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化工实践 | 建筑可阅读 校园讲故事——苏河华照实践团出品苏河红色之旅路线第一辑!

建筑可阅读

校园讲故事

主题路线

穿梭于百年公园的绿荫

沿河畔步道慢行

每一隅皆蕴藏岁月的诗篇

徜徉校园

静享学府历史之韵

且随我探寻

藏于其中的时光秘密

河流

故事

旅行

| | | | |

{中山公园}

ZHONGSHAN PARK

向上滑动阅览

上海中山公园建于1914年

最早为兆丰洋行主人英国商人霍格的私家花园

故又被称为“兆丰公园”

其正门就设在当时的极司菲尔路上

即现在的万航渡路公园2号门

后于1944年改称为中山公园

#地点简介

公园占地20.96万平方米,以英式园林著称,大树成林,绿草如茵,同时融合中、日园林风格于一体,亭阁秀丽,曲径通幽,景色交相辉映,引人入胜。园内树木、花卉品种丰富,素有“小植物园”美称,更有150多岁的悬铃木生长在此,堪称华东地区之最。

中山公园内园林文化特点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十二景观,即银门叠翠、荷池清月、绿茵晨晖、花墅凝香、石亭夕照、旧园遗韵、独木傲霜、林苑耸秀、芳圃吟红、虹桥蒸雪、水榭絮雨、双湖环碧,也都蕴含着一段段见证着历史发展的故事。

■ ■■ ■

红色故事

鸦片战争前园址一带均为农田、坟地,仅在今华东政法学院以东的吴淞江边有一个名为吴家宅的村落。

1860~1862年,英租界当局以防备太平军进攻租界为名,越界强行辟筑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当时任英租界防务委员会主席的英国人霍锦士·霍格及其兄弟也乘机以低价购买了吴家宅以西极司非而路两旁的大片土地,不久又在路南修建了一个占地70亩(4.67万平方米)的乡间别墅。霍格兄弟是租界早期的大地产商。他们于1854年以前在花园路(今南京东路)开办了一家霍格兄弟公司,中文名称为兆丰洋行,因此,他们的别墅也习称兆丰花园

1914年3月初,上海公共娱乐场基金会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议,原兆丰花园仍保留不少名贵树木,绿化面貌没有受到破坏,如果买下这片土地,只需稍加整理,就可以作为公园对侨民开放。在当月20日召开的公共租界纳税(外国)人年会上通过一项决议,批准买下这块土地作为新建的风景公园和植物园的核心部分。会后,工部局立即办好土地手续。因为没有重大的改建工程,所以在修建过程中也不阻止外国游人入内。同年7月1日,工部局颁布公园游园暂行规则四条,从此正式对外国人开放,但不准华人入内游览。

租界当局对于华人的限制起于1870年代,起因是对干华人的不文明举止造成租界洋人的抗议,到了20世纪初已经成为不成文的条规。加之,后来发生了一名游客的狗咬伤其他游客的行为,将狗以及高尔大等有危险的体育活动排除在各大公园之外。此时,清廷对外节节失利,民族主义情绪渐长,对形同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规定简直出离愤怒,不断抗争。至1928年,租界当局最终妥协,经过表决,属下公园终于完全开放。

公园定名为极司非而公园,因为这里数十年来习称兆丰花园,所以在工部局内部以至报刊上极司非而公园和兆丰公园两个园名通用。另外,由于公园地近梵皇渡(原址位于公园西北面,今沪杭铁路二号桥东)故又称梵皇渡公园,于1944年6月改名为中山公园至今。

解放后,在保留原有园林布局风格的基础上,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公园进行局部改建、增建。公园分别于1995年和1997年为了长宁路拓宽工程和地铁二号线等城市建设项目的需要,两次共划出5300平方米园地。2000年,为地铁二号线中山公园站绿地配套工程需要,公园再次划出16000平方米园地,辟建开放式广场绿地。

开墙破绿

9月8日上午9点45分,四位长宁社区代表在全场的见证下,推开中山公园万航渡路一侧的3号门,宣告百年中山公园正式向市民打开围墙。此举旨在提升中山公园整体的绿化景观品质和区域慢行系统,华政校园与中山公园也由此进一步衔接。当市民漫步万航渡路沿线,百年校园、百年公园、百年古树、百年公交、百年道路、百年建筑自成一体,一幅有底蕴有温度的城市新画卷向过路人徐徐展开。

中山公园的前身兆丰公园,集英、中、日三国园林风格于一身,是上海原有景观园林风格保持最为完整的老公园。万航渡路曾名极司菲尔路,为1864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后名梵皇渡路,直至解放后更名万航渡路。1928年即在运行的百年20路“小辫子车”至今依然穿梭在万航渡路上。

