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赵尔巽:张作霖唯一害怕的人,用饺子招降东北王,死前留下一珍宝

世人皆知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东北王",执掌数十万东北军,威震四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硬汉,生平唯独畏惧一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赵尔巽。张学良曾亲口道出:"我父亲没有怕的人,他就怕赵尔巽,就赵尔巽能说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能让张作霖如此敬畏?又是怎样的奇遇,让赵尔巽用一碗饺子就收服了这位东北王?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位曾执掌东三省的封疆大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究竟留下了什么珍宝?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铁岭赵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个孩子就是日后威震东北的赵尔巽。赵家作为当地的官宦世家,世代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仕途的执着追求。赵尔巽从小耳濡目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尔巽有三个兄弟,四兄弟皆是人中龙凤。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一家出一个进士已是难得,而赵家却一下子出了三个进士,可谓是人才辈出。赵尔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聪慧才智在兄弟中也是鹤立鸡群。

年轻的赵尔巽勤奋好学,日夜苦读。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更广泛涉猎各类典籍,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在科举考试中,赵尔巽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一举中进士,踏上了仕途的第一个台阶。

初入仕途的赵尔巽被分配到翰林院任职,主要负责修史工作。这份工作虽然看似平淡,却为赵尔巽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翰林院期间,赵尔巽不仅深入研究历史,更通过修史工作接触到了大量的政务文书和朝廷机密。这段经历让他对朝廷运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缜密的思维方式。

赵尔巽在翰林院的表现十分出色,很快就引起了上级的注意。他的才能和勤勉得到了肯定,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和广东道监察御史。这两个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责任重大,需要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纠察不法,维护朝廷的统治。

在任职监察御史期间,赵尔巽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才干。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有一次,他甚至大胆参奏了军机大臣左宗棠、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曾纪泽和醇亲王载沣。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官场上是极其危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灭顶之灾。然而,赵尔巽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对事实的把握,不仅没有遭到贬斥,反而因为他的正直和勇气赢得了更多的赞誉。

赵尔巽的才能和魄力逐渐得到朝廷的认可。他的仕途也随之平步青云,很快就被提拔为封疆大吏。这一步的跨越,不仅是对赵尔巽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值得一提的是,赵尔巽虽然出身于传统的官宦世家,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但他的思想并不守旧。他能够接受新兴事物,有着开明的思想。这种特质使他成为了当时清政府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在后来的仕途中,赵尔巽多次推行新政,展现出了他改革创新的一面。

赵尔巽的早年经历,为他日后在政坛上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他的才学、胆识和开明的思想,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封疆大吏。正是这样的背景和能力,让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屡创佳绩,最终成为了连"东北王"张作霖都敬畏的人物。

赵尔巽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展现出的才能和胆识为他赢得了更高的仕途。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赵尔巽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开启了他作为封疆大吏的政治生涯。

山西当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境和社会问题。赵尔巽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顿吏治、改革财政。他首先清查了山西各地的财政收支情况,发现许多地方官员存在贪污舞弊的行为。赵尔巽不徇私情,严惩贪官,同时建立了新的财政制度,使山西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社会治理方面,赵尔巽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他鼓励兴办新式学堂,提倡西学,为山西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同时,他还注重发展实业,鼓励商人投资办厂,促进了山西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山西的社会面貌,也为赵尔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赵尔巽调任湖南巡抚。湖南作为清末维新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思想氛围相对开放,但也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赵尔巽到任后,立即展开了更为激进的"新政"。

在湖南,赵尔巽将创办新式学堂作为首要任务。他大胆地将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大学堂,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些顽固的守旧派人士强烈反对这一改革,但赵尔巽并未退缩。他采取了强硬措施,逼迫阻碍改革的旧派人物离开,同时积极选拔新式人才担任教师。

除了岳麓书院的改制,赵尔巽还在湖南各道、府设立了师范学堂,为培养新式教育人才奠定了基础。他不惜耗费大量财力,从日本聘请了多位教习,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为湖南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

