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出走的决心》:谁也不是谁的救赎!每个人都要走出自己的困境

先说结论,五星推荐。

以下主要讨论情节,有很多剧透。

一、片名很妙

英文翻译是like a rolling stone,像一颗滚动的石头。

太妙了。

看到有人解释为摇滚精神,也有道理。

我想的是,这就是李红的人生,她像一颗石头一样不停地滚动,往哪个方向滚、什么时候停,都不由她说了算。她被困在了一种自己不想要的状态里。

“出走的决心”这名字也很妙,很多人知道苏敏阿姨的时候,她已经在路上。所以电影讲的是以她为原型的女主角李红终于下定决心出走的故事,可以算苏敏自媒体账号的前传。

电影的主题是每个人都要走出自己的困境,这对于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都适用。

有些人因为孙大勇的形象和女性主义题材破防,如果因为偏见而敌视这部电影,那是他们的损失。

电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但每个人的应对策略不一样。孙大勇选择逃避现实,通过奴役李红来表现自己的权威。他可能意识到他有困境,但他并不想走出来。

而李红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她从不怨天尤人,而是想办法解决。但她又不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人,她喜欢鲜花,看小说,一直梦想着云游四方,很有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两个人的不同应对很像一个关于社会现状的隐喻:男人原地踏步,女人不断往前走。

李红成为电影中唯一走出困境的那个人。

电影有一句经典台词:不可能所有路都封着,山路、野路,总有路。

让人难受的是,她用结婚来逃避父亲的权威,这个错误的办法把她困在婚姻的围城里几十年。

试错成本太高了。

二、一些联想

一说起女性的出走,很多人首先想到那拉。

李红和那拉一样,都是感到自己不被丈夫尊重,不想做玩偶/牛马,想做人才出走的。鲁迅先生预测过那拉的结局,可喜的是,李红出走是happy ending,她在路上解决了经济来源的问题,她的出走变成“可持续发展”。

我想到一个跟那拉、李红完全相反的女性。

之前看了一部自传,非常不喜欢这本书,但对这位女作者的一些经历印象深刻。她父亲在民国时代出国留学,留下她母亲在东北老家带孩子、伺候公婆。解放战争时期,她在征得父母同意后,跟一个自己并不爱的追求者结婚,婚后一直跟着丈夫东奔西跑,她出去工作要征得丈夫同意。后来她去美国留学,眼看着要拿到硕士学位,她父亲写信说女婿“工作繁重辛劳,你家中亟须你回来”,她也不要学位了,听话回家。(齐某某)

当时我想:当年她父亲在国外读书,她母亲一个人在家里侍奉公婆、抚育子女,他可从没想到妻子需要他。他在国外学习过,更应该能理解女儿对于学习和拿到学位的渴望。但是,女儿还是要服从于女婿的夫权,在父权社会中,岳父和女婿天然是利益共同体。

电影开头,李红说这么多年都没参加过高中同学聚会,现在想去,两天就回来。孙大勇疯狂指责她,说女儿孙晓雪怀了双胞胎需要她照顾,她跑去玩就是不明事理之类。晓雪一开始不说话,后来终于答应。

李红四五十了,要去参加同学会,还得丈夫、女儿批准了才可以。

李红从来不想做听话的女儿、顺从的妻子,她也不想做“为女儿辛苦付出的妈妈”,她就想做自己。

三、对父权的躲避:结婚

82年,李红高考在即,父亲说全家要搬回去,说自己一个人养全家很累,让她早点工作一起养家,她不得不服从。

她去了工厂上班,下班了还要帮妈妈做家务,父亲拎回一条活鱼让她收拾,她不会,被父亲嫌弃。

她相亲,听到男方的许诺就高兴得不能自已,一心想着结婚了就可以自己做主,不用再勉强自己服从。父亲坚决反对她和孙大勇在一起。

她想离婚,父亲又给她一记重创:当年我就说他不好,你非要结婚,现在孩子都这么大了还离什么婚,离了婚你住哪?你有房子吗?

在父亲面前听不听话,结果并不会不一样。

四、对夫权的反抗:工作、学车和出走

言情小说的一个经典套路是女主落难,男主救女主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就像歌词里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几千年来,女人结婚都是开盲盒,但用结婚来逃离原生家庭的女人还是很多。运气不好碰到不靠谱的男人和婆家,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1、姜武和孙大勇

姜武扮演的这个孙大勇太可恨了,他每次开口我都想打他。我为苏敏阿姨去看的电影,出电影院后,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姜武。

这个角色非常不讨喜,演好了不容易,但会挨骂,咏梅演得也很不错,这种情况下,姜武毫不逊色。

孙大勇招人烦的点包括但不限于:抠门、嘴碎、爹味重、自私自利,擅长PUA和道德绑架;自己整天除了钓鱼就是打乒乓球,什么家务也不干,还动不动说李红懒;在两代孩子(女儿、外孙)面前说李红怎么怎么不好;在李红不如意的时候幸灾乐祸……

