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罗会仟:室温超导是终极的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会实现

5月17日,由搜狐主办的2024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多位院士、科学家与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激发智慧的深度碰撞,奔赴科技的星辰大海。

本届论坛线上线下结合,开启全天的思想盛宴。在下午的现场环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作家罗会仟发表了《室温超导,哪里去找?》的演讲。

罗会仟希望,将来能够借助现在非常强的AI计算能力,把已有上百年的研究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然后把实际数据训练AI,结合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凑起来。“最后甚至可以在我们的实验室用AI机器人做实验,以后我们上班会很轻松,只要告诉AI做什么材料就去合成那个材料,你就可以喝咖啡去了。”

罗会仟向参会嘉宾抛出提问:“我们说超导很有用,所以要找室温超导,但如果找到室温超导,一定是有用的吗?” 罗会仟表示,事实上一个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临界磁场、临界密度是互相牵制的,一旦把临界温度提得很高,临界密度和电容都会降得很低,通电就不超导了,超导也不能用了。“现在我们用的所有材料,只有1万种的个位数10种左右,我们也不会倾向于在临界温度附近用,而是希望温度越低越好,因为温度越低指标越高。”

罗会仟认为,找到室温超导的话可能不好用,也不会在室温下用,但找到室温超导的科学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代表着人类有不断突破极限的能力。

“室温超导是终极的梦想,只要大家心存梦想,不断努力,就一定会实现。” 罗会仟强调。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罗会仟

以下为演讲全文:

既然今天要讲超导,我就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到底什么是超导。去年室温超体确实比较火,但那两个事情严格来说都不算超导,所以我们要搞明白到底怎么能够证明一个材料属于超导体。

所谓的超导就是超级导电,它的导电性能是最好的,没有更好的,电阻可以达到零。超导体的电阻不仅是零,而且是绝对的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我们拿到生活中最常用的金属导线,也就是电线,我们用的是铜、铁和铝等等,这已经是生活中导电最好的材料,电阻率大概是10的负10次方或者10的负8次方欧姆米。如果是超导体的话,我们可以测量电阻率,只做一个超导的环,通上电流并测量磁场,可以监测有没有衰减。

科学家做了很多很多年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发现过超导簧里的电流会衰减。我能告诉大家的是,超导体的电阻率有一个上限,大概是10的负20次方到负25次方。如果大家还没有概念,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数学题,哪怕用1安培的电流造出超导小簧,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彻底衰减到零?这个时间大约需要1000亿年,甚至是我们宇宙年龄的10倍左右。人类有生之年,可以认为这个材料的电阻就是零,电流就是不衰减的。很神奇,超导电阻绝对是零。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磁的特别现象,就是超导具有完全的抗磁性,如果放到一个磁场里面,可以发现只要进入超导状态就会把所有的磁动线排开,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也是零,或者抗磁的体积是100%。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抗磁的材料,包括我们天天喝的水就是抗磁性材料。水的抗磁体积只有0.0009%,非常非常小。自然界中有很多金属也是抗磁的,包括铜、铝、铅等等,甚至金刚石也是抗磁的,铅笔心石墨做成所谓的定向石墨的话,这是自然材料中抗磁性最强的,不过也就是0.04%,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跟100%的超导体抗磁匹敌。

有了零电阻和抗磁性,就可以说一个材料是超导体,但如果一个材料就是零电阻,是不是超导体呢?不一定,涉及到去年的室温超导事件,可以发现测量根本没有到零电阻。理论上来讲,一类材料的电阻可以是零,但不叫做超导体,叫做完美导体。因为金属里面的电阻主要是原子热振动对电子的飘移遭到干扰。我们知道热随着温度下降是越来越小的,刚才的液氮就有很低的温度,如果不断下降,降到绝对零度的话,这个时候对电子运动的干扰就没有了。要是能够找到一个非常纯净的金属,就会发现电阻基本上就是零了,但绝对零度是到不了的。这是理论意义上的理想导体,电阻也可以是零,但不是超导体,只要放到磁场里面就会发现不一样,因为对超导体来讲,不管是先降温再加磁场,还是先加磁场后降温,结果都是一样,但理想导体是不一样的。

磁悬浮是另外一个例子,去年大家应该看过很多视频,把一个东西浮起来就一定是超导体,但能磁悬浮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磁悬浮不等于超导。前面提到的水具有抗磁性,去外面抓一只青蛙是不是有水?把青蛙扔到磁场里面就会发现青蛙也可以浮起来,石墨的抗磁性相对来讲比较强,但也只有百分之零点零几,要把石墨放到磁场上面也会浮起来。无论是青蛙还是石墨,悬浮能力是非常非常差的,因为要把一个青蛙几十克的质量浮起来,至少需要16特斯拉以上,只有1克石墨的话需要1特斯拉磁场,100克左右的超导体大概只有0.5特斯拉就足够了。

