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不信则无”-艺术经济,是宣言还是泡沫??

展览现场,Click Ten Gallery

不信则无

Seeing Is Believing Is Deceiving

开幕时间 Opening

2024.8.24 15:00

艺术家 Artists

陈劭雄 Chen Shaoxiong

洪浩、颜磊 Hong Hao & Yan Lei

刘展 Liu Zhan

倪海峰 Ni Haifeng

UNMASK

阎实 Yan Shi

策展人 Curator

苏伟 Su Wei

策展助理 Associate Curator

张树香 Zhang Shuxiang

2024.8.24-2024.10.8

Click Ten Gallery

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内706北路东

706 North Road East, 798 Art Zon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之中了。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变成了真话。

—— 乔治·奥威尔《1984》

当资本主义全球化开始疯狂蔓延,随之带来的欲望的扩张和“被压抑者的回归”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整体布局。资本主义借用力比多能量向社会领域下意识的投资,缔造出了精神错乱的整体性文明。世界正逐步陷入阿道司·赫胥黎所预言的那个被感官刺激、欲望和附庸风雅的消费文化所控制下的“自由”场域。当断裂发生时,那些曾经被经济增长所长期遮蔽、压抑的问题、矛盾和冲突便会重新显现、扩大、从而进入我们的视野。

此次Click Ten Gallery展览《不信则无》将视野带回了经济迅猛发展的2003-2008年,当时艺术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投向艺术的资本,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想象力和动力系统。此次展览所致力于讨论的核心议题-“经济”,便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扎入了时代的心脏。

展览现场,Click Ten Gallery

展览《不信则无》的主题缘起于艺术家陈劭雄创作于2009年的特定场域作品《信则有》。二者之间形成了某种对偶。纯粹的商业行为正是通过招募这些汉字而掩饰它的利润动机,给它添加一层光环,让资本行为诗意化,将实质性的金钱交易符号化,最终,经济行为通过修辞和言语而转化为伦理行为。

《信则有》数字微喷,31 x 47cm(单张),2009年

该作品围绕国际金融机构那些怂恿着美好的全球未来的广告词展开,如“城市永不歇”“跟随值得信任的企业”“用无限信心来激发投资”。这些国际金融机构用于投资欲望的词语,原本是用来宣传美好的全球未来的广告词,随着浪潮的褪去,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悼词。

在一层展厅中,几乎占据整个墙面的绘画《金牛风雪》,如同展览的“形象代言”。艺术家洪浩颜磊将关注视角直接锁定在历史事件本身——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事件作为真实的断裂”(阿兰·巴迪欧语),有效地颠覆了那些潜藏在社会深层语法中的意义结构。

《金牛风雪》布面油画,300 x 660cm,2009年 图片由北京公社提供

作品画面中的暴风雪、Chelsea Tower、卫星爆炸以及站在楼顶的艺术收藏家以及满天飞扬的合同共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现场。受金融动荡影响,全球原油价格暴涨。那场纽约的暴风雪裹挟着人们破碎的金融梦一同降落。

这件作品颠覆性的回应了福山主义“历史终结论”,表达了幻象世界里某种“真实性”的回归。经济学家亚当·图兹(Adam Tooze)认为:“过去的危机有点像心脏病发作,心脏的停跳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崩溃。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心脏是银行系统,而冷战和新冠疫情时期下的经济危机中,心脏则是美国债券市场,后两者最终都借由中央银行的干预稳定了局面。”借由事件,作品撕开了象征界的缺口,使得实在界——即绝对的“无”被揭露出来,并用一种绝对的否定性的行动(革命)颠覆现有秩序。

进入展厅我们可以看到悬挂在房顶高处的几面旗帜,这是艺术家倪海峰的作品“逍遥曲径”。

展览现场,Click Ten Gallery

作品直指整个一层展厅呈现的核心线索——“事件”,事件作为无法预料的存在,其解释只能遵循“反向因果”的原则。即我们无法从现状推导出事件,只能在事件发生后回溯性地建构事件发生的条件和原因。那些旗帜上一句句标语也构成了资本社会所意图筑构的“象征”,经由不断增生的欲望而逐渐走向了“象征的贫困”。

倪海峰 《逍遥曲径》 367 面旗帜、旗杆、装置,尺寸可变 2021-2024年

旗帜记录了从1636年的郁金香狂热直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横跨400 年的历史轨迹似乎以片段的形式浓缩在中国近期 40 年的经济加速发展中,那些致富狂热、股市迷醉、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淘金热终究化作了梦幻泡影。

市场如同亚当·斯密(Adam Smith)所提到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开始支配现代经济活动;而自由交易只不过是市场经济的表面现象,其实质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转变直接体现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同时也塑造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陈劭雄 《香港皇后码头》 布面印泥,170 x 268 cm 2014年

陈劭雄的作品《香港皇后码头》,远观如同具有像素感的城市景观,近看会发现这些像素点实则是由指纹印压而成。艺术家雇佣不同行业的人们,在画布上按下指纹。指纹可以联想到契约制度。城市是由无数人群构成的,而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占有又是基于无数的合同、契约所构成的,就如同过去的地契一般。

