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正在消失的中国猪油

英语口·米老师说

我想,中国人对猪油的那份爱是没有变的。

视界·观点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极物(id:ijiwulife)

作者:极物君

还记得中国人在《厨王争霸赛》里的高光时刻吗?

在比赛的食材互选环节,法国大厨直接出击,端走了中方的食用油。

法方的厨师喜滋滋地想:中餐以煎炸爆炒闻名,没了油,还不是直接封印这东方巨龙?

谁知,中方厨师只是微微一笑,展示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熬猪油。

图 | 《厨王争霸赛》 ©

猪油,无疑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流行物。

装猪油的搪瓷缸,也几乎是全中国家庭的同款。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菜籽油等油料要凭票购买,每人每月配额只有半斤,平均到每天的量,大概就是顺着筷子在锅里点几滴油花。

人们的肚子里油水太少了,怎么办?

他们便在家里存些肉票,买些肥的猪肉去“炼”油,用来给家常菜增添风味。

▲ 上海自1954年3月1日起,实行食油计划供应;市区居民的定量每人每月0.5公斤。1962年每人每月0.125公斤,1964~1965年间提到0.25公斤;逢节庆略有增加。到1983年9月,升至0.5公斤。直到1993年的4月1日吃油真正敞开(图 |《国家记忆》©)

把白花花的肉膘切成小块,入锅翻炒煎熬。猛火下,寸丁大小的肉膘滋滋地翻滚着,身子越缩越小,失去了最初的白嫩。当猪油慢慢溢出,肉膘也变成了金黄的油渣。刚熬出来的猪油,金光闪烁,母亲会把它舀进搪瓷缸里,放上一两天猪油便会凝固,变得雪白雪白,状如凝脂。

图| 网络 ©

老天津卫的人把猪油叫做“大油”。用“大油”烙的油饼在当年可是美味,葱香和油脂的完美结合,那股香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极具穿透力。

小孩子爱抢着吃剩下的焦黄酥香的油渣,老人则爱拿它下酒。

作家尤今就对小时候吃猪油渣的经历记忆犹新:“极端的脆,轻轻一咬,‘咔嚓’一声,天崩地裂,小小一团猪油像喷泉一样,猛地激射而出,芬芳四溢。”

让上海食物充满灵魂,猪油也是那临门一脚。

很多上海人童年记忆里,都会记得爸爸曾带着自己去面馆,用粮票吃面。那一碗没有任何荤菜的浇头,只有碧绿的青葱,白雪般的阳春面,却有猪油飘香。

图| pexels-catscoming ©

还有一碗猪油菜饭——饱满莹白的米饭,必须热腾腾地装上。这时候,一勺微微泛黄的猪油颤颤巍巍地融化在饭顶,脂香渗满饭粒的空隙。再拌上烫得软嫩,翡翠一样青绿的叶菜,晶莹剔透的饭桌艺术品,便只等唇舌的检阅。

图| 大众点评 ©

上档次的秃黄油,春节的蛋饺,冬至的黑洋酥……上海人的食物里,猪油都是不能缺席的重要角色。

图| 叮叮笑笑生 ©

但如今,中国大多数家庭碗橱里的蓝边大瓷碗早已隐没,供猪油容身的搪瓷缸也被封存了起来。

猪油,到底哪里去了呢?

图| 《风味人间》©

图1、2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那猪油到底能不能吃呢?

舆论一直有两种声音——

直到今天,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农业部、WHO坚持认为高膳食饱和脂肪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为猪油平反的人,则提出了著名的“以色列悖论”和“法国悖论”——

以色列人摄入的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比美国人少,热量也比美国人少,但患心脏病、肥胖症、糖尿病和许多癌症的比例相当。

法国人的饮食中饱和脂肪丰富,但法国人的心脏病风险远远低于美国人。

而且,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表明,1980 年,中国还是全球胆固醇水平最低的国家,而 40 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

图| pexels-polina-tankilevitch©

即使在植物油逐渐代替猪油的环境下,中国的高胆固醇人群依然显著提升。

2021年中国整体食用油消费量3708万吨,中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已经达到30.1公斤。

人均每天消费量约为82.5克。而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我国成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仅应为25克~30克。

目前我国的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推荐量的2倍以上。

在思考吃植物油还是猪油之前,或许,我们更应该少吃一点油。

图| pexels-adisak-thangthong©

即使已经有人出来为猪油正名,但中国人食用猪油的习惯,好像再也回不去了。

在糖油不缺、营养过剩的今日,猪油显得不再珍贵,甚至成了一种负担。

猪油健不健康,倒像是一件自由心证的玄学事件。我们怀念猪油,不仅是怀念一口滋润,也是怀念曾经我们还拥有小火熬油的时间。熬猪油费时费力,但在淡黄色猪油里游曳出的小气泡,都轻轻地爆出“自由”的哼鸣。

但我想,中国人对猪油的那份爱是没有变的。

蔡澜在他的《死前必食》的美食清单里,历数各类珍馐,唯有说到说到猪油捞饭时,对它“感激流泪”。

“在穷困的年代中,那碗东西是我们的山珍海味。后来养在生活环境好的孩子不懂,夏虫语冰。”

猪油的香气就像是从遥远的过去射出的一支勾魂枪,当我们能放下负担,快乐地享用一块上海的葱油饼,一碗潮汕的朥粕粥,或是一碗自带脆哨的贵州肠旺面……它们总能直接而精准地命中我们有关饥饿和童年的集体回忆,里面有苦有甜,那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图1|企鹅吃喝指南©图2|花花肠子贵阳美食旅游©

#参考资料

[1]《上海粮食志》

[2]上海人的猪油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3]纪录片《大国粮仓》

[4]美国大豆油精炼技术的发展历史

[5]《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余盛,天津人民出版社

[6]豆油的“前世今生”丨中粮期货

[7]陈伟伟,王文,隋辉,马丽媛.《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要点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7,(第A1期).

[8]Susan Allport,The Queen Of Fats: Why Omega-3s Were Removed From The Western Diet And What We Can Do To Replace Th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pp. 107-108.

[9]Ferrières, J.Otto, C, 编.The French paradox: lessons for other countries(PDF).Heart(BMJ Group). January 2004,90(1): 107–111[2021-11-21].ISSN 1468-201X.PMC 1768013 .PMID 14676260.S2CID 6738125.doi:10.1136/heart.90.1.107 .

[10]《Nature》发布全球胆固醇水平变化研究:中国增长水平全球最高丨学术头条

编辑| Bella

翻译|

免费送204页思维导图

吉米老师免费学英语,天天送福利!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