超导体不仅可以浮在轨道,还可以挂在下面,原因就是超导体还有一个能力,相当于可以捕获磁场,把磁场抓到内部又锁住,靠近磁场的时候就可以推开,远离磁场的时候就可以抓回来。

除了电和磁,我们还会说到热。超导体本质上是热力学的现象,用个高大上的名词描述就是电子宏观量子凝聚态。量子都是微观粒子,电子、原子、光子都是很微观的,但对超导现象来讲其实是电子的宏观量子态,就是从宏观上可以看到是一群电子,把一群电子看作一个整体,体现的物理性质是量子。原子也可以实现宏观量子态,就是一群原子冷却到特别低的温度,也会形成巨大的量子,那也是宏观量子,只不过超导是电子的宏观量子态。

微观上来讲,超导体其实内部的电子是两两配对。配对很有趣,巴丁、库伯和施隶弗提出了BCS理论,材料中不要总是盯着一个电子怎么跑,因为盯着一个电子的话就会发现,不管怎么跑总会有能量损失的时候,总会撞到别的电子和原子,总会损失能量,所以一定会有电阻。要是考虑一对电子的话就会发现,满足一定条件的话,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满足不太苛刻的条件就会发现一对电子中有一个电子能量失去了,另外一个电子能量就会得到,一个得到能量,一个失去能量,能量总是相等的,所以核心能量可以不变。一个非常巧妙的思维就可以化解这个问题,原来电子运动中可以不损失能量。

超导具有零电阻、抗磁性,必然也会很有用途,这也是我们对它很感兴趣的原因。现实中到处都可以用到电、用到磁,我们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天天输电,家里用电器,生活中也要用到磁场,尤其是科研中要用到大量的磁场,这些都可以让超导体帮助我们实现。事实是回到家里一看,半导体到处都有,家用电器很多很多,但没有一样是超导。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见不到超导材料?核心原因就是我们的超导材料限制规模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三个非常关键、非常致命的因素。就像液氮,需要降到足够低的温度才会有超导,存在临界温度,同时也存在临界磁场,并不是说家电可以生成很强的电流就可以。还有一点很重要,超导材料抗性电阻是零,用中学物理一算,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分母是零,是不是电流可以无穷大?事实上不是这样,超导体能够承载的电流是可以非常强的,但很遗憾,依旧存在一个上限,一旦超过这个上限,突然之间就会有电阻。要是这么使用超导体的话很危险,用着用着使劲加电流,突然之间就有电阻,然后就会发热,因为电流很大,升温就会更加不超导,这个东西就更没法用了。

当然还有很多很现实的问题,超导是不是稳定?是不是皮实?是不是有毒?性价比够不够?商业化行不行?会有很多很多实际的问题限制超导材料的应用。

我们现在找到的超导材料有很多很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生活中也有很多超导材料。常见的金属包括铝、钛和铅都是超导体,现在无机化合物中各种类型的化合物都可以找到超导体。目前为止至少有1万种超导体,但没有一个是好用的。科学家就会想,因为改变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密度难度很大,能不能突破温度的限制的?不需要低温也可以,规模化应用就有希望,这就是为什么要寻找室温超导材料。

自从超导体制法以来,室温超导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科学家找了很多年,也有很多新闻报道,不只是去年,往前翻很多年,每隔几年就有室温超导出来。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报道的所有室温超导都不能被实验验证,也就是不能被独立重复出来,因此很遗憾都有问题。要是仔细看实验数据的话就会发现,不满足超导的两个定律。去年有高压的超导材料,都是一些氢化物,很高的压力下可以压成很高温度的超导体,达到接近300K的样子。很遗憾,三个实验都没有办法被重复,所以后来都被证明实验数据是有问题的。

去年还有一个故事,神奇的LK-99这样一个特别有趣的“超导体”,要是用专业角度审视这篇论文就会发现,材料抗磁体积非常小,电阻根本没有到零,就是根本不满足判断超导基本的条件,甚至都不满足化合物的研究条件,只是一个混合物,杂质含量特别多的材料,没有任何一个实验可以告诉我们能够浮在上面或者悬在下面。很显然,这绝对不是超导体,事实上是一个绝缘体。

探索室温超导到底还有没有希望?我们要不要找室温超导材料?当然是要找的,并不是因为实验曾经没法被验证,我们就放弃希望,因为室温超导一直以来都是超导界科学家终极的梦想。我们依旧可以沿着这条路,用高压的方法探索可能的室温超导,不要因为那三个不成功的实验放弃。实际上有大量的氢化物超导体依旧可以验证,而且可以存在。