指纹的背后,是社会性的意指,它既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提及的基于“公意”而形成的共同体意识,也可以是那些无数在被迫,无奈,甚至被欺骗下的服从意识。艺术家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思考着集体与个体、社会个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社群关系。在资本主义创新型经济的需求下,共享经济基于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运应而生。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共享经济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通过供需平衡、外部性和效率等经济原理来解决出行问题。艺术家刘展试图介入到对共享经济的讨论当中。

刘展 《爱情》 行为、录像、文本 2024年

在作品《爱情》中,墙面上布满了彩色“弹幕”,是这件作品在社交媒体上收集到的评论及留言。艺术家把街道上常见的三款共享单车:美团,哈罗以及青桔单车,以缝合的形式重新组合,制作了5辆这种带有混血气质的共享单车。用来支付车费的二维码,换成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将“扫码解锁”转换为“扫码加好友”。

这种带着一丝幽默和戏虐的重建”附近性“方式使我们重新思考起日常生活的微观经济学问题。弹幕作为“御宅族”的小众文化,其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背后蕴含着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逻辑。

全球资本主义要求我们无底线创新式破坏(约瑟夫·熊彼特语),颠覆自己的生境,以便使人自身也不断变得过时。在不断走向熵增的加速主义下,个体如同走钢丝的“末人”,在物质,金钱和生活的多重作用下逐渐制造了一种集体“失重”。阎实的作品《硬币武士》则生动地演绎了这样的一种个体“失重感”。

阎实 《硬币武士》 石头、银币、钢丝等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2009年

《硬币武士》 局部

艺术家通过从商业艺术机构的门口和院子里捡来的十三块小石头,并组合成人的形态,下面用钢丝吊着两小袋硬币,坠着的两袋硬币通过自身的重量使其能够站立。

艺术家以幽默且直白的方式直接表达了人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活脱脱的像一个被物质和金钱所牵制下“失重”的现代人。

这就是真正的危机所在,即“资本世”的影响。今天的所有人都在谈“危机”。有时,人们认为这就是现代金融资本主义的危机。但完全不是这样!资本主义迅速扩张,它的自然发展模式一直就包含着危机和战争,这便意味着它十分粗野,同时在这样一个历史时代,它由特权化资本之无止境积累的诸种关系所形塑。它必然会强化竞争形势,巩固胜利者的地位,那些获胜的人,会让所有其他人破产,而在自己手中尽可能地集聚最大数量的资本。在这样大的整体经济制度框架下,如今艺术的市场和生态更呈现了出了某种“微妙的断裂”,艺术并非独立王国,它深深地嵌入在整个巨大的社会经济体中。而在此时展览选择围绕经济话题展开讨论,恰是试图揭起当下的伤疤。而展览本身,也试图制造某种痛觉,某种欲言又止,回归某种真实,而真实性就意味着制造一种痛感。如今再审视那句对偶,其实信则有也好,不信则无也罢,经济可以造神,当然也可以屠神,在整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中,都不过是沙滩上抹去的一张脸……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陈劭雄(1962 - 2016

生于中国广东,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艺术家的观念艺术运用了多种媒介,包括录像、摄影、装置、行为及绘画等,以此来研究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主要个展包括:“陈劭雄: 万事俱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陈劭雄:墨水、历史、媒体”(西雅图美术馆,美国,2014)等。重要群展包括:“第21届悉尼双年展”(悉尼,澳大利亚,2018);“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7);“西京不是西京,西京也是西京”,(21世纪当代美术馆,金泽,日本,2016);“景象和声音:全球电影和录像”(犹太美术馆,纽约,2014);“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大都会美术馆,纽约,2013)“圆桌:光州双年展”(光州,韩国,2012)等。

主要收藏:纽约现代博物馆,美国;西雅图美术馆,美国;M+ ,香港,中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伦敦,英国;伯尔尼艺术馆,瑞士;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日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等。2013年获得洛克菲勒Bellagio艺术创意奖。

洪浩

1965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其创作通过对世界地图进行重构性的绘制,以及对自己日常消费品的扫描,对我们时代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做出回应。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香港M+艺术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颜磊

颜磊1991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生活和工作在中国。颜磊在中国当代艺术圈特立独行,以独立审视的态度,透过绘画、雕塑、装置、录像、行为等不同媒介,挖掘和揭示艺术体制内部存在的权力、竞争、艺术价格价值混肴等问题。颜磊的作品调性模棱两可,呈现多重矛盾和冲突的价值观,一方面反映了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创作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的警觉和思考,以及他置身其中的孤独和对庸俗现实的复杂情绪。

颜磊参加过多项国际大型展览,包括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广州三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香港艺术中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和美国科罗拉多州阿斯蓬美术馆(Aspen Art Museum) 分别举办过颜磊的个展。2002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杰出艺术家奖,2007和2012年连续两次获邀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刘展