不能再细想了,再回忆下去我血压要上来了。

孙大勇的困境是,不能成为标准男性,但要推崇他的男性权威。

他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留在河南的省城郑州,听起来很风光,但他其实很无能。去给李红求个工作,给领导送礼的事都能办砸。他不会像李红那样,没钱就去挣,因为他没那个挣钱的能力。

他抠抠搜搜,对钱看得特别重。他的出身、环境和性格决定了他是个实用主义至上的人,口头禅就是“有什么用”。

生活中,很多看起来无用的东西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发挥作用。比如,他如果能多听听李红说鲜花,没准能听到李红讲浇花,去领导家就不至于犯错。

越是无能,他越要强调自己的权威,他不接受李红顶他,总是吩咐李红干活、指责李红,还要强调他比李红明事理。

女儿让他给李红道歉,他说你要造反。但他又不自觉地把女儿当裁判,总想让女儿判他赢。

他不会表达感情,李红离家3个月,他给李红打电话,不是说家里有什么事,是说李红用了他的ETC卡——但这不是因为他先开了李红的新车吗?肯定是他自己绑的啊。李红的回应是转账给他,然后扔了这张卡,太爽了。

电影里这个场景会让人觉得,他其实是挂念李红。这里可以跟苏敏阿姨的描述做个对比,电影对这个人物还是比较友好的。

他的形象很圆满,再加上姜武的演技,才会有我们看到的效果。

2、有过甜蜜、恩爱

李红说等你回来就去领证。之后她在路上那个开心和对未来的憧憬看得我眼泪下来了。她此时有多开心,以后就有多失望,孙大勇结婚前后的对比太过强烈。

李红抱着闺女终于跟孙大勇在汽车上会合,俩人都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然后到孙大勇宿舍,孙大勇说给李红打了个衣柜,李红马上去照镜子,看看柜子,很开心,又说刚去百货大楼买了个花瓶,碰到一个女人买了鲜花,她很羡慕之类。

于生活琐事中,能看到这对刚结婚没几年的夫妻之间的恩爱,但也能看见他们的分歧,并从分歧中找到他们以后形同陌路的原因。

3、“找我一块”

这种恩爱很快消失。最开始是孙大勇拿着账本听李红“报账”:买的什么菜3块几,什么菜3块几,加起来6块几,孙大勇追问到底是6块多少,还有1块多花哪去了。

李红的应对方法是赶紧找个工作,扫大街。她有了工资,马上买了想买的鲜花,烫了想烫的头发。

孙大勇看见她就说她乱花钱,提出两个人平摊家里的花销,李红同意。他说刚买了个高压锅38,李红甩给他20,大声说“找我一块”——这句我个人认定为全片最爽台词。

这里的问题是,家务为什么不平均一下。

因为他要通过家务来表现他在家里的权力,男权社会默认女主内,家务就是女人的职责。

孙大勇的老家男亲戚上门,一个叔叔几个堂弟。几个男人坐着吃吃喝喝,一边抽烟。李红忙进忙出,做好一个菜端上桌,中间还被这位老登叔叔拉住灌酒,李红一再说喝不了不会喝,旁边人也劝那就算了,老登还是让她喝,还要求她一口闷下一啤酒玻璃杯的白酒。没有一个人跟李红说“你也坐下吃”。

李红把烟灰缸递过去,孙大勇拿走,再递过去,他又拿走,还叫老登把烟灰掸地上。

老登带着人走后,孙大勇说李红故意做了10个人的菜,浪费。李红说为了给你争面子,好好招待你老家亲戚我还错了?

他说李红递烟灰缸是看不起他的农村亲戚,李红一边收拾一边反驳。孙大勇更生气了,你居然敢顶我?李红不收拾了,放下抹布,说不过了,孙大勇掀桌。镜头对准李红喜欢的那个晶莹透亮的玻璃花瓶,碎了。

经常有人玩梗,说伴侣变成那个“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电影中,李红和孙大勇是睡上下铺的陌生人。李红睡上铺——火车票都是下铺贵上铺便宜。

4、出走之前

女儿早产,李红没能去参加同学聚会,之后在家带外孙。

孙大勇说尿不湿不好,应该用尿布,还要找女儿告状。李红一开始还争论,一听要给女儿打电话,马上投降。说女儿上班已经很辛苦了,你别打扰她,我用尿布。

女儿女婿带着孩子要去女婿家,孙大勇还让带尿布,李红说你让亲家母洗尿布吗?

