副使。“以老归政”后授“武节大夫”即为诸司使的正使官。
注:提辖:官名,正六品武官。宋代州郡多置提辖,或由守臣兼任,专管统辖军队及训练教阅,督捕盗贼。权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东西库皆置提辖官领之。
时,韦仪为河南孟汝唐三州兵马使下五军提辖。因“废齐阜昌三年(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任虢州兵马督监,《宋史•忠烈传•张玘传》“绍兴二年春(1132年)”代理虢州知州的王倚(曾为熙河路总管,率兵随范致虚救驾失败)执意降伪齐,同刘豫的说臣祁宗孺一起被张玘所杀。张玘暂代虢州知州。
《续资治通鉴•宋纪》记载:“耿嗣宗押解董先见李兴,及翟兴交集的事迹”。当时,董先叛变欲害京西路安抚制置使翟兴,得以逃脱。(一说董先在押解翟兴过程中故意放走了自己老上级,但是从史料记载,知帮助翟兴的那户农家全家遇害,可能是不得已为之。翟琮接替父亲职位没有追究董先的“错”,应为真的无意害兴。)这年,三月癸丑,翟兴整肃军队攻打刘豫时,不慎跌马为自己部下裨将杨伟所杀。而张玘挫败十万金人进军长水县(今洛宁长水镇),韦仪碣文记载:在宜阳关隘上杀杨伟等叛将十余人即为同一仗,杨伟史书未明载被谁所杀。可以补缺历史缺憾。
绍兴三年(1133年)春,董先返回,张玘归还兵权,退就原职。军民称赞。此时翟兴已死,其子翟琮承袭父职,把张玘杀王倚和抗金的事迹上奏朝廷,宋高宗赵构封张玘武翼大夫、果州团练使、河南府孟汝唐州马步军副总管。而韦仪此时官职是“河南孟汝唐州兵马使下五军提辖”,全称应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司河南府孟汝唐州兵马使下五军提辖。
B⑩“山明水秀”
注:指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出自“眉黛剑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蓦山溪•赠衡阳陈湘》宋•黄庭坚。形容风景优美,秀色可餐。
C①“物华人熙”
注:
物华:指万物的精华。有物华天宝之意。
人熙:人们生活欢乐和悦,太平祥和。
喻人们生活物产丰富,安居乐业,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意同物阜人熙。
C②“积貯之赀”
注:积貯:同“积贮”。
积:聚集;贮:储存,积攒。
貯,积也。按,与宁同。因宁为朝宁义所专,复制此字。《说文》
赀:同资,指财与物。
“河南残破,民之归业者未众,其所营田,全籍军兵”《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
“翟兴军中比年以来,依仿屯田之法,开辟陇亩,劝督耕耘,将欲就绪。欲望督责诸镇,各从方俗之便,速举屯田之法,务农重谷,以为储积,则粮食皆足,军声益张。”《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
因宋金鏖战“今之归我,明之复彼”战况环境下,河南百姓流离失所而愿意回到原籍的人不多。其属地的田地全归官兵,自种自给,朝廷号召学习翟兴屯田之法,而韦仪何必用平生积蓄购买“一千余顷”近十万亩,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据《韦仪铭词》“功成守官,不受賄賂。莅政勤劬,資身儉素”知是为虚晃一枪,故意让人认为他是贪官,而狐假虎威护全家人。意为平生积攒储蓄的钱财。
C③“废齐阜昌三年1132年”
注:
伪齐刘豫年号,金扶持伪楚后第二个傀儡政权。仅仅存在八年。
这年正月,韦仪任虢州驻泊兵马督监,他的同僚知州(刺史)原熙河帅臣王倚要投降刘豫,为被张玘所杀。若此时韦仪叛宋也会被张玘处斩。同年“秦桧被弹劾落职”,被罢相了。
从碑文记载:“废齐”可看出对反动政府的不耻和厌恶。何来伪齐任职一说。不能仅凭年号臆测,年号只是时间符号,墓铭内容才是墓志主生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才是检验史实真理的标准。不可仅凭年号臆测。不能罔顾当时中原和陕西抗金的史实。义军凸起的原因是民不聊生与金和伪齐屡次掠夺百姓以及盗掘巩义大宋皇陵而激起民愤。《续资治通鉴•一百一十卷•宋纪•一百十》:“有绍兴和阜昌并用的记载”。
C④“奏允”
奏:特指向帝王进言或上书(臣子对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上书谓之奏”《论衡•对作》
“奏平彻以闲雅”《文赋》陆机
注:
“奏以陈情叙事”。
“奏对称旨”《谭嗣同传》清•梁启超
如:奏书(上奏天子的文书)奏牍(古时臣子上奏天子的书牍)奏参(向皇上奏章弹劾)奏事(臣下上书给天子论事)奏劾(上奏章弹劾)奏明(奏陈明白)奏允(上奏应允)
C⑤“差充”
注:
差:差遣;意味派遣某人去做某件事情,旧时指临时委任之职。也泛指官职。充:任职,充任;“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聊斋志异•促织》
差摄之制:长史、文学 两举进士 三举诸科 特恩与摄官已上,广南东路长史、文学与举人,中半差摄;西路长史、文学七分,举人二分,特恩摄官一分。
举荐之制:摄官出身六考、有举主三人,进纳出身六考、有举主四人,流外出身三任七考、有举主六人,并移县令。内流外人入录事参军。
意为差遣充任某官职,按宋差摄及举荐摄官之制,可知为充任摄官。
C⑥“置地一区”
注:置:购买;置办。
“郑人有且置履者”《韩非子》
地:土地;田地
一区:一个区域。
“买田一区,屋数楹于杜曲”《觚賸•杜曲精舍》清•钮琇
意同买田一区(一块区域)
C⑦“安定县”
注:指延安路安定县(今陕西延安子长县西北安定镇)
C⑧“阜昌八年1137年”
宋金1137年签订“天眷议和”的版图分界线
《宋史•郑刚中传》:“刚中由秦桧荐于朝,桧主和议,刚中不敢言。移宗正少卿,请去,不许,改秘书少监。金归侵疆,桧遣刚中为宣谕司参谋官;及还,除礼部侍郎。复遣刚中为川、陕宣谕使,谕诸将罢兵,寻充陕西分画地界使。金使乌陵赞谟入境,欲尽取阶、成、岷、凤、秦、商六州,刚中力争不从;又欲姑取商、秦,于大散关立界,刚中又坚不从。继除川、陕宣抚副使。兀术遣人力求和尚原,刚中恐败和好,以和尚原自绍兴四年(1134年)后不系吴地分,于是割秦、商之半,弃和尚原以与金。朝廷命刚中去"陕"字,为四川宣抚副使。”
知郑刚中为“天眷和议”的陕西分画地界使,主持分国界的工作与疆域的确定。
注:
伪齐皇帝刘豫被废为阜昌八年,时为高宗赵构的绍兴七年。
第一次北伐1134年,岳飞收复中原及商、虢等地,杨再兴攻克嵩州(嵩县),进拔福昌(宜阳三乡),在“黄天荡之役”及后来“和尚原大捷”等之后,南宋占绝对优势,可岳飞北伐势如破竹之际,高宗却召回岳飞停止北伐,与金国议和失去了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
第二次北伐在1136年9月,岳飞率军收复豫西(洛阳)、陕南、大片失地,威振中原。与此同时,杨沂中率领宋军在安徽境内也取得了“藕塘大捷”,大破刘豫的伪齐军队。长驱直入,宋军屡战屡胜,另一方面伪齐屡战屡败,金国统治者越发感觉到伪齐已经成了自己包袱,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不断为金国招来麻烦。金主曾说:“建尔八年,仍用吾兵,留尔何用?”于是在1137年11月以南伐名义兵临开封,废除伪齐政权。抓刘麟迫使刘豫到兵寨议事,随后废刘豫为蜀王,掳往北方。
废伪齐同时,南宋的迎奉梓宫使王伦抵开封,曾向完颜昌提出归还河南、陕西之地的请求,愿意向金称臣纳岁银,完颜昌没拒绝。之后,完颜昌回到上京就建议“以废齐旧地与宋”。于是金熙宗就让朝廷重臣们进讨论。最后做出决定“以河南、陕西地与宋”,并且派张通古为诏谕江南使,与南宋进行和议。虽然这场和议遭岳飞等人反对,最终宋高宗赵构还是同意了,宋金达成“天眷和议”,以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白银、绢二十五万两、匹。金则把河南、陕西之地归还给宋朝。
碣文:“废齐阜昌三年正月……阜昌八年(绍兴七年,刘豫被废),權大縂管府,差充環州兵馬都監,未赴任。尋改授諸路兵馬大縂管府,差應右軍統领”
在这一年韦仪暂时代理大总管府,派去环州(今甘肃庆阳环县)任驻泊兵马督监,还未上任。不久改授予诸路兵马大总管府官职,派遣到御前右军(神武后军)为统领官。后来,金国主战派发动政变上台于1139年8月,完颜宗磐、完颜宗隽以谋反罪被杀。完颜昌闻讯逃跑,打算入南宋境,在祁州被捕杀。之后,完颜宗弼撕毁和约南征,履约两年后宋金战争再次爆发。
伪齐政权的不正当性:
伪齐的建立,是为了完成金王朝的要求,对北方人民的压榨,赋敛甚重,刑法苛峻,民不聊生。这个新政权属于傀儡政权,其政策也是被设计好的,均为金国封建阶级和官僚集团掠夺、剥削老百姓办事。政权也继承了金王朝的政治、经济主张,属于一个反动政权。
刘豫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银,于是像当年的曹操设置“摸金校尉”一样,设立了“淘沙官”,说白了就是偷坟掘墓,从死人身上发财,他不仅将自己大齐境内的古墓坟冢挖了一个底儿朝天,还将金人在东京汴梁洗劫过的皇陵进行二度“淘金”,令人发指。
刘豫手下的官吏为了飞黄腾达,竟然没有丝毫礼义廉耻,争相献妻女。刘豫父子纸醉金迷,那些官员亦贻笑大方。随着金国内部政权的更迭和在中原的长驱直入,刘豫的伪齐越来越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刘豫死乞白赖地请求金军统帅挞懒保留这个伪朝廷。
其实刘豫行将败亡之时,就已经有了先兆,几千只枭群聚树上,面对南方,齐声鸣叫“休也” 。
所以挞懒挟持刘豫北上,问刘豫有什么要求,他说想住在相州韩琦旧宅。还说,我们父子没有辜负过金国,还请元帅哀怜。挞懒说“ 刘蜀王,你还不知错?看看人家当年赵少主宋钦宗被俘北上出京的时候,老百姓是什么样的感情?焚香燃顶,烧着了自己的头发和头皮,嚎哭之声直达天廷,以送徽钦二帝出京。连天上都能听见老百姓哭。看看你呢?竟然没有一个老百姓为你失去这个帝位感到痛心和惋惜,更不用说为你送行了。做人到这个地步也真没法说了。
在《三朝北盟会编》中,对朝廷的征税有所记载:“百姓家无论年幼,还是年迈,都需要缴纳税款,且没有哪天不需要缴税。”
由此可见,统治者刘豫是多么严苛。在这样一个君主的统治下,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能好过。
C⑧“权大总管府”
注:代理大总管府
C⑩“差充环州兵马都监”
