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英国战俘母亲病危,向德军申请探亲,获批后他的做法让人敬佩!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16年,一封横跨战火纷飞的欧洲大陆的家书,如同一道乌云覆盖了罗伯特·坎贝尔的心头。这位英国上尉,被囚于德国马格德堡战俘营,收到了家乡的坏消息——他的母亲病危。在绝望中,他决定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发出一份特殊的请求:暂时回家探望濒临生命尽头的母亲。

出人意料的是,德皇展现了人性的一面,批准了他的请求,但附带了一个条件——两个月后必须返回战俘营。他真的会遵守诺言,回到那个囚禁了他多年的战俘营吗?

一战初期的战场背景

1914年的秋季,随着战争的号角在欧洲大陆吹响,巴黎附近迅速成为了一线战场。大批的德军部队从东北方向向法国推进,其规模和速度让人震惊。在此期间,英法联军迅速组织起防线,试图阻止德军的前进。

德国军队的进攻以惊人的规模和组织展开,他们的部队包括了步兵师、骑兵师以及大量的炮兵单位,武器装备现代化。而面对他们的,是同样数量庞大但是情况各异的英法联军。法国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他们对地形较为熟悉,而英国军队则是从海外赶来,尽管经验丰富,但对当地的地形和环境还需时间适应。

在战争初期,双方的军队在马恩河附近展开了关键的较量。德军试图通过快速推进切断巴黎与东部的联系,而英法联军则构筑了防御阵线,试图在巴黎东面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防线。双方的炮兵开始了激烈的炮击,巨大的炮声几乎成为了这片战场的主旋律。

战斗中,步兵的交战尤为惨烈。德军利用其优势的机动力和火力,对英法防线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而英法联军则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密集的火网,硬是在马恩河畔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战壕中,士兵们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进行着近距离的肉搏战。英法联军的士兵们在泥泞中前进,不断地修复和加固战壕,以应对德军的攻势。

空中,双方的飞机也在进行着较量。虽然当时的飞机主要用于侦察,但不时也会有空中交战的场面出现。飞行员们在躲避敌人的同时,尽可能地为地面部队提供信息。

在连续多日的激战后,英法联军的防线虽然多处被突破,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阵地。德军虽然在战斗中多次获得了暂时的优势,但由于补给线过长以及联军的坚强抵抗,他们的进攻逐渐减弱。而英法联军则利用这一机会,发动反击,逐步将德军逼退。

经过这场耗时数周的巨大消耗战,尽管英法联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26.3万的伤亡和大量士兵及军官被俘,但最终还是成功地阻止了德军对巴黎的进攻。

罗伯特·坎贝尔的战俘生涯

当罗伯特·坎贝尔和他的同伴们在被俘后被送往德国马格德堡的战俘营时,他们的处境急转直下。最初,坎贝尔和其他英国士兵一起被安置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营地中,这里以帐篷为主要的居住设施,周围是高耸的铁丝网和警戒的哨塔。营地的地面泥泞,随着季节的变化,这些帐篷内部常常受到雨水的侵袭,环境十分恶劣。

战俘们的日常生活被严格规定,从早上的点名到夜晚的灯火管制,一切都按照德军的命令执行。食物供应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黑面包和稀薄的汤水,偶尔才会有些蔬菜或是马铃薯。这种营养不良的食物让许多战俘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

此外,营内的卫生状况也极为堪忧。只有少数简陋的卫生设施供成百上千的战俘使用,传染病在拥挤的环境中迅速传播。霍乱和伤寒成为营地内部的常见疾病。坎贝尔和他的同伴们不得不面对这些连续不断的健康威胁,而医疗资源的匮乏使得病痛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除了物质条件的艰苦,战俘们还必须应对来自看守的压力。德国守卫对待战俘的态度冷漠甚至敌对,对战俘的任何违规行为都会严厉处罚。尽管存在语言障碍,但命令的严厉性和惩罚的严酷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试图逃跑或抗命的行为,都会受到即时而严厉的制裁。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以为战争会很快结束的希望渐渐消散,坎贝尔和他的同伴们开始尽力适应这种困境,寻找生存下去的方式。

家书带来的噩耗

在1916年的一个寒冷的早晨,坎贝尔在马格德堡战俘营的点名结束后,返回了他与其他战俘共用的简陋住处。正当他准备与同伴们共享那份稀薄的早餐时,一名德国守卫呼喊他的名字,并交给了他一封从英国远道而来的信。

坎贝尔接过那沾满泥泞的信封,粗糙的纸张上还带有从家乡传来的泥土的气息。他迅速拆开信封,心中满怀期待,希望能从家人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和支持的消息。然而,当他匆忙浏览那些笔迹时,却被信中的内容深深震撼。信是他的姐姐写的,告诉他他们的母亲病情严重,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这份突如其来的噩耗击碎了坎贝尔原本就脆弱的心灵防线。

