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袁隆平去世:被质疑半生,他一辈子与饥饿对抗!终获共和国勋章

5月22日,我们非常悲痛地听到袁隆平去世的消息,至今都不敢相信。袁老作为“中国粮食之父”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遭到了很大的非议。但是对于中国的贡献,却是普通人都无法比拟的。

缅怀袁隆平院士

可以说,中国人已经吃饱很多年了,但袁隆平却与饥饿抗争了一辈子!然而今天他走了,但他的贡献不该被遗忘。

今天就带大家全面回顾一下袁老的事迹以及那些被世人误解的过程。

袁隆平奠定中国杂交水稻

由于上世纪60年代,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大饥荒。导致的全国性粮食大危机。

饥荒时期

当时连毛主席都在《党内通信》做出指示:“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半稀半干,杂以番薯青菜之类”,可见当时的粮食危机有多么严重,也正是在这样的被背景下,袁隆平立志改变现状。

袁隆平想到的方法就是通过杂交选取高产高质量的水稻,但是杂交水稻的研究也并非一帆风顺!

特别在早期的

时候,由于水稻是雌雄器官在同一朵花朵,被科学家误认为是无性杂交,其中米邱林-李森科传统水稻“无性杂交”更是被认为是传统理论。

所以袁隆平要享用杂交水稻来提高粮食产量,那相当于向权威挑战,过程是十分艰难的。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64年,袁隆平无意间发现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这些不育株的发现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理论,并且推论了杂交水稻优势理论可行性。

袁隆平院士研究资料

袁隆平研究成功打破这种理论,证明了水稻也是能够杂交的。这一研究成果,成功引起国家科委的注意,并在1967年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由袁隆平和徒弟李必湖等人领导。

自此,一个由袁老主持,以后注定震动世界的三系杂交水稻研究开始了。

震惊中国的三系杂交水稻

我们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三系水稻杂交呢?三系是指: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

它们的关系就像一妻二夫那样,不育系为母亲,恢复系和保持系都父亲

母系也就是不育系是指只有雌性器官,这是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一般都是同株授粉,想要杂交就需要将其变成只有雌性器官,再与其他父株杂交。

雌雄同体水稻

那什么是恢复系呢?

简单讲就是让后代恢复可以生育能力,母系的不育系是没有雄性器官的,是不能产生后代的。所以就需要丈夫给它杂交授粉,让它的后代恢复可育,这样它们的种子就可以正常播种,这任丈夫就叫:恢复系。

仅仅有恢复系稻株还不够,还要保持系

由于水稻是要在全国播种的,需要的种子数量就非常庞大?相应的就需要同样大量的母系水稻,但是母系水稻又不能自己结果实。这样就无法批量培育杂交种子。所以就需要另外一个特殊丈夫-恢复系:能够让这株母系的后代产生同样的母系。

三系水稻演示

这样第二代母系就可以和恢复系杂交,大规模生产性能优质的杂交种子,所以三系杂交才被人称作:一妻二夫制度。

全国大协作-寻找野败

在早期,袁隆平找了好几年却始终找不到第一任“丈夫”保持系。于是就出现了僵局!幸好当时湖南省领导人想出一个方法:发动群众力量!

就这样,一场涉及到全国的农业科研大协作正式开启。各省均成立了协作组,协作单位涉及:科研机构、农场、良种场、公社、生产队、大专院校等等,三个臭皮匠定个诸葛亮的故事就这么发生。

1970年,袁隆平学生李必湖在三亚与当地的技术员在一片沼泽地发现了一株野生花粉败育不育株。这株不育株被袁老命名为:野败。

李必湖

李必湖发现的“野败”此后成为三系法杂交稻不育系的始祖,我们早期吃的杂交水稻都是这株“野败”的后代。但是呢,不育系找到了,培育却出现了问题。

当年“野败”种子就被袁隆平带回了长沙进行播种,此后又将其分发给多个省份的农业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的培育大部分都失败了,包括袁隆平!

不过在这些农业人员中,出现一位后来同样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技术人员,他叫颜龙安。

由于三亚属于热带,夏天日照时间比内陆短,所以颜龙安创新性的对“野败”进行了部分遮光处理,使得“野败”稻苗生长环境和三亚一致。就这样,颜龙安在1972年成功育成不育系及保持系。

颜龙安

至此,不育系和保持系均被找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则在次年也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发现让全国水稻科研振奋不已,三系配套也仅剩下“恢复系”

异军突起的张先程:集齐恢复系稻株

当时恢复系的寻找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整年时间,科研人员从国内与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里筛选出100多个有恢复能力的品种,但是效果都不好。

到了1973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有人向广西农学院教师张先程抱怨:找“恢复系”稻株,难如登天”但是张先程却说:“不会啊,我已经找到了”恢复系稻株就这么神奇被发现了。

张先程

而三系水稻也终于配套。虽然这个故事还有待验证。但是不管怎么说,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大协作,也宣告圆满落幕。但是这个落幕并不是终结,而是另外运动的开始。

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被袁隆平培育成功。世界粮食产业也引来了举世瞩目的变革。

1981年,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杂交水稻研发团体:奖状上写着“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

排名前四的就是:袁隆平、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而袁隆平也因此获得: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看到这边大家是不是产生了第一个疑问:三系水稻都不是袁隆平发现的,为何他能获得第一顺位的荣誉?

