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提到「朝你大胯捏一把」,你会想到.....

听到云南,你会想到“朝你大胯捏一把”;

听到广西,你会想到“表哥!出来玩”;

陕北会想到黄土高坡和腰鼓;

西藏会想到“呀拉索”;

福建会想到“公虾米,哇亲亲”……

音乐是包含地域性文化、情感、思想、风土地貌的艺术。

地域性让一个地方有了自己的特色,仅仅是在中国,就有这么多代表性的音乐,放眼世界,那就更精彩了,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我们对每个国家的音乐都有一些无意识的“刻板印象”。

接下来就带你看看,这些刻板印象有多入木三分!如有异议,不接受反驳。

空你鸡哇、撒拉嘿呦!

先从咱们周边开始说起,首先是日本。

一提到日本的音乐,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开始响起一些阴森诡异的调调了?看看这个视频,是不是你想象出来的日本“阴”乐的那种感觉?

这种吊诡气氛的“罪魁祸首”就是日本的邦乐音阶

这首作品里面运用到的是一条五声音阶,用自然大调音级表达就是13467这五个音,不像我们通常所熟知的大小调音乐习惯停留在1或者6上,它的旋律经常停留在4或者7上,更加突出了这一组增四减五度音程的色彩:

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觉得日本音乐阴森,有些人反而会觉得这些音乐十分雅致,有独特的味道。

事实上,对于日本音乐阴森诡异这种刻板印象是完全就是以偏概全。

自明治维新运动过后,日本开始推广以西方音乐理论及乐器为核心内容的西洋音乐教育体系,以摆脱传统日本音乐教育中“非理性的, 神秘的方法,即心传法”。随着美国爵士布鲁斯音乐的兴起与传播,日本也逐渐风靡与学习爵士音乐,二战后美国控制下的日本政府则更进一步推动现代西方音乐在日本的教育与发展。

这种在各级的持续音乐教育大面积投入让日本的现代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爵士音乐与管乐在亚洲范围内傲视群雄。

在近些年,ACG音乐也成为了日本音乐文化的另一个标签,有望取代阴森诡异的传统音乐,成为大家对日本音乐新的“刻板印象”。

而韩国音乐的刻板印象——K-pop的发展在某些阶段,也与日本有着相似之处。

二战后南韩社会受到美国的影响较大,伴随着上世纪70-80年代广播电视普及,让当时兴盛的电子音乐、美国黑人音乐等传入了韩国,极大地改观并丰富了传统的音乐制作与表演思路。

激活了血液中“唱跳”基因的韩国人开始尝试融合吸收这些新鲜的音乐元素,并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

K-pop音乐的整体特征是节奏和音乐气氛欢快、艺人组合成团出道、音乐艺术与舞台艺术结合(也就是常说的唱跳)。从音乐本身来说,K-pop善于融合各种流行音乐风格,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一种音乐品牌。

以这首《DDU-DUDDU-DU》为例,在音乐风格上就很明显地结合了电子音乐与Rap(说唱)音乐的元素,并且以女团唱跳的形式作为K-pop产品呈现给听众。

往南看,越南这个国家的音乐也是独具特色,虽然“土嗨+洗脑”看上去很像是贬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达到了文化输出的效果。

销魂的女声加上电子舞曲标配的节奏型,这种被称为“越南鼓”的音乐风格是在Melbourne Bounce风格上保留了基本节奏型演化而来,而Melbourne Bounce正是“土嗨典中典”。

越南人无疑在土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曾经在东南亚夜店音乐中一家独大,彰显自己“社会主义也有夜生活”的独特音乐话语,关于越南音乐,我们曾专门写过文章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述。

话说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有不同的律动,每个律动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我们邀请了定居在洛杉矶的作曲家赵岳老师给大家做一场免费的音乐律动大师公开课,感兴趣可以扫码参加~群二维码过期可以直接找小助手~

欧洲大陆

穿越时空,咱们看看20世纪的苏联音乐,老实讲,你脑海里是不是已经开始有《喀秋莎》的旋律响起了?

最近网上有一个词叫做“气突苏”,大致意思是气氛突然苏维埃了起来,小编认为这类音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庞大的男声合唱、军乐风格伴奏、整体的小调色彩。

不信你听听下面这首《Soviet March》,气氛是不是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二战时的苏联?

