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唐代王室贵族婚礼,在用乐方面,有哪些讲究和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极其重视婚礼,中国古代婚礼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对整个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古以来,对于男女身份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男女需要有不同责任的分工,故婚姻中的男性主外,女性主内。

中国古代婚礼目的在于两个不同姓氏的男女,两个不同的家庭结合在一起,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把家族光荣的家风、家规、家道以及家业传承下去,所以,婚礼除了“合两姓之好”还需要“下以继后”,所有与婚礼有关的事务和活动都必须在祠堂里庄严地进行。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男人便犹如天、日,处于在上的乾位、阳位、尊位,而女性则处于下同的坤、阴位,即处于较低的位置。

婚姻制度也反映了男女之间的地位、格局和主仆关系。

我国的婚姻制度在周代已经发展较为完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时期的婚礼制度就是以周代为蓝本,唐人婚姻观的根本基础,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即女性是男性中心社会的附庸,女性对男性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唐时期的皇族婚礼程序比较完备,婚礼规格较高且场面声势宏大。

《通典》一书卷五十八至卷六十是关于唐以前婚姻礼仪的历史沿革,主要以《礼记》、《仪礼》中所记载的“周制”为基础,属于嘉礼部分。

在《通典开元礼纂类》中,更多的篇幅用于描写唐代从皇帝纳后、太子纳妃以及亲王纳妃到公主出嫁的繁琐过程。

但就其主要内容而言,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然而,与历代相比,婚礼仪式相对简化,婚礼气氛也发生了变化。

唐之前,女方出嫁与从小照顾自己的父母亲人分离,甚有悲伤之感,所以不提倡用乐也不庆贺,加之“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然而大唐时期官方是赞同婚礼用乐与庆贺的,《唐会要嫁娶》中记载:“嫁女之室有不息火之悲;娶妇之家有不举乐之感。今贵族豪,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非所谓嗣亲之道”。

唐代王室贵族婚礼与前朝最大的区别应该在于用乐与否,此时期重在强调皇室身份,其用乐内容也有所不同。

笔者通过研读和梳理史料,其中皇帝纳后、皇太子纳妃、公主降嫁等均有用乐记载,亲王品官婚嫁用乐记载不明确。

古代的婚嫁过程有“六礼”之说。所谓“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其特定内容和礼节。

笔者通过研读史料,其中关于皇帝纳后的记载较为详细,皇帝纳妃记载尚不明确。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皇帝纳后仪式流程基本遵循“六礼”,其步骤繁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临轩命使在中国古代,“临轩”一词多与古代帝王开展一系列活动相关,主要是指“皇帝离开正殿御座而亲临殿台之上或长廊窗前,与臣下共同举行某种礼仪。盖礼典因性质不同,不必皆在朝廷宫殿之中举行,故皇帝有临轩之事耳”。

在皇帝的婚礼中,使臣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临轩命使,是指皇帝在皇宫主殿册命执行婚礼使臣的仪式。

唐时,皇帝主要派正使、副使等使臣代表帝王去女方家中交涉。

《通典皇帝纳后》记载:“前一日,尚舍奉御设幄座於太极殿如常。守宫设群官客使等诸应陪位者次於东西朝堂。太乐令展宫悬於殿庭,设举麾位於殿上,一位於悬下,鼓吹令设十二案,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轝辇,皆如元日之仪”。

皇帝纳后要先发六礼制书,前一日,有关部门在太极殿布置乐器架、设案、陈列车队,如同元日典礼。

“皇帝服衮冕御轝以出……侍中前承制,使者受制书置於案……皇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侍卫警跸如来仪。舍人引群官在位者以次出……鼓吹备而不作”。

临轩命使这一天,皇帝身穿冕服从西房出,侍中上前接旨“有制书”并且进行宣读,中书侍郎引导拿制书案者将制书授给使者,放在案上。

使者,副使出门,持节者在前边引道,拿案者跟随其后,礼仪结束后,皇帝入东房,在位者依次而出。此过程备有鼓吹乐但乐工不演奏。

(二)六礼中国古代婚礼主要有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以及迎亲。

帝王婚礼大致也围绕这几个步骤展开。

纳采,是婚礼最开始的部分,这个阶段属于议婚,皇帝选中某位女子作为成婚对象,皇帝会安排使者提前通知女方家长,已选择其女为对象。

六礼的第一步就算完成了。

问名、纳吉、纳徵、告期之仪,亦是正使、副使等使臣前往女方家中,通过制书询问即将成为皇帝妻子的姓名年龄,通告吉兆,授予礼物,通报成婚日期。

女方父亲的答表则按制书内容作答复。

在皇帝赠予女方的礼物中必定有“大雁”,所谓“以取雁飞南北、和于阴阳之意”,喻指男女成婚。

《通典皇帝纳后》记载:“前一日,守宫设使者次於后氏大门外道右,南向。其日大昕,使主副至於后氏大门外,掌次者迎入次……使者曰:‘某奉制纳采。’傧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持案者以案进使副前,使副取制书,持案者退复位……使者受雁,主人再拜,进,受雁,退以授左右,仍北面立”。