饱受诟病的“杂交水稻之父”

三系水稻都不是袁隆平发现,所以很多人就开始网上诋毁袁老!认为颜龙安、张先程等人才应该是杂交水稻之父。

事实上这么说是不对的,大家要知道一件事:任何一项科研都是需要一个带头人。

袁隆平带头研究

李必湖是袁老的学生;颜龙安的“野败”是袁隆平研究所分发出去研究的;张先程的“恢复系”稻株也是交由袁隆平研发三系杂交水稻。可以说袁隆平是毫无疑问的领导者。

除此之外,他还是突破无性理论的直接和独家贡献者。如果没有0到1的突破,何来后面的成果?也正是因为借此一点,国家科委裁定——袁隆平是国内最早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学者。

同样是我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学专家朱英国也明确说了:“我国最早研究杂交水稻的还是袁隆平”所以,袁隆平作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实至名归,颜龙安也同样配的上“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同时不能忘记全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大协作。

袁隆平发表杂交水稻论文

如果没有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我国杂交水稻之路就要延后无数年,甚至和日本一样放弃这条道路。可以说,他们都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再进化:二系杂交水稻出世。

杂交水稻成功培育,让我国的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从1976年全国推广开始,仅仅20年,中国的稻谷增产就累计达2400亿公斤。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然而杂交水稻的辉煌依旧在继续!

1973年开始,又出现了一位注定名垂千史的科学家:石明松,当时他还在湖北省污阳县(今仙桃市)沙湖原种场任职技术员,带着妻子和几个儿子研究水稻技术。

石明松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研究了7年,终于有了结果。并在1980年将其研究成果:“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上报科研单位!

这边大家可能会有点混淆了。不是有“三系法”杂交水稻吗,怎么又出来一个“两系法”杂交水稻,他们有何不同吗?

上面说了,“三系法”杂交水稻需要不断配套三种水稻作为母体,工序非常繁琐。而两系水稻中的母系在一定的日照和高温影响下,会自动表现为下代母系。这样和保持系杂交这一步就可以省略了。

两系法与三系法杂交水稻培育的区别

而母系则继续和恢复系杂交,只需要阳光和低温条件下,就可以播种成正常的水稻用来当做下一年的种子。因此“两系法”水稻相比三系法,工序更少,效率更高。

袁隆平看到“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后,视若珍宝,也因此受到启发。

在1987年提出:杂交水稻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即未来杂交水稻一定是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发展;程序由繁到简,而效率则越来越高。至此杂交水稻理论也渐渐完善。

两系法培育方法

同年“两系法”水稻研究正式列为国家863计划,编号101,由袁隆平主持全国16个单位,进行联合攻关。而石明松与朱英国也在专家组成员之列。

这项目一直持续到2005年,此后更是培育出的20多个优质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6000万亩以上,累计增产稻谷40多亿公斤。

1996年袁隆平再次提出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超级杂交稻计划总共经历:四个阶段!从第一阶段亩产800公斤,一直持续2016年第四阶段的亩产1500公斤。当然这只是试验阶段,实际大规模种植肯定要打折扣。

从这边也可以看出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从开始杂交水稻立项到至今,他一直是带头人。也因此,他获得除诺贝尔奖之外,世界上所有农业科学家能得到荣誉和奖章。2019-9-26 更是获得共和国勋章 ,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在查资料的时候,本猫发现很多人会提出杂交水稻不好吃之类去贬低袁隆平的贡献。

袁隆平获奖

说实话,本猫无意去批评任何人。但是有负责地给这些人科普一个科学常识,杂交稻口感相比高品质水稻差。根本问题是:早期杂交稻主要追求产量而不是口感,是以温饱为目标进行技术攻关。而不是还没吃饱,就去攻克好吃的问题。

袁隆平一生都在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直到去世前,他依旧在致力于杂交水稻的开发。

晚年依旧在为中国粮食研究

海水稻实际上这是一种:耐盐碱水稻!由于某些区域中的土壤盐碱化非常严重。加上其他外部影响,一般的水稻和植物都难以种植。即使种植也无法获得高产量,而袁隆平团队的沙漠海水稻技术则成功解决这个难题。。

盐水道

很多人不大理解海水稻的意义?

实际上,我们全国有2亿亩盐碱地可以耕种的水稻。

如果海水稻能够成功推广,那么国家将增加接近1亿亩可以利用的土地,要知道我国耕地红线也才18亿。

有了这1亿耕地,我国粮食保障将更上一层楼。

然而它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将盐碱地变为良田,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张国栋,接受采访时就说过:种植3-5年海水稻后,土壤的含盐量可以降到千分之三以下。盐碱地区也可以借此恢复生物多样性。

袁隆平丰收高兴

10月16日,袁隆平科研团队在山东浙江等三地完成海水稻产量评测,海水稻实测产量再创记录达到623.5公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就是科学精神与科学致用的力量,也是袁隆平真正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能吃饱,能吃好,都是这些科学家无私的奉献。

袁老走好!我们永远记住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