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拓展】最全的流水沉积地貌总结,什么是“大湖效应”

如同坡积裙的“裙”字点睛一样,洪(冲)积扇的“扇”字也是一绝,恰到好处的形容了这种地貌。直接上图,看看各地的洪(冲)积扇。

冲积扇

河流从山地流出,由于坡度骤降,流速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携带作用减弱,使碎石和部分泥沙分带堆积形成的一种扇形地貌。扇形区域往往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耕区。

冲积扇示意图

↓中国青海湖

↓美国密西西比河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中国玉龙雪山

三角洲、冲积扇与洪积扇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地形),是学生做题过程中常见的概念,也是高考重点知识,近些年多次考查到!

但学生往往很难准确区别判断三角洲、冲积扇与洪积扇这几个概念,以至于失分。下面就这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冲积扇

冲积扇景观图↑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

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

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冲积扇的规模主要与沉积物供给量、气候因素、物质来源区与堆积区的地形条件有关。

在温带或湿润地区,降雨和洪流频率高,侵蚀作用阻碍了冲积扇的增长,湿润区统贯冲积扇的水流把沉积物多半都搬运到冲积扇范围以外去,也阻碍了大冲积扇的发育。未受构造变形或邻近冲积扇增长所限制的冲积扇,其形状近似部分锥体,横剖面呈凸形,纵剖面略呈凹形。扇的坡度受冲积扇大小、物质来源、物质来源区主要岩性、堆积历史和构造运动史的影响。上升区,扇面可以很陡。粗大砾石多形成陡扇,页岩、泥岩区的细粒物质多形成平缓扇。与泥石流堆积有关的小冲积扇很陡,物质来源丰富的大冲积扇也很陡。

冲积扇沿着半径方向,可分为顶坡段、前缘段和两者之间的过渡段。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逐渐变好。

其纵剖面形态与河床一致呈现下凹形,横剖面为上凸形。一般说,冲积扇的大小与河流长度大体呈正比。

干旱区冲积扇面的地貌通常可分为四部分∶活冲刷区,死冲刷区,荒漠砾石铺盖区和未分离的砂和砾石区。冲积扇的岩石碎块上常有荒漠岩漆,这是一种主要由铁、锰氧化物形成的棕黑色薄层。大部分人认为,因为岩漆可溶于水,其存在证明这些岩石碎块在近2000年内没有受到多少洪水的淹没。

岩漆的有无必然与洪水相关,而这也是识别死、活冲刷区的基本特征。无论死、活冲刷区都有许多粗大砂砾,其中散布着巨大石块,径长甚至大到10公尺。死冲刷区的粗大石块上都不同程度地染有岩漆,砾石的平均粒径也比活冲刷区的大。这种粒径的差异说明∶死冲刷区物质沉积时,气候较湿润,降雨较多,河流流量比现今为大。

冲积扇上值得注意的其他地貌特征有∶泥石流堤——蜿蜒的块砾堤,代表从前泥石流的两侧边界;扇顶深谷——峡谷状的沟谷,围限着扇顶的活河床。

还有荒漠砾石盖层,由带稜角的卵、砾、块石交错搭接而成,在扇面上形成平坦或波状的硬壳,过去认为是风力作用的产物,有人提出是降雨、径流和重力作用将扇面细粒物质移走而形成的,风力作用只是阻止细粒物质在已形成的砾石盖层上堆积。

形成过程:湿润区冲积扇在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形成过程。降水频率大,水量丰沛,水流比较稳定,因此出山口河流形成的冲积扇规模大,组成物质分选较好,砾石磨圆度高,扇面上分流和网流十分发达。

扇面物质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质呈现红壤化。山区主流两侧的溪沟坡陡水流急,在山洪暴发时形成洪流或泥石流,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便在沟口附近堆积,形成由大小不一的砾石、砂土和粘土等组成锥形的冲积锥。

这些碎屑物质分选程度和磨圆度均较差,孔隙度较大,透水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冲积锥面积较小,其上段坡度较大,中段坡度锐减,前缘地段地势展平,坡度减至1~2度。