20路百年公交及车站更新前后对比图

万航渡路改造前后对比

中山公园段通过开放公园围墙,将城市道路的部分功能融入公园之中,从而消解两园之间的阻隔。生活社区段通过释放灰色空间和改造道路断面,实现社区与水岸的互动联系,释放更多公共绿地联动滨河与腹地。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780号

交通:地铁2号线/3号线至中山公园地铁站下,7号口出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每天6:00至18:00

| | | | |

{华东政法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向上滑动阅览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校址是

上海圣约翰大学原址

约大始建于19世纪末

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

地点简介

校园内分布着27栋“国保级”“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建筑群格局完整,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根据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规划,华东政法大学与长宁区协力规划建设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景观。9月23日,华政段沿河步道正式向市民开放。沿着这条步道,市民既可以一览苏州河风光,又可以初探校园内的部分历史建筑。

■ ■■ ■

红色故事

在这所校园内,有过许多红色印迹。从五四运动开始,圣约翰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前身)的校园内,就活跃着一批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的青年师生。

1938年,圣约翰大学第一个党支部成立,1945年,圣约翰大学成立上海高校第一个党总支。这里的每块砖瓦、每片斑驳,都讲述着红色故事,传承着红色基因。

1939年筹建落成的斐蔚堂,为了纪念1925年该校的“六三”爱国壮举,更名为“六三楼”。1925年,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后,6月1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向校方提出要停课,集会降半旗,悼念在五卅惨案中遇难的中国同胞,但约大美籍校方明确拒绝了学生的请愿,学生与校方发生激烈冲突。6月3日,师生们在斐蔚堂前升挂中华民国国旗,到大会堂集会,会毕又返旗杆处,但国旗已被撤去。

师生们都感到非常失望,大呼中华万岁,其中553名学生和包括孟宪承在内的17名爱国教员登报宣誓永远与约大脱离关系,愤然离校。“五卅”前约大及其附中两校学生约有750人,“六三”后顿减大半。离校的师生,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赠款捐地,取中华民族如“日月光华”之意,组建了光华大学。约大师生“六三”壮举,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

1895年落成的怀施堂,1951年3月为纪念约大毕业生邹韬奋,改名为韬奋楼。“邹韬奋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著名的政论家和出版家。他参与了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在1936年,他响应中国共产党全民抗日的号召,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朱敏介绍,1995年,在邹韬奋百年诞辰之际,韬奋楼中心庭院立起了他的半身塑像。

1929年落成的交谊楼也是华政校园内一处重要的红色地标,是“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1949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日,5月26日凌晨,陈毅总司令带着第三野战军进入上海,选择了圣约翰大学交谊室作为宿营地。

在苏州河滨水空间建设中,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成为滨河历史风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散落着27栋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记忆,也呈现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

人民城市人民建

2021年华东政法大学与长宁区合力打造苏州河华政段滨水景观提升项目,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根据“不占用水面、共享滨水岸线”的统筹思路,积极腾挪空间,开墙破绿,“还河于民”。百年建筑与苏河水清美景融为一体,不仅有着“东方哈佛”圣约翰大学的27栋百年历史建筑群,也有“苏河华照”的绵长历史。

文教传承

华政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精神,华政才能坚持将建筑文物保护、“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工程与文脉传承、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一砖一瓦还是一草一木,都能心怀珍爱,在保护与发展中厚植城市精神,重塑校园形态。

校园与滨水空间的结合

上海人常说“螺纹壳里做道场”,华政在“苏河华政湾”这一滨水空间的打造上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小尺度”上的问题。“能搬尽搬、能让尽让、能拆尽拆、能开尽开”这十六个字就是面对这种情况提出的方针,滨河开放空间扩增到原来的9倍也宣告了这一政策的成功,“宽敞”的滨河空间也得以让苏河畔的百年建筑群与今天的人们重新连接,得以将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

水陆联动,城市项链

水陆联动,城市项链:“中山公园码头——华东政法大学主题文化线路”将百年校园与百年公园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为游客和市民量身定制的“水陆联动”文化路线。恰逢city walk(城市漫步)的浪潮,这条展现了上海独有历史风貌的线路,必将成为苏州河上的“城市项链”。

校史文化与建筑历史,两相结合之下,华政这一颗“苏河明珠”连接起了历史与当下,以文化资源和历史风貌为依托,将百年校园打造成“教育文化大课堂”,让过去的历史在当下重新绽放,不论过去现在抑或是将来,这都是百年建筑群(苏河明珠)上“最美的风景”。

