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揭秘三字经:为什么说养不教父之过,而不是养不教母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只养育,而不教育子女是父亲的过失。乍一看这句话不完整,为什么只是父之过,母亲就没有教育孩子的义务吗?肯定是有的。

这句话要全面的理解,这是为了对仗工整作者周兴嗣才把母隐去,意思是只养育不教育是父母的过失,教育子女是夫妻双方的共同责任,要依靠父亲,也要依靠母亲。

《三字经》后面的内容进一步阐述了这句话的意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说五代的时候在燕山脚下住着的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孩子都很有出息,这个窦禹钧住在燕山脚下,所以后人也叫他窦燕山。

这个人教子有方并不是说他的夫人、孩子的母亲不参与教育,孩子的母亲肯定是要参与的,只不过最后功劳都记到他的头上了。这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价值观有密切联系。

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古人也是肯定母亲的责任的,只不过在抒写的过程中受到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过多的突出母亲的地位。

除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教育分言教和身教。父亲的立身行事对孩子是一种身教,古人坚持的男女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父亲要参与很多社会活动,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要建功立业,给子孙后代树立一个光辉榜样,所以父亲的教育是偏重于身教的。

但是也有例外,清朝的曾国藩就是个例外,他为了镇压太平军,办团练,常年在外带兵打仗,很难与家人团聚,一般来说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是身教了。不,曾国藩在戎马倥偬之余经常会写信回家,教育子女,这对子女来说既是身教又是言教。

曾国藩的教育也很成功,他的儿子都是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有外交家曾纪泽,有科学家曾纪鸿,而且子孙后代一直都有杰出人才出现。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曾国藩家书”就已经出版发行了,而且非常流行,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学习和研究这部家书。这些例子说明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母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就不重要了吗?肯定不是。在这方面最著名的首推岳飞的母亲了。岳飞的家境贫寒,母亲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育岳飞,后来在岳飞的后背刺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以此激励岳飞要为国家效力,岳飞在这样的精神的激励下最后终成一代民族英雄。

同样,在《三字经》也记载了一个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讲的是孟子的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父亲早丧,孟子的母亲就把家安到了孟子父亲的墓地附近,这是一块很大的墓地,经常有人出殡或者来祭奠先人,整天都是哭哭闹闹的,孟子那时还叫孟轲,见此情景就跟着学,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下去孩子就废了。

于是赶紧搬家,这次把家安到了集市上,集市上到处都是小商小贩,整天都在为招揽客人而叫卖,孟轲又开始学叫卖了,孟母觉得这是不行的,于是第三次搬家。

这次和一个读书人比邻而居,和这个读书人经常来往的都是读书人,大家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处处都体现着谦恭和礼让,孟母觉得很好于是就定居下来。

有一天,孟轲逃学回家,母亲看见很生气就把孟轲叫到面前,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教育孟轲说,学习就像织布,半途而废就是这样,你逃学回家就像这没织好的布剪下来一样,就废了,你明白吗?从此以后孟轲就努力学习,最后成了儒家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从《三字经》的整体精神看,它并不轻视母亲对子女的教育的作用,相反还举出了生动的例子予以证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