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胃癌来临前,会经历这个阶段|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每当说起癌症

因为我们还无法战胜它

所以总是充满恐惧与不安

如果能早点发现

或许会让它来临的脚步慢一些

癌前病变,给身体敲响的警钟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正确认识、及早治疗

或许能让身体内的癌细胞无所遁形

这也是癌前病变提出来的意义

今天,我们以胃癌为例,来说说这事。

从正常胃黏膜到胃癌,会经历一个癌前病变的阶段:

1971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胃癌前病变这个概念。

确定了几种相比正常组织,更具有潜在癌变风险的病理状态,包括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

癌前病变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意味着是癌了吗?

能治愈吗?

癌症还有多久会来?

正常的胃黏膜,由上皮细胞和腺体组成,表层的上皮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形成保护性屏障,下方的腺体分泌消化酶、胃酸等[4],用于消化食物。

当胃黏膜这块花圃遭遇幽门螺杆菌等“虫害长期侵扰,局部炎症长时间得不到愈合,黏液层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这就是萎缩性病变

就在胃黏膜元气大伤,守备空虚之际,有一群“杂草”蠢蠢欲动,他们是原本生长在肠道内的肠上皮细胞,却觊觎胃内“更优越”的环境。

而现在正是他们攻城掠地的大好时机,他们一拥而上,鸠占鹊巢,以肠腺取代了胃原本的腺体,这就是肠上皮化生[5]

肠腺以不受控制的速度繁衍、生长。

花圃有限的空间内变得越来越拥挤,杂草长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出现了畸形生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异型增生,或叫做上皮内瘤变[5]

如果异型增生进一步发展,细胞内部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具有无限制生长、侵袭性、转移性等特性的时候,就真正发展为癌[5]

胃癌的早期具有很强的迷惑性,绝大多数胃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只是无关痛痒的症状,比如腹部不适、反酸、食欲减退等等[6]

大家不要觉得症状不严重就轻视它,即便身体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符合下面情况的朋友,也建议做一个胃癌筛查[7]

1. 年龄≥40岁

2. 符合下列任意一条

①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③ 之前患过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④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⑤ 存在胃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1. 万恶之源,除“虫”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被它感染了,必须根除,不可大意!

除掉它,可减轻胃部炎症、胃萎缩情况有好转的可能;

阻断低级别胃上皮内瘤变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胃癌[1]

2. 生活里的预防也很重要

  • 少吃盐和腌制的食物。
  • 远离香烟。已经有了癌前病变的朋友,就4个字:必须戒了。
  • 避免胆汁反流: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减少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便秘、束腰带;减少食用某些可能引起反流的食物,如巧克力、浓茶、油腻食物。

3. 合理的“除草剂”——药物应用

叶酸、抗氧化维生素具有延缓萎缩性胃炎进程的作用,胃黏膜保护剂可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糜烂愈合[1,3]

4. 斩草除根——内镜手术治疗

已经进展为上皮内瘤变或已经发展成为早期胃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内镜手术切除病变,斩草除根。

胃癌的病因

胃癌的病因复杂,尚未完全阐明。胃癌的发生与饮食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基因改变、癌前期病变等有关。

饮食因素

胃癌的发病与饮食相关,如长期食用盐腌、烟熏、油煎和霉变食品者发病率高。这些食品中亚硝酸盐、多环碳氢化合物、3,4‐苯并芘、霉变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等均认为有致癌作用。多食含维生素、叶酸高的食物则可起到防癌作用。

感染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Hp):

是引起胃癌最主要的病因,被WHO列为第一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量效关系,Hp感染年龄越早,持续阳性时间越长,胃癌发病率越高。

由于Hp 能产出多种酶类及代谢产物,分泌毒素,引起炎症反应,以致胃黏膜细胞变性坏死,肠化生,胃黏膜上皮凋亡和增殖失衡,导致癌变。

(2)EB 病毒感染:

