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三国人物分析:和曹刘齐名的孙权,为什么不受人喜欢?

三国人物分析:和曹刘齐名的孙权,为什么不受人喜欢?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势力的领导人之一,尽管年龄上是这三个人当中最小的,但其才德和政治成就丝毫不逊色于曹操刘备二人,能够在三国这个乱世中和其他两个势力鼎足而立,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就连曹操都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可以看出曹操对于孙权也是十分的欣赏。

但是相比曹刘二人,后世中对于孙权的赞誉可谓是寥寥无几,在现在的社会中,尽管他的名字和曹操刘备一样妇孺皆知,但是喜爱他的观众并没有像其他二人的粉丝一样多如繁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同样有着雄才伟略的江东主公,没有像曹刘一样流芳百世被后世尊崇和喜爱呢?和曹刘齐名的孙权,为什么不受人喜欢?

首先第一点,孙权是真正意义上的“乱臣贼子”,尽管当时三国鼎立,三方政权的主公纷纷称帝(曹魏是曹丕称帝而非曹操),但是从政权的合理性上来看,曹魏是曹丕通过武力,逼得汉献帝让位给自己的,不管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在名义上都是“禅让”得来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刘备称帝是在曹丕篡汉建魏后称帝的,国号为“汉”,名义上是延续汉室正统,而且刘备本身就有着汉室血脉的出身。

而孙权所称帝建立的吴国,相比这两个政权来说,就缺失了合理性。尽管他称帝时间是最晚的(曹丕220年,刘备221年,孙权229年),但他称帝没有名正言顺的名义,第一他当时只是曹丕册封的“吴王”,曹丕没有禅让帝位给他,第二他也没有汉朝的皇室血统,没有称帝的资格,因此,孙权的称帝,从名义上来看,是真正的反抗朝廷,有违礼法的。政权的建立不具备合法性,也就不得人心了。

除了政权的合理性之外,孙权最不讨喜的地方还是在于他的战略目光和个人性格。孙权的战略目光短浅,鲁肃曾经深刻阐述了江东地区的局限性,一旦被人按住长江上游,你就是死局。但是孙权还不思锐意进取,只知道龟缩在江东一带,保守不敢出兵,偏安一隅,全然忘记父亲和大哥的宏图伟业,和“江东猛虎”孙坚,“江东小霸王”孙策的盛名比起来,孙权只能被人嘲讽为“孙十万”。

吴国建立后,刑罚一直很残酷,且赋税繁重,许多大臣进言请求减轻一些,但孙权都听不进去,还辩解说治理国家必须刑罚严酷。孙权的暴政也引起了民间的许多反抗,国家一直煎熬在内忧里面,更没时间去处理外患了。赋税繁重还是其次,吴国还对军队压榨奴役,甚至抓壮丁当兵,利用军队做生产奴隶,不仅是民间怨声载道,军队里也军心不齐了。

孙权的个人性格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早年的时候孙权和手下的感情非常的好,和周瑜都达到了登堂拜母的程度,是一个重情的领导人。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变得多疑,轻信起了流言,为此他疏远了张昭,还逼死了陆逊。

这两人都是对吴国有着很大贡献的功臣,在朝中的权利也很大,这就引起了孙权的猜忌,担心在自己死后他们会争谋夺权,由于张昭是他的老师,他只采取了疏远的态度,逐渐减少张昭手中的权力,令他对自己没有威胁。陆逊就比较惨了,孙权后期经常用一些政治上的手段逼迫陆逊,陆逊也明白孙权的用意,但是毕竟君臣有别,即使陆逊再小心,最终也没逃过被逼死的命运。

总结下来,孙权没有曹操那样的雄才伟略的治国才能,也没有刘备礼贤爱民的仁德之心,在其他两位君主面前显有点黯淡无光了,因此不算是很受人喜爱的三国人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