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读《毛选》中的《资治通鉴》:建设拥有强大战斗力团队的关键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学巨著。毛泽东191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就开始研读,并持续研究了一生。在他晚年,床头的一部《资治通鉴》被他翻阅得“支离破碎”,只得用透明胶“缝缝补补”。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他从这部史学巨著中了解和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战争、吏治,体会历史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的唯物史观。

我在1137天读完第一篇《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基础上,尝试结合《资治通鉴》再读第二遍教员著作,寻找两者之间的一些关联并分享给大家。

自古以来,建设一支强大军队,离不开“官兵平等”“严肃军纪”“体恤兵士”这几个基本要素。战国时期的吴起、司马穰苴,井冈山建设新式军队的毛泽东,都能够做到这几条,但毛泽东的做法又有着本质上的进步。

01.吴起和司马穰苴治军之法

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魏文侯一心想要富国强兵。魏文侯问李克(魏国中山相)吴起能不能用?李克回答,这个人缺点就是过于贪婪,野心过大,但用兵打仗却比“司马穰苴”更厉害!魏文侯用吴起之长,任为将军,果然拿下秦国五座城池。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吴起为何打仗如此厉害?《资治通鉴》中归纳起来就是“官兵平等,体恤兵士”。

吴起打仗与士兵同甘共苦,吃穿用度都与普通士兵一样。行军时也不骑马,不乘车,还同士兵一样背运粮食。当士兵生了疮,吴起会亲自为其吮吸脓血。士兵的母亲哭诉,想当初吴起也是这样为孩子父亲吸过脓血,结果孩子父亲拼命打仗,战死沙场。如此,他的儿子估计也将死在战场上。

吴起打仗如此厉害,司马光眼中而不如他的司马穰苴呢?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记载“齐景公时,齐国遭晋、燕两国军侵伐,穰苴以“文能附众,武能威敌”之才,受大夫晏婴推荐,出任将军,统兵抗御晋、燕之师。相传其出征前阅兵,申明约束,而受命监军的景公宠臣庄贾不遵约束,误期而至,穰苴乃令执法官将其斩首示众。继而景公遣使驰入军中以救庄贾,穰苴又斩使者的仆人,全军为之肃然。为将体恤士卒,亲问饮食疾病,与士卒平分口粮,使全军将士斗志高昂,争相赴战,病者皆求行。及晋、燕军闻风而退,乘势追击获胜,尽复齐国失地,因功升任大司马,故有“司马穰苴”之称。

司马穰苴受命出任将军,出征前监军庄贾(齐景公宠臣)迟到,被司马穰苴斩首示众。景公派去解救的使者,因军中骑马飞驰,违反军令,又被斩杀了仆人。一时间,全军强力整肃了军纪。

除了立军威外,司马穰苴与吴起一样体恤兵士,关照士兵饮食起居,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与士兵平分。三天后准备出征时,连病号都争相上战场。结果,消息传出去,晋国和燕国因害怕直接撤兵了,司马穰苴不战而胜!

02.毛泽东的“官兵平等”

毛泽东没有进过军事院校,但这不妨碍熟读史书的他掌握传统治军之法。

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后,放弃攻打长沙转而奔向井冈山的毛泽东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他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之前,共产党的军队与国民党军队一样,都沿用自古以来的“雇佣制”。

雇佣制的特点就是

“当兵吃粮,领饷养家”

。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的士兵每月挣八块银元,可寄回家养活四五口人。国民党的连长每月收入上百块大洋(当时一亩肥田才几十块大洋)。

这就意味着,养兵需要雄厚的财力

雇佣制下的军队,能共享福,难共吃苦

。当南昌起义失败后,部队在酷暑中南下,无法发饷寄回养家。仅行军数日,实力损失已在三分之一以上。两万人的南昌起义部队,走到广东潮汕地区只剩1.1万人。

“雇佣制”产生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兵”对“将”,而不是对“组织”有着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正所谓

“端谁的碗,服谁的管”。

所以,蒋介石的军队,亲疏分的很清,谁是嫡系,谁是炮灰,一清二楚。

毛泽东则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废除旧军队的雇佣薪酬制为配给制。简单说,就是共产党的军队不再发饷了,只靠打土豪筹款解决吃饭。