半湿润区

出山口河流在山前多发育大面积的冲积扇。

如中国华北平原西部山前的黄河、漳河、滹沱河和永定河等冲积扇,表面形态扁平,坡度较小,形成广阔的冲积扇平原。

其中,黄河冲积扇面积达72144平方公里,扇面上废弃的古河床高地和河间洼地呈指状分布,波状起伏的微地貌特点十分明显。

干旱区

降雨量极少,暂时性洪流在山麓谷口处形成洪积扇。

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强,扇面网状水系发育不显著。在山前断裂活动的盆地,洪积扇具有很大的沉积厚度,紧靠山前部分通常厚度达数百米。洪积扇从顶部到扇缘的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则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泥沙便沉积在下游。

著名的冲积平原有亚马逊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等。

冲积平原是在构造沉降区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冲积平原能堆积很厚的冲积物。

华北大平原自第三纪以来的沉积物厚度达5000m以上,最浅也有1500m左右。

冲积平原上的河流,河道宽浅,两岸泛滥堆积带常高于河间地,形成天然堤,天然堤溃决后使河流改道,在低洼地又常积水成湖或为沼泽。

冲积平原的类型冲积平原根据地貌部位和作用营力可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1. 山前平原位于山前地带:由于河流出山入平原,河流比降急剧减小而发生大量堆积,形洪(冲)积扇,各条河流的洪(冲)积扇连接而成洪积-冲积倾斜平原。例如黄河出孟津后和其他流出山后在山麓带共同形成的平原。

2. 中部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体:中部平原坡度较缓,河流分汊,水流流速小,带来的物质较细。洪水时期,河水往往溢出河谷,大量悬浮物也随洪水一起溢出,首先在河谷两侧堆积成天然堤。天然堤随每次洪水上涨而不断增高。如果天然堤不被破坏,河床也将继续淤高,最后甚至高于河道之间的冲积平原,形成地上河。有时,天然堤被洪水冲溃,决口扇上的沙粒被风吹扬,形成风成沙丘和沙地,我国豫东地区的大面积沙地和沙丘就是黄河南岸多次决口带来的沙粒再经风的作用形成的。

3. 滨海平原的成因属冲积-海积类型:其沉积物颗粒很细,因有周期性的海潮侵入陆地,形成海积层和冲积层的相互叠压现象。在滨海平原常有大面积湖沼和海岸沙堤或贝壳堤、潟(xi)湖、沙嘴等地貌。

冲积平原的结构冲积平原的结构和它的形成过程有关:

1、山前平原主要是较粗颗粒的洪积物和河流冲积物。

2、中部平原以河流堆积物为主。

3、滨海平原是由海相和河流相共同组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呈水平相变。如果陆源物质增多,陆地向海方向增长,河流相沉积在海相之上;如果陆源物质减少,海水伸入陆地,海相沉积又超覆在河流相沉积之上。

三角洲

三角洲:是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低的淡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作为河流与海洋(湖泊)的连接带,是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也是陆相细粒泥沙入海后的首要沉积场所。泥沙越沉积越多,从而形成了新的陆地。

三角洲和冲积扇的异同三角洲和冲积扇都属于河流堆积地貌,两者水网特征相似。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是各支流汇入主流,但在三角洲和冲积扇地区则为主河流补给自由分岔的支流。随着水流速度的逐渐降低,沉积物都具有明显的分选特征,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尽管三角洲和冲积扇具有许多相同点,但二者是不同的两种地貌,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多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同河流入海时,由于地形和缓,加上海水的顶托,河水流速变慢,那些悬浮在水中的泥沙沉淀下来,泥沙越积越多,最后露出水面,其外形大多为三角形,人们就给它们命名为“三角洲”。冲积扇是河流出谷口时,由于流速突然减慢,其携带物质铺散沉积下来而形成的扇形堆积物,扇顶伸向谷口,立体形态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地势表现为由扇顶向扇沿逐渐下降。

2、在河流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三角洲位于河流汇入湖泊或注入海洋的地方(河口),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冲积扇则位于山区和平原或高原的交界处。例如,黄河在流经地势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太行山脉处,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冲积扇;而在汇入渤海的入海口处,形成了黄河三角洲。

3、地势和形态不同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多为良好的农耕地区。但也因地势太低,排水不畅因而成为涝洼地。冲积扇呈半锥体状,与三角洲相比整体地势较高,有一定的坡度。