在推动教育改革的同时,赵尔巽也没有忽视经济发展。他深知晚清最需要的是新式教育、新式工厂和新式军队。为此,他创办了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旨在保卫矿权,发展民族企业。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湖南的矿产资源不被外国势力侵占,还为湖南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尔巽在湖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被调回京师,担任户部尚书。这个职位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负责管理全国的财政事务。

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赵尔巽积极推动财政改革。他主张建立现代化的财政制度,推行预算制度,严格控制开支。同时,他还努力开源节流,增加国家收入。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但却为清政府的财政改革指明了方向。

然而,赵尔巽在户部的任职时间并不长。次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被任命为盛京将军,实际上就是后来的东北三省总督。这一任命标志着赵尔巽政治生涯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他日后与张作霖的交集埋下了伏笔。

赵尔巽在担任盛京将军期间,对东北三省的制度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他裁撤了盛京五部和奉天府尹等旧制,成立了财政总局、农工商总局和巡警总局等新的行政机构,使东北三省的行政体系更加现代化和高效。

同时,赵尔巽还大力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他鼓励发展牧养公司、渔业公司以及轮船公司等实业团体,利用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建立了领先于全国的工业体系。这些举措为东北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张作霖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赵尔巽的政治生涯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开明官僚的才能和魄力。从山西到湖南,再到东北,他所到之处都推行新政,推动改革,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这样的能力和作为,使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也让他成为了后来连"东北王"张作霖都敬畏的人物。

赵尔巽与张作霖的交集,始于1905年赵尔巽出任盛京将军之时。当时的张作霖还只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武装头目,在奉天省的乡间游走。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此时悄然转动,将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在赵尔巽初到东北时,当地军阀割据、土匪横行,社会秩序混乱。为了稳定局势,赵尔巽采取了"以匪治匪"的策略,招降纳叛,将一些地方势力纳入官方体系。张作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赵尔巽的视野的。

有一次,赵尔巽在视察奉天省时,听说了张作霖的名字。当地官员向他汇报,有一个叫张作霖的土匪头子,在乡间颇有威望,手下兵强马壮。赵尔巽当即决定亲自会见张作霖,希望能将其收为己用。

张作霖接到赵尔巽的召见,心中忐忑不安。他虽然在地方上颇有势力,但面对朝廷钦差大臣,还是感到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让张作霖没有想到的是,赵尔巽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他,反而表现得十分平易近人。

据说,在这次会面中,赵尔巽亲自为张作霖倒了一杯茶。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张作霖受宠若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朝廷大员为一个地方武装头目倒茶,这是极为罕见的。这个举动不仅显示了赵尔巽的平易近人,也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

在交谈中,赵尔巽很快就发现张作霖虽然出身卑微,但颇有胆识和才干。他当即决定给张作霖一个机会,让他带领自己的部下加入官方军队,成为正规军的一部分。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张作霖的命运,也为东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作霖加入官方军队后,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剿匪行动中屡立战功,逐渐成为赵尔巽倚重的将领之一。赵尔巽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张作霖,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有一次,赵尔巽在一个公开场合说道:"张作霖虽然出身微贱,但其胆识过人,用兵如神。若能善加培养,必成大器。"这番话不仅给了张作霖极大的鼓舞,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赵尔巽对张作霖的赏识并非无条件的。他多次私下告诫张作霖,要忠于朝廷,不可生二心。赵尔巽的这种既信任又警惕的态度,让张作霖对他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敬畏之情。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赵尔巽如何用一碗饺子招降张作霖。据说,有一次张作霖带兵剿匪归来,赵尔巽亲自设宴款待。席间,赵尔巽特意为张作霖准备了一碗饺子。当张作霖咬开饺子时,发现里面竟然包着一颗珍珠。