地址:上海市万航渡路1575号

交通:地铁3号线/13号线到金沙江路站下,步行约14分钟

开放时间:7:00—21:00(20:45停止进入),社会公众可沿苏州河滨河步道或者在万航渡路1575号直接入校

| | | | |

{华东师范大学}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向上滑动阅览

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为大夏大学旧址

1951年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

组建华东师范大学

#地点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内现存历史建筑有群贤堂(文史楼)、思群堂(大礼堂)、生物实验楼和化学实验楼等,其中思群堂及办公楼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1951年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时,旧址占地面积1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6万平方米。

现在与20世纪50年代的华东师大校门

■ ■■ ■

红色故事

华东师大最古老的建筑是群贤堂,曾名文史楼。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群贤堂挂有“大夏大学旧址”的铭牌。1930年,大夏大学一期建筑在两任校长马君武、王伯群下南洋、自筹借贷的艰辛募资下,得以开工建成。一期建筑中就包括教学大楼“群贤堂”,取意群贤汇集之地。当时的群贤堂可供2000人同时上课,内教室最大的一间可容纳学生190人,几乎是上海高校中单体建筑学生上课人数最多的一栋建筑。到了抗战初期,大夏中山路校舍毁于炮火者甚多,群贤堂因为被占用作伪沪西法院而得以保留,待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大夏大学的怀抱。

群贤堂在接纳了一大批的文人学士,为今后华师大的思想修养奠定了基础。吕思勉、施蛰存、王元化、许杰、徐中玉、钱谷融等一大批人文科学的泰斗都曾在这里执教。鲁迅也曾在文史楼的二楼平台发表过演讲。

30年代群贤堂

群贤堂前为四块呈“田”字布局的草坪,在四块草坪中央筑有一座方台,竖立大夏大学校旗,在方台四周砌大理石四块,上刻“师生合作”、“自强不息”的校训、校旗跋和捐赠者题名。

现在华东师大群贤堂前的四块小草坪已变为一整块大草坪。师生同学在草坪上席地而坐,谈论道德文章的风气80余年始终未变。

抗战期间,大夏大学因临近战区,校园内科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群策斋、群英斋等大批建筑遭日寇炸毁,群贤堂未能幸免,屋顶东北角被日寇投炸三个大洞,堂前四根爱奥尼亚式立柱外侧两根被毁,只有内侧两根勉强支撑整体建筑。1937年9月,大夏大学整体西迁,在庐山、贵阳、赤水等地辗转办学。上海的校舍被日军侵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被充当关押欧美侨民的集中营,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仍尚关押570多名英荷侨民。1945年下半年,大夏大学收回校舍,继续在此办学。

1944年,王伯群为了学校的西迁,积劳成疾,在重庆病逝,为了纪念他,学校特意建了思群堂。思群堂也被同学们习惯称为“小礼堂”,很长一段时间享有“沪上高校礼堂之最”的美称。入口饰多立克柱四根。思群堂见证了华东师范大学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如今,华东师大的校区馆正坐落于此。思群堂也和群贤堂、大草坪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了学校校史风貌区。

思群堂前后对比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和相应“培养百万人民教师”号召,中央教育部决定在华东地区成立一所学科齐全、高水平的师范大学。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

桃李芬芳

由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行走的苏州河”等相关活动,从苏州河治理讲起,知识结合实践,了解苏州河环境的变迁。

华师大与长宁团区委合理举办相关活动以服务“一江一河”民心工程为着力点,面向广大青年招募“小水滴”志愿者,共同为苏州河长宁段滨河公共空间的打造献智献力。由志愿者为大家讲解苏州河的历史,帮助大家更好得了解与爱护我们的母亲河。

在改革开放40年展览中,华师大展出陆元敏拍摄的苏州河历史照片,请学生观看纪录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除了空间的贯通,苏州河的历史也在时间上,向着年轻一代贯通了。

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近日发布了新的进展内容。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它曾是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和集聚地之一,承载了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交通:地铁13号线金沙江路站、公交765路、67路华东师大站等

开放时间:6:00—23:00,社会人员刷有效证件入校

| | | | |

{长风公园}

CHANGFENG PARK

向上滑动阅览

长风公园始建于1957年4月

曾先后被称为沪西公园、碧萝湖公园

是普陀区最大的综合性山水公园

1959年国庆节建成正式开放

上海长风公园位于普陀区中南部金沙江路、大渡河路、光复西路之间,占地面积36.4万平方米,1959年国庆节建成正式开放,并更名为长风公园。

它也是上海五星级公园、全国百大名园之一,借鉴北京颐和园风格和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总体布局模拟自然,园景以湖为主,山水结合,主要景点是人工湖“银锄湖”,以及人造山“铁臂山”。

