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9岁,我在北京卖保险

1994年出生的李磊感慨,自己很久没联系的前同事有一天突然发过来一条消息——“亲,我现在是XX保司的保险代理人,有任何需要可以联系我。”

原本是“干不了就去卖保险”的一句调侃,卢霞蔚当真了,杨丹也当真了。和她们一样的还有不少90后,面对“35岁职场危机”和时代的滚滚浪潮,选择了卖保险这样的灵活就业方式。这些成为保险外勤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01

“偏见与傲慢”

说到保险,不少人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这样的场景:“保险大妈”拎着东西上门推销保险。

“我妈妈就是卖保险的,她好像认识小镇的所有人,逢年过节就去他们家里拜访,但那些叔叔和阿姨我都不认识。小时候,内向的我特别不想跟妈妈出门。”1993年出生的小莲如此回忆。

大学毕业后,小莲避开了保险行业,也避开了销售岗位,最终进入一家私企工作。

像李磊和小莲这样对保险销售“避而远之”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会用类似“一人卖保险,全家……”这样的说法揶揄保险销售。

△图为一家保险公司业务员某月收入情况。(图片源自小红书)

在20世纪90年代,大量中年人涌入保险行业,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主要依靠地推模式拓客,所以,也就有了“上门推销”和“保险大妈”这两个标签。

30多年后的今天,保险销售人员身上的标签已大不相同。除了朋友圈的产品介绍外,最引人注意的是,他们衣着光鲜,要么参加各种典礼和聚会,要么在国内外四处旅游。一些保险销售人员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高薪”又“体面”,时间很“自由”。

年轻人喜欢这样的标签,这和他们小时候看到的职场剧里的精英人设相符。

00后唐子睿本科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保险销售。她认为,这是一条“艰难却正确”的道路。一是经过四年精算专业的学习,自己认可这个行业;二是能够直接和人产生联系的工作虽有挑战性,但收获的能力、资源和认知都是自己的,“不是为别人打工”。

唐子睿的父母也曾表示过,希望她能找一份更稳定的工作。“但我觉得现在没有一份工作是完全稳定的,看我坚持要做,爸妈也就同意了。”唐子睿最终用行动说服了父母。

△MDRT荣誉榜激励着像唐子睿这样的新人,MDRT(百万圆桌会议)是全球寿险精英的盛会。

除了主动入局的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入保险销售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

95后杨丹在2023年离了职,她说:“简历投了80多家,收到5个面试机会,但面试后就没有了下文。招聘App有消息推送,满怀期待地打开却发现只有房产中介和保险,与其一直空窗还不如试一下。”就这样,杨丹加入了保险行业。

“合作的项目快做完了,公司没有接到新项目,我得提前做好准备。”1996年出生的灵灵看不到在公司发展的前景,就请年假参加了某保险公司的培训。

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卢霞蔚就进入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周围的人都羡慕她有一份高薪且体面的工作,而他们不知道的是,高薪的背后是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压力。

回想起之前的职场生活,卢霞蔚说:“在‘四大’工作时,我一度处于一种迷茫、痛苦的漩涡中。一边高强度地工作和无休止地加班,一边时常担忧未来数十年的打工生活会消磨完自身的热情和能量。”

多位受访者认为,即便如今做保险销售的学历、履历要求都越来越高,但类似“卖保险就低人一等”的傲慢却仍在一些人的眼里存在。

杨丹表示,自己在成为保险代理人之后曾想着请一个待业的朋友加入,但对方父母强烈反对,觉得“干了就要骚扰亲戚朋友”,他们“丢不起那个人”。

02

谜一样的收入

在保险公司的新人里,卢霞蔚、灵灵、杨丹这样的90后不止一个,他们都在思考保险是否能成为下一个职业方向。大家想迈出尝试的一步,希望职场的经验和资源以后能一直积累下去。

成为保险销售人员的第一步,就要选择自己的职业身份:保险代理人或者保险经纪人。其中,代理人受雇于保险公司,只能销售本公司的产品,要站在公司立场;经纪人受雇于经纪公司,站在客户立场推荐产品,可代理100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