注:差摄充任到环州(宋环州归泾原路,今甘肃庆阳市环县)任驻泊兵马督监(差摄为朝廷派出军官称驻泊,地方军都监不加驻泊)出自《宋史•兵志》。
D①“寻改授”
注:寻:不久;改授:改:更也,授:予也。(多用于隆重场合,授官分二种,1、天子授官,2、官属授官)
不久更改授予其它官职的意思。
D②“右军统领”
注:《宋史•兵志》记载:“高宗南渡,始建御营司,建炎四年高宗皇帝把钦军御前五军改为神武军,御营五军的左军,中军,右军,称神武前军、中军、后军。后神武中军被削番号,神武军只剩下了前军和后军,后军也称神武右军。负责保卫皇室的帝王私人卫队。不在军籍编制内,都是朝官,也叫京官。”右军统领是正四品禁卫官。出自《咸淳临安志》兵额以七万三千人为限。
韦仪将军传名“尺五天”,除家族“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传承外,应有其閤门宣赞舍人和右军统领的贵职原因吧?比喻离皇帝极近。
D③“皇统八年1148”
注:金熙宗年号。当时南宋高宗赵构,是绍兴十八年。
宋金在1139年8月撒毁和约,南侵后,岳飞以雷霆万钧之势,荡平金贼,再次收复中原,渡河作战,攻下河北多地,进逼上都北京。高宗赵构十二道金牌招回岳飞等人后,1141年解职岳飞,韩世忠,张浚三大将,制造冤狱。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达成了“绍兴和议”。合约承诺:宋向金称臣,金册封赵构为子皇帝,划定彊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南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25万两、匹。每年春季搬送泗州交纳,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从此,宋金和平长达22年。
关于此次“议和”高宗以出于孝义推诿,帝揪然谓宰相曰:“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
“绍兴和议”签订于绍兴十一年十一月(1141年),在金国数次南侵均告失败,南宋北伐也没有成功,即南宋自守有余,北伐不足情况下签订的。
“绍兴和议”原文载: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各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洒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趣,坠命亡氏,路其国家。”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十又一年,是日,金国都元帅宗弼遣魏良臣等还,许以淮水为界,岁币银帛各二十五万匹两。又欲割唐、邓二州,因遣其台户部侍郎萧毅,翰林侍制、同知制诰刑具瞻蕃定可否。”
由此史料记载可知“绍兴和议”之后宋向金称臣,两国许以淮水中流为界,并将西部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两州割让于金国,同时宋向金交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每年春季运送至洒州于金国。
D④“以老归政”
注:因年事已高归入政界,交还国家兵权而从职文官。
韦仪“以老归政封武节大夫”,宋朝的文散阶官,出自《宋史•职官表》,《金史•百官表》没有“武节大夫”记载。
寻换:寻是不久,换是《宋史•职官八•文官换右职》的制度,《金史》中没有。所以说宋朝的大夫用换官制度,换不了金国的武德将军行不通。(更何况,原碣文此处记载:德武将军)说明是要引起后人注意,不要误读先祖的功绩。后面“骁骑尉”在金国是派遣官,而宋为勋官,封授与有军功之人。韦仪将军不可能“以老归政”所有军权交还朝廷封为宋朝的武节大夫后,用宋朝“换官”制度勾换为金国武德将军衔,又派出去当骁骑尉领兵打仗。要考虑韦仪时年56岁了。
武德将军金国将军,宋无此职。骁骑尉宋金都有,但区别在于金为职官,宋为勋官。金职官要打仗,宋勋官仅为名誉头衔。
注:当然,我们不能理解为韦仪将军“以老归政”当了宋朝武节大夫(金国无此散阶官),用宋“换官”制度却换成金国武德将军,又被派往前线当个骁骑尉打仗的官,这根本行不通。况且,这个时间是“绍兴和议”履约期间,和平年代为什么要做金国的官去打仗。皇帝禁卫军的右军统领官不好吗?和平年代,56岁升职就变节。不合乎逻辑。结合其四夫人赵氏信息“寻娶赵氏封安人”。安人为宋朝外命妇,是因丈夫或儿子的功绩而授官职决定的。“升职就叛宋”的韦仪将军,夫人赵氏却在韦仪去世三十年后,还能享受安人外命妇的荣耀,是多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难道韦仪将军到金国做卧底去了吗?
D⑤“武节大夫”
注:武节大夫,宋阶官。(武臣阶官共五十三阶,武节大夫为第十八阶)。
“武功大夫、旧皇城使,自此以下,并政和六年改。武德大夫、旧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和安、成和、成安、成全、旧翰林、尚食、军器、仪鸾使。武显大夫、旧左藏、东西作坊使。(武节大夫)、旧庄宅、六宅、文思使。平和大夫、旧绫锦使,初改保和,政和五年,以犯殿名,改保痊;宣和六年,又改为平和。武略大夫、旧内园、洛苑、如京、崇仪使。保安大夫、旧榷易使。武经大夫、旧西京左藏库使。武义大夫旧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使。翰林良医旧翰林医官使。武翼大夫旧供备库使。”见《宋史•职官八•合班之制》
D⑥“寻换”
注:寻:不久;换:宋换官制度,1、武官换文资、文资换右职、对换。《宋史》
换官之制
“右文官换右职者,除流外、进纳及犯私罪情重并赃罪外,年四十以下并许试换右职。三班使臣补换及三年、差使及五年,方许试换。已上并召京朝官或使臣二人委保。其文臣待制、武臣观察使已上原换官,取旨。
绍兴复修试换之令,淳熙增广尚左、尚右、待左、侍右换官之格,列而书之,以见新式。若中大夫而下文臣换官。仍政和旧制,则不书。
诸训武郎至进武校尉,不曾犯赃私罪及笞刑经决而愿换文资者,听召保官二员,具家状连保状二本,诣登闻鼓院投进乞试。外任人候替罢就试。文资换武者听。准此,即授小使臣后未及三年,授进武校尉后未及五年,三省、枢密院书令史以下授使臣、进武校尉;若保甲及试武艺并进纳、流外出身,不用此令。诸武臣试换文资,于《易》、《诗》、《周礼》、《礼记》各专一经,仍兼《论》、《孟》;原试诗赋及依法官条试断案、《刑统》大义者,听。
换官:尚右,训武、修武郎换宣教郎。侍左,承直郎换从义郎。文林、从政郎奏举职官、知县同。换忠翊郎,未满三考成忠郎。从事、修职换成忠郎,未满三考保义郎。迪功郎换成节郎,未满三考承信郎。将仕郎换承信郎,侍右,从义郎换宣义郎。秉义郎换承事郎。忠训郎换承奉郎。忠翊郎换承务郎。成忠郎换从事郎。保义郎换修职郎。承节、承信郎换迪功郎。进武校尉、进义校尉换将仕郎。荫补换使臣。承奉郎换忠翊郎。承务郎换成忠郎。文林郎换保义郎。从事、从政、迪功、通事郎换成节郎。登仕、将仁郎换承信郎。”
D⑦“德武将军”“武公郎”
注:“德武将军”和“武公郎”有错置和错字,而且均在官职名称,碑铭抗金事迹又多晦涩难懂,阐述隐晦。综合行状师故意把“撰”或“书丹”写成阜昌。可以确定为提醒后人,不能误读先祖的丰功伟绩。从“仍勒铭以垂不朽”就可以看出。仍:依然,依旧。勒铭:金石上的铭文,喻建功立勋。以垂不朽:不可磨灭。
全意是依旧把曾经先祖的卓越功勋刻在金石之上,永昭后世子孙不可磨灭。
D⑧“骁骑尉"
注:宋勋官名。
“勋一十二,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右骑都尉已上,两府并武臣正任已上经恩加两转,文武朝官加一转。武骑尉已上,京官加一转,朝官虽未至骁骑尉,经恩亦便加骑都尉。”可证韦仪将军为朝官无疑。
时汉武帝李广为骁骑将军。东汉初改屯卫为骁骑。南朝梁陈有左右骁骑,北魏北周有骁骑将军之职。宋﹑元﹑明均沿置骁骑尉。宋代勋官分十二级,第九级为骁骑尉。金代职级正六品为骁骑尉。
《宋史·职官九·勋十二》、《金史·百官一·勋级》、《宋史·百官志下》、《通志·职官五》、《续通志·职官八》
D⑨“正隆元年1156年”
注:金海陵王年号,当时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宋金“绍兴议和”和平时期。
D⑩“服竟”
注:服:穿(丧服)、服丧,指守丧制期限;竟:完毕,终了。
E①“从征皆有破敌之功”
征:召也《说文》《尔雅》
“王使来徵(征)聘”《周礼•县正》
“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
意指:顺从朝廷的征召,跟随部队出战并有战胜敌人的功勋。
E②“莅事则有灭私之道”
注:莅:到(有尊重之意);灭私之道:灭私奉公。
意指:当遇事之时,首先能消除私念一心为公
E③“动而有礼”
注:礼:表示敬意;尊敬;指尊重的语言或动作。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
意指:行为彬彬有礼,甚见尊重。
E④“一方蒙休”
注:蒙休:蒙受福禄
“以礼承天之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意指:家乡(家人)蒙受恩赐福禄一类的事情
E⑤“实终赖之”
注:实终:结果最后;赖之:凭藉他
意为:实际最后都是凭藉他的功勋。
E⑥“斩山立垣”
注:斩山:削平凸出的部分;立垣:在高隆的地方修造坟墓。意为在背阴面阳的凸出的修造坟墓。
E⑦“穴石为棺”
《葬经》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开穴得红黄,光润坚实之土或异色莹润脆嫩之石,即为得生气矣,活物神异,固常闻之,亦常见之,纵有亦不可泄漏,泄漏则龙力减矣,惟土石之验,则必欲见之,而为后的确。
阳龙石多,显鳞露脊;阴龙土面,石必暗结;阳龙土燥,阴土润泽,树梢盘结,树根不深,浮盘棚列,土下有石,凡若真龙,必防有石,硬泡粗顽,多缘有石,开面窝钳,必无坚石,石起阴顶,下无铺石,顶石破碎,下必铺石。
由《韦仪碣铭》载:“卜葬永寧太平鄉金門山之陰”。“卜葬”按风水学,韦仪墓穴内以石条所构成的墓室,仅容棺木及陪葬器物。这一点,曾被证实过。我爷爷在世时,曾听他及黑虎父亲讲旧社会盗墓横行。祖坟曾被外姓人挖掘,用火炙水浸法想进去石条下墓室没有得逞。被族人发现后,回填盗洞增加了看护力量。有人从“穴石为棺”字面解读为墓穴里是石棺,与礼度不附。韦仪将军品级未达到“葬以石棺”的等级,是严重僭越。封建王朝谁敢以全族人性命去挑战等级制度呢?
