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做直播很容易失去底线”!揭秘直播间里的女大学生和“女大学生”

直播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年轻学生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直播展示才艺、推介校园文化、进行创业和公益助农等,让人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敢试敢闯的年轻活力。

可有些学生却走偏了,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为了做直播,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人打着“学生”名号进行直播,将自己包装成学生直播引流带货,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直播低俗内容。

“穿低胸衣服和短裙在深夜直播”

“做直播很容易失去底线”

正在当主播的广东某大学在校生刘婷(化名)打算合约到期就立马停播,因为“做主播一年半以来,每天都在内耗,每天都精神恍惚,拼命熬,人都干‘废’了”。

她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让直播间刷礼物的大哥“开心”,让他们觉得礼物刷得值还想继续刷。为此,她要想方设法丰富直播内容,精心设计话术、活动、主题,安排好每一个环节。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此一来,她的学业一落千丈,同学们知道她做主播后也疏远了她。

“做直播很容易失去底线,坚守起来真的很艰难,千万不要轻易入坑。”刘婷说。

《法治日报》记者经过多日调查发现,虽然大家都知道做好直播很难,但还是有很多人想要“跳进去”。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刷到标题带有“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字眼的直播,这些直播地点有的在景点、餐厅,有的在校园,更有甚者在寝室或教室。直播内容包括分享学习经验、展示才艺、公益助农等,但其中也不乏性暗示、打擦边球、曝隐私等乱象。

一些大学生在宿舍开启直播。记者统计发现,在某平台一个晚上至少有上百名以寝室为背景进行直播的大学生主播。一名定位在东北某高校的主播,直播间名称是“女大学生挣学费”,直播内容是在寝室里吃饭,找话题和网友聊天,并索要礼物。

2023年9月,因一段爵士舞才艺,让在内蒙古读大学的孙涵(化名)在网络上收获了大量关注。在众多伸来橄榄枝的MCN机构(专门为网络视频创作者提供服务的机构)中,孙涵选择了一家不要求固定时间上播,并承诺助其寻找直播定位,营造直播氛围的机构,不过需要抽取孙涵直播收入中的10%。

直播的前两个月,平台的流量非常可观,粉丝数量涨到4000多人。最好的一次,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3000人,3个小时的直播,孙涵拿到了400多元的打赏。但很快直播进入“平台期”,平台不再给流量扶持。为了留住观众、转化粉丝,提升互动频率、增加直播间热度成为孙涵每日的必修课。

她的运营指导李飞提供了一些建议——将宿舍灯光调暗,布置出朦胧隐约的氛围感,穿着低胸衣服和短裙,在深夜和凌晨直播。“说白了就是要我秀身材,收到不同的礼物要设计对应的动作。一个啤酒(虚拟礼物)就是深蹲一次等。”孙涵说,李飞还会实时关注她的直播,指导她相关话术,比如“我也想骑上我心爱的保时捷(虚拟礼物)去兜个风”“想看看真的保时捷长啥样!要是大哥开着保时捷和我一起去就更好了”……

为了流量和打赏,孙涵一一照做,“有时还会有擦边动作,但我当时分辨能力低,就听信了”。虽然直播间数据有了起色,但孙涵没有因此松一口气。直播间的粉丝变多了,评论区各种留言也都来了,甚至有人直接发来骚扰信息问她“约不约”。

孙涵不想再忍受私信骚扰和评论区的黄色玩笑,思索再三,拒绝了李飞让她线下约“榜一大哥”(打赏最多、处于榜首的观众的代称)的提议。“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主播打造的人设很难改变,索性我就不频繁直播了。”现在孙涵保持着大约两周直播一场的频率,准备合同到期就解约。

室友们不堪其扰

“感觉被冒犯,也没有安全感”

那么,与这些女主播们同寝室的室友们怎么看?

