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圣人的处事智慧--《孟子》的教育智慧(连载88)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 离娄章》下当中第31小节的内容: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急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这好像讲了一个道理,也讲了一个故事。曾子当年在鲁国的南部武城这个地方居住,越国军队前来侵犯。有人就建议曾子暂时避开。

曾子表示同意,告诉看家的人说:“不要让人住我的房子,以免弄坏院里的草木。”就是“无欲人于我室,毁我垣墙,伐我园囿”的意思。后来,敌人退去了,曾子就命令把房子修好,准备回去住。有些人不太理解,就问:“这里的人对待老师您是那样的忠实恭敬,可您却在敌人来时率先离开,没给人们做一个好的榜样。敌人退去后,您又急急忙忙回来,这样做是否有些不妥?”一个叫省邮的人回答说:“这可不是你们能理解的。当年老师在我家里住,有个叫付福的人起来作乱,跟随老师的七十多个人都离开了,没有人帮助我。”

紧接着,孟子又讲述了子思的故事。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说子思在魏国做官时,有齐国的军队来侵犯。当时也有人劝他暂时避一避,但子思说:“如果我离开了,谁与君主一同守卫国家?”这三件事看上去有些相似,但孟子却区别得非常清楚。他说曾子和子思虽然做法不同,但却体现了相同的行为准则。曾子当时是老师、是前辈、是长者,而子思则是有职守的臣子。如果他们两人交换位置,也会按照他们的本质要求去做。什么是他们的本质要求?就是做臣子的子思有保卫国家的责任,而做客人的曾子却没有这份责任,甚至没有理由参与一个国家的具体政事。

孔子曾经提出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原则。这并不是懦弱怯懦,而是认为别国的政治问题应由那个国家的人来处理。如果一个外邦人一定要参与,很可能引起人家内部的混乱,打乱原有的部署。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懂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处事方式。的确,我们在学习圣贤文化的过程中,如果智慧不断提升,人生境界也会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遇到各种危难时,我们可以冷静地判断自己在当下的位置、年龄段、在家庭和国家中的职守,从而做出清晰的判断,而不会慌乱或迷惑。圣人很明白自己的位置,因此他们不忧不惧、不会做出不当的行为。每天有一些正向的时光,便有好心情走向明天。时时有正向的时刻,生命便无限美好。中华文化大讲堂经典品读节目祝您日日是好日。

比如说我去别人家做客,正好碰上人家夫妻因为一些不足与外人道的事情争吵起来,我就不要参与其中,马上起身告辞。这就是一个非常恰当且合适的做法。如果参与到人家夫妻的矛盾当中,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所以一定要在适当的条件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这句话是出自《孟子》。出资是齐国的一个大夫。出资就问孟子说,齐王曾经派人私下里窥探您的言行,难道您真有异乎常人的地方吗?就是看一看这个人到底有什么特殊,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孟子就回答说:“有什么和人不一样?我和人们都一样,尧舜都和人一样。”

孟子说法非常智慧,“尧舜与人同耳”,因为尧舜有内在的道德、理性的生命。尧舜完全活在内在道德、理性生命当中,孟子也完全活在道德理性生命当中。今天早晨五点钟到六点钟这个时间段,我们有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在讨论“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有位学员就提到了《了凡四训》当中的改命,说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通过积善、改过、谦退这样的一些方法,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让我们的命运越来越好。在改命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要做到无所不用其极。针对这位学员提出的改命这个说法,我和他说,如果我们完全生活在道德理性的生命当中,脱离了低级趣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有实名实利。如果你没有活在道德理性的生命当中,你得到的只是一些虚名虚利。