在那一刻,坎贝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他深知自己无法立即赶回家中,无法在母亲可能的最后时刻陪伴在她的身边。作为战俘的身份,使得他被困在这遥远的土地上,连基本的行动自由都无法获得。他站在营地的角落,手中紧握着那封家书,面对着围绕的铁丝网,外界的世界仿佛在这一刻变得尤为遥远。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坎贝尔开始起草一封请求信,希望通过正式的渠道寻求威廉二世的同情和理解。他请求允许他短暂回国,以便在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陪伴在她身边。为了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他在信中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和请求的理由,力求使信件显得既诚恳又合情合理。

皇帝的特许与归家之旅

罗伯特·坎贝尔在马格德堡战俘营内部的办公室里,仔细地将那封寄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请求信递交给了营地的高级官员。信件被装进一个官方的信封,密封后,交由德国军方的邮政系统处理。坎贝尔清楚,这封信的命运完全脱离了他的掌控,它将在多层的官僚机构中游走,最终抵达皇帝的手中——如果幸运的话。

几周时间过去了,每天对于坎贝尔来说都是漫长而焦虑的等待。直到一天,营地的指挥官召集了坎贝尔,告诉他一则令人震惊的好消息:他的请求得到了批准。皇帝威廉二世不仅阅读了他的信,还特别批准了他短暂回家的请求,条件是两个月后必须返回战俘营。这份由皇帝亲笔签名的批准信是对坎贝尔极大的鼓舞,也是对他忠诚与坚持的一种奖赏。

得知消息后,坎贝尔迅速开始了归家的准备。德国军方安排了他从马格德堡到荷兰的边境的转移,接下来他需要通过中立国荷兰前往英国。尽管回家的路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难,但坎贝尔的心中充满了期待。

坎贝尔首先被押送至最近的火车站,由德国士兵陪同。他穿过了德国的城镇和乡村,途径风景在战争中显得格外凄凉。火车站、铁轨以及路途中的许多设施都带着战争的痕迹,但对于坎贝尔来说,每一步前行都是离家更近一步。

抵达荷兰边境后,坎贝尔的监护权被交给了荷兰当局。在荷兰,他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和平气氛。虽然荷兰作为中立国在战争中并未直接参与,但战争的阴影仍旧笼罩着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心头。在荷兰,坎贝尔稍作停留,补充了一些必需品,并在当地官员的帮助下,安排了通往英国的船票。

经过几天的海上旅行,坎贝尔终于看到了英国海岸线的轮廓。当他的脚步最终踏上家乡的土地时,一种深深的释然和平静感涌上心头。尽管只有短暂的两个月时间可以在家中度过,但能够离开战俘营的囚笼,呼吸到家乡的空气,看到熟悉的景色,对坎贝尔来说,这是难以言表的宽慰。

诺言与战争的终结

罗伯特·坎贝尔在家乡的每一天都伴随着家人的关心和邻居们的好意。他们聚在一起,共享久违的团聚时光,尽管坎贝尔知道这段时间不会持久。在这短暂的假期中,他帮助家里做些农活,参与村里的活动,仿佛想要弥补因战争而失去的日常生活。

在他的假期即将结束时,家人和邻居们纷纷表达了希望他留下的心愿。他们担忧他再次回到战俘营的艰苦生活,恐怕再也见不到他。邻居们甚至私下里议论,为何他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回去一个遥远的战俘营,尤其是当局似乎并没有强制他必须返回的具体措施。

然而,坎贝尔深知自己作为军人和战俘的身份,对自己的承诺持有坚定的信念。他的决定不仅基于对自己诺言的尊重,还基于对战争法和国际法的理解。他知道,遵守这样的承诺,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也是维护个人尊严和荣誉的表现。

在他必须离开的那天,坎贝尔穿上整洁的制服,准备重新回到德国的战俘营。家人和一些亲近的邻居来到车站,为他送行。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不舍和担忧,但也流露出对他决定的尊重。坎贝尔在登上火车前,向在场的每一个人点头致意,他的姿态庄重而坚定。

回到马格德堡战俘营后,坎贝尔重新适应了营地的生活。战争的阴影仍旧笼罩着战俘营,但他的心态有所不同。他知道自己履行了对家人的承诺,也遵守了对国家的义务。他与其他战俘一同等待着战争的结束,希望和平早日到来。

1918年,随着德国的投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战俘营的大门终于开启。坎贝尔和数千名战俘一同被释放。他们通过荷兰和比利时,最终返回了各自的祖国。

参考资料:[1]杜萍,万辉,杨扬,苏义.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视角下战俘保护与医疗援助[J].东南国防医药,2021,23(1):106-108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