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健康科普】洪灾后的“不可不知”都在这了

近期,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广东、福建等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后,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等。洪涝灾害后,健康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暴雨洪灾后什么疾病高发?

1.肠道传染病:由于水源受到污染,饮用水和食物安全难以保障,容易引发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疾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畏寒发热、黄疸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重度脱水或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2.皮肤疾病:由于长时间涉水或接触污水,皮肤屏障受损,易感染各种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导致手足浸渍、皮肤癣病、丘疹性荨麻疹、湿疹、脓疱疮、毛囊炎等皮肤问题。

专家表示,洪灾后可造成多种疾病,其中皮肤病占50%以上。

3.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于暴雨导致蚊虫滋生,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虫媒传播的自然源性传染病。

这些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多为高烧、头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4.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受凉淋雨或劳累过度,加上灾后人群密集,易通过飞沫或接触方式传播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咽喉不适、流涕等。

洪水过后,居民怎样做好防病工作?

  • 管好饮食,喝开水,吃熟食;
  • 及时清理灾后垃圾;
  •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消毒和灭蝇、灭蚊、灭鼠工作;
  • 保持环境卫生,严防疾病发生和流行。

如何保持环境卫生,防止疾病传播?

  • 保护水源,不在水源附近建厕所、禽舍;
  • 不随地大小便;
  • 垃圾放在指定地点,不乱扔垃圾;
  • 及时清理积水,清除粪便、垃圾,减少蚊蝇滋生;
  • 及时处理动物尸体,如深埋或焚烧。

水浸后的环境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洪水退去后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污,在改善环境卫生基础上,再对环境、物体表面、餐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为什么说洪水过后要特别注意饮用水卫生?

洪水过后,水源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污染和工厂化学物质污染,喝这样的水,用这样的水淘米、洗菜、洗锅碗盆或刷牙、漱口,就很容易得病或传播疾病及引起化学性急慢性中毒。因此,洪水灾害地区要特别注意饮用水卫生。

如何注意饮用水卫生?

  •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 取水点远离粪便、垃圾、污水;
  • 已受污染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澄清、消毒处理;
  • 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
  • 对临时水源一定要进行消毒。

如何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 饭前便后要洗手,生熟食物要分开;
  • 肉和水产品要煮熟煮透,不生吃水产品;
  • 生吃瓜果蔬菜时一定要用洁净水洗干净,少吃或不吃凉拌食品;
  • 不吃腐败变质、霉变和受污染的食物,不吃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
  • 不吃病死、淹死的禽畜;
  • 剩饭剩菜要彻底加热后再吃。

如何做好防蝇灭蝇工作?

  • 水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意大小便;
  • 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
  • 室内用苍蝇拍灭蝇,食物用防蝇罩遮罩;
  • 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

如何提高防病意识,防止感染疾病?

  • 减少露宿,使用蚊帐、驱虫剂,避免蚊虫叮咬;
  • 灭鼠、防鼠,不吃老鼠咬过的食物;
  • 不用脏手揉眼,不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用品;
  • 尽量减少在水中浸泡的时间,防止蚊虫叮咬及各种皮肤感染;
  • 不到污水中洗澡、捕鱼,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疫水,预防血吸虫病;
  • 尽量减少阳光曝晒的时间,注意通风和防暑降温,防止中暑;
  • 出现腹泻、发热等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健康体检部专家简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