4、沉积物的颗粒粗细不同一般来说,三角洲位于河流的末端,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弱,搬运物质颗粒细小。冲积扇堆积物粒径变化很大,在一些冲积扇顶部可能有比小卡车还大的巨石,1公尺左右的砾石可被冲到扇缘,大砾石与黏土也可在同一处堆积中出现。总体上看,三角洲沉积物颗粒要小于冲积扇。

冲积扇和洪积扇的异同人们常把冲积扇和洪积扇视为相同概念,其实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

冲积扇是常年性的河流出山后,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而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是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面积约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如成都平原)。

洪积扇(山麓洪积平原、缓斜平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最典型的就是华北平原西部由太行山东麓冲积下来的洪积扇,这块地域土壤肥沃,透水性强,是农业高产田之一。

二者主要不同在于常年流水还是暂时性流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洪流引起的山前堆积为洪积扇,常年的水流引起山前堆积为冲积扇。所以说成因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形态有差异而已!他们均在水出山口处,冲积扇形成时间长,面积大;洪积扇形成时间短,面积小。

洪积扇VS冲积扇

洪积扇和冲积扇形成原理一样,主要的区别在于两者发育环境不同。

洪积扇发育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而形成。

冲积扇则大多在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由常年径流形成。

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

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中国冲积扇景观分布示意图半湿润区也有洪积扇,半干旱区亦存在冲积扇,所以有时候教材或某些资料上并未做区别。有些专业书上根据气候条件分类,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冲积扇称作旱地扇,即洪积扇;潮湿亚潮湿气候区的冲积扇可称作湿地扇。可简称旱扇和湿扇。

旱扇和湿扇

旱扇和湿扇地质特征对比鉴于此,需要做区分的时候便区分。下面的内容取广义,一律写成冲积扇。

冲积扇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恒河三角洲

恒河三角洲宽320公里,开始点距海有500公里。在南亚次大陆东部,顶点在印度的法拉卡,西起巴吉拉蒂—胡格利河,东至梅格纳河,南濒孟加拉湾。分属孟加拉国和印度。大部分在孟加拉国南部,小部分在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平均海拔10米。三角洲汇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格纳河三大水系,河道密布。

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位于越南的最南端、柬埔寨东南端,又称九龙江平原,是越南最富饶的地方和越南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这里河网密布,乘一条小舟,徜徉在纵横交错的河渠,一望无际的稻田,四季飘香的果园,欣赏改良乐曲,品尝热带水果的香甜和南方民间美食,感受越南南部真挚的风土人情。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处,汉族地区南部。珠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也是经济区域,但范围略不同。狭义上的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清远、云浮、河源、韶关5个城市,共14个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大珠三角还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勒拿河三角洲

勒拿河流域面积有249万平方公里,勒拿河三角洲占据的地理区十分辽阔,它占地38073平方公里,庞大的河系分成150多条水道。尽管它是最大的永久性冻土区的三角洲水系,大量的泥沙有规律地顺流冲下来,沉积在三角洲地区,这就意味着三角洲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尼日尔河三角洲

尼日尔河三角洲在西非尼日利亚南部,由尼日尔河冲积形成。南濒几内亚湾,北起农河与福尔卡多斯河分流处,西起贝宁河,东至邦尼河。面积3.6万平方公里。

由淤泥、粉砂组成,地势低平,湖泊、沼泽、废弃河曲星罗棋布。气候湿热,年降水量2300毫米。汛期洪泛常引起河流改道,三角洲前沿河口多达20多处。

居民向以捕鱼、采集加工油棕和橡胶为生,还种植薯类、花生、玉米等,水稻栽培日益重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后,迅速成为重要的石油产区。有哈科特港、萨佩莱等重要城市和港口。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三角洲从勃生河口以东至仰光河口,伊洛瓦底江的主要支流有大盈江、瑞丽江、钦敦江、穆河、尧河以及蒙河等。其中钦敦江是伊洛瓦底江最大的支流,该河水流湍急,多瀑布,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伊洛瓦底江从德耶谬以下是下游河段,德耶谬至缅昂是下游谷地,缅昂以南,伊江呈伞形分成多支汊河流入安达曼海,形成著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它包括1.2万平方公里海岸湿地,美国40%的盐沼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奔涌的河水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冲击形成宏伟的亚热带景观,它由很多河流、湿地和海岸较低的小岛组成。在三角洲边缘,尚德卢尔群岛为人口稠密的路易斯安那沿海地区抵御海洋风暴提供了天然屏障。