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井冈山的斗争》(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在这里,配给制能够行得通,主要还是靠“官兵平等”。

黄克诚回忆说,他和许多领导同志当时都对毛泽东的决定感到很吃惊:“

我到井冈山后,毛主席提出军队不能发饷了,要搞供给制。我当时想:这个办法行得通吗?对于有觉悟的共产党员来说,这样做不成问题,但是很多战士不发饷怎么能行呢?当兵的发饷,当官的发薪,这是一切旧军队的惯例。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也是这样,当个少校每月就有一百几十块大洋。现在一下子变过来,队伍能带下去吗?可是后来居然行通了。只要干部带头,官兵一致,就行得通……每个人一天只发五分钱的伙食钱,包括油、盐、酱、醋在内。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部队不仅没有散掉,反而越打越强,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提到:“

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

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

(《井冈山的斗争》

毛泽东、朱德同大家一样挑粮上井冈山,战士没有棉衣时他们一样也穿两层单衣。打土豪时得到的皮袍子,交给站岗的人轮流穿着。

03.毛泽东的“严肃军纪”

老红军李立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一书中回忆说,1927年10月中旬,“

我们的队伍到遂川县的大汾时,突然遭到地主武装袭击,队伍一时被冲散了,战士们又累又饿,有的同志看见老表们种的红薯不管三七二十一扒起来就吃。还有少数战士行动散漫,不听指挥,甚至还乱拿群众的东西,又犯了旧军队的老毛病

”。

毛泽东在遂川荆竹山村边举行的动员大会上对部队官兵说:“

我们这次上井冈山,一定要和王佐搞好关系,要和那里的农民自卫军和农民群众搞好团结。如果像有的同志那样,到这块地里掰一个苞米,又在那块地上挖两个红薯,那恐怕山上的王佐就不那么喜欢我们啰。

”接着,毛泽东郑重说道:“

为了使那里的军队和老表能相信我们,

现在我宣布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农民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1928年初,毛泽东

根据部队在执行纪律时的一些具体问题及老百姓的各种反映,于是在三大纪律之外又规定了六项注意

(1)上门板;(2)捆铺草;(3)说话和气;(4)买卖公平;(5)借东西要还;(6)损坏东西要赔

1929年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时,因仗越打越大,抓获的俘虏更多,少数战士违反政策搜了俘虏的腰包,拿走了私人财物。又有的战士在村边的小河里洗澡,引起了群众不满。毛泽东根据这些情况,把六项注意又改成为八项注意,

添上了“不搜俘虏腰包”和“洗澡避女人”两项

毛泽东的“严肃军纪”,看似与吴起、司马穰苴相同,但其实质不同。

目的不是为了树立个人权威,而是维护群众利益,而且这些纪律以制度的形式不断巩固

,最终形成我党我军严格遵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04.毛泽东建军的制度化与民主化

毛泽东组建的部队毕竟有着先进的阶级领导和先进的思想引导,既有着中国传统治军的表面特点,更有着先进的精神内核,

主要体现在制度化和民主化两个方面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井冈山的斗争》(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针对军官生活特殊、打骂士兵现象严重、官兵矛盾加剧的情况,

毛泽东在连以上各级部队建立由士兵代表组成的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并有监督批评军官之权,实行经济公开,并取消军官的特权,规定官兵在政治上平等,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废除繁琐礼节

1965年5月,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强调:“

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成为领导机构。党的力量加强了。

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

,比井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

不仅对自己的士兵实行民主,对俘虏也实行民主的感召,来去自由,医治伤兵

。如此,不仅戳穿了“共匪见人就杀”的谎言,还培养了敌人“投降不杀”的习惯,被俘的敌人也成为我方主要兵力来源。

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敌军的士兵和营、连、排长被我们俘虏过来,即对他们进行宣传工作,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发路费释放。这样就把敌人所谓“共匪见人就杀”的欺骗,立即打破。杨池生的《九师旬刊》,对于我们的这种办法有“毒矣哉”的惊叹。红军士兵们对于所捉俘虏的抚慰和欢送,十分热烈,在每次“欢送新弟兄大会”上,俘虏兵演说也回报我们以热烈的感激。医治敌方伤兵,效力也很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