E⑧“树碑镌志”
“古之碑、碣,石才也。方首者謂碑,圆首者称碣,碑呈扁长状异于碣,其上窄而下宽。后多有不分者,以碑刻称之。
古《窆石亭》竭铭
碑志或碣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形式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流源、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生前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比如: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树碑镌志”即出于“树碑镌石为之颂”的目的。树碑,立于墓前的碑碣;镌志,镌刻生平功绩。
意指,把生平功绩镌刻在碑碣之上,起以供后人颂仰之目地。
E⑨“大定丙午1186年”“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
注:金世宗完颜雍年号一,时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并存。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在符离被金军击溃,孝宗下罪己诏,罢黜张浚,任汤思退等“妥协派”执政,并下令撤防。遣使与金议和,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在金国大军胁迫下达成和议。主要内容:金宋两国皇帝以叔侄相称,改“岁贡”称“岁币,银、绢各减少五万,为二十万两、匹,但是宋割让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州事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四州外,再割让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市)二州给金国。因和议至次年生效即乾道元年(1165年)正式生效,故又称“乾道之盟”。即“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和平四十多年。
E⑩“仍勒铭以垂不朽”
注:
仍:依旧;依然。勒铭:把功勋政绩刻在金石之上。以垂不朽:永传后世,不可磨灭。
《礼记•月令》有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郑玄注曰:勒,刻也。《论衡•自纪》云:“是故罕发之迹,记于牒藉;希出之物,勒于鼎铭”。又《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曰:惟墓有勒,惟贤是记。
意指:依旧把生前的功勋政绩镌刻在金石之上,使其名垂千古且永世不可磨灭。
右军统领
碑铭记载,韦仪终官“神武”右军统领官(正四品职事官),阶官武节大夫(武臣散阶官共五十三阶,武节大夫为第十八阶,为奉禄依据的寄禄官)
韦仪将军在宋金和议的太平年代出任大宋的正四品禁军右军统领(相对应勋官为朝奉郎从七品上),以老归政“横班转阶”武节大夫晋升一级。文臣寄禄官通过文官换右职制度换成金国的武德将军(六品低阶武官)和骁骑尉(宋金均沿置,宋作为勋官暂无考品级,金作为六品派遣的武职官)。
犹如一个人再厉害,不可能去替对手当家做主了。金国不是南宋儿皇帝,而倒是南宋皇帝在韦仪去世(1156年)的时间里称金国皇帝叔叔,有没有这么霸道的实力一目了然。
所以说从韦仪四夫人“赵氏封安人”结合碣文的官职变动,可得出韦仪以老归政前入为散直(皇帝的侍从官,武官没散直之职不得在京逗留。按行文办完差事限时离京)、閤门宣赞舍人(晋升快车之道)、朝奉郎(从七品勋官,四夫人赵氏封安人)、神武右军统领(正四品正任官)
《宋史•职官七》
諸軍都統制 副都統制 統制 統領
舊制,出師征討,諸將不相統一,則拔一人為都統制以總之,未為官稱也,建炎初,置御營司,擢王淵為都統制,名官自此始。其後,神武五軍及川陝宣撫司、都督府、樞密院皆置。紹興十一年,三大將兵罷,諸軍皆冠以「御前」二字,擢其偏裨為御前統領官,以統制御前軍馬入銜,秩高者為御前諸軍都統制,且令仍舊駐劄,以屯駐州名冠軍額之上。其後,興元、江陵、建康、鎮江府、興金鄂江池州及平江、許浦水軍,皆除都統制,恩數略視三衙,權任在帥臣右,官卑者稱副都統制。設屬有計議、機宜、幹辦公事、準備差遣,省置不一。次有副都統制。乾道三年,帝諭輔臣:「欲今後江上諸軍各置副都統一員,兼領軍事,豈惟儲帥,亦使主將顧忌,不敢專擅。」因言:「都、副統制禮有隆殺,且為條約。」上曰:「如此,他日不致爭權越禮。」遂行之。然其後都、副鮮有併除者。初,渡江後,大軍又有統制、同統制、副統制、統領、同統領、副統領,其下有正將、準備將、訓練官、部將、隊將等名,皆偏裨也。舊制,準備將而上,皆主帥升差,仍先申樞密院審察。乾道七年,詔訓練官、部隊將而下,許軍中徑差,申朝廷照會。紹熙間,詔諸軍升差統制至準備將者,主帥解發三人,赴總領所選一名,諸將不以為便。慶元三年,詔主帥選擇,總領所或屯軍處守臣審覈保明,申樞密院。
剖析韦仪履历:
《韦仪碣铭》载,“時天下騷亂,郡雄嘯聚。公一日謂兄曰:“吾等不幸生於亂世,羞舆編氓為伍,苟勵志靖亂,功名可圖。”兄壯其言而善之,遂投本郡。廣鋭軍適招求鋭士,公以驍騎應選,得從范縂領麾下。”其“时天下骚乱,郡雄啸聚”与《宋史•忠义•徐徽言传》“金人大入,盗贼群起”及《宋史•忠义•王彦传》“时中原盗贼蜂起,加以饥馑,无所资食”《孟邦雄墓志》“前宋靖康、建炎间,中原丧乱,盗贼蜂起,嗣王(赵构)走浙江”史实描述是一致的。其与兄韦俊的对话,当应“靖康之难”实情。
又“广锐军适招求锐士,公以骁骑应选,得从范总领(范致虚)麾下”,稽“广锐军”为宋禁军精锐之一。即,名将岳飞初从之军。而“得从范总领麾下”据《宋史•胡唐老传》:“时朝廷趣西兵入卫,而不立帅。唐老疏:"乞命范致虚为宣抚使,节制诸路以进,不然必无功。"不听。后致虚以孤军与金人战崤、渑间,它路兵不至,遂败”。并非范致虚无能,诸军各自为政不受节制导致的。
《宋史•范致虚传》曰:“靖康元年,召(范致虚)赴阙,道除知京兆府。时金人围太原,声震关中,致虚修战守备甚力。朝廷命钱盖节制陕西,除致虚陕西宣抚使。金人分道再犯京师,诏致虚会兵入援(未被立帅,只是让檄传陕西五路勤王)”。
《宋史•忠义•唐重传》曰:“先是,陕西宣抚使范致虚提五路兵勤王致陕州”…“金将娄宿(娄室)渡河陷韩城县,时京兆余兵为经制使钱盖调赴行在(开封)”。
《范致虚传》:“朝廷命钱盖节制陕西,除致虚陕西宣抚使。金人分道再犯京师,诏致虚会兵入援。钱盖兵十万至颍昌,闻京师破而遁(范致虚上级跑了)”。