纳采礼需要在迎娶前一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奉命使者手拿制书案和雁,使者说:“某奉旨来纳采”,主人答:“臣某之女既已受诏书来请,臣某不敢推辞。”使者宣读制书,主人下到阶间,接过制书把它交给身旁的人,使者授雁,主人上前接过雁,并拿表授给使者。

问名,是婚礼的第二步,在纳采礼毕之后。

“使者既出,遂立於内门外之西,东向,并如纳采位”。

“使者曰:‘将加卜筮,奉制问名’。

傧者入告。

主人曰:‘臣某之子若如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傧者出告,入引主人出迎使者,至主人受雁讫出,如纳采仪”。

使者出来后,站在内门外之西,面向东,主人站在内门内东厢,面向西。

使者说:“将要卜筮算命,奉旨问名。”主人说:“臣某之女既已受制书来问,臣某不敢推辞。”使者将诏书授给主人,答表都如纳采。

纳吉、纳徵、告期礼,其与纳采礼一致。

(三)册后及命使奉迎接册后,即册封皇后,通常是在选中的后氏家中举行,其仪式较为隆重。

册后仪式结束后需要命使奉迎,即使臣迎接皇后入宫的仪式。

《通典皇帝纳后》记载:“其日临轩命使,如纳采命使之仪……备仪仗,鼓吹备而不作……使者曰:‘某奉制受皇后备物典册’……尚宫以下入阁奉后首饰祎衣,傅姆赞出,尚宫引降……尚宫奉册进授皇后,皇后受以授司言;尚服又奉宝次授皇后,皇后受以授司宝”。

这天,皇帝临轩命令使者,礼仪如同纳采时。

备有鼓吹乐而不演奏。

各侍卫官命令部署安排皇后仪仗。

主人穿朝服站在东阶下,面向西。

使者说:“某奉皇帝命令,授予皇后仪仗等所用的器物和策命”。

尚宫以下的宫中女官进入阁中,服侍皇后穿戴首饰、衣服协助她出来。

尚宫跪着取册书,尚服跪着取过印宝。皇后两拜将册书印宝接过并且下座入宫,使者返回报告。

“皇后重翟入大门,鸣钟鼓,(其钟鼓所司先陈设。鸣钟鼓者,所以声告内外。)卤簿止於外,近侍应从者如常”。

可知,皇后进入大门之时,乐工撞钟击鼓。

尚官将皇后带到殿门之东的帷宫,行同牢之礼。

通过皇帝纳后这一仪式,可以看出:一、纳后仪式不但每一步的做法都要讲究得多,比如纳采之前需有“临轩命使”之举,一般是任命太尉和宗正卿为正副使者,代表皇家去女方提亲,而且每一步都要由皇帝发布“制文”,女方需要有答文,其与女方父亲进行对话的文辞中都充满了皇权至上的宫廷语言风格。

如请期这一步变为告期、告庙,之后又有“册封”一步,然后才是“命使奉迎”——封建时代,皇帝至高无上,所以他是不能像一般人那样亲自到女方家去迎接妻子的,于是“亲迎”便改成了“命使奉迎”。

二、仪式过程中,负责操作各种具体仪节的使臣、命使奉迎中仪仗阵容和规模也是采用最高规格,充分显现出唐代皇室婚礼盛大豪华的尊贵气派。

三、唐代宫廷王室婚礼用乐之风盛行。

正如陈戌国先生《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所言:“大唐皇帝纳后妃,同牢之前诸仪备鼓吹而不作,毕竟还有先秦汉晋天子昏礼不用乐的遗迹;待到同牢之日,钟鼓一鸣,终于宣告我国古代礼制规定不用乐的婚姻大典完全废止了”。

值得一说的是,临轩册后仪与纳后仪,婚礼的主角都是皇后,但册后仪较其仪式更为简单,临轩册后仪多是后宫嫔妃晋升,在宫中举行,不行六礼等繁杂礼节,主要仪式环节是在“皇后受册”部分。