因为高压下的氢化物超导可以用理论预言,算出更复杂的结构,包括三元化合物,甚至可以计算出来超导温度可以达到200摄氏度,所以绝对是室温超导体。但很遗憾,我们现在还没法合成出来,这是最好的探索室温超导的希望。问题在于,高压下材料可能没有任何应用的价值,百万大气压的压力,那么小的一点材料,没有什么可用的,可能高压就不行了,我们需要找到常压下的室温超导材料。

现代物理学家有什么思路可以找到常压下的室温超导材料?其实是有的,我们会发现有相当多的超导材料并不能够满足前面所说的BCS理论的描述,也就是说以前的理论只能描述很少一部分超导体,新的超导体温度还很高,可以达到100K以上,最高温度可以达到135K。为什么?这些材料里面有一些其它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超导。BCS只考虑到电荷相互作用,但如果重新考虑的话,材料里面还有磁性相互作用,超导温度可能更高。我们要么借助磁性相互作用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帮助电子配对,实现更高的超导温度,这是一种可能性,或者不一定满足强电的应用场景,不一定非得做成电线,可以做成器件。

我们可以瞄准界面超导,界面超导非常有趣,把两个绝缘体凑在一起就会发现中间一层的界面会变成超导体,还搞不清楚原理。最近科学家发现这种立方体的材料,就像魔方一样,正着放桌子上的话看一看就会发现界面是超导,要是翻个九十度就不超导,甚至本来超导温度很低,铁硒块体超导温度只有9K,削得非常薄然后放到一个特殊的衬底,可以发现界面变成65K,一下子从9K升到65K。只要找到很合适的界面,可以把本来不超导的材料变成超导,把超导很差的材料变成超导很高的材料,所以找到室温超导也有一定的希望。

超导本质还是导电,如果发现一个材料不太导电,或者导电不好,我们现在有非常粗暴的方法,就是干脆把载流子塞进去。我们有很多方法,加上电压可以把液体离子或者固体离子塞进去,然后就会导电,超导温度还变得很高,这些也是寻找室温超导很好的途径。

我们其实还有一个更现代的方法,今天的Topic是AI,其实物理界有很多种玩法,因为我们已经可以实现原子级别的操控,可以做原子积木,假设一个小小的原子基团就是超导的核心所在,可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原子积木,甚至把一层一层石墨烯的材料剥下来转一个角度,就像我们吃奥利奥饼干一样,然后里面塞点电子进去,就会发现这种材料也变成超导,而且温度很高。我们现在的计算能力已经增加,所以可以以原子积木为单元,让计算机帮助我们预测怎么搭配才能出来超导,然后我们再去合成。

再升级就是原子智造工厂,甚至可以实现原子级别的控制,把我们的材料削成只有一层原子,然后往上面堆原子团,放纳米管,或者卷起来,把不同的一层一层的原子叠成三明治。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能力操纵原子,原子制造工厂就是想要什么材料就设计什么材料、实现什么材料,想要什么性质也都可以算出来。

我们更希望将来能够借助现在非常强的AI计算能力,AI在超导研究中有一个什么好的帮助呢?现在我们已经在用了,大家都知道AI可以预测,但现在大部分的材料很难预测真实的材料,尤其是某种特别的性质。我们可以把已有上百年的研究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然后把实际数据训练AI,结合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凑起来,最后甚至可以在我们的实验室用AI机器人做实验,以后我们上班会很轻松,只要告诉AI做什么材料就去合成那个材料,你就可以喝咖啡去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靠这种方法已经找到了几个超导材料,但只有几K,达不到室温。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局限在地球上?今天我们有贾老师、李老师,我们可以去别的星球,为什么要死磕地球?离我们不远的木星里面就有金属氢,理论上就是室温超导体,前提是你有本事去木星挖矿。木星不行,我们可以去找小行星,形成过程就有高温高压,只不过我们没有能力拽回来。

前面我们说超导很有用,所以要找室温超导,但如果找到室温超导,一定是有用的吗?事实上一个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临界磁场、临界密度是互相牵制的,一旦把临界温度提得很高,临界电流密度和磁场都会降得很低,稍微一通电就不超导了,超导体也不能再用了。现在我们用的所有材料,只有1万种里的10种左右,我们也不会倾向于在临界温度附近用,而是希望温度越低越好,因为温度越低指标越高。找到室温超导的话可能不好用,也不会在室温下用,但找到室温超导的科学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代表着人类有不断突破极限的能力,我们不知道超导看似是量子的东西,居然室温就可以出现。

室温超导是终极的梦想,只要大家心存梦想,不断努力,就一定会实现!

除本篇外,搜狐科技还将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呈现此次论坛嘉宾,关于前沿科技发展的洞见和思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24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专题报道。

专题链接:https://business.sohu.com/sptopic/2024517/

文章来源:顶端新闻

文章链接: https://static.dingxinwen.com/dd-sharepage/detail/index.html?id=6808066#/?categoryId=-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