《宋史•忠义•翟兴传》曰:“金人犯京师,西道总管王襄檄兴(翟兴)统领在城军马。以保护陵寝功补承信郎,辟京西北路兵马副钤辖,为陕西宣抚司(宣抚使范致虚)前军统制。
《宋史•忠义•翟进传》曰:“金人犯京师,朝廷密诏西道总管王襄会兵三万赴京城,至叶县,襄欲引兵而南,进谏止之,因分军遣进(翟进)持书而西。时经略使范致虚已合五路军马次潼关,以进统河南民兵,收复西京”。
又《宋史•忠义•李弥大传》曰:“诏遣使召援,弥大未敢进。会永兴帅范致虚糺兵勤王,檄弥大充诸道计议。”又曰“金人大举入侵…张师正领胜捷军败河东”。
《宋史•忠义•张克戬传》曰:“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李弘大传》又曰:“宣抚罢,命弥大知陕州。河东破,小将李彦仙来谒,言军事,弥大壮之,留为将,戍崤(古永宁,今洛宁大部分)、渑(古渑池,今渑池含洛宁县北)间(其间包括洛宁、宜阳西、卢氏、嵩县、栾川部分、灵宝、三门峡)以遏敌”。
及《宋史•忠义•李彦仙传》曰:“靖康元年,金人犯境,郡县募兵勤王,遂率士应募,补承节郎。李纲宣抚两河,上书言纲不知兵,恐误国。书闻,下有司追捕,乃亡去,易名彦仙。以效用从河东军,谍金人还,复补校尉《张克戬传》云:“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金人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即河东路。
又《大金国志•太宗文烈皇帝纪二•卷之四》曰:“天会四年,时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也。癸酉斡离不围宋京师,围宋京城凡三十三日,即得三镇。诏书及肃王至,不俟金币数足,退师。九月,粘罕既克太原,纵兵汾、晋间。攻下县镇寨垒十数,汾虽粮乏兵疲,独不降。并力攻,逾月又克之,知州张克戬死。”
《李彦仙传》:“河东陷(即张师正败于河东之时),彦仙拔归,道出陕(陕州),以兵事见守臣李弥大,弥大与语,壮之,留为裨将,戍崤、渑间。”
《翟兴传》:“金人犯河阳(古孟州河阳县)、巩县、永安军(即叛宋孟邦雄、抗金孟邦杰兄弟老家,时粘罕部自河东路来攻河阳),兴遣子琮与搏战,屡捷,追至渑池。诏授河南孟、汝、唐州镇抚使兼知河南府,转武略大夫兼阁门宣赞舍人,寓治伊阳。时河东、北虽陷,土豪聚众保险,兴遣蜡书结约之,向密、王简、王英辈皆愿受节制。奏上,高宗嘉之,授河东、北路军马使,遍檄山砦,由是汾、泽、潞、怀、卫间山砦首领皆应命。”证翟兴在河东路勤王沦陷后,阴结河东、河北各山头山寨的义军。
在李彦仙谓范致虚,《范致虚传》曰:“方致虚之鼓行出关也,裨将李彦仙曰:“行者利速,多为支军,则舍不至淹,败不至覆。若众群聚渑,一蹴于险,则皆溃矣。”致虚不听,遂底于败”。
《宋史•忠义•郭忠孝传》:“金人再犯京师,永兴帅范致虚率诸军繇崤(永宁)、渑(渑地)入援”郭忠孝谓范致虚曰:“金人深入,而河东无守备,愿分兵走太行,扼其归路,彼必战,城下之围可缓。”致虚以为然。檄河中守席益,冯翊守唐重与忠存同出河东,以牵制之举,大军尽出函谷(虢州函谷关)。”有唐重“遗致虚书,言:“中都倚秦兵为爪牙,诸夏恃京师为本,今京城围久,人无斗志,若五路师逡巡未进,则所以爪牙者不足恃,而根本摇矣。然溃卒为梗,关中公私之积已尽。又闻西夏侵掠鄜延,为腹背患。今莫若移檄蜀帅及川陕四路,共资关中守御之备,合秦、蜀以卫王室。”致虚锐于出师,由渑池屯千秋镇,为金将所败,军皆溃。退保潼关,而五路之为益耗矣。”
而《李彦仙传》曰:“金人再犯汴(靖康二年正月1127年),永兴帅范致虚合西兵入援,彦仙遮说曰:“崤、渑道隘难以众进,不若分兵而前,留其半于陕,可为后图。"致虚怒其沮众,罢遣之。师至(渑池)千秋镇,果败,官吏皆遁。”……“娄宿率叛将折可求众号十万来攻,分其军为十,以(靖康二年粘罕陷开封/1127年•1月)正月旦为始,日轮一军攻城,聚十军并攻,期以三旬(计划1127年•3月)必拔。彦仙意气如平常,登谯门,大作技乐,潜使人缒而出,焚其攻具,金人愕而却。食尽,煮豆以啖其下,而取汁自饮。至是亦尽,告急于浚,浚间道以金币使犒其军,檄【都统制曲端泾原兵来援】。端素疾彦仙出己上,无出兵意。”
《大金国志•太宗文烈皇帝纪三•卷之五》曰:“天会五年(1127年),时宋靖康二年(1127年),高宗中兴改建炎元年(1127年)也。正月十一日,粘军遣人入城(开封)请车驾军前议事。二十九日,又遣使请车驾(宋钦宗)出城,且赍金国之书,曰:今已破汴,二主不可复居,宜族中别立一人以为宋国主。请去帝号,但称宋王”。……二月十一日,钦宗车驾出幸金营,百姓数万人阻扼车驾……三月初一日,粘罕遣二人持书,一诣太上皇,一诣钦宗前,曰:“今日北国皇帝(金主)已有施行事件。请车驾诣军前听侯”。三日钦宗至金营,粘罕坐而言,曰:“今北国皇帝不从汝请,别立异姓为主”。使人拥帝降自北道至一室,以兵刃守之。天明,有人呼出,曰:“太上至矣”。帝视之,见戎衣数十人,引太上由旁门小道而去。自初四至十五日间,皇族、后妃、诸王累累至军中,日夜不止。太上与帝各居一室,后妃诸王皆不得相见。十六日,粘罕坐帐中,使人拥二帝至阶下,宣诏曰:“宜择立异姓以代宋后。仍令赵某父子前来燕京。令元帅府差人津遣前来”。
是日,以青袍易二帝衣服,以常妇之服易二后之服”。又“宋宗泽大军至东京,春三月,斡离不退;夏四月,粘罕退。宋建炎元年(1127年),宗泽留守东京”。《韦仪碣铭》曰:“天会五年(1127年)四月,公率衆至虢州,賊閻路子引兵與公戰,一鼓獻馘,遂定虢州,范公(范致虚)表為保義郎。”
《宋史•忠义•曲端传》曰:“建炎元年(1127年)冬,娄室攻陕西。”则《韦仪碣铭》曰:天会五年(1127年)“冬十有二月,賊衆再犯虢,公受命提兵揜殺,始轉忠翊郎”。
又据《韦仪碣铭》曰:“披堅執鋭,搴旗斬將,累世竒功,録充曲統制(曲端)麾下。凡所招募士卒,専命訓練,用致果毅,率堪禦侮”。知韦仪将军为“曲统制”曲端部将,而天会五年(此时是北宋、南宋空档期,即伪楚存续其间。1127年•4月)四月,金人已掳徽、钦二帝及皇室已北归,又另立伪楚帝张邦昌。时宋将宗泽已收复京都,镇守开封。
又《大金国志•太宗文烈皇帝纪》曰:“宋建炎元年(1127年•12月)冬,粘军再攻西京,官史弃城南走,统兵官翟进率军上山保险。
《韦仪碣铭》曰:“天會五年(建炎元年1127年)……冬十有二(1127年.12月)月,賊衆再犯虢,公受命提兵揜殺,始轉忠翊郎”。
《曲端传》:“建炎元年(1127年•12月)冬,娄室攻陕西”。