女婿上车前,给了李红一部新手机,说单位发的还是客户送的来着,李红的手机屏幕都碎了,换个新的。李红还推让,孙大勇接过去了,女儿主持公道,让孙大勇把手机给李红。

女儿女婿开车走了,孙大勇阴阳怪气,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给女儿带孩子图啥,李红急了,你说清楚我图啥。俩人又大吵一架,最后李红拿刀扎自己,在医院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电影官方微博刚放了吵架这段,真的看得人血压飙升。

这次李红的应对策略是学驾照,想出去看看,光靠双腿肯定不行。她无意中遇到自驾游的车队,这时候还问“什么是自驾游”,回去搜索,产生了兴趣。

她拿本那天,高高兴兴回家,孙大勇说女儿被末位淘汰了。说因为李红去学驾照,女儿经常请假回家照顾孩子,所以女儿丢了工作=李红学驾照导致女儿丢工作。

终于把外孙送进幼儿园,女儿开始找工作,李红也准备着出去自驾游。但李红第二次未能成行,这次是女儿要求她留下,理由是她新工作还在实习期,不能请假。

李红终于下定决心走,是在又一次大吵架之后。这一天,女儿转正了,女婿升职了,孙大勇得了个什么乒乓球比赛的奖,说是三喜临门,一直在凡尔赛。没有高兴事的李红沉默。

这时候小外孙尿沙发上了,孙大勇心疼沙发,女儿给孩子换裤子,发现大宝腿上红了。问李红,李红说不知道,女儿说以后接孩子时跟老师问清楚当天孩子的情况。

仨人继续喝酒碰杯,李红弯腰收拾,腰疼得站不住。李红慢慢坐下,想了几秒,说决定走了。大家震惊,孙大勇又开始骂李红,李红怒怼孙大勇。这段台词很多,李红回怼的都是金句,基本上把她在这段婚姻里的不满都发泄出来了,可惜我没记住太多。

孙大勇说当年为李红找工作去求领导,给领导当孙子。李红说你在外面被别人当孙子,回家就把我当孙子。还说这么多年在家里当牛做马,孙大勇从来没有一句暖心的话。

如果能自己做主,谁甘心服从于其他人?

古今中外,女性对夫权束缚的反感是相通的。在必须结婚不能离婚的时代,一些女人会发现,成为寡妇以后好像更快乐。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阿里萨懂得了寡妇们在丈夫死后会更幸福,因为终于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自己终于成了整张床的主人,它的全部都归自己独享,再没有人跟她们争一半的床单、一半的空气和一半的夜晚,甚至身体也终于能尽情做属于自己的梦”。

在中国古代,最尊贵的男人是皇帝,最尊贵的女人是太后而不是皇后。(太后也是寡妇······)

五、女性命运:自己永远排在最后

苏敏阿姨能引起这么多人关注,因为太多人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自己的女性长辈。电影中几乎所有女性角色都跟苏敏阿姨有相似的命运。

李红一直是个眼里有活的人,当年马上要高考的她,一回家就开始忙活家务。后来她和妈妈说,她在娘家和的面得有几吨了。

在夫家她更忙了,包办一切。

李红之前在弟弟店里打工3年,大概有2万多工资,弟弟一直没给。李红要贷款买车,凑钱交首付,问弟弟要她被拖欠了七八年的工资,情理法都讲了,弟弟翻来覆去就一句话“咱不是一家人吗(大概意思)”。

下一个镜头,李红在娘家干活,跟母亲唠嗑。母亲替弟弟诉苦,他没钱他不容易他是你亲弟弟。李红问,我就不是你亲女儿了吗?当年为了让弟弟上大学,不让我去高考,现在还让我给弟弟免费打工?你也有弟弟,能理解我吧。

李红母亲说,她在娘家的时候,妈妈给弟弟吃的是白面馒头,给她吃的是窝窝头。

李红和母亲女儿都逃不掉为家庭牺牲的命运,但李红比母亲幸运,女儿比李红幸运,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晓雪的丈夫小徐比孙大勇靠谱得多。她说给李红凑首付,他同意。她被裁员在家,极度敏感,动不动就冲小徐发脾气,而李红只有承受怒火的份。

