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魏广悦《攀比:自寻烦恼》

攀比:自寻烦恼(写作时间:1989年5月)

蛇年,我已进入不惑之年,老母亲则到了古稀之年。

俗话说,儿的生日,娘的苦日。过生日那天,我本想请几位朋友来助兴,主要是让老母亲高兴高兴。

可是,眼下的居住条件又实在令人扫兴——室内放一张床后,站仨人都转不开身,请来朋友往哪儿坐?

唉,40岁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连个窝儿都没有,寻思起来也够窝囊的。

吃饭间,老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不时地拿些开心话来调节气氛:瞧瞧,现在过生日又有鸡又有鱼,我小的时候哪儿敢想啊?!

妻也凑趣:别说你们那一代,我小时候过生日,妈给煮两个鸡蛋还得让我偷着吃,不让弟弟妹妹看见。

还用说吗,这些年来,大多数家庭的生活的确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本来属于“知足常乐型”,可是近来似乎也受到了攀比风的影响:有些青年人刚结婚就住进了楼房,凭什么呀?工龄没我长,对社会的贡献不比我大,还不是因为他们的爹妈有权吗?

按照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当领导的不应当以权力为子女谋房住,而应当让子女以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来换取,这才公平。

冷静思索一下,这类问题一时半晌解决不了,咱可别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人都有七情六欲,特别是在经济生活方面,很容易攀比别人,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得学会抑制欲望。如果一个劲儿地跟生活条件比自己强的人比,岂不是自寻烦恼吗?

对于我们这些无根无蔓的老百姓来说,还是常跟自己的过去比比吧——尽管这有点儿阿Q精神。

至于那些令人生气的不公平现象,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会逐步消失的。“面包会有的。”

(原载1989年5月6日《佳木斯日报》)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愈发感觉到知足才能常乐,不跟别人攀比。真的,无论哪方面,这世上比自己强的人有的是,盲目地跟别人攀比,只能是自寻烦恼,哪来的快乐?

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

譬如,以前掏炉灰、点炉子做饭时费那个劲哪,别提了;现在呢,燃气灶的开关一扭,轻松搞定!一种快乐感油然而生。

这方面的事例太多了。

2013年8月份,我去故乡采写《知识青年在宝清》一书,县文联扈福昕开车拉着我去尖山子乡东红村采访。

说到农村的变化,村民林凤江顿生感慨:“有时候我睡不着觉,躺在炕上就寻思,你说中国5000年文明史,农民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用的是牛马犁、弯钩锄、镰刀头子,几千年没啥大变化,可到了咱们这一代人就变了。”

我问:“你说主要都有啥变化?”

“那变化可太大了!”他眉飞色舞,声调也高了,“春天种地,过去是前面有人用镐头刨埯儿,后面跟着几个人点种、抓把粪、掩埋,还要踩格子。

“现在呢,这些程序全用机械给代替了,一个人开台机车种地,就能顶替过去的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苞米精量播种都不用间苗。

“夏天铲地,过去就靠锄头一垄一垄、一遍一遍地拽,有时候累得人躺在地头上就寻思:用啥办法能够让‘草死苗活地发暄’呢。

“这个梦想今天也实现了,喷洒一遍农药,真的是‘草死苗活’,不用铲地了。

“秋天割地,过去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累得腰酸腿痛,庄稼收割后晾晒干了还要打场,费老劲了;如今把机械开到地里,一边收割一边就把粮食吐出来,不用打场了……”

他满脸都是快乐的神色。这不就是通过比较产生的快乐吗?

(文中漫画源自网络,由衷感谢作者姑苏阿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