又据《李彦仙传》可知1127年•3月,陕州城战事吃紧,几乎弹尽粮绝的地步。同时,洛阳翟氏兄弟处境也异常艰难。而此时,李彦仙请求刚来接替范致虚的川陕宣抚使张浚,张浚召曲端赴援。曲端眼红李彦仙升迁之快超越自己。不想去救。但不可能不给主帅张浚面子,推理作为曲端训练官(即都监)韦仪被派去救援陕州。崤渑之地的函谷关是洛阳与关中金兵合围的咽喉,于是韦仪率部进驻了虢州,“一鼓献馘,遂定虢州”万军之中直取敌将首级,“進取虢州,出遘渠魁。捻矢張弧,掦音迅雷。㐫无不誅,圍無不开。鶴唳風聲,披靡驚駭。”仅此一战打出了威望。
《曲端传》:“建炎元年冬(1127年•12月),娄室(娄宿)攻陕西”。而《韦仪碣铭》曰:天会五年(即建炎元年/1127年•12月)“冬十有二月,賊衆再犯虢,公受命提兵揜殺,始轉忠翊郎(宋武散阶官)。”及《孙昭远传》曰:建炎元年(1127年)“其冬,金人来攻,昭远遣将姚庆拒战,军败,庆死。昭远命将官王仔奉启运诸殿神御,间道走行在。金兵益炽,昭远战不利,其下欲拥昭远南还,昭远骂曰:“若等平日衣食县官,不以此时报国,南去何为!”叛兵怒,反击昭远,遂遇害。官属无免者。”又李彦请求张浚,浚遣曲端不愿去增援,而韦仪于建炎元年四月率众致虢州增援。
《李彦仙传》曰:“浚(张浚)幕官谢升言于浚曰:"金旦暮下陕,则全据大河,且窥蜀矣。"浚乃出师至长安。道阻不得进,裨将邵隆、吕圆登、杨伯孙自外来援,间关伤仆,仅有至者”。韦仪将军以在“广锐军”优异才能得从“范总领”范致虚麾下,与以上范致虚会五路兵马勤王师的其它将领当皆有交际。
次年(建炎二年),《大金国志》:“至是春(建炎二年1128年),粘罕尽焚其庐舍,刷居民北去,故进(翟进)始得其城。然兀室(娄室将)、余覩(娄室将)之众尚屯河南白马寺(并未走,屯洛宁涧口乡)、白马坡、河清、长泉等处,虽去不远。”又民国六年版《洛宁县志》云:“白马寺大钟记载;嵩州永宁县白马院,太和元年八月X日,有承信校尉行县尉事乐,承信校尉行主薄孟绍武,大将军行县令颜惜佚名可证,白马山,自宋以来,为永宁地也”。知粘罕的部将兀室与余覩的部队没走,就屯驻在崤渑之地。《大金国志》:天会六年(1128年)二月,宋翟兴复西京,危致虚败。统制翟兴提兵数百入洛阳摛守臣高世由(叛宋)斩之。《宋史•翟兴传》:“高世由以泽州降金,金以为西京留守。兴与进提步卒数百,卷甲夜趋洛阳,擒世由等斩之”。《宋史•翟进传》:“经略使范致虚已合五路军马次潼关,以进统河南民兵,收复西京。进至福昌,遣兵袭金营。时金游骑往来外邑,进设伏擒之。金人逼灵山砦,进父子兄弟与之战,溃围至高都,集乡兵七百人,夜行昼伏,五日至洛城,夜半破关入,擒高世由。再捷于伊阳白草坞。都总管孙昭远至洛阳,以进戍渑池界,授武义大夫、阁门宣赞舍人。”《宋史•孙昭远传》:“会洛阳陷,西京(洛阳)留守、西道总管王襄徙治襄、汉,授昭远西道总管。道收溃卒至京兆,遇永兴路安抚范致虚会诸军入援,昭远督其进,且檄诸道使出师。环庆帅王似、熙河帅王倚(叛宋欲投刘豫,被张玘所杀)各以师会,泾原帅席贡、秦凤帅赵点、鄜坊(fū,今延安市黄陵县)使张深皆后师期,昭远二十有八疏劾之。合诸道兵得十万,命马祐昌统之。昭远与致虚同出关,祐昌与金人战败。京师陷,遣使至大元帅府。《韦仪碣铭》称:“天會六年(1128年),随耿嗣宗復盧氏縣”。翟兴兄弟1128年•2月收复洛阳,不久后粘罕又夺取并驻地洛阳。据《大金国志》知攻陕州主将娄室部下屯河南白马山(洛宁)等地,时刻威胁着崤渑之地。又《三朝北编会盟》曰:“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耿嗣宗败金人於卢氏县。陕州既陷,金人攻卢氏。
且先是【据《韦仪碣铭》知提前在建炎二年(1128年)】被李彦仙遣耿嗣宗(及韦仪将军)屯於卢氏,嗣宗出兵与战金人,大败。死者满野”。《大金国志》曰:“天会六年(1128年),时宋建炎二年也。春,粘罕屯西京(洛阳)…娄室既破长安(西安及附近),继攻凤翔、秦凤等路,后为张严所败。粘罕闻之,将自西京(洛阳)提兵西援。娄室行次陕府(守臣李彦仙)。”而《韦仪碣铭》曰:“进拔嵩州(翟兴驻地凤牛山寨,时称伊阳),解围陕州府(守臣李彦仙)”。《大金国志》又曰:天会六年(1128年)“三月,宋李彦仙复陕州,金人复渡,先攻虢后围陕(粘罕攻翟兴部企图与娄室合围陕州府),彦仙极为御之,金人败于城下而去(韦仪进拔伊阳(嵩州),解围陕州府)”……“夏四月,银朱与其弟拔(金将)束兵二十万下…兀室、余覩败翟进于西京(攻打翟氏兄弟),复下其城,后又败进于文家寺。”证明,粘罕与娄室要完成合围拔除陕州,首先要铲除翟氏兄弟的义军与崤渑之间的有生为量。很不幸,韦仪、耿嗣宗、翟兴、翟进、邵兴、邵云、唐重、李兴、董先、张玘等都在其中。同时,《续资治通鉴•宋纪》曰:“建炎二年(天会六年/1128年)十一月己酉,陕西安抚司都统制邵兴败金人于绛州(今山西运城老绛县)曲沃县”。同时《翟兴传》:“金人入陕右,兴遣将邀击,俘五十余人,又遣子琮生擒金河东都统保骨,遂复阳城县,乘胜取绛之垣曲,进至米粮川”。邵兴战败金人于曲沃县、翟兴战败金人于垣曲同隶绛州(今山西运城)。
此时,正是王庶领导陕西六路军的时候,上级则为川陕宣抚使张浚。从《范致虚传》知李弥大为其部下,还被举荐。“高宗即位(1127年.5月),言者论其逗挠不进,徙知邓州(据《韦仪碣铭》知其4月还在陕西)。寻加观文殿学士,复知京兆,致虚力辞,而荐席益、【李弥大】、唐重自代”。《李弥大传》与《李彦仙传》知李彦仙为李弥大裨将。又据《范致虚传》知亦为其裨将,“方致虚之鼓行出关也,裨将李彦仙曰:“行者利速,多为支军,则舍不至淹,败不至覆。若众群聚渑,一蹴于险,则皆溃矣。”而又《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三年“春正月……其先是李彦仙遣耿嗣宗屯兵于卢氏”。知耿嗣宗隶属李彦仙部下,而《韦仪碣铭》“天会六年(建炎二年/1128),随耿嗣宋复卢氏县”。知韦仪随从耿嗣受李彦先之命提前屯兵卢氏,于次年正月,打败金人收复卢氏县。韦仪当隶属范致虚、李弥大、李彦仙、耿嗣宗节制。
又据《续资治通鉴•宋纪》:“【绍兴元年二月/1131年2月】是月,知商州董先叛,附于刘豫。
先是閤门宣赞舍人李兴(翟兴将,曾驻军洛宁涧口乡白马山),以节制军马屯于商州,会先(董先)为陕虢安抚司统制官耿嗣宗所迫来依,兴以兄事之。未几,河南镇抚使翟兴俾先知商州,先心慊之,密有害兴意,因置酒,伏甲执兴于坐,以镇抚使之命械兴赴河南,欲于中涂杀之。行两程,宿山林庵舍中,兴见群卒熟寐,乃荷械而去。逮晓,至洛阳,农家人识之,咨嗟熟视,遂破其械,以糗粮遗兴使去,其子女诸妾皆被害。兴既脱,复得麾下旧兵千馀,往来商、虢间,先既与兴为仇,且刘豫势渐盛,先不能军,遂以商、虢二州降豫。”直至绍兴元年(1131年),耿嗣宗还在胁迫叛宋的董先并押解到李兴处,且告知翟兴。翟兴没有怀疑董先,不久让董先出任商州知州和李兴为搭档。可知耿嗣宗一直没有叛宋,并与抗金名将翟有交际,作为耿嗣宗部将的韦仪若叛宋《碣铭》就不会特写与耿嗣宗收复卢氏县并攻取嵩州(翟兴驻地)解围陕州府(守臣李彦仙)。你把金人杀的“死者满野”,还敢写出来?并还解围陕州李彦仙被娄室之围。那是想灭全族吗?