这首歌可谓是满足了听众对于红色苏联的所有幻想。

首先军乐风格的伴奏,给这首作品带来了大气、威武之感;其次,男声合唱让这首作品更加雄壮;最后,这首歌整体使用的是和声小调音阶,给这首威武雄壮的乐曲带来了一丝的凄凉和悲怆,这正是苏式军乐的灵魂,也是其区别于美式军乐的核心所在。

然而,这首作品从头至尾就不是苏联的音乐。

它是一款名为《红色警戒3》的游戏的配乐,作曲者是一位英国人,演唱的男声合唱团是好莱坞The SkywalkerSymphony Chorus,创作时间是在苏联解体17年后的2008年。

可以说作曲者James Hannigan充分了解人们对于苏联音乐的“刻板印象”,并运用这些刻板印象元素创作出了一首几乎是“以假乱真”的“气突苏”音乐,把游戏者拉回到了红色苏联的时代,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游戏配乐。

还有这首在b站视频出现率极高的《moskau(莫斯科)》,其实也是一个德国流行乐队——Dschinghis Khan(成吉思汗)乐队发行的德语歌曲。

Dschinghis Khan(成吉思汗)乐队

苏联军乐的威武雄壮和悲怆凄凉很大程度上还是源自于其二战的历史经历。

二战时期,苏联可以称得上是“打得最惨烈的国家”之一,损失近900万名士兵,一度被德国进攻至莫斯科外仅32公里处的近郊。

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苏联军乐,没有所谓的油腔滑调和靡靡之音,而是通过硬核铿锵有力的节奏、悲壮的旋律与歌词来激起每一位苏联人的保家卫国情怀。

正如《神圣的战争》歌词(薛范译版)中写道的:

起来吧,泱泱大国!

存亡在此一搏!

来痛击法西斯匪徒,

铲除滔天罪恶!

满腔是正义的怒火,

激荡万丈巨波!

全民众神圣的战争,

挺身捍卫祖国!

绝不让污黑的翅膀,

从我蓝天飞过!

和苏联的悲壮硬核不同,德奥音乐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上流”。

那个画面可能更多是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在台上演奏高大上古典音乐,另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在台下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其实这种所谓“上流”的刻板印象主要源自于古典音乐的复杂性和演出形式的严肃性。

不同于大多数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在音乐表达上更加抽象,包含了十几种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辅之以作曲家精妙的作曲技巧,音乐在不同的乐器之间流动。这让初次聆听交响乐的听众难以抓住旋律,进而发呆走神、产生困意,并且大多数的古典音乐作品并没有歌手,这可能直接就劝退了70%的听众。

同时,古典音乐的演出往往是在大气而不失精致的剧院里,而且有时候会对服装礼仪有一定的要求,这也让它从观感上显得更加“高贵”。

其实德奥的“上流”音乐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和王权。著名作曲家巴赫就曾在魏玛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在宫廷为尼古拉斯亲王创作并演奏了近30年。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古典音乐都晦涩难懂,有些古典音乐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家族前赴后继地创作了大量的宫廷舞会音乐,这些作品往往拥有稳定且明显的律动节奏和歌唱性极强的旋律,相对来说就显得极为亲民。我们所熟知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茨基进行曲》就是出自这个家族之手。

虽然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处于古典音乐鄙视链的底端,但不得不说这些老少咸宜的音乐非常有市场,以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主打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极大地推动了古典音乐文化在全球的普及和传播[3]。

塞纳河,卢浮宫,香榭丽舍大道……在大家的印象中,法国的一切似乎都是浪漫、慵懒的,音乐亦是如此,比如下面这首节奏舒缓的经典歌曲《La vie enrose(玫瑰人生)》:

这种音乐叫做香颂,是法语Chanson的音译,它是指法国的民间音乐。

早在十二世纪,法国的吟游诗人就拿着乐器,传唱军事题材与爱情题材的香颂作品,到了十八世纪,香颂摆脱了宫廷模式,彻底成为了法国大众音乐文化,被广为传播[4],人们开始创作大量的通俗易懂的香颂作品。

在1900年前后的“法国美好时代”,随着社会变迁与各种新流行音乐元素流入,香颂的形式最终确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法国人把自己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向往融入到了香颂歌曲中,逐渐形成了其浪漫主义的内核。

再往西,我们来到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跟随着轻快热情的弗拉明戈舞步,音乐也明媚热烈。

弗拉明戈的音乐主要是由吉他演奏,这种演奏对于技巧性要求较高,演奏者通常需要掌握连续滚奏(Rasgueado)、二指轮拨(Picado)等技巧,大量的快速音型也是弗拉明戈音乐的一个特点。除此之外,舞者还会运用响板(Castanets),配合自己的舞蹈演奏一些快速的节奏型,有时候也会用响指代替。

著名的《西班牙斗牛士进行曲》和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西班牙人进行曲》中都运用了响板来为乐曲增添西班牙风情。

视频第15秒左右出现的乐器就是响板,这件乐器贯穿了整首曲子,不得不说,施特劳斯家族确实是找到了古典音乐在当时的“流量密码”。

ideo_iframe rich_pages" id="js_mp_video_container_0" vid="wxv_2111169846330654724" scrolling="no" src="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uto=0&vid=wxv_2111169846330654724">

