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登革热:急性虫媒传染病的威胁与应对

登革热,这一由登革病毒所引发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这两种媒介传播,其肆虐范围广布热带与亚热带区域,尤以东南亚、西太平洋及美洲地区为甚,每年对全球亿万人口构成潜在感染威胁。目前国内没有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阶段全球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01

病因及传播方式

登革热的元凶是登革病毒,这一属于黄病毒家族的单正链 RNA 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作为桥梁,悄无声息地侵入人体。一旦病毒进入体内,便会在细胞内迅速增殖,进而触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02

临床症状

登革热的临床症状多样且复杂,通常在感染后 1 至 14 天内逐渐显现。其主要症状包括:

1、高热:患者体温急剧上升,可达 39℃以上,伴随强烈的疲惫感。

2、疼痛综合征:头痛、眼眶痛(如火烧般疼痛)以及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俗称 “三痛”),这些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3、皮疹显现:在病程的第 3 至 6 天,部分患者面部、四肢会出现瘙痒性皮疹,这些皮疹通常不会脱皮,并在 3 至 4 天后逐渐消退。

4、 出血倾向:少数患者在高热后 5 至 8 天可能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及血尿等出血症状。

5、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淋巴结肿大等也是登革热的常见伴随症状。

03

临床分型

值得注意的是,登革热可分为隐性感染、普通登革热与重症登革热三类,重症登革热分为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这两种情况均伴有严重的出血与休克风险,甚至可能致命。

04

临床分期

登革热可分为发热期、极期、恢复期三期。

05

治疗策略

当前,针对登革热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大多数患者能够依靠自身免疫力自愈,但仍有少数患者病情可能恶化,需接受医疗干预。治疗的核心在于 “四早”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患者应卧床休息,进食清淡半流质饮食。具体措施包括物理降温、高热患者不能耐受时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维持体液平衡、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以及为休克患者提供紧急液体复苏治疗等。重症登革热患者需住院治疗,危重病例需转重症监护室治疗。

06

疾病预后

1、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 10 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

2、 重症登革热直接导致死亡的病例少,多为存在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

07

预防之道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链条,即减少伊蚊的数量并防止蚊虫叮咬。具体措施涵盖:

1、环境管理:清除积水,减少蚊虫滋生地,如定期清理住家及周围的小容器垃圾。

2、水体管理:饮用水容器、水生植物及花盆底盘需定期换水,以防蚊虫孳生。

3、 物理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穿长衣长裤,构建物理屏障。

4、 化学与物理杀灭:结合使用蚊香、驱避剂、气雾杀虫剂等化学药物,以及光、声、电等物理方法捕杀蚊虫。

5、 避免高危暴露:在蚊虫活跃时段及高发区域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前往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

6、 如果在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逗留期间出现可疑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7、返回本地后,如果 2 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登革热流行区旅行史;为了防止将疾病传播给家人或他人,请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登革热防治要求;居家或住院治疗时,做好防蚊隔离。

08

疫情现状

登革热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其传播范围随着气候变化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扩张。近年来,巴西、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频繁暴发疫情,我国登革热疫情以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为主要特征,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南部地区,凸显了登革热防控的紧迫性。

综上所述,登革热作为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危害不容小觑。通过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与预防策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这一公共卫生威胁。在登革热流行季节或高风险地区,提高公众意识,加强防控措施,对于减少疾病传播、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特需医疗中心 黎可京 胡晖

编辑:孙凯

审核:罗海燕 吴剑 林铭

更多医院资讯 请扫码关注我们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服务号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订阅号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视频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