奥里诺科河三角洲

奥里诺科河三角洲,位于委内瑞拉境内,境内主要河流为奥里诺科河。有着复杂生态系统的奥里诺科河三角洲,许多管道流入大西洋。

部分地势平坦,三角洲顶部至海的倾斜度为16.7米,多沼泽湿地。

热带季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奥里诺科河在三角洲分成多条汊流入海,主要支流有马纳莫河、马卡雷奥河和格兰德河等。

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三角洲是由尼罗河干流进入埃及北部后在开罗附近散开汇入地中海形成的。

它以开罗为顶点,西至亚历山大港,东到塞德港,海岸线绵延230千米,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

尼罗河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伏尔加三角洲

伏尔加三角洲即伏尔加河三角洲是欧洲最大的内陆河流三角洲,位于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州,是欧洲最大的河流系统伏尔加河进入里海形成的。

伏尔加三角洲面积在过去一百年内因里海水平线的改变而不断增加。虽然当地在1919年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污水和开垦对之正造成损害。

多瑙河三角洲

多瑙河奔流直下,汇入黑海,形成了欧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角洲。

多瑙河三角洲不计其数的湖泊和沼泽哺育着300多种鸟类和45种多瑙河及其支流中特有的鱼类。多瑙河三角洲是欧亚非三洲候鸟的集散地,也是欧洲飞禽和水鸟最多的地方。

多瑙河三角洲是欧洲现存的最大的天然湿地。这里风光绚丽,资源丰富,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地质,生物实验室"。该三角洲横跨两国边境——罗马尼亚与乌克兰。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位处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正是以保护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保护区。

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呈扇状三角形,面积5450平方公里。地面平坦,在海拔10公尺以下。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

三角洲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区内自然资源丰富。

试题链接

1.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大小主要与沉积物供给量、气候因素、物质来源区与堆积区的地形条件有关。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通常情况下( )

A. 降水量大的地区冲积扇形成的面积较大

B. 气候干旱的地区冲积扇形成的面积较大

C. 松散碎屑物多的地区形成的冲积扇小

D. 植被覆盖条件好的地区形成的冲积扇大

【答案】 A

【解析】降水量大的区域携带泥沙多,能在离山口较远的地方沉积,冲积扇形成的面积较大,A正确;

气候干旱的地区,流水沉积作用弱,冲积扇形成的面积较小,B错误;

松散碎屑物多的地区形成的冲积扇可能较大,C错误;

植被覆盖条件好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形成的冲积扇小,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以莎车为中心,分布着该流域年代最早的古城,这里是新疆绿洲文明的发源地。叶尔羌河以喀群为界,分为上、下游。上游河段山高谷深,河谷物质结构疏松;下游河段流出山谷出口后形成冲积扇,扇上多汊流发育。下图示意叶尔羌河流域部分河段分布。流域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特别是在下游地区尤其适合早熟长绒棉和瓜果的生产。

(1)叶尔羌河冲积扇上汊流经常改道分叉,试说明原因。

(2)喀喇昆仑山不断隆升使叶尔羌河冲积扇发生变化,试描述其变化过程。

【答案】

(1)叶尔羌河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径流量不稳定,夏季多山洪;物质结构疏松,河水含沙量大;河水流出谷口后,失去两边山谷约束,容易漫流改道。

(2)山脉抬升使山前平原相对下降,导致上游落差增大,河流搬运泥沙能力增强;河流出山口后向前堆积,随着时间推移,新冲积扇发育在旧冲积扇上方和前方,使冲积扇变厚变大。

【解析】

(1)本题可从河流水文以及地形的角度分析作答。叶尔羌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河水主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不稳定,夏季气温高,净流量较大,多山洪;其次,冲积扇物质结构疏松,河水含沙量大,地势较平坦,而河水流出谷口后,失去两边山谷约束,地势开阔,在汛期容易漫流而改道,所以冲积扇上汊流经常改道分叉。

(2)喀喇昆仑山不断隆升,山前冲积扇所在地段位置相对下降,区域侵蚀基准面下降,上游落差增大,河流的流速增快,侵蚀能力增强,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也增强。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冲积扇覆盖于旧的冲积扇上方和前方,冲积扇的厚度增大,面积增大。