■ ■■ ■

红色故事

1957年3月,本市报纸刊出一则消息:上海将在普陀区苏州河古河道中的西老河河湾地带,一处“因低洼易涝,农民耕种所获无几的河滩”建造一个“具有较大水面的划船公园,它的东西两边靠近华东师大和大渡河路,南边毗连光复西路,北边以金沙江路为界。建成以后,湖面上同时可以容纳四百条游艇划行”。为了加紧建造,“周边的机关、学校的干部、学生,工厂、商店的职工约 27 万人,每天以两三百人挑灯夜战的热情自愿参加建园义务劳动”——如今,这个公园的名字人们都很熟悉了,这就是位于大渡河路 189 号的长风公园。

为纪念上海少年儿童革命战争时期的功勋,1990年5月,由上海市总工会等32个单位费助,上海市儿童和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市园林管理局等单位,在长风公园建造了占地523平方米的地下少先队群雕。

群雕主要包括四组铜质浮雕与一座铜质人像雕。每组浮雕正面嵌在一堵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红色花岗石墙上,象征革命道路的曲折;背面白色大理石上刻有与之对应的碑文,分别讲述了国民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少年儿童参加革命的战斗历程和业绩少年们的英勇事迹。

其中,第1组碑文讲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劳动童子军”积极参与工人运动的故事;第2组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赤色儿童团”开展小先生运动的故事;第3组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孩子剧团”宣传抗日的故事;第4组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少年们投身解放战争侦察敌情、张贴标语、宣传群众的事迹,最终成立地下少先队,为解放上海做出卓越贡献的故事。

四组浮雕以水泥框架与中国少先队星星火炬队微连在一起。浮雕前方广场上,伫立一尊为共产主义吹响奋进号角的少先队员雕像,男童在吹号,女童在行队礼,像体立于高3米,立在高2米的大理石砌成的底座上。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少年儿童进行反抗黑暗势力的爱国革命活动,寓意了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的真谛。

雷锋铜像位于长风公园内的一号门附近,铜像于1984年10月落成,高1.5米、宽1.5米。1984年全国再次兴起学习雷锋的高潮,在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南京路上好八连”和长风公园的协助下,于同年将铜像建好落成。2002年第三届上海国际花卉节期间,由花卉节主办方对雷锋塑像进行了扩建,落成了全长32.7米的"雷锋墙”,原有 的雷锋铜像则安放在墙体内。2013年3月4日,学雷锋志愿者基地正式在长风公园落成。每年的3月5日前后,这里成为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志愿服务教育的阵地。

东海女民兵雕像位于长风公园2号门,建于1973年,高6米,水泥浇注。雕像纪念了当时东海女民兵的战斗历史,成为了公园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海女民兵为东海前哨站岗值勤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对女民兵革命精神的歌颂。

长风美景

人工湖“银锄湖”

银锄湖位于长风公园中部,由碧萝湖改名,面积220亩(14.67万平方米),是上海公园园湖中最大的人工湖,平均水深1.5米,水质较净,全园以湖为主体,环湖置景。湖东有桂香亭、枕流桥、夕照廊、三号船码头;东南有青枫岛、朝霞榭、青枫桥、青枫亭;西有天趣亭、木香亭、展览厅、银锄楼;北有绿荫桥、百花亭、画廊、飞虹桥、曲廊、松涛亭、一号船码头;东北有铁臂山、曲廊、怡红亭;南有凌波桥、二号船码头。

人造山“铁臂山”

铁臂山位于长风公园北部,占地15亩(1万平方米),高26米,为上海公园中人造山之最。主峰周围分布着高低不等、形姿各异的次峰,东南有一幽静的山谷。整个山形有凸有凹,有曲有伸,有峻有缓,可收“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有八条崎岖的山径通往顶峰,主路与小路在山坡上纵横交错。西南有环形睡莲池,池内植有黄、红、白色睡莲。东西坡各有一只六角形竹亭,西亭名探月,东亭名听泉。主峰顶端有近20平方米的石平台,登台可一览全园景色。东南次峰顶亦有小平台,台上设石桌、石凳。山坡植有树木,以及春季的桃花、夏季的睡莲、秋季的红叶李、冬季的腊梅。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大渡河路189号

交通:地铁15号线至长风公园站,步行约3分钟公交线路:乘44、67、94、216、551、754、765、766、837、846、856、858、876等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夏季9:00-18:00,冬季9:00-17:30

在阅读建筑的同时

也聆听校园的低语

两者交织成诗

每一块石砖,每一片绿叶

都仿佛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愿这些故事

引领我们穿越时空

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让我们在追寻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文案:陈杰 顾屿琦

排版:叶佳璐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