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袁隆平孙女上学,老师问:你爷爷是干什么的?孙女:看天气预报的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21年5月12日,91岁的袁隆平于长沙逝世。

袁隆平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的脚下沾满了泥土,在90岁时,他还在海南的杂交水稻田研究。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往试验田的路上。”

小水稻突破800万斤的神话,这是袁隆平所创出的奇迹,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十个国家推广。

袁隆平

尽管外国对我国的部分人物有所质疑,可袁隆平院士一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神话。

这样的袁隆平院士给自己的两个孙女起了两个十分特殊的名字,大米和小米。

去上学时,被老师问起爷爷是干什么的。孙女说“我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游泳比赛

那一年袁隆平20岁,他报考了农学专业。种植花草种植铃木,躬耕田园,彼时的他是有向往的。

满怀憧憬的他毅然决然的报考了农学专业,从此为自己的人生划定了航向。

那时的他不只是我们心中那一位皮肤黝黑,为了全国人民的粮食,全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费尽心力的伟大院士,同时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青年人。

那时的他才20来岁出头,也曾胸怀壮志,也曾意气风发,他喜欢弹小提琴,喜欢游泳,也曾对冒险有着一定的向往,也想要当国家的飞行员。

在他23岁那年,他参加了游泳大赛。他是很有可能入选的,甚至是一位种子选手。可是因为拉肚子,他发挥失常了,这就让他惜憾于国家游泳队,让国家游泳队少了一位种子选手,让世界多了更多种子。

成为了一粒好种子,让中国人民,让非洲人民的餐桌上多了更多种子。

同样是他23岁那一年,他被选入了空军的预备班,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他的愿望成真的话,他会成为一名驰骋天空的人物,可是最后命运的安排,让天空少了一个飞行员,地下多了一位“农民”。天上少了一位驰骋天空的英雄,地下却多了一位抚摸稻谷的院士。

入选空军预备班后,他的表现是较为出色的,身体素质也较为不错,可是得知他是大学生后,筛选人摇了摇头说“我不能要大学生,大学生太稀缺了,我们只要高中生。”

他便因为学历太高被否决了。24岁,他毕业了,那时还是1953年,彼时的他来到安江农校任教,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教师。

袁隆平逝世那一年,在各大学校的荧幕上都释放这样的一部影片,便是关于袁隆平的。

那部影片的最初,是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任教的场景。

在那里也是袁隆平梦想初生的地方,也是他立下让世界远离饥饿的起始地。

彼时还是一位老师的袁隆平,面色还未变得黝黑。那时的袁隆平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也是一位极其负责任的老师。

认真的为学生批改作业,关心学生的家境,关心每一个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一日他曾来到学生家中家访。

女孩看到了自己最爱的老师来了,十分高兴,想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老师。

女学生的爷爷用黝黑的双手给袁隆平倒了一杯茶。

女孩儿知道家中有一大袋自粮食,爷爷却都没有拿出来招待老师,女孩儿感到疑惑不解,而且有些生气。

粮食被高高的吊在房梁上,女孩儿拿来凳子想要去够粮食,女孩儿不断的抬高脚尖儿,甚至险些摔了下来。

响声早已震惊到了爷爷和袁老师,两人立刻赶去查看。

梦想初生

女孩流着泪问爷爷“为何不给袁老师吃好吃的?”

爷爷眼中满是泪花,他说“并非爷爷小气,咱家已经吃不上细粮了,这些粮食是留着明年做种子用的。”

普通家庭的苦难和心酸,方才真正的响彻在袁老师心中。

曾经埋葬在他心中的园艺梦就这样碎了,那时明白农学专业的真正用途便是为百姓提供更好的种子,让百姓吃的饱饭,让饭碗牢牢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那时的袁老师励志帮助农村改变这种贫困落后的状况,要让农民都吃的上饭,吃的饱饭。

那个特殊的年代,是与饥饿相伴的。在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背景下,吃饱饭自始是成了一个难题。

