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他为军长守墓47年,80岁终盼来英雄后人:为英雄守墓,我不能食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凉州词》表面上看是开怀畅饮,而实际上却道出了将士奔赴沙场的悲壮情怀,战场上刀枪无眼,每次出征都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从古到今有多少人战死沙场,又有多少人尸骨无存,唯一能留在史册上的就是他们的名字。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战场上比拼的是军事实力,而那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与日本相比明显不足,因此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位军长死而不降,更有人为军长守墓47年,他80岁时终盼来英雄后人,只说了一句:为英雄守墓,我不能食言!

宁死不降为国捐躯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日军为了快速蚕食中国的领土,于5月7日开始派驻大量的日军进入战场。当时在山西的中条山东、西、北三面都已被日军占领,日军的总兵力达10万人,一心想要拿下中条山,却遭到了中国军队的誓死抵抗。

唐淮源时任第三军军长,他带领主力部队牢牢守住第一道防线。然而第二天日军在突破第七师涧底河阵地之后,继续向王家河第七师司令部进攻,唐淮源不得不分散兵力进行增援,当他们夺回阵地时,日军又占领了第三军军部,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由于敌我双方军事实力悬殊,尽管唐淮源抱着守土卫国,寸土必争的精神率领部属坚守抵抗,但阻挡不了中国军队渐处颓势的步伐。5月9日时唐淮源已经与友军失去联络,他仍然沉着冷静地指挥作战,并且告诉部属“我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

1941年5月12日,唐淮源率残部已经与日军激战了5天,敌我尸横遍野,血染黄土山河,眼看大势已去之时,唐淮源说道:“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在数次突围未果之后,唐淮源为保全民族气节,举枪自戕于悬山之顶,他宁死不降而为国捐躯。

心存志远报效祖国

唐淮源出生在云南省江川县的一个小乡村,1909年23岁的他凭借自己的个人实力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里他结识了朱德,同时受到李根源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了同盟会中的一员,1911年时又参加了辛亥革命,他心存志远,对革命充满了理想。

辛亥革命后唐淮源以优秀的表现提前毕业,毕业后直接入伍任职排长,之后又追随蔡锷与北洋军阀作战,逐渐升职为营长、团长、旅长,这时的唐淮源在军队中已经颇有名气,他无论从指挥作战方面,还是忠心为国方面都体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成为难得的军中人才。

之后的十几年唐淮源一直转战于各个部旅之中,1936年时任国民军第三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抗战爆发后升任第三军军长,致力于报效祖国,奔波于多个抗日前线,直至1941年5月12日壮烈牺牲,成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将领之一。

临时嘱托埋藏遗体

唐淮源牺牲后,周边的将士与村民知晓后无不扼腕痛惜,人死后都讲究入土为安,在唐淮源女婿杨继虞的带领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日本的包围寻找唐淮源的遗体,村民张永新也跟随其中,他虽然不是军人,但在抗日时期也曾为军队帮过不少忙而得到杨继虞的信任。

寻找到唐淮源的遗体后,杨继虞由于战争需要不得不随部队离开,临行时他拿出一块银元嘱托张永新守护好唐淮源的遗体,一块银元在当时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讲已经是一笔不小的钱款,但被张永新直接拒绝,并说,“守护军长的遗体是我的荣幸,请营长放心,我一定看好军长的遗体!”

之后,张永新请来木匠把原本给父亲准备的寿材做成棺椁,又让妻子和女儿缝制寿衣,让唐淮源的遗体尽可能地体面地下藏。而这一切都要偷偷地进行,一旦被日军发现全家人、甚至全村人都会有生命危险。最终唐淮源的遗体悄然下葬,张永新则开始了漫长的守护。

守护英灵不能食言

杨继虞临行前曾说,等战事稍稍稳定下来便会接走军长的遗体。当时抗日战争非常严峻,张永新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想着打跑日本鬼子便会有人来接军长“回家了”。在中国人传统的习俗中,每个人都想落叶归根,不愿客死他乡,而像唐淮源军长这样为国捐躯的英雄更要魂归故里。

唐淮源是为国牺牲,他用生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民族气节,这些道理张永新或许不能够理解,他所看到的就是一个宁死不屈的抗日英雄,用鲜血去保卫领土和村民的军长,他一定要让军长的遗体“回家”,这也成为了他守护英灵的信念。

日子一天天过去,抗战胜利了但仍然没有人来打听唐淮源的遗体,张永新也常常到县中了解最新消息,结果一直都是杳无音信,他就这样为军长守墓四十多年,而这时的张永新已经八十多岁了,他非常担心自己离开人世也没有完成军长回家的心愿。

于是,张永新郑重其事地找来子孙和他们说出继续守护军长陵墓的事情,当他的子孙知道这件事后也开始四处寻找唐淮源的后人,终于有一天他们得到了消息,原来唐淮源的后人也一直在寻找他的遗体,苦于没有下落,以致于唐淮源的儿子唐伯华都已经抱憾离世。

后来,唐淮源的孙女唐迦音知道了消息便急忙赶来,当她看到爷爷的陵墓时,与丈夫一起向着张永新老人跪了下去,感谢他为军长守墓47年,张永新则说:“为英雄守墓,我不能食言,当初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小结

唐淮源将军的遗体终于魂归故里,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浩然长存;而张永新也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了却了一桩心事。

古人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视之为守信,大丈夫一言九鼎,张永新虽然是个普通的农民百姓,但他却用自己的后半生去兑现自己的承诺,他守护的不仅仅是英雄的陵墓,更是民族团结抗战的信仰,与唐淮源同样的爱国精神都值得我们颂扬。

参考资料:《凉州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