1.什么是“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量,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在我国,类似的效应通常被称作冷流降雪。

通俗来说,冬季北半球气温降低,大湖的湖水可能不会完全结冰,此时的湖水相较于空气较为温暖,当冷空气在经过湖面时,从中得到了水蒸气和热量,到达大湖对岸陆地后,气温迅速降低,空气承载不了过多水分,形成雪降下来。大湖产生的“大湖效应”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促使了暴雪的形成。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岸的降雪最为著名。大湖效应在相对温暖地区的冬季会带来降水而非降雪,如伊朗里海沿岸的安扎利港。

2.“大湖效应”降雪条件

“大湖效应”形成降雪需要以下特殊条件:足够开阔的水面。水域面积越大,空气经过的距离越大,产生的对流作用也就越大;未结冰的水面。如果水面结冰,通过的空气就不能吸收水分,“大湖效应”随即停止;水陆温差大。温差越大,冷空气从水面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微风。如果风力太强,则不利于水分进入经过的冷空气。

除此之外,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加剧“大湖效应”降雪。

以五大湖为例,五大湖沿岸的城市群加剧了暴雪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效应,使冷空气在城市上空被加热,加剧了空气中的冷热对比,促进暴雪的形成;工业基地。五大湖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钢铁制造中心之一。像钢铁厂这样的工业向大气中释放粒子,充当成冰核助长暴风雪;汽车尾气。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汽车保有量大,汽车尾气中的铅与空气中的天然碘结合,形成铅碘化合物,使冰晶的生长成为可能。

3.“大湖效应”典型案例

“大湖效应”降雪分布地区有三个地方最为典型:北美五大湖地区、哈德逊湾东岸、日本本州岛和北海道的西海岸。在我国山东半岛北部也会有“大湖效应”降雪,但是比以上三个地区都要弱。类似的情形在其他湖泊也会发生,如里海、美国大盐湖、我国的青海湖和赛里木湖

试题链接

(2023·常德市第七中学高三月考)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下左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右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2.有关大湖效应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①大湖效应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强降雪天气②湖面结冰,但冰层不厚是发生大湖效应的必要条件之一③五大湖给冷空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④南岸位于向风岸,因此降雪量远大于北岸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023·延安市第一中学高二期中)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受大湖效应影响,2014年11月18日,美国再现大湖效应,尤其纽约州影响最为严重。据报道,纽约州持续降下每小时3英寸至5英寸(约7.6厘米至12.7厘米)的大雪,伴随雷暴及强烈阵风,令多处道路封闭。下图左侧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右侧为某区域地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有关大湖效应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①大湖效应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强降雪天气②湖面结冰,但冰层不厚是发生大湖效应的必要条件之一③五大湖给冷空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④南岸、东岸位于向风岸,因此降雪量远大于北岸、西岸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4.下列地区冬季大雪可能类似“大湖效应”的是①瑞典东南部形成降雪②内蒙古高原地区冬季暴雪③山东半岛北部冬季大雪④苏必利尔湖西北岸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5.此次大湖效应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强降雪导致交通堵塞,交通事故上升

B.大风使圣劳伦斯河流速加快,利于通航

C.强风可以吹散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更洁净

D.降雪为土壤提供充足水分,利于次年农业生产

(2023·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三开学考试)

受到“大湖效应”影响,当地时间2014年11月19日,美国纽约州遭遇致命暴风雪天气袭击。部分地区降雪达1.5米,纽约州西部部分城镇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部分高速公路关闭。“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运用“大湖效应”原理,据图分析并推断美国五大湖沿岸11月的主导风向是

A.东风、东南风

B.东南风、东北风

C.西风、西北风

D.西南风、东南风

7.下列地区的冬季大雪,可能类似“大湖效应”的是

①日本西海岸冬季暴雪  

②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暴雪  

③山东半岛北部冬季大雪 

④天山北侧冬季大雪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8.(2023·甘肃高三)(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2月19日,受强冷空气和“大湖效应”的影响,美国东北部地区遭遇罕见暴风雪,暴风雪和气温骤降导致至少十几人死亡,五大湖一带一些城市被强降雪“掩埋”,布法罗一天降雪近1.8米。由于积雪太厚,仅仅20日夜间就有30多座房屋屋顶垮塌。