赵尔巽笑着对张作霖说:"作霖啊,你看这饺子,外表朴实无华,但里面却藏着珍宝。做人做事也是如此,要内实外虚,不可好大喜功。你今后若能谨记此理,必有大成。"这番话让张作霖深受触动,从此更加敬重赵尔巽。

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它生动地反映了赵尔巽对张作霖的培养和教导。赵尔巽不仅给予张作霖军事上的机会,还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予指导,这对张作霖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作霖在赵尔巽的扶持下,逐渐成长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力量。然而,赵尔巽始终保持着对张作霖的警惕。他曾多次告诫其他官员,要密切关注张作霖的动向,防止他做出不利于朝廷的举动。

这种既信任又警惕的态度,成为赵尔巽与张作霖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既体现了赵尔巽作为一个老练政治家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

赵尔巽与张作霖的交集,不仅改变了两人的命运,也对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尔巽的慧眼识珠为东北培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力量,而张作霖则在赵尔巽的培养下逐步成长为后来的"东北王"。这段历史,成为了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段独特而引人深思的篇章。

赵尔巽对张作霖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军事和政治上,更渗透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在张作霖日后的言行中多有体现,成为了解析"东北王"崛起之路的一把重要钥匙。

在军事方面,赵尔巽给予张作霖的最大影响莫过于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和现代化的军事理念。当张作霖还只是一个地方武装头目时,他的部队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缺乏严格的纪律和系统的训练。赵尔巽将张作霖收编入伍后,立即着手对其部队进行改造。

有一次,赵尔巽亲自视察张作霖的部队。他发现士兵们虽然勇猛,但队列散乱,武器保养不善。赵尔巽当即下令,要求张作霖在一个月内完成部队整顿。他不仅派遣经验丰富的军官前去指导,还亲自为张作霖讲解现代军事理论。

这段时期的严格训练,为张作霖日后建立强大的东北军奠定了基础。张作霖曾在多年后回忆道:"当年若非赵帅严格要求,我们这支队伍恐怕早已消散。正是那段艰苦的日子,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军队。"

在政治方面,赵尔巽给张作霖上的第一课就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赵尔巽深知,在晚清动荡的局势下,一个地方实力派如何与中央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至关重要。他多次向张作霖传授与朝廷周旋的技巧,教导他如何在忠诚和自保之间找到平衡。

有一次,张作霖在剿匪行动中立下大功,赵尔巽却没有立即为他请功。当张作霖不解询问时,赵尔巽语重心长地说:"作霖啊,功劳不在多,而在用。现在朝廷内外多有不稳,你若声名大噪,恐怕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待时机成熟,我自会为你请功。"这番话让张作霖明白了政治上的审时度势之道。

赵尔巽还向张作霖传授了处理地方事务的方法。他强调,作为一个地方实力派,既要掌握军权,也要懂得民心。赵尔巽鼓励张作霖在剿匪之余,也要注意改善民生,赢得百姓支持。

在赵尔巽的指导下,张作霖开始尝试兴办实业,改善地方基础设施。他在自己控制的地区修建道路,开办学校,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为张作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这种既掌握军权又注重民生的做法,成为张作霖日后统治东北的重要策略。

在为人处世方面,赵尔巽给张作霖的影响更是深远。赵尔巽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而张作霖则出身寒微,初入仕途时难免有些粗鄙。赵尔巽耐心地教导张作霖如何在上流社会中立足,如何与文人士大夫打交道。

有一次,赵尔巽带张作霖参加一个官场宴会。席间,张作霖不慎打翻了酒杯,引来众人侧目。赵尔巽见状,立即站起来说:"诸位莫怪,这是我们东北汉子的豪爽饮法。来,我们也干了这杯!"这一举动不仅化解了尴尬,也让张作霖深感感激。事后,赵尔巽私下教导张作霖餐桌礼仪,让他明白在不同场合应该如何表现。