所以《碣铭》后一句,不深入研究,就感觉特无厘头。其载,“暨宜阳诸叛贼杨伟口首泉润什驱民数千口转武公郎閤门宣赞舍人”。若不了解历史,断句出错则不合逻辑,尽显无厘头。新版《洛宁县志》断句“暨宜阳诸叛贼,杨伟口首泉润什趋民数千口,转武公郎閤门宣赞舍人。”经查《宜阳县志》及《河南府志》无“杨伟口”地名。后“首泉润什趋民数千囗”更无逻辑可言,“暨宜阳诸叛贼”后不为人名“杨伟”,不附合古文言用语。且以《宋史》为例,都是“诸将”“诸人”后提及人名。而“口”有关隘之意,又据《碣铭》的铭词第一句“昔应胜口,超然不群。”知其在关隘英勇杀敌非常出色。单单“首泉润什”即十颗头颅染红泉水。但作为大宋抗金将军的韦仪,为何性情突变“驱民数千口”呢?还能得到朝廷重用,用宋《转官》制度,转为武散阶官的武公(当为功)郎、閤门司的舍人(即通事舍人,建炎改。武官清要之选)。《大金国志•百官表》无此武散官及閤门司。《伪齐》史料缺失无考,但从叛臣《大齐故赠通待大夫徐州观察使知河南府事兼京西留守河南府路安抚使马步军总管兼管内劝农使孟(邦雄)墓志铭》可知伪齐承宋制,路的称谓有所改变。宋称“京西北路河南府XX”而伪齐称“京西留守”官称,“河南府路”与宋“路”区别。值得孟邦雄自豪的官称前加“大齐”而在《韦仪碣铭》未称“大金”,《孟邦雄志》载,“大齐开基,阜昌改元,公适时知变…归附圣朝”而《韦仪碣铭》载“废齐”,未出现此等言语或归附金朝的记载。
再从孟邦雄履历来看,宋朝履历仅叙述官职及升迁,却大写特写在伪齐建立的功勋“适京西北路安抚总管翟兴阻兵负险,隔绝道路,跳梁不轨,残忍尤甚。公(孟邦雄)励志竭忠,乘机奋发,竟。致渠魁(翟兴)破荡巢穴。厥绩显著,天子(刘豫)嘉之。”《韦仪碣铭》则与之相反,其平生履历特书靖康至绍兴初的功绩。“時天下騷亂,郡雄嘯聚。公一日謂兄曰:“吾等不幸生於亂世,羞舆編氓為伍,苟勵志靖亂,功名可圖。”兄壯其言而善之,遂投本郡(靖康之难)。廣鋭軍(岳飞初从軍队)適招求鋭士,公以驍騎應選,得從范縂領(范致虚)麾下。披堅執鋭,搴旗斬將,累世竒功,録充曲統制(曲端)麾下。凡所招募士卒,専命訓練,用致果毅,率堪禦侮。天会五年(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公率衆至虢州,賊閻路子引兵與公戰,一鼓獻馘,遂定虢州,范公(范致虚)表為保義郎。冬十有二月,賊衆再犯虢,公受命提兵揜殺,始轉忠翊郎。天会六年(建炎二年/1128),随統制耿嗣宗復盧氏縣(提前屯兵,建炎三年正月/1129年.1月收复),進拔嵩州(翟兴驻地,时称伊阳。翟兴为粘罕部所困),解圍陜州府(守臣李彦仙)暨宜陽諸叛賊楊偉(杀翟兴叛将),口首泉潤什,驅民敌数千口,轉武公(功)郎、闔門宣贊舍人(1132年.3月之后)。(特意暗示这些事发生在此两官职之间)肇任虢州兵馬都監(载,于废齐阜昌三年正月/绍兴二年正月/1132年.1月出任),次任河南孟汝唐州兵馬使下五軍提辖”。
之后,却仅述升迁之职,还有混淆视听的记述“公(韦仪)以老歸政,為武節大夫(宋大夫)。尋换(换官制度)德武將軍(金将军)驍騎尉(宋勋官、金职官)。“以老归政”段然不可能以宋朝散阶官“武节大夫”在不久后“文官换武资”成为金将“武德将军”和金职官“骁骑尉”去打仗。综合《宋史•职官》记载,“武节大夫上有武功大夫、武德大夫二阶”。逻辑推理,韦仪“以老归政”后,宋朝廷用武阶转文资的转官制度,嘉授(转)武节大夫。不久因“功成守官,不受賄賂。莅政勤劬,資身儉素”《韦仪碣铭铭词》之功又用勾换制度“文官换右职”超班加秩二阶为“武德大夫”,授“骁骑尉”勋官。
《孟邦雄志》载,“大齐开基,阜昌改元…(阜昌)三年(1132年)六月,西贼叛逆,顺、商、虢相继变乱,虏掠百姓,攻围城邑”。称抗金将领为“西贼”。而《韦仪碣铭》尊宋将官讳及抗金名将耿嗣宗之名,以叛宋“阎路子”“杨伟”称贼。综析《孟邦雄志》称抗金英雄为西贼及污秽之词极尽能事,不言自明其理。韦仪于“废齐阜昌三年(1132年),出任虢州兵马都监”《孟邦雄志》称“西贼叛逆,顺、商、虢相继变乱”韦仪时为“虢州兵马都监”,孟邦雄骂的西贼就是张玘、翟琮、董先、董震及韦仪等。
又《孟邦雄铭词》曰:“董贼乱常,凶焰炽张,死节被执,断头不降”。《张玘传》绍兴“三年(1133年)春,先自伪齐归,玘还兵柄,退就位,时人义之”。知董先已归。《孟邦雄志》“董贼”骂的是董先及其部将张玘及韦仪。
《宋史•张玘传》:“时(绍兴元年/1131年)刘豫据京师,先军乏食,伪降豫,不挈家,玘事其夫人如旧。豫使人迎其妻,先密书报玘勿遣,且述必还意。王倚(曾随范致虚勤王的西河帅)摄虢州,从伪意坚,玘患之。会别将董震自商州来,倚喜曰:"震与我善,今以兵来,天赞我也。"乃与震谋害玘。震阳许而阴以告。翼日,倚诣玘议事,玘叱下,责以大义,并推官祁宗儒斩之。先是,豫遣人持诏抚谕,以玘为商虢顺州路兵马都监、同统制军马,玘囚其使,至是并戮之”。”《宋史•翟兴传》:“刘豫将迁汴(建炎四年/1130年),以兴屯伊阳,惮之,遣蒋颐持书诱兴以王爵。兴斩颐焚其书,豫计不行,乃阴遣人啖裨将杨伟以利,伟杀兴,携其首奔豫。或云:赂伟为内应,以兵径犯中军,兴奋击坠马死”。
与此同时,《宋史•翟兴传》:“绍兴元年(1131年)春,金重兵犯河南,时兴军乏粮,就食诸道,仅存亲兵自卫,人情震恐。”《续资治通鉴•宋纪》:“【绍兴元年二月/1131年2月】是月,知商州董先叛,附于刘豫。先是閤门宣赞舍人李兴,以节制军马屯于商州,会先(董先)为【陕虢安抚司统制官耿嗣宗】所迫来依,兴以(耿嗣宗)兄事之。未几,河南镇抚使翟兴俾先(董先)知商州,先心慊之,密有害兴意,因置酒,伏甲执兴于坐,以镇抚使之命械兴赴河南,欲于中途杀之”。据此,知韦仪上级耿嗣宗发现董先有问题,押解到商州兵马使李兴(翟兴将)处。《宋史•王彦传》:“绍兴元年九月…是冬…张浚承制以彦节制商、虢、陕、华州军马”。知陕西和中原战事艰苦之时,翟兴、李兴、耿嗣宗、董先皆隶属张浚。韦仪作为耿嗣宗将自然亦隶属。
《续资治通鉴•宋纪》云,绍兴二年(阜昌三年/1132年)“三月癸丑,武功大夫、忠州团练使、閤门宣赞舍人、河南府孟汝唐州镇抚使、知河南府兼节制应援河东、北兵马使翟兴,为其偏将杨伟所杀。”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二》:“刘豫以翟兴大军屯伊阳去东京不远,及扼断陕西道,豫深患之,故请于尼玛哈期必破兴。”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豫每遣人往陕西则假道于金人,由怀、卫、太行,取蒲津济河以达,豫深苦之。”
《宋史•翟兴传》:“刘豫将迁汴,以兴屯伊阳,惮之,遣蒋颐持书诱兴以王爵。兴斩颐焚其书,豫计不行,乃阴遣人啖裨将杨伟以利,伟杀兴,携其首奔豫。或云:赂伟为内应,以兵径犯中军,兴奋击坠马死。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二年(1132年)三月……初伪齐刘豫之将移都汴京也,以兴屯伊阳山寨,惮之……会兴将杨伟降,具陈破兴之计,于是发女真万户察罕玛勒戍河朔多张声势,扬言将攻兴,兴遂出兵应之,伟潜引贼兵由间道以袭兴营,兴以大兵既出,众寡不敌力战而死……兴死,时年六十,其子兵马钤辖琮收合余兵退保故寨,自是不复能军。”
《续资治通鉴•宋纪》记载:“绍兴三年(天会十一年/阜昌四年/1133年》正月,丁巳朔,帝在临安。是日,权河南镇抚使翟琮及权知虢州董震以山寨余众入潼关。后二日,琮入西京,伪齐留守孟邦雄方醉卧,遂俘其族以归。”
《续资治通鉴•宋纪》:“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邦雄(正月已死)之党梁进者复为刘豫守,袭琮所寓治凤牛山寨,琮设伏击之尽殪。”“绍兴三年(1133年)秋七月……时梁卫之地悉沦伪境,琮屯伊阳之凤牛山为伪齐所逼,孤立不能敌。”(自此翟家军退出中原。当1134年,岳飞收复中原以岳家十三军之一的忠护军回归大众视野)
孟德雄及杨伟之死与韦仪的关系
《宋史•张玘传》:“于是伪齐河南安抚孟邦雄、总管樊彦直据洛阳,兵直抵长水。玘遣将陈俊守白马山,谢皋守船板山,梁进守锦屏山,尽匿精锐。金兵深入,玘战东关,三砦响应,金兵溃。玘率精骑三千,一日夜驰三百里,黎明抵河南,邦雄就擒,彦直遁去”。
《续资治通鉴•宋纪》记载:“绍兴三年(天会十一年/阜昌四年》正月,丁巳朔,帝在临安。是日,权河南镇抚使翟琮及权知虢州董震以山寨余众入潼关。后二日,琮入西京,伪齐留守孟邦雄方醉卧,遂俘其族以归。”
《孟邦雄志》又云,“(阜昌)三年六月…明年正月(阜昌四年/绍兴三年1133年),西贼叛逆,顺、商、虢相继变乱,虏掠百姓,攻围城邑。兵未集,遽入西洛。公不幸被执,贼留之军中,欲以活而用之。公乃毅然不屈,请即死之,遂力被害,享年四十六。”