材料二 下为“大湖效应”示意图。

结合“大湖效应”示意图,分析五大湖一带城市暴风雪的成因,并说出此次暴风雪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1.D2.D

【分析】

1.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读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可知,图中②时期气温高于水温,冷空气不活跃,空气从湖面获得的热能少,大湖效应不明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可能性小,排除B;图中③时期气温虽然下降,但气温较高,冷空气不活跃,大湖效应不明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可能性小,排除C;图中④时期气温低,冷空气活跃,且水温高于气温,冷空气容易从大湖中得到水汽和热能,并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降雪,因此这一时期是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D符合题意;图中显示,①时期气温大多低于水温,但此时气温回升较快,表明当地冷空气不活跃,因此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可能性相对变小,排除A。故选D。

2.从大湖效应的概念可以看出,大湖效应不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强降雪天气,冷锋过境可能会加剧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①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大湖效应中冷空气需要从湖面获得水汽和热量,一旦湖面结冰,尽管冰层不厚也会大大影响冷空气从湖面获得水汽和热量,从而影响大湖效应,因此湖面结冰不是发生大湖效应的必要条件,②错误;五大湖湖面宽阔,给经过的冷空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有利于大湖效应产生,③正确;五大湖地区的冷空气从偏北方向吹来,经过湖面获得水汽和热量后,南岸应变湿后的气流的迎风岸(向风岸),容易形成降雪天气,因此降雪量远大于北岸,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3.D4.D 5.B

【解析】

3.读材料,大湖效应是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的湖面后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暖湿的暖空气上升,爬升到湿冷的冷空气上部,随高度的增大慢慢冷却成云致雨(雪),因而大湖效应产生的降水(降雪)是暖锋造成的,①错;材料“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而不是结冰的湖面,②错;未结冰的五大湖面为冷空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使经过湖面的冷空气转化为暖湿的暖空气,③对;“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冬季吹过五大湖的冷空气主要是西北风,因此五大湖“向风的湖岸”为东南岸,湖泊的东岸、南岸降雪量大,④对,故选D。

4.由材料可知,形成“大湖效应”的条件是:冷空气经过大面积的未结冰水域,在向风岸形成降水。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吹过波罗的海时,使干冷的冷空气从暖湿的洋面上获得了水蒸气和热能,在瑞典的东南部沿海地带形成降雪,即“大湖效应”,①对;内蒙古高原地区缺少大面积水域,形成的是干冷的天气,②错;西北风在吹向山东半岛时,先经过了较为暖湿的渤海,在山东半岛北部(山东半岛中部为丘陵山地,沿海低平)抬升形成大量降雪,③对;苏必利尔湖的向风岸为东南岸,④错;故选D。

5.此次大湖效应带来了“大雪,伴随雷暴及强烈阵风”,强降雪使道路积雪厚度大,路面变得湿滑,导致交通不便,A对;大风使船只航行方向偏离,甚至吹翻船只,不利于通航,B错;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缓解大气污染,C对;大雪使地面积雪增加,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能为次年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水分条件,D对,故叙述不正确的是B。

6.C7.D

6.根据材料,“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根据图中等积雪厚度线,湖泊东岸、东南岸是向风岸,所以11月主导风向是西风或西北风,C对,ABD错误。故选C。

7.日本西海岸冬季暴雪,是由于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从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在日本西海岸随地形抬升形成暴雪,类似“大湖效应”,①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暴雪,与大湖效应无关,②错。山东半岛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从渤海带来大量水汽,在半岛北部随地形抬升形成大雪,类似“大湖效应”,③对。天山北侧冬季大雪,与大湖效应无关,④错。所以D对,ABC错误。故选D。

8.原因: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掠过湖面增温增湿,气流变得暖湿,然后在湖泊迎风岸遇冷形成降雪。

影响:造成交通、通讯中断,造成电力中断,使疾病流行,影响人体健康,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受损等。

【详解】

“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掠过湖面增温增湿,气流变得暖湿,然后在湖泊迎风岸遇冷形成降雪,因此在五大湖沿岸的城市出现暴风雪天气。

暴风雪对人们生活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大雪造成交通、通讯中断,造成电力中断;低温使疾病流行,影响人体健康,造成人员伤亡;大雪还可导致房屋受损等。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