大部分阿拉伯音乐给人的感受可能是神秘、宽广。与先前提到的日本音乐相似,营造出这种音乐色彩的首要因素也是独特的音阶。

阿拉伯音乐的基础是一个叫做马卡姆(Maqam)的音阶系统。

它有些类似但不等同于西方的调式音阶,在阿拉伯音乐中有记载的马卡姆有90-110条,其中最出名的可能是一条叫做“Hijaz”的音阶。

它不仅阿拉伯音乐与埃及音乐中经常出现,同时在西班牙、中亚、东欧、印度北部和伊朗等地区也被使用,这条音阶还有个名字叫做“大弗里几亚(Phrygian major)”。

它包含了一个增二度的音程,让整个声音听起来极具有异域风情:

阿拉伯音乐的创造力还体现在对微分音的使用,不像欧洲的半音阶系统,阿拉伯音乐中甚至出现了四分之一音(Quarter Tone)!要知道欧洲古典音乐家也是从20世纪才开始探索微分音作曲。

在阿拉伯音乐中,你可能还会听到一些悠长的人声演唱,伴随着一些魔性的小幅度转音。这种小幅度的环绕音装饰是阿拉伯音乐旋律的特色,歌唱者控制音高不断变化,形成了一种在别的地区都很难聆听到的花腔唱法

传统的阿拉伯器乐合奏叫做“takht”(阿拉伯文意为床),它包含了六件常见乐器:乌德琴(oud),卡农琴(qanun), 纳伊(nay), 卡曼杰琴(kamanja),阿拉伯铃鼓(riq)和中东鼓(darbuka)。

图片来自:https://www.qfi.org/blog/infographic-the-traditional-arab-ensemble/

这些乐器在我国十分少见,甚至关于它们的介绍和翻译都很难找到,但是对于阿拉伯人来说,这些乐器就相当于他们的琵琶、竹笛、古筝、二胡,早已成为了他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音乐,也是符号

阿多诺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艺术的种类越来越多,宣传的方式也越来越花哨,让人民大众以为艺术是在进步的,它的形式多样让人应接不暇,而实质是,这些都是商家为艺术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脱掉外衣的艺术都是模式化的、标准化、统一化的商品” [8]。

伴随着现代的发展,我们能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方便地聆听到世界各地的音乐,但是正如阿多诺指出的,文化工业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生产的是标准化、统一化的音乐商品,这也是我们会形成对不同国家音乐刻板印象的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讨论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并不是音乐,而是符号。

文化工业利用这些从每个国家音乐中提取出的符号进行创作,并在音乐传播过程中反复强化我们心中的刻板印象。这也体现了当代消费文化的核心:“在否认事物和现实的基础上对符号进行颂扬”[9]。

我们要警惕这种音乐特点的趋同性和一致性,它们为我们提供片面的世界景观,而忽视了世界音乐作为艺术本身的个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作为新时代音乐人与音乐听众,我们更应该打破这种思维上的刻板印象,去了解不同国家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抱着开放多元的态度去探索与欣赏这些国家的音乐。

话说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有不同的律动,每个律动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我们邀请了定居在洛杉矶的作曲家赵岳老师给大家做一场免费的音乐律动大师公开课,感兴趣可以扫码参加~群二维码过期可以直接找小助手~

(完)

文中图片、视频来自网络。

若您喜欢本篇文章,请在下方点【赞】【在看】,欢迎转发、留言进行讨论。

作者: 哎呀音乐 编辑:金大珊

ref:

[1]真筱将,黄钟,秦玉泉. 日本音乐教育史[J]. 音乐学习与研究,1993(04):16-19.

[2]刘宝全. 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韩关系的影响[J]. 当代韩国,2014(01):67-81.

[3]赵乐. 媒介仪式视域下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J]. 音乐传播,2019(01):103-107.

[4]李丹萍. 手风琴演奏法国香颂乐曲的技术与风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5]刘艺. 弗拉明戈的源与流[J]. 北方音乐,2014(03):51.

[6]Faria, N. The Brazilian Guitar Book[M].Petaluma, CA:Sher Music, 1995.

[7] Willey, R & Cardim, A. Brazilian Piano -Choro, Samba, and Bossa Nova: Hal Leonard Keyboard Style Series[M]. Cheltenham,Vic:Hal Leonard Corporation, 2010.

[8]柴丹薇.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分析[D].长安大学,2014.

[9]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0]欧阳谦. 消费社会与符号拜物教[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06):66-74.

👇

哎呀音乐长期征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商务合作:xiaoshenjshizi

务必备注来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