知张玘于绍兴三年/阜昌四年/1133年正月与翟琮合力抓住孟邦雄一家,并斩杀孟邦雄。倒推时间,可知摄虢州王倚于绍兴二年/阜昌三年/1132年正月被张玘斩杀。又《续资治通鉴•宋纪》建炎“二年春,权知虢州王倚…”可证。《洛宁县志•卷一•六十四》“宋绍兴二年,以张玘知虢州”。当张玘斩杀王倚、祁宗儒之后知虢州,未杀韦仪当已跟随张玘。杨伟“绍兴二年三月癸丑”1132年.3月杀翟兴。而韦仪于“废齐阜昌三年正月/1132年月.1任虢州兵马都监,时叛将王倚摄虢州,因与商州偏将董震密谋荼害商州守臣张玘。被董震遣人吿密,这人很可能就是韦仪。
1、他为“虢州兵马都监”有监督、弹劾州官失察之职,身兼一城安危的军事长官,即“城防司令”。
2、若他不转变立场,就是只鸟也飞不出去。
3、即使能避过他的防线,告密张玘成功之后,韦仪将与王倚、祁宗儒是一个下场。若如此,他就不会有“进拔嵩州,解围陕州府。暨宜阳诸叛贼杨,口首泉润什”在宜阳关隘上杀杨伟等十余“诸叛贼”的机会了。那么,可知韦仪1132.1月任虢州兵马都监。“贼閻路子引兵与公(韦仪)战,一鼓献馘,遂定虢州”据相关联且独立记载的碎片化人物史料,首先,“贼”为内敌称谓,“冦”才是外敌。“贼”閻路子已锁定为叛将。又原随范致虚勤王的熙河总管时摄虢州的王倚,因时局艰难也叛宋。深知翟兴部下董先这样猛将叛降刘豫,自己绝不是对手。董先许以商、虢二州附,但还在宋军掌控之中,伪齐刘豫希望能招降张玘、王倚等人,并接董先家人去开封。以此试探董先是否真降?没想到董先很积极配合,并安插线人随招降使祁宗儒出使商、虢。
线人转告张玘不要交出董先家人,有机会他就回来了。可王倚这二哈当真了,知道张玘不肯降后。自作聪明想献张玘人头跟刘豫表功。韦仪作为虢州兵马都监可能与王倚政见不一,他才避开韦仪而选择与自己铁哥们商州偏将董震(原李兴将)商量,如何谋害张玘去刘豫处邀功。但董震遣人告密商州守臣张玘。
于是,张玘斩杀王倚与祁宗儒,取代虢州知州。韦仪没被杀,自然要跟随张玘。刘豫知道祁宗儒被杀,非常生气。请求金人合兵十万进军长水县(洛宁长水镇),长水、永宁隶属于京西路河南总管翟兴,刘豫曾企图派蒋颐招降翟兴,又被翟兴斩杀。两个招降使接连被杀,刘豫更加恼怒,决定给翟兴点颜色瞧瞧。于是在1132年.3月,收买翟兴偏将杨伟,趁翟兴坠马遭砍杀,携首级投刘豫。崤渑局势危在旦夕,知虢州张玘携韦仪等提前进驻洛宁县布防兵力。(不然怎有机会游历宜阳县与永宁县之间,并置地一千余顷的机会)
《张玘传》“伪齐河南安抚孟邦雄、总管樊彦直据洛阳,兵直抵长水。玘遣将陈俊守白马山,谢皋守船板山,梁进守锦屏山,尽匿精锐。金兵深入,玘战东关,三砦响应,金兵溃。玘率精骑三千,一日夜驰三百里,黎明抵河南,邦雄就擒,彦直遁去”。知谢皋一路在船板山(洛宁兴华镇全宝山),陈俊一路在白马山(洛宁涧口乡白马山),梁进一路在锦屏山(宜阳县柳泉镇南山),以精锐布下口袋阵。张玘则屯于洛宁县城东关诱敌深入,附近又有三寨乡兵呼应。所以此战杀的金齐号称“十万”联军“鸟兽溃散”。韦仪碣铭载,在宜阳关隘上杀了叛将十余人,其中就有杨伟。杨伟死于何时?《史》、《碣》无明确时间。
但据《孟邦雄志》卒时,“阜昌四年正月”。及翟琮从潼关归洛“《续资治通鉴•宋纪》记载:“绍兴三年(天会十一年/阜昌四年/1133年》正月,丁巳朔,帝在临安。是日,权河南镇抚使翟琮及权知虢州董震以山寨余众入潼关。”及《续资治通鉴•宋纪》载:绍兴三年(天会十年/阜昌四年/1133年)夏,四月丁亥,武翼郎、閤门宣赞舍人,知虢州董震为武节大夫、贵州刺史,权商、虢、陕镇抚使。”推断杨伟当死在绍兴二年/阜昌三(1132年)年冬。杨伟“三月癸丑”斩杀翟兴投奔刘豫。而杨伟能在宜阳韦仪将军镇守的关隘上出现并被杀,证明杨伟隶属京西留守河南总管孟邦雄节制。
《孟邦雄志》可佐证:“适京西北路安抚总管翟兴阻兵负险,跳梁不轨,残忍尤甚。公(邦雄)励志谒忠,乘机奋发,劝督将士,协力赴功。竟,致渠魁破荡巢穴。厥绩显著,天子(刘豫)嘉之。…自是西至关中,南至汉上,凡兵火隔绝旷日,人迹不通之地,一旦水陆舟车,田野耒耜,贾游于市,商通于路,朝廷(伪齐)得以车书陇右,开拓巴蜀,皆公之力也。”足以证明,孟邦雄参与杀害翟兴且居首功。其很可能是杨伟的收买者,杨伟在居首功的大人物孟邦雄面前只是棋子罢了。况且宋齐联军号称十万,即使十万头牛杀掉和赶走也要几个月。不可能像史书描述的几句话那么轻松。按逻辑推演,杨伟于1132年冬,死在了宜阳韦仪将军镇守的关口。次年正月张玘、翟兴及董先里应外合赶走金人,斩杀孟邦雄。且俘虏了全族,其弟孟邦杰后为岳飞得力干将。
《灵宝县志》
又《张玘传》“初,翟兴既死,朝廷命其子琮袭,至是琮言于朝(绍兴三年1133.4),真授玘武翼大夫、果州团练使、【河南府孟汝唐州马步军副总管】。击金将阎锐于唐、邓间,先登杀获千余人。未几,诏先一行并听神武后军统制。玘从岳飞复京西六州,平湖贼钟子义等,累功进拱卫大夫。入侍卫,始以诛王倚事闻(言明诛杀王倚之功),敕付史馆,赐褒诏,进亲卫大夫。”而《韦仪碣铭》特提“肇任虢州兵马都监,次任河南孟汝唐州兵马使下五军提辖。这是暗示前面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这两任官之间。张玘与翟琮及董先一起斩杀了孟邦雄,俘虏孟邦杰(后孟邦杰为岳飞干将)。
其时间在1134年正月,而翟琮表奏朝廷,嘉授张玘其中一项职事官“河南府孟汝唐州马步军副总管”,而韦仪职事官则为“河南孟汝唐州兵马使下五军提辖”。足以明证,韦仪1132年正月任虢兵马都监时知州王倚被杀,韦仪跟随了张玘。打金齐联军一仗之后,又杀孟邦雄。张玘被袭父(翟兴)官京西北路河南总管的翟琮上表朝廷,以张玘斩王倚及孟邦雄之功,真授玘武翼大夫、果州团练使、【河南府孟汝唐州马步军副总管】韦仪的【河南孟汝唐州兵马使下五军提辖】与其是隶属关系。一次巧合为偶然,两次巧合则必然。张玘又进攻唐邓间,而韦仪三夫人“邓州杨氏”又是巧合吗?作为韦仪将军不在邓州作战,又怎会跨区联姻?他的四位夫人记载,也很符合他从政的轨迹,跟随曲端之时,为泾原路都统制曲端的军队训练官“先娶原州王氏”;在虢州打仗时“继娶虢州王氏”;又于邓州作战“仍娶邓州杨氏”最后不知韦仪将于何时“寻娶赵氏封安人”。可能是皇室远支,不便写其贯籍。其他三夫人均有贯藉,唯赵氏特例。但从韦仪去逝三十年后立碣铭之时,四夫人赵氏仍享受安人的尊荣,可以确定韦仪为大宋抗金将。
注释碣铭:
金故武德将军韦公碣铭
阜昌年进士焦郁撰
逝去的武德將军姓韦氏,避讳尊长的名字称仪,他的先世韦贤在汉朝出仕为官,拜大丞相,将军是他的子孙后代。由于战乱或迁徙从丞相公韦贤至郧国公韦孝宽之间的世代经历无从稽查,郧国公韦孝宽在前五代宇文周时期出仕为官,于北周有“殿中柱石、再造区宇”之奇功。因此被封郧国公,食邑地并州江夏县,食邑万户(俗称万户侯)。
从郧公韦孝宽直到宋朝世系清晰明了,其祖父名讳秀,从吴越北归迁至京兆周至县,父名讳德,因儿子有功于大宋朝廷叙赠父敦武郎,母亲是京兆孙姓人,妇随夫贵,赠封儒人外命妇爵号。后经历夏冦犯境的兵患和战乱,家产及基业被无情摧毁,怎奈远居南山湋水河畔重新开拓田地(据谱),待时局渐渐稳定,重新买田百亩于周至马蓬军寨(今周至县钟南镇寨子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称韦俊,小儿子称韦仪,二人身上的才学和能力完全可以应对所有事情。
特别是韦仪受到家族亲人(可能是父母或祖父母)的教诲与熏陶,得其言传身教,从中受惠莫深。于是,为人好德,才望出众。由于,博览《武经七书》,所以精通要义。自宣和末、靖康初,中原丧乱,群盗蜂起。以致后来,援汴勤王的救驾兵往往溃败后落草为寇。当时天下大乱,各自为政,因中原和关中的百姓“驱逐鞑虏,复我河山”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于是,所有州郡的各路英雄豪杰顺应天下大势而聚集在了一起。韦仪有一天对大哥说:“咱们不幸生在这个乱世之秋,不应该与普通百姓一样。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如果我们励精图治精忠报国,顺应靖康耻后的民心大势而去平定祸乱,未来一定大有作为。”兄长赞称他讲的有道理,并如此做了,没多久投奔京兆府所在地。
恰好遇上曾驻扎平定军禁军马步军司的广锐军向全国招募勇士,韦仪以骑射本领见长,校场考核成绩优异而被范致虚看中,从此跟随范致虚帐前效力。每遇战事,身披铠甲,手持利剑,右冲右击,当其锋刃,攻城拔寨,莫不摧靡,而且家族几个世代都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特殊贡献(功劳)的人,后敕告身充任泾原路渭州都统制曲端帐前效命。泾州、原州等所有招募的新兵皆指定由韦仪训练。所有通过他严格操训的兵,果敢勇猛且敌我立场非常坚定,无论由谁统率这样的军队上阵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全能抵御他国所带来的侵害。