在胃癌的癌旁组织中,约10%可检测出EB病毒。这组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

遗传因素

胃癌有家族集聚倾向,可能和某些遗传因素有关。

鉴别

浅表性胃炎

胃痛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发病多与情绪,饮食不洁,劳累及受寒等因素有关;常反复发作,不伴极度消瘦、神疲乏力等恶病质表现。做胃镜或钡餐检查很容易与胃癌相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

饭后上腹胀满、嗳气、反酸、恶心、食欲不振,借助上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胃镜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胃、肠脉络受损

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由多种胃肠道疾病引起,胃癌的便血常伴有胃脘部饱胀或疼痛、消瘦、脘部积块等,大便稍黑或紫黑,甚至可呈柏油样,并且多持续发生,应用一般止血药效果不理想,即使暂时止住,不久即可反复,重者可伴有呕血。

可以做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胃溃疡

由于胃癌早期没有特殊症状,常容易和胃溃疡或慢性胃炎相混淆,应加以鉴别。特别是青年人易被漏诊误诊。一般通过X线钡餐可区分。进一步做胃镜活检可明确诊断。

胃息肉

又称胃腺瘤,常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肿瘤。以中老年为多见,较小的腺瘤可无任何症状,较大者可见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恶心呕吐,有时可见黑便。胃腺瘤需与隆起型早期胃癌相鉴别。需进一步经胃镜活检予以确诊。

胃平滑肌瘤及肉瘤

胃平滑肌瘤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临床无特征性症状,常见上腹饱胀隐痛等。约有2%可恶变成平滑肌肉瘤。胃镜检查可区别上述两种病变与胃癌。

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疼痛多与吃油腻东西有关系,疼痛位于右上腹并放射到背部,伴发热、黄疸,典型病例与胃癌不难鉴别,对不典型的应进行B超或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检查进行鉴别。

导致胃癌的6个高危因素

危险因素一: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长期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高盐饮食对胃黏膜会造成较强的刺激,高脂肪饮食会引起肥胖,使胃酸分泌增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同时,腌制食品和烟熏食品中的亚硝胺和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不健康的作息,如熬夜、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熬夜会影响胃肠道黏膜的修复,同时也会造成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紊乱,给健康埋下隐患。

再加上很多人熬夜时喜欢吃夜宵,这些食物在胃里停滞,会促使胃液大量分泌,容易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等,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危险因素二: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胃黏膜出现异常细胞增殖从而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危险因素三:慢性胃病及癌前病变

大部分的胃癌患者都曾经得过胃病。容易发展为胃癌的胃部疾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还有胃切除术后可能发生残胃癌。

胃炎和胃溃疡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因此,及时治疗和控制胃炎和胃溃疡,对预防胃癌非常重要

胃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前两者癌变概率较低,胃腺瘤的癌变率为10%~20%。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癌变概率明显增加

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腺体萎缩和减少,常伴有肠上皮增生或黏膜异型上皮增生,可出现癌变。该病在胃癌中被列为癌前病变,也是胃癌发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危险因素四:饮酒与吸烟

长期饮酒、吸烟是诱发胃癌的危险因素。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经血液循环到达胃部,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害,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比非吸烟者高2倍以上。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会导致胃部组织发生异常细胞增殖,从而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危险因素五:肥胖和缺乏运动

肥胖和缺乏运动与胃癌的发病率升高有关。肥胖会导致慢性炎症和胃黏膜受损,增加胃癌的风险。

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进行适量的运动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危险因素六:遗传

如果家族中有胃癌患者,那么亲属应定期进行胃癌的筛查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胃癌。

定期做胃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胃癌十分重要。建议胃癌高危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非高危人群建议45岁开始做一次胃镜,之后每3~5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即可。

癌前病变并不是“丧钟”

而是身体给你提的醒

积极面对,才能把癌症扼杀在摇篮

来源:人卫健康,腾讯医典,长春疾控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