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民国史学家,比陶渊明更高傲,辞官写史,出版后受到严重威胁

毛主席很爱看历史书籍,他的枕边常放着《清史通俗演义》,书架上除了历代史书之外,还陈列着一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早在1937年,毛主席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就曾致电时在西安的李克农,要他购买“中国历史演义”两部。他所说的演义,就是《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毛主席为何如此喜爱《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这套书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套书的作者,就是蔡东藩。

蔡东藩,浙江萧山人,生于1877年。

1891年,14岁的蔡东藩第一次参加科考,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秀才,成了闻名乡里的“神童”。

1909年,蔡东藩参加了省级“优贡考”,考了第一名。不久到北京,参加了全国“优贡考”,也被列为优等,与优等生一起,得到了宣统皇帝溥仪召见的。

随后,蔡东藩被分配到福建做候补知县。

他去福建赴任,连路费都是借的,自然没有钱去打点福建的官老爷们,因此既没人注意他,更没人欣赏他,他囊中羞涩,不善逢迎,因此受尽了冷遇和冷眼,这让他看清了官场的腐败和世态的炎凉。

呆了一个月,蔡东藩就头也不回的辞官回家了,潇洒得很,这证明他特别有骨气。人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毕竟还有过五斗米,毕竟还过过官瘾,但蔡东藩读几十年书就为走上仕途,但他一看官场如此冷漠,竟然官瘾还没享受一天,就屁股一拍走人了,在这一点上,他比陶渊明更有骨气。

不久,民国虽然建立了,但政局多变,帝制反复,蔡东藩忧心忡忡。

蔡东藩痛恨帝制,担心“帝王专制之魔”重现,于是,在当时“演义救国”思潮的影响下,蔡东藩开始着手撰写历史演义,用文章救国,用文章救世。

从1915年开始,蔡东藩用了10年时间写作历史,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写到民国九年的1920年,一共写了2166年的历史,共11部,1040回,650多万字,总名叫《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其时间跨度之长、内容涉及之多、人物采写之众、篇制回目之巨,堪称历史之最。

在写《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同时,蔡东藩还写了《慈禧太后演义》。

蔡东藩撰写史,反对“历史无据的虚构”,严格地做到“无一事无来历”,严格“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他是以真实的态度,写“真历史”。

这一点,在他的人品和经历上,也得到了印证。蔡东藩的身上,人品和文品是高度统一的,他不肯曲意逢迎,宁愿布衣蔬食;他宁愿挂冠归里,也坚持贫贱不移, 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最可贵的气节。

然而,他写清史和慈禧的时候,正是清朝刚刚灭亡的时候,清朝虽亡,奴性仍在,很多人对满清念念不忘,因此,蔡东藩的“真历史”遭到了那些甘做奴隶的人的强烈反对。

1916年,上海会文堂书局率先抢到了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的出版权,这本书是首次清史的出版,而且清朝灭亡才几年,故一经出版,立刻成为畅销书,风靡全国。

蔡东藩正沉浸在兴奋之中,然而,一天一个军人模样的人,怒气冲冲闯进了上海会文堂书局,要找《清史通俗演义》的作者算帐,打听到作者不在,就留下一包东西,蔡东藩收到后一看,惊骇的发现里面竟然是两颗子弹!

这是迷恋于帝制的人,对蔡东藩的观点不满,对他进行生命的恐吓。

但这吓不倒蔡东藩,他说:“要我改变观点,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畏强权,不怕恐吓,不因时势改变观点,不因逆境违背内心,这就是蔡东藩的性格,这更是蔡东藩写“真历史”的态度。

自古以文章鸣世的人,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文以人传, 一种人以文传。

所谓文以人传,意思是某人因不朽之文写了他而名垂青史,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写刘邦、项羽,而使刘项名垂青史;

所谓人以文传,意即某文因写了不朽之文而流芳百世,如王勃因写了《滕王阁序》、范仲淹因写了《岳阳楼记》而流芳百世。

文以人传的,时过境迁,最终难免云烟过眼的命运;

人以文传的, 也许作者本人无意于不朽, 但一脉文心或诗情可与后来者相通,书在,人就在,思想就在,与后来的读者,虽时空远隔,却仍有心灵的沟通、思想的默契。

蔡东藩先生属于后者。

他就是以《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这部“真历史”的巨著,实现了人以文传,实现了流芳百世。

蔡东藩从百年之前直到现在,历代的人们通过他所著六百多万言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而知其名、而知其人。蔡先生史笔如橼,纵横挥洒,把中国近两千年历史舞台上的兴亡盛衰、生死离合尽收笔底。他的史笔又如雕刀,把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情与景,疏密有致地刻画入微,娓娓道来,让人如临其境。而在叙事之间,更是渗透了蔡先生的识见和感情,好恶立判,臧否由衷,在读者面前立起了一面“真历史”的镜子。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通俗的中华通史,是普及中国历史最好的读物,自出版以来,广受欢迎,因此一版再版,成为了《二十四史》之外最受欢迎的中国历史书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