赵尔巽还教导张作霖要注重文化修养。他经常赠送张作霖一些经史子集的典籍,鼓励他多读书。在赵尔巽的影响下,张作霖虽然没有成为一个饱学之士,但也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对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大有裨益。

此外,赵尔巽还向张作霖传授了用人之道。他告诉张作霖:"用人如用刀,贵在得其所。一把锋利的刀,用之砍柴则易折,用之剔骨则无双。"这番话让张作霖深有感触,他日后在东北崛起的过程中,确实展现出了卓越的用人才能,这与赵尔巽的教导不无关系。

赵尔巽对张作霖的影响,不仅限于言传,更在于身教。赵尔巽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形象,给张作霖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张作霖后来的所作所为并非完全符合赵尔巽的教导,但赵尔巽的影响始终在他身上若隐若现。

在张作霖晚年,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我这一生,能有今日之地位,实在是赵帅提携之功。他不仅给了我机会,更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将帅。"这番话足以说明赵尔巽对张作霖影响之深远。

赵尔巽与张作霖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其历史评价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他们的关系和各自的作为,在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人眼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对于赵尔巽,其历史评价主要集中在他作为清朝末年重要官员的表现上。在他担任盛京将军期间,东北地区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一点得到了不少史家的肯定。有位当时的东北商人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赵帅到任以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往来,皆感平安。"这样的记载从侧面反映了赵尔巽在治理地方方面的成就。

然而,赵尔巽的一些政策也招致了批评。例如,他实行的"以匪治匪"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为日后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一位近代史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赵尔巽的'以匪治匪'政策,看似权宜之计,实则为虎作伥。它虽然暂时平息了地方动乱,却也为军阀势力的壮大提供了土壤。"

关于赵尔巽对张作霖的提拔,历史评价更是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赵尔巽慧眼识珠,发掘了张作霖这样的人才,为维护东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反对者则认为,正是赵尔巽的提拔,才使得张作霖这样的地方武装头目有机会壮大,最终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轶事可以反映这种争议。据说,在赵尔巽去世多年后,有人在其墓前立了一块石碑,上书"知人善任"四个大字。然而没过多久,又有人在这四个字下方刻上了一行小字:"遗祸东北"。这个故事虽然真实性难以考证,但却生动地反映了后人对赵尔巽提拔张作霖一事的不同看法。

至于张作霖,其历史评价更是充满争议。作为"东北王",张作霖在其统治时期确实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大力发展实业,修建铁路,开办学校,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位当时在东北经商的外国人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在张作霖的统治下,奉天(今沈阳)俨然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街道整洁,商业繁荣,与我初到时的破败景象判若两地。"

然而,张作霖作为军阀的一面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他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多次参与中原混战,加剧了国家的分裂。一位民国时期的政论家曾这样评价张作霖:"张氏雄踞东北,表面上尊崇中央,实则我行我素。其所作所为,无异于裂土分疆,自立为王。"

有趣的是,尽管张作霖的所作所为与赵尔巽的教导多有背离,但他始终对赵尔巽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敬意。据张作霖的幕僚回忆,即便在张作霖权倾天下时,每每提及赵尔巽,仍是以"赵帅"相称,语气中充满敬意。这种态度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解读。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张作霖的知恩图报,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张作霖的政治手腕。

关于赵尔巽与张作霖的关系,历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解读。有学者认为,赵尔巽对张作霖的提拔和培养,是晚清官场"举孝廉"传统的延续,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某些特征。也有学者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赵尔巽试图通过收编地方武装来加强中央集权,但这一做法最终适得其反,反而加速了清朝的崩溃。

在民间,关于赵尔巽与张作霖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比如,有一个版本讲述了赵尔巽临终前召见张作霖,告诫他要"心怀天下"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它反映了民间对这两个人物关系的想象和期待。

总的来说,赵尔巽与张作霖的历史评价是复杂而多面的。它不仅涉及个人的功过是非,更反映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政治生态。这种评价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新史料的发现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