李红出去后,小徐换了个岗位,工资少了些,但可以有更多时间照顾家里。

但新一代总会面临新的难题。晓雪面临的是职业女性拼事业和照顾家庭不能兼容的困境。

李红始终不能去参加同学会,没有社交,晓雪有社交,但她已经融入不了前同事们的话题了。

马苏饰演的马婕一直是“娇妻”人设,平时聊天总会强调丈夫对她很好。

有一个很扎心的对比画面。外面下雨,孙大勇撑着伞,李红手里提着菜躲在雨伞边缘,他们上台阶,李红逐渐跟不上了,在伞外淋雨,孙大勇还催李红快点。

马婕和丈夫下台阶,俩人撑一把伞,马婕搂着丈夫的腰,谁也没淋着。

还有一次,马婕烫头发,叫李红也烫,李红当时还没工作,要从孙大勇手里拿钱,支吾了一下,说她脸圆不适合烫。

李红和孙大勇在老家亲戚走后吵架,马婕抱着晓雪在外面,李红走出来看见马婕,怔住。马婕说孩子睡着了就给送过来。

马婕和李红在幼儿园门口相遇,一聊才知道,原本计划退休后跟丈夫一起去学跳舞,变成了丈夫扔下她自己去跳舞,她一个人带娃,她带孙子还落不着儿媳妇一句好。

可能确实之前丈夫对她很好,所以她见到李红就诉苦(当然也有个人性格原因)。当年李红从未跟人诉过苦,所以才会抑郁吧。

李红的女同学们也都把儿女的需求排在第一位。李红终于开车上路,结果这个谁女儿要离婚,那个谁儿子欠网贷,还有个同学要照顾闺女,意思是没法聚。

想起前阵子看过《人物》的一篇文章《中年后,我成了没有朋友的人》。

有一半(总共1000份问卷)以上的读者都提到,当自己和挚友分别迈入婚姻、有了家庭,生活很快就变了样子。

大多数人描述的生活是「家务柴米油盐养娃还房贷照顾老人」,中间没有标点符号——缺失的停顿最确切地描述了他们的生活——没有气口,也永不停歇。

形成对比的,是男人的在家庭里的轻松自在。

晓雪生了孩子,孙大勇坐着指挥李红带娃。而当年李红生晓雪,电影跳过了,孙大勇接回来的是李红和她抱在怀里的一两岁小孩,意味着之前她们在婆家或娘家。

现在很多小说把做后妈美化为“无痛当妈”,孙大勇这是“0付出当爸”。

带娃只能让女人来,不是李红就是晓雪,马婕也是,无奈叹息。

六、不足

女儿女婿的形象都有点扁平。

晓雪的变化,从劝妈妈离婚到终于理解妈妈的困境,并支持妈妈出走,这一点表现得很完整。

但有些地方有点生硬。刚说以后不结婚,下一个镜头就是她的婚礼,而她为什么找了小徐做丈夫,她是走上了跟李红一样通过结婚来逃离原生家庭的道路,还是真的嫁给爱情,电影没有表现出来。

她理解母亲以后,却很快提出为了她的工作李红别出去。

李红说让孙大勇照顾孩子,晓雪说那咋行,但到底为啥不行,是他不会照顾,还是不能让他照顾,没有解释。

这会显得她只顾自己不管母亲,跟她一贯体贴母亲的形象不符。

还有晓雪和父亲的关系,电影表现得也不太够。她上大学时就劝妈妈离婚,在父母之间一直充当裁判的角色,一直表现出对父亲看不过眼的态度。

女儿可以在父母之间偏向母亲,可是晓雪身上,完全看不到她对父亲的感情。

女婿有点像NPC,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完全看不出来。

一个小bug是李红在路边跟女儿打电话,背后的山太假了,一看就是P的。

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境遇远比电影里表现的残酷,比如不让李红高考这个事,不是李红妈妈跟她说,让妈妈做那个恶人;也没人说晓雪是女儿不是儿子;也没说小徐住在岳父母家中,有没有类似“赘婿”的屈辱感……

另一方面,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家庭琐事不涉及原则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这也是不出轨不家暴的孙大勇不能算反派角色的原因。

让很多观众破防的大概是,生活中的孙大勇太常见了。

(想起电视剧《底线》中的一个情节,女主的妈妈为了工作没有顾上她,后来和女主爸爸离婚出国,女主一直很怨恨她的母亲。

就像齐女士一样,父亲是男人,可以为了工作、理想抛家弃子,母亲是女人,就要在家伺候公婆教养孩子,一旦想为自己活着,就要承受所有人的指责——不明事理。

我的母亲也是如此,相信同龄人中的很多母亲大概都是这样,身为女儿时,要做家务,要为兄弟们牺牲;身为妻子和母亲、祖母时,要继续为丈夫儿孙付出,没有一点自我。

丈夫呢,只要拿钱回家就ok了——这样的男性,其实比孙大勇那种经济都要AA的男性在生活中更具有普遍性——我要辛苦工作养家,女人不就该在家里伺候公婆带小孩做家务?多轻松啊!有我们工作更艰辛吗?

好在,时代在进步,每个人都在不自觉的变化,所以,苏敏能够通过自驾走出困境,寻求自由。更多年轻的男性,也意识到小家庭需要两个人的付出,而不是单方面的。更多年轻的女性也越来越注重自我,不再甘心被束缚在家庭中。

我想,这都是进步。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就是看它如何对待老人、妇女、儿童吗?)

作者:转蓬飘飘(斡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从不试图说服别人,只不过诉说自己的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