杨丹、灵灵和唐子睿选择成为保险代理人,重点抓客户后端服务、保险公司的服务资源去经营客户;卢霞蔚喜欢丰富的产品选择,想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则选择了国内头部经纪公司明亚。“这份职业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甚至在我需要短期出国陪伴家人的时候,工作也都正常在做。”卢霞蔚说。

△卢霞蔚做了一个工牌,叫“全球移动工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摄于美国纽约曼哈顿)

入行前期望的“高薪体面又自由”,究竟有多少人实现了?保险销售的收入构成一直是个谜。

卢霞蔚表示,保险经纪人的工资基本构成为基础佣金+不同职级奖励,职级越高奖励越高,同时还会有一些额外津贴奖励。据公司年报披露,明亚2022年全体经纪人平均月收入是11628元,全职经纪人人均月收入为43162元,中位数是25257元。主管人均月薪为82861元,中位数是51980元。

另一位在行业工作超过6年的外资寿险公司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公司新人的平均月收入是1万元左右,初级主管平均月收入是5万元左右(税后)。如果到了总监级别,年收入会在200万元以上;如果成了区域总监,年收入则至少为1000万元。”据其介绍,想要成为总监,需要达成一定团队人数和业绩标准,一般来说团队需要达到80人以上。

杨丹表示,保险销售的薪资构成叫基本法。与保险法不同,基本法是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代理人和从业人员的管理方法,会体现各保险公司收入结构的差异。新人入职有专门的基本法课程,会有一本册子加以说明,可见基本法的结构复杂。

简单来说,基本法就是奖惩制度,内外勤分别适用不同的基本法。基层销售的“奖”规定新人底薪、津贴和分级制度,同时鼓励每名销售人员发展团队,规定增员奖励;基层销售的“惩”则规定每月/每季度考核指标、销号红线和监管红线。

记者获悉,以某寿险公司为例,如果新人卖出一件10年期、年缴费1万元的增额终身寿险,代理人首年从该单获得的收入能达到4000元左右。其中,一部分收入叫佣金,为2500元(首年保费的25%);还有一部分是奖金,为1500元左右(阶段性佣金激励)。当然,不同的公司,其佣金和奖励比例均不同。

03

离开牌桌的人

据行业交流数据,80%的新人会在进入保险外勤一年内离职,保险代理人一年留存率仅为20%左右。看似高薪又自由的职业,为什么人员流动率会这么高?

离开牌桌的人自然有自己的原因。据了解,大部分人的离开集中在三个节点上:入职前、入职后3个月和1年。所以,各大保险公司针对新人阶段都额外增加了补贴,让新人能在这个行业看到希望。

据介绍,入职保险公司后有1周至4周不等的培训期,结束才能拿到工号、拥有保险销售资质。这也是保险公司为了节省管理成本进行的前期筛选。

△图为社交媒体上关于保险销售的短视频部分截图。(图片源自小红书)

前互联网产品经理灵灵就觉得自身性格不太匹配,难以开口推销、怕被人拒绝,最后放弃了入职。此外,90后多多直接表示不认可保险,中途就离开了培训班。

认可保险并入职后,保险公司的高额津贴和宽松的业绩指标就能留住90后新人吗?事实上,挑战才刚刚开始。

这个挑战就是心态调整,即如何接受亲朋好友的否定和质疑。新人往往从“缘故”(向认识的亲友推销产品)开始,需要在包容度高的客户上积累经验,所以会向关系近的人开口,但期待往往带来的是失望。

唐子睿对记者说:“入职两个月在办公室就哭两回了,在家哭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我是真的觉得产品合适才推荐的,我学了四年专业知识,他们为什么不相信我?”