靖康二年四月,韦仪奉曲端之命,率部移防陕西路虢州,叛将閻路子率部前来挑衅,带领一众人马与韦仪交战。战鼓一通之后,韦仪手起刀落万军之中直取閻路子项上人头。并献于主帅营帐案(桌子)前,很快虢州就平定了。总领五路兵马的永兴军大帅范致虚上表启奏朝廷,敕为保义郎(正九品下)。这年冬天的十二月,金将完颜娄室率部攻打陕西。虢州是金人南渡黄河攻打陕州和京兆(韦仪家乡)的桥头堡,于是金人又来侵犯虢州,韦仪受上级之命领兵出战奋勇杀敌,大获全胜后第一次转阶忠翊郎(正九品上,有功特恩晋两阶,因小使臣只能一阶一阶升,有军功除外)。
建炎二年,随陕虢安抚司统制官耿嗣宗杀的金人尸横遍野并收复了卢氏县(今三门峡卢氏县),又率部进攻夺取嵩州(时称伊阳。今洛阳嵩县),阻止金军粘罕(金兀术)与完颜娄室两支部队于陕州汇合。解除了金将完颜娄室(完颜娄宿)围攻陕州府(观察使李彦仙)的危机,使邵兴、邵云等人与李彦仙内外夹击赶走金人,收复了陕、虢等失地。韦仪又在宜阳遇到了许多叛宋的将领,尤其是杨伟,则在自己所镇守的关隘砍下他们头颅足足有十颗,滚落山涧染红了泉水。并驱逐敌人数千,转阶武功郎(从七品。南宋绍兴年,武转阶官为六十阶,武功郎为三十五阶)。进京为朝官,奉职閤门司入为宣赞舍人掌朝事。他最先任职的是虢州兵马督监,后任职的是河南府孟、汝、唐州兵马使下五军提辖。
韦仪因为战暇游历宜阳、永宁两县之间,特别喜欢永宁(洛宁)金门口这个地方。山光明媚,水色秀丽,人们生活物产丰富,一派安居乐业欢乐祥和的景象。于是,用自己积攒的钱财,在这里置办田产十万余亩。到了绍兴二年正月,韦仪率所部启奏朝廷圣允,差摄为副使官,充任到虢州(今三门峡灵宝市)为驻泊兵马督监。观察时局世事已久,经过深思熟虑后在河北廊坊置办田地一块。后又在延安市安定县(今延安市子长县永定镇)买田地三百多亩(宋朝的一亩比现在小,相当于现在0.9亩)。
绍兴七年,在“天眷和议”期间,暂时代理大总管府,后差摄为副使官,充任到环州(甘肃庆阳)任驻泊兵马督监。还没去上任,很快就又被改授诸路兵马大总管府任职,再后来应召进京拜待卫亲军司神武右军统领。到了绍兴十八年,韦仪以年事已高,身老不能胜任奏明圣上,交还兵权,横班转阶武节大夫。不久用大宋文官换右职的换官制度,改换为“金朝”“德武将军”的勋官以及宋金都有沿置的骁骑尉。(骁骑尉金朝为差遣官,宋朝为勋阶官)逝世于绍兴十八年(“绍兴议和”后和平年代,宋金有通商行为。1156)十二月五日,享阳寿六十四岁。
韦仪最先娶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王姓原配夫人,生一女为长女,嫁给了朱姓郎君。后又娶虢州(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王姓夫人(注:古人用娶说明前夫人已不在世了,不然就是僭越。会连同男人一起受宗法处分的;宋朝规定男四十以后无子才可纳房,不然是违法的。官家降职,庶人砍头),没有生育子嗣。仍然再娶邓州(今河南南阳邓州市)杨姓夫人,这次生了一个独子韦朴。不久又娶赵姓夫人,因丈夫官职而锡封为宋朝七品外命妇安人的称号(等级身份)。没有生育子嗣。唯一的儿子韦朴(杨氏生)非常孝顺,父亲去逝后在墓旁搭设草棚,昼夜守护在墓冢旁边,夜晚来临合身丧麻而眠,枕的竟然是土块。每每想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沉痛哀泣,恸彻云霄。服孝三年期满,去追求父亲未完的志向,应皇帝征召并有建立很多功勋,遇事之时,首先能消除私心杂念,一心为公。受到家庭熏陶,秉性俭约朴素,行为和言语非常敬重他人,家乡族人所得福禄和封赠,都是依赖于他。永宁金门口的亲人日夜思见音容,整日以泪洗面,于是在高隆的风水宝地削除棱角,修造坟墓,墓穴以条石代替棺(用石棺韦仪品级未达到),立碑将韦仪生平刻石铭记。
谆熙十二年,墓冢修造完成。本年九月三十日,占卜风水择选黄道吉日葬于永宁县太平乡金门山北面,把生前卓越功绩依旧刻在金石之上,世代传颂,名垂万古。子子孙孙,永不磨灭。碑碣上记载的事实讲:
当初顺应时势投身大宋禁军系的广锐军,在永定军(河北安定县)镇守关口,一投入到战斗,舍生忘死的冲杀以及非凡的骑射本领让所有上级和同事为之震惊。由于精通武略典籍所以禀赋悟性很高,杀敌英勇的程度,全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赤诚报国之心,天地同辉,日月可鉴。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召集各路人马,爱兵如子,军中威望极高。训练出来的军队很快就能熟悉杀敌本领及敌我分明坚定立场。
攻打虢州,一战成名,出城便遇见敌军首领,引箭拉弓,速度迅猛,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城拔寨摧枯拉朽,发起总攻,所到之处死的死,逃的逃,犹如惊涛骇浪一般,横扫千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还以兵权入朝为官,秉承初心,一心为民,不为钱色所动,为官清正廉洁。兢兢业业为百姓办事,事事躬身亲为。一生勤俭朴素为后世榜样,直到身体抱恙才辞去官职回家养老,到了生命弥留之际才摆设贡品于家庙禀告先人。生前的功德懿行很快传遍了美丽的故乡(故乡盩厔县)。同样刻碑纪念,让后世所有人都知道韦仪生前的丰功伟绩。把生平功勋刻在碑碣之上,让百姓能辨别出这是大夫的墓(君:古代君是帝王及士大夫的尊称。全文称公,僅此一处谓君)。
注:
据韦仪去逝年龄六十四,结合《宋史•致仕》: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言:"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劾以闻。"监察御史徐君平言:"文臣致仕以年七十为断,而使臣年七十犹与近地监当,至八十乃致仕,愿许其致仕之年如文臣法,而给其奉。"从之。“繇文武二选为士大夫,是皆君子之地也,傥不以礼法待之,则是废名器而轻爵禄。七十致仕,学者所知”知宋文武大臣在致仕前都以晋升士大夫为荣耀,韦仪亦是如此,以“武节大夫”“庶识君墓”为其一生荣耀。其未到法定七十致仕退休年龄,当卒于任上。
总结
碑文没有记载为金国或伪齐打过一仗,隐晦记述了抗金的事迹。而且“废齐”已经表现出高度厌恶刘豫。时间顺序的记述与史料一致,只有个别一句话简述几件事,事件前后顺序明确。至于官称错乱即有意而为之,抗金隐晦为时局需要,年号误导欲盖弥彰,是为保护子孙后代。从置田的做法,宋史有记载:宋将多数穷苦出身,和平后大都置办田产。和平时期金宋是有通商。韦仪置办田产三处而且相距很远,一处比一处小,洛宁是最大一处。这也是为子孙后代安全着想而未雨绸缪,并提前谋退路的做法。以《孟邦雄志》为参照,简直是模板颠倒。铭词作为盖棺定论的总结,下作对比:
《韦仪碣铭》铭词曰:“昔應勝口,超然不羣。英資天賦,卓冠三軍。傾心効用,呼兵集雲。訓練既熟,憂戚能分。進取虢州,出遘渠魁。捻矢張弧,掦音迅雷。㐫无不誅,圍無不开。鶴唳風聲,披靡驚駭。功成守官,不受賄賂。莅政勤劬,資身儉素。病臻告俎,永昭美故。鐫銘開碑,庶識君墓。”
《孟邦雄志铭》铭词曰:“帝(刘豫)造区夏,志清多垒。凶丑(宋将)跳梁,速诛千纪。公适时变(叛宋),赤心款附(铁了心)。气吞群盗,乱庶遄沮。帝用嘉之,以广抚封。正被使号,以旌有功。留镇西洛,克服商虢。舟车陇蜀,咸底纬迹。董贼乱常,凶焰炽张。死节被执,断头不降。以忠捐躯,祸及三世。死马革中,是谓得志。帝用悯之,厚葬斯举。锡以千缗,赠以异数。息安窀穸,永窆幽宅。巍巍嵩嵩,与功无朽人。”
叛与未叛一眼明了
作者简介:韦旭阳,男,1984年生,洛宁县西寨子人,曾任某国际集团中国区华南三区销售总监,从事厨师、机械加工、建筑、娱乐业多年。现居广东,任河南韦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顾问、广东珠玑韦氏宗亲联会常务理事、江苏延陵韦氏宗亲联谊会常务理事、河南韦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兼文化宣传部负责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