在那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饥饿成了乡村中的主旋律,一位叫李庆霖的老师。竟然想到了“告御状”的主意,给毛主席上了一封“求援信,”介绍了青年下乡所遇到的重重困境。

由王海荣交到了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看后泪流满面。周总理也十分重视,罗瑞卿下令严查,而对于那一位老师,毛主席则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

就这是那个年代饥饿的显现,饥饿催生一切,那时的袁老师便在此时有了禾下乘凉梦。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身为普通的乡村教师时便已经挑战世界权威的胆识。可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依然专注于田畴。他自始至终淡泊名利,只愿做一届农夫。让世界远离饥饿。

1960年的时候,在校外的稻田中,他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稻穗,这个稻穗十分的鹤立鸡群,它格外的丰满。

一株上整整60余穗,他有些激动的上前大致数了一下,一穗上大约有200多粒种子。彼时的他认为这是一株比较特殊的稻穗,基因也将继续遗传下去。

他高兴的全部收获,在第二年的春天全部播种下去。

可种出来的稻穗却与原本的母稻天差地别,优异性完全退化了。

那时的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便是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的优势的。

可是他却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彼时尚算年轻的他却敢于挑战这种世界权威。

为验证自己的观点,他在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可稻田中稻穗千千万,想要在一笼笼,一行行稻穗中找到一颗雄性不育珠,宛如大海捞针,彼时的他就这样拿着放大镜一株一株的寻找。

就这样一日一日的活在田间地头,一日一日的扎根土地。

就这样找,找了整整14天,他才找到那一株雄性不育株。

为了验证观点,他跟助手一遍又一遍的做实验,整整进行了3000多次。实验的背后是一年又一年岁月的流逝。是他一日又一日的辛勤付出。

1973年籼杂交水稻终于培植成功。他说“人生就是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2019年此时的他已经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虽然有人将所获资金与演员的工资进行对比。但此时的他已然功成名就,有了沉甸甸的勋章,可是他却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第二天他就匆匆赶回湖南,第一件事不是回家不是休息,不是庆祝,而是赶紧下田去看看他的水稻。

他已经登到顶峰,可他依然没有停止。他的目标是更大的高峰。

为了缩短杂交水稻的育种周期,他跟徒弟们背着干粮前往南海南等地研究。

“书本里种不出来水稻,电脑里也种不出来水稻,要想种好水稻,必须得下田。”有了无数荣光,可是依然甘做田地中的农民。被鲜花和荣誉环绕,可他依然背着行囊前往远方,只为了更好的种子。

一日又一日的在田地中坚守着,只为用种子点亮那无数颗因为饥饿而黯淡的眼睛。

他皮肤黝黑,身体干瘦,他就像普通的农民,他坚持每天下田,这就是袁隆平。

覆盖全球梦

杂交水稻到覆盖全球,这是他的梦想。“如果全球有16000h㎡的稻田的话,能有一半儿的稻田种的是杂交的话,可以增产16000万粮食,多养活4~5亿人。”

2020年中国主持人大赛上获得新闻类冠军的邹韵便采访了袁隆平。

邹韵介绍说“那天他已经工作了一个上午了,已经有些许的疲惫了。可是在我问他,为何要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时,他的眼睛瞬间充满了神采,他说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愿望之一。”

杂交水稻一开始向非洲推广时,也面临他们的阻挡和不理解,出现了认知不清等状况,将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可是在真正见识到杂交水稻所带来的巨大效果后,水稻正是开始在非洲推广。让那些吃不了饱饭的非洲孩子们也能吃的上饭了。

这便是他一生在追寻的好种子,这便是他一生在追寻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尽管他被誉为现代神农。尽管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司开始上市,尽管以他名字命名的行星“开始旋转”,他依然坚持每天下地,在田间地头考察,关心天气预报,关心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所以在老师询问他的孙女,爷爷是做什么工作时,孙女们才会答到“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参考资料袁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人民日报2021-05-24“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良种济世国丰民安人民日报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的故事新华社守望世纪粮仓——写在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之际《学习强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