然而,信任不是说出来的,很少有人相信刚入行的保险销售人员。对于这一点,新人需要时间去消化,也需要成绩去证明。对于过高评估自己朋友圈的90后来说,加入保险行业前有多自信,加入后就有多绝望。离开原有工作和平台后,人脉泡沫就破灭了。

1995年出生的杨丹不想从“缘故”开始,她印了200张名片,把自己是985大学学历都放了上去,线下热情地向老板们推销自己。“2个月我至少跟200人说过保险,但陌生市场转化率是0,开的3单全是‘缘故’,其中1单还是父母。”最终,杨丹还是向大学同学和亲戚开口了。

△图为社交媒体上有关保险销售员新入职考核的讨论。(图片源自小红书)

一些代理人选择入职3个月内离开牌桌,这个阶段沉没成本不大,可以再换个行业。杨丹表示,自己已经不打算把保险代理人作为全职工作,打算再找一份工作。她说:“新工作可以认识新朋友,向他们推荐保险产品。如果全职去做(保险代理人)的话,要做好有一段时间收入不稳定的打算,对于快30岁的我来说,我不知道要等多久,也不想等那么久。”

杨丹想起在新人培训的时候,公司一位领导说过:“做保险就是‘缘故’和转介绍,转介绍是销售的生命。”转介绍是指,保险销售员请认可的人推荐他们的亲友。很多初期在保险行业做得还可以的人,在身边的亲友客源开拓得差不多时,如果没有转介绍,在入行1年后也会遇到客户资源中断的职业瓶颈。

杨丹说,如果想把保险销售当作全职工作的话,还是需要往管理岗位上努力,也就是带团队,有团队成员提供被动收入,就不用为每个季度的业绩压力发愁了,孤身一人挺到退休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04

“迷失的盛宴”

2007年,保险行业的著名学者郝演苏估计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按照行业每年70%的人员淘汰率,寿险业在中国发展的15年间,总计有2500万人做过或正在做保险营销,相当于至少每50个人中就有1个人卖过保险。

经过了粗放型发展的时期,在提质增效的行业背景下,保险代理人开始出清,并逐渐趋于稳定。

行业观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人身险公司个险营销员人数为262.03万,同比下降12.86%,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9.65个百分点。不仅如此,代理人销售队伍质态也在持续改善,个险渠道人均新单产能为10.16万元/人,同比提高1.57万元/人。

△从事保险销售工作要有长期主义和利他心态。(图片源自文小言,AI生成画面)

卢霞蔚认为,无论是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力推的“报行合一”,还是“分级保险代理人”制度,对于促进行业健康稳步发展、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来说,都是重大利好。

今年9月11日,国务院对外发布保险业新“国十条”,对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进行系统部署。今年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提升保险业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一系列政策信号的释放,体现了国家对商业保险的重视程度,有望推动保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边是大好前景、高薪诱惑,一边是难以开口的窘迫,年轻人究竟如何选择?

卢霞蔚对记者说:“曾经听一位业内前辈提过一个概念,叫‘工作中的不可能三角’,就是很难找到一份薪酬待遇高、工作时间灵活、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仔细想想也是,找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是很难的。因此,任何想入行的人都需要问问内心,要在心中排出优先级,再对照着去寻找契合的工作。

管理20余人团队、友邦人寿北京分公司资深业务经理陈亮表示:“有的人认为保险代理人要能说会道,有的人认为要很有经验或者很有人脉,但我看重的首先是人品,在这个行业如果做得快,可能需要我前面说的那些因素,但如果想做得久就要有长期主义和利他的心态。还有一点很重要,也是我招募新人的标准,那就是要有内驱力,有想把事情做好的想法。”

陈亮认为,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进入保险销售行业会更适合,体验感也会更好一些。对于保险行业还有疑虑的年轻人,可以深入考察后再做决定,不要单纯地看认识的代理人做得多好、社交媒体上的同业有多成功。更重要的是,要和他们去聊,走进他们的团队,客观调查公司,然后再看自己是否合适。

(注:小莲、灵灵、杨丹、多多均为化名,中国商报记者赵熠如、王怡菲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丨记者 马文博

责编丨白雅琦 付颢琬

校对丨张斌

审核丨杨宏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