“我就深受其害。”对于室友的直播行为,正在为考研做努力的浙江某高校大三学生艾雯雯(化名)非常恼怒。

“一开始还好,但为了留住粉丝,室友逐渐增加直播时长,直播时间也从之前的固定时间变为随时开播,可能是一大早,也可能是半夜,宿舍里很难再有安静的时间。”艾雯雯说。

最令艾雯雯生气的一次,是她有天想要在宿舍里多睡一会儿,跟室友说明情况后,她还坚持直播,一大早艾雯雯就被超大声的动感音乐吵醒。

“即使这些都可以忍受,那我们的隐私,怎么办?”谈到这个问题,艾雯雯说自己已经“愤怒到了极点”。在宿舍有限的空间里直播,所有声音都会被播出去,尽管她们已经注意不在直播时说人名和讨论学校的事情,但偶尔还是会被镜头扫到。

“直播间观众会不停地提及‘你的室友怎么样哦’之类的话,让我觉得自己被冒犯了,也没有安全感。最后我申请换了一间宿舍。”艾雯雯说。

在某社交平台搜索“室友在宿舍直播”,记者发现有多篇笔记对大学生寝室直播吐槽:“每天晚上吵死了,我也和她们说过希望她们声音小一点,人家每次都不耐烦地答应一下,然后继续吵”“我觉得在寝室直播就是不合适啊,但是想不到什么严肃有效的理由让她不直播,求大家帮忙出谋划策一下”……

受访专家指出,大学生当主播并非违法行为,但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更不能随意拍摄他人,否则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高校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责任,为直播行为划出清晰的边界,引导学生在合适的场合、时间进行直播,鼓励他们多进行正能量的内容创作;平台也应优化算法和人工审核机制,抵制低俗不良的内容传播。

除了女大学生还有“女大学生”

“擦边好收礼物,封号换一个就行”

除了女大学生,直播平台上还有很多“女大学生”。

“有人假冒我们学校的学生进行直播。”就读于河北某高校的王磊(化名)近期在刷短视频、直播时,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主播明明不是大学生,却以大学生身份进行直播

王磊在课余时间经常刷直播或短视频,他注意到,在社交平台发视频时可以在左下角标注自己的学校名称,这样平台就会根据大数据主动推送与本学校相关的视频。

有一天,王磊刷到一个标注地点为他所在学校的主播。出于好奇,他连续观看了几天对方的直播,却发现该主播常常跳一些擦边的舞蹈,且跳舞的尺度越来越大,甚至穿着裸露、时不时做出一些性感大胆的动作。

王磊惊呆了,他赶紧查看该主播以前发布的所有短视频,才发现这些短视频中没有任何与他学校相关的元素,询问周边同学也没有人认识她。在一次直播中,王磊通过刷礼物获得连麦机会,他趁机问了主播几个关于学校的基本问题,结果对方都答不出来。

《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一些人打着“大学生”等标签进行直播引流带货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人为求流量打擦边球进行低俗直播。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直播间在标题区打着“大学生直播”“女大学生直播”,但主播并不一定是学生。这些直播间的内容覆盖面很广泛,有“跳舞”的,有“整活”的,有“陪玩”的,还有“卖货”的。

一位从事直播运营工作的人士透露,部分直播账号明面上是个人运作,实则背后都有公司。“女大学生”“大学生”只是个标签,都是用来包装主播增加人气的,有人气才能有更多礼物和收益。“一些擦边内容容易获得礼物,但也容易被封号,不过封号了再换一个就行。现实中,有不少非大学生打着大学生的旗号去做直播赚钱。”

记者注意到,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存在很多自称MCN机构(专门为网络视频创作者提供服务的机构)招募女大学生做博主的帖子。他们通常介绍自己是“美妆、穿搭方面的甲方客户。因为预算有限,就寻找一些素人穿搭的宝子”。报名条件是“爱买衣服,爱穿搭,有基础的搭配思路等”,并没有严格要求必须是女大学生。还有MCN机构明里暗里表示,可以打上“女大学生”的标签,以获得更高的关注,机构也方便帮推。

多名受访专家指出,如果不是大学生,却利用大学生的身份进行直播,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平台应当加强对主播身份以及直播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对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严格把关,对违法违规的标签可以予以关闭直播间、封禁账号等处罚。观众也要提升辨别能力,不盲目追捧标签化的直播,多关注真正有价值和正能量的内容。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法治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