什么叫虚名?就是忽然一阵风刮过来,然后这个名声就添加到你身上,你就博得大名。比如说时下有一些网红现象,就忽然他全国知名,但是过两天,全国人民又把他忘掉了,这就叫虚名。不然他即使拥有了非常大的财富,因为没有这个道德能够守住,后来这个财富也就离他而去,这都叫虚利。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说生命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低级生命状态下,人很难解决的问题,很困难的问题,进入到高级生命状态后,它可能就不是一个问题。什么叫改命?改命是要改变自己内在的道德、理性生命,而不是说我通过积善去向天地换取命运对我的垂青。“我命由我不由天”,当我们真正有了大格局、大胸怀、高境界,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高得多。

所以,孟子这儿提出的“尧舜与人同”,孟子自己自比于尧舜,是说如果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地修身,提升自己的境界,扩大自己的眼界、格局和胸怀,他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到让人不可思议的高度。

每次读《隆中对》,总是能够有新的想法。诸葛亮在《隆中对》当中,刘备三顾茅庐,两人坐在一个茅草棚子里头。而诸葛亮,是一个躬耕陇亩的农夫,就是个庄稼人。但是,看起来他也没有头上长角,异于常人,也是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两个耳朵、一张嘴,就是和普通人一样。从生物属性的生命当中,我们看不出诸葛亮到底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他自认为自己和管仲、乐毅有一比,但是时人莫之许也,周围的人都不这么看,“你不也就是个种庄稼的吗?你种的庄稼和我种的庄稼也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诸葛亮和刘备谈话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这个人是站在云端当中的人在俯视芸芸众生。他论述天下大事,“曹操怎么样?袁绍怎么样?孙权怎么样?刘表怎么样?”这都是当时不可一世的政治人物。然后,“张鲁怎么样?刘璋怎么样?”好像全国就是一盘棋,他就是一个下棋的人,而这些大的政治家都是一些棋子。诸葛亮就在那儿运筹帷幄,这种大境界、大气度、大格局,它是一个人进入到道德理性生命过程中,或者完全达到这个高境界当中所出现的一种现象。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就感知到生命的不可思议。我们说我们普通人和圣人、和贤者、和尧舜、和孟子,实际上内在都有一个东西,就是道德理性的生命。一旦你把这个东西打开,名至实归,你要什么就会有什么,而且你想要名就会得实名,你想要利就会得实利。如果你不走这条路,你想走侥幸之路,那个往往整个社会或者整个名和利都会和你开玩笑,让你在其中苦不堪言。

所以孟子这儿提到的一个“尧舜与人同”,这是一个大境界当中的人说出来的话。我们千载之下,像他这种话能够穿透2000年,到我们今天。孟子是公元前390年生人,到今天如果孟子还活着的话,至今已经2390岁了。他的生物属性的生命已经去世了,但是他道德理性的生命依然活着,“与尧舜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

像诸葛亮看上去居住在一个小山村里,但是他能够在谈起国家大事的时候运筹帷幄之中,就好像天下尽在掌中,就好像观棋的一个旁观者,看得非常的清楚。

诸葛亮的家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境界,是因为他的心已经跳出了红尘之外。诸葛亮用一种很淡然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事情,反而看得更清楚。即使出山做事,他也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功业和名利而去的。他得到的是实名和实利,而且这种名和利,是在道德理性的支撑下获得的。我们说厚德载物,所以诸葛亮才能够名垂千秋。那些虚名虚利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十年就被洗刷得干干净净,都看不到一点儿痕迹。什么是虚名虚利?什么是实名实利?我们大家也可以自己去想一想,去结合经典和历史人物,多探究一下,就会知道自己在当下该追求的是什么,该走的道路是什么,会更加明晰。

更多《孟子》的教育智慧精彩内容,欢迎收听音频哦!

王自超导师

王自超简介

王自超老师被称为“当代劝学第一人”,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拜师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从一名乡村教师开始起步,扎根,致力于儒学与家风家教的教育工作已经20年。曾受邀担任孔孟之乡曲阜国学中心书院院长,并被评为2014年曲阜十佳儒学讲师,感动济宁十大新闻人物。

国学图书教材商城

学习传统文化,

经营幸福人生!

关注:“中华文化大讲堂”公众号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