1976年生于河南洛阳,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2年组建UNMASK小组,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刘展于2011年独立出UNMASK小组之后,以个人面貌进行全新的艺术探索,创作出以研究为基础的一系列装置,包括录像、印刷品、现成物与雕塑。从“探索动物繁殖的奥秘”到“阳台”体现出他希望探寻的另一条创作路径——即更加注重现场——艺术家对项目实施现场的空间维度与历史维度的思考与利用。他在表述方式上的多样性和实验性,在空间内外渗透出的多义性思考,都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人们体验的边界。

倪海峰,艺术家,1964 年出生于中国舟山,现居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于阿姆斯特丹和北京两地。他1986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此后一直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他的作品涵盖多种媒介,包括录像、摄影和装置,而且通常是发展中作品。

他部分个展与群展包括:

《准文本》,In-Situ-法比安-勒克莱尔画廊,法国巴黎 (2018);《碎片的回归》,拉肯哈尔美术馆,荷兰莱顿(2007);《多重谎言》,GEM,当代美术馆,海牙,荷兰(2003);《渴望博伊曼斯》,博伊曼斯-范-布宁根美术馆,鹿特丹,荷兰(2024年);从革命到全球化,M+美术馆,香港(2021年);《大声说出来》,Bonnefanten美术馆,马斯特里赫特,荷兰(2020年);《另一种选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罗马,意大利(2018 年);《第九界宣言展-- 现代的深处,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Waterschei,根克,比利时(2012 年);《全球当代》,ZKM 当代艺术美术馆,卡尔斯鲁厄,德国(2011 年);《无声书写》,路易威登Espace艺术空间,法国巴黎/《中国项目》,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2009 年);《温跃层--亚洲新潮流》,ZKM 艺术与媒体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厄/《绘画拓扑》,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2007 年);《别样--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2005 年);《可见的技术--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2004 年);《进与出--荷兰当代艺术 2003》,国立当代美术馆,首尔,韩国(2003 年);《 解码欧洲》,博伊曼斯-范-布宁根美术馆,鹿特丹,荷兰(2001 年);《中国前卫》,世界文化宫,柏林,德国,Kunsthal艺术中心,鹿特丹,荷兰,现代美术馆,牛津,英国(1993 年)。

阎实,1975年出生于沈阳,曾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及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多媒体与综合材料系,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阎实的艺术创作散乱杂芜,并无媒介和材料的壁垒。同时把当下生活的丰富体察深植于艺术史的回望和对话中。直陈式的无言以对或者无以言表,就像是事物自己发出的声音,引领着观者进入未识之地,成为抵达观者内心的入口。

部分展览:

2023年,“寰宇服装店”,拾萬当代艺术中心,石家庄;“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苏伟策展单元“幕间:四个案例”松美术馆,北京;2021年,内部的流动:“明日笔记”巡回展III,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18年,“2018泉州当代艺术展”,泉州 ;2013年,“视差”,ICA美术馆,新加坡;2008年,“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之三”,广东美术馆,广州 ;2007年,“艺术跃温层:亚洲新浪潮”,ZKM美术馆 ,德国 ;2006年,“第六届莫斯科摄影双年展”,俄罗斯 ;2005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等。

关于策展人

ABOUT THE CURATOR

苏伟 是生活在北京的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苏伟最近几年的工作聚焦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再叙述和激进想象,探索其全球语境中的合法性和断裂性的根源。这一工作的核心,是重新提取“1949后“当代情境中的艺术生产,描述其衰颓与虚无双重面貌下的限度、情境线索和无意识的能量,从而批判性地展开反制度的实践,重新定义艺术在今天的立场及可能性。他曾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等机构参与、组织研讨会。2017-2020年,他担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2021-2024年,他担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研究员。

他策划的展览包括深圳雕塑双年展(深圳OCAT,2012年),“没有先例:1986年以来的香港录像和新媒体艺术实践”(香港Videotage,2016年)“和“动情:1949后变局中的情感与艺术观念” (北京中间美术馆,2019年)等。2023年,他联合发起了“海岬上的瞭望”项目,这一项目聚焦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冷战时期的跨区域艺术交流及其突破现有艺术叙述框架的可能。他最近发起了“长生涯”这一长期研究项目,从同代人的视角重新挖掘中国“1949后”创作个案。

正在展出

ON VIEW

↑点击海报跳转查看Click Ten Gallery官方推文

Click Ten Gallery 创立于2020年,位于北京798艺术区,是一家兼备艺术机构属性的商业画廊。我们致力于挖掘国内新一代艺术家的同时放眼全球,期望将国外优秀艺术家推广到中国。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与艺术家、策展人、学者、收藏家紧密联络,通过实体空间和专业团队构建工作系统,共同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未来。

Founded in 2020 in the 798 Art District, Beijing, Click Ten Gallery is a commercial gallery and art foundation. We focus on discovering a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artists with a global vision and introducing 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artists to China. We also hope to closely connect with artists, curators, scholars, and collectors, building a working system through a physical space and a professional team to explore the diverse fu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编辑:朮art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