但同纳后仪,临轩册后仪有设置乐悬鼓吹的规定,在皇帝进出行走之时都要由太乐令撞钟奏太和之乐,以烘托喜庆氛围。

所以临轩册后仪与纳后仪在礼仪规格和用乐方面并无差异。

皇太子纳妃礼仪历代受到皇族重视,其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告期都如同皇后礼仪。

但是皇帝派使者到妃家不持节没有诏书。

隋唐以后开始由皇太子亲迎王妃,天子临轩醮戒。

史料记载皇太子纳妃包括临轩命使、六礼、册妃、临轩亲迎、同牢、妃朝见等步骤。

《通典皇太子纳妃》中记载:“前一日,尚舍奉御整设御座於太极殿阼阶上,西向。

卫尉设群官次於朝堂,太乐令展宫悬於殿庭,乘黄令陈车辂,并如常仪……舍人引皇太子进当御座,皇帝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

前一日,有关部门在东朝堂之北安设帷帐,在太极殿东阶上设置御座,在朝堂上设群官休息处,布置乐器架。

其日,皇帝戴通天冠穿绛纱袍从西房出,就御座向西。

皇太子从乐器架南边走出并上席入坐就食,食毕后,皇太子上前,对着御座前向东站立,皇帝命皇太子亲迎到妃子家去。

“皇太子既受命,遂適妃第,执烛前马,鼓吹振作如式,侍从如常。皇太子车至妃氏大门外次前,回辂南向。”由此可知:亲迎这天,皇太子接受皇帝命令之后,亲自去妃子家,期间鼓吹乐队进行奏乐。

通过以上记载,可以得出:皇太子纳妃礼基本同皇帝纳后,但是唐代皇太子纳妃亲迎之前增设皇帝告诫皇太子“醮戒”仪式,皇太子需要“亲迎”至妃家,皇帝则是“命使奉迎”,皇太子虽身份尊贵但也需要遵从古礼,亲临至妃家迎娶。

其中鼓吹备而不作于册妃环节,伴随仪式用乐记载于亲迎环节。

公主出嫁,又称为“公主下嫁”、“公主出降”或“公主降嫁”,由于公主身份的尊贵,因此“礼皆如王妃”,只是在传统婚嫁六礼仪式前多了加册公主及公主受册环节,且加册公主仪式中用乐华丽辉煌,这也象征了皇室家族之女身份地位的优越性。

传统的婚礼,以男方为主导,女方次之,然而唐代公主降嫁礼以身份尊贵的女方为主导,夫家只能惟皇家从之。

由于公主身份的特殊性,因此六礼的施行也是徒有虚名,实则由皇家一手操办,例如:公主的夫婿由皇室决定、纳徵也由皇帝进行赐予、请期也是由皇家选定吉日,但出降仪式依旧遵循六礼,这充分体现了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各臣下之子娶妻,一品到三品官为一等级,聘礼用黑色丝束、四匹马,玉用璋。

四品到五品官为一等级,用黑色丝束、两匹马,没有璋。

六品到九品官为一等级,用黑色丝束,成对鹿皮两双,没有马。

其余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礼大体都如亲王娶妃礼。

在行同牢礼之后,公主需要沐浴著花钗见舅姑行盥馈之礼。伴随礼仪用乐出现在册公主环节,婚礼正礼部分用乐记载尚不明确。

《通典公主降嫁》中记载:“前一日,太乐令展宫悬,典仪设举麾位如常”。“侍中版奏:‘外办。’所由承旨索扇,扇上,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太乐令令撞黄锺之钟,右五钟皆应,协律郎举麾,鼓柷,乐作;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扇开,协律郎偃麾,戛敔,乐止”。“通事舍人引册使入就位,册使等初入门,舒和之乐作,至位,乐止”。

由上述记载可知:当日,太乐令命令布置宫悬。

册史百官身着朝服集结于朝堂,皇帝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乘车而出。此时,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协律郎挥旗,敲击柷,开始奏乐。等到皇帝从西房出即将御座之时,协律郎偃旗息鼓,停止奏乐。

皇帝御座后,群臣百官皆拜,待册史者入门之时,乐队奏舒和之乐,至位后,音乐停止。册公主礼毕,册使者初行,开始奏乐,出门音乐停止。

根据上文推断,此时乐队奏乐应奏舒和之乐。

皇帝起身,太乐令命令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敲击柷,开始奏太和之乐。等到皇帝下御座乘车入东房,音乐停止。通事舍人引导在位的群臣百官依次而出,举册者及册使到长乐门外,一切如册后礼仪。

研究表明:公主降嫁用乐体现在行六礼前的册公主仪式中,在册公主仪式前,要准备布置乐器架,当日,乐官集结,太乐令率乐工就座,奏乐之初,必先击柷,偃旗息鼓停止奏乐,伴随仪式进行四次奏乐,所奏之乐分别是太和之乐和舒和之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