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潜入地下30米!跟“五”一起探秘“地下长城”

穿好涉水服,打开探头灯,从一米宽的洞口进入,顺着宽40公分布满铁锈的爬梯匍匐前进,“潜”入地下30米,在没过大腿的积水、淤泥中艰难行走,到水深处还要划皮艇前进……

这不是探险电影的片段,而是中建五局“7401人防工程”隐患综合治理项目管理人员每日进入施工现场的必经过程。项目团队在这一方狭小漆黑的地下空间排水、吹沙、堵漏、加固,上演了一场城市安全守卫战。

困局

我们对地下的情况一无所知

郑州市“7401人防工程”是河南省委、省政府1974年批准结合地铁而建的重点人防工程,全长3270米,埋深地下22~30米。“由于修建年代久远,结构性能下降,渗漏严重。”项目技术总工刘桥介绍道,“我们的施工任务就是通过隧道回填,消除老旧人防洞内长期积水的安全隐患。”

“这个竖井口就是我们施工现场的入口吗?”“没错,就是这里,我们就是来‘补窟窿’的。”

初来乍到的施工员向后一个踉跄,不禁发出连连疑惑:“听说这个防空洞可是几十年没人下过了,不知道氧气充不充足,会不会有蛇虫,里面好几米深的积水,怕是不好修。”

项目经理、总工、设计一行三个人戴上安全帽、头灯、氧气瓶,穿上涉水服、救生衣,在绳索的牵引下,慢慢爬向竖井底部。回忆起当时在地下勘探情况,刘桥还一阵余悸:下井的恐惧主要来自于对地下的一无所知,洞内黑压压一片、脚下水也不知多深、有限空间缺氧、逃生通道狭小……”

从地面到井底约为30米,越往下爬,温度越低,腥臭味逐渐加重。落地之后,脚下是湿润的软泥、没过大腿的积水。三人将皮筏艇缓缓展开,一人划船、一人照明、一人拍摄,分工明确。大家猫着腰,屏息凝神、缓缓前行。

由于工程年代久远,墙面多有裂缝、漏筋等情况,每隔三五米就有几个渗水点冒出来,洞内如同“水帘洞”般。由于地势起伏,遇到水位高处,几人只能弓着身子,贴墙前行,边走还不忘边通过砖块大小等估算隧道地形、走势、长度。

此次勘探历经三个半小时,三人出洞时全身大汗,这才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了施工难度。

破局

一个困难一个困难精准打击

作为埋深地下的老旧人防工程,隧道修建年代久远,在其内部抽水作业,很容易产生隧道内外水压差,增大洞内塌陷风险。再加上隧道回填长度长、填埋深,连通竖井少、内部空间小,施工场地受限,地面交通繁忙,施工组织及施工难度大大增加。

“每天在30米高的爬梯上来回四五趟,还是需要一定的体力的,30米大概有10层楼那么高,我们还要穿着水衩,在泥水里摸爬,一趟下来全身湿透,早已分不清是汗还是水。”项目建造管理部经理朱述桂说,“最初施工人员下到地下的时候感觉呼吸不畅,现在经过放水通气,地下的空气情况已经好转。”

“我们坚持系统施治、逐个击破的原则,由点到面一个一个攻克。”项目经理余西洋说道,“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回填段施工最棘手,安全风险最大,也最考验技术。公司、分公司做实大后台支撑,着力破解建设瓶颈,同时多次组织业主、专家实地踏勘、反复研判、科学论证,确定了隧道回填治理思路。结合施工实际,项目对隧道段回填方案进行优化,形成由西向东逐步分段回填方案,通过合理分段、适量抽水分层吹砂、最后回填泡沫混凝土并注浆的方法进行回填。该创新技术成功应用获湖北省质安协会“创新型QC”I类成果1项

立局

以标杆工程守护一方平安

项目作为郑州市消除地下空间隐患,保障中心城区安全的重点民生工程,按期完工、优质履约是重中之重。

“地下工程最注意安全,洞内情况复杂、难以完全估测,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必须严格把控。”项目以现场问题为导向,与施工班组密切配合,强化全员安全管理,合理配置施工资源,确保按时完成既定工期目标。

项目隧道回填施工阶段,累计抽排水超300万立方米,回填砂石、泡沫混凝土约6万立方米。今年4月,项目优质高效完成3.07公里隧道段回填任务,隐患彻底根治排除,有效保障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获业主单位表扬信

目前,项目正全力冲刺站厅段施工,通过加固治漏、提升改造,将站厅改建成人防博物馆,留下历史印记、保留城市记忆,最大限度发掘该工程的社会效益,让老工程发挥新作用。

责编张沁芳、袁铭 二审|廖婕 三审|李晓红

联审|土木公司(定馨怡)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建五局融媒体中心

精彩内容推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