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的认知传播策略研究

巴以冲突,作为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视为中东地区冲突的关键和热点。其根源错综复杂,涵盖了宗教、文化、民族等多重内在因素,同时亦深受大国干预等外部力量的影响。在这些纷繁的因素中,“生存权利”问题,即广为人知的“两国方案”问题,无疑是双方矛盾的核心所在。

认知传播的目的是传递己方信息,压制敌方信息,进而影响目标对象认知,可以达到改变敌方决策部署,削弱敌方抵抗意志的效果。它们往往早于战争爆发,贯穿整个战争全过程,并直接影响甚至加速战争进程。通过对巴以冲突中认知传播的策略特点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传播在现代冲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利用和保护信息资源并在战争中取得优势。这对于我军在未来战争中制定有效的战略和战术具有重要意义。

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的认知传播策略特点

2023年10月7日,随着哈马斯发起的“阿克萨洪水”行动,巴以冲突再次引燃。哈马斯与以色列除了在军事层面的直接对抗外,双方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认知传播行动也尤为引人注目。在这个以信息为武器的认知传播战场上,真实与虚假的信息交织传播,仇恨与同情等情绪在网络空间中迅速扩散,加沙地带的人民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冲突双方分别入手,分析其策略特点。

2023年10月7日,

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

哈马斯的认知传播策略特点 一是先发制人,行动前的历史牌。在“阿克萨洪水”行动之后,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下属武装组织“卡桑旅”发言人阿布·乌拜达在声明中说:“‘阿克萨洪水’这一构思是在2021年‘耶路撒冷之剑’行动结束后出现的。”这一声明不仅揭示了哈马斯在行动前的深思熟虑,还凸显了其对历史背景的巧妙运用。

由于自2007年后,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了严厉的封锁和制裁措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哈马斯通过发布声明,巧妙地引导了公众的目光,将焦点转向了巴以冲突的历史性根源。他们强调,正是在这种持续的迫害和压力下,他们才被迫发起了“阿克萨洪水”行动。这一策略不仅为他们的行动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还激发了广泛的情感共鸣。

哈马斯的这一举动充分展示了其在认知传播中的娴熟技巧。他们通过打出“历史牌”,成功地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也为未来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步步为营,战场上的弱者牌。在巴以冲突全面升级后,新华社报道了以色列能源部长卡茨的声明,他宣布对加沙地带实施“全面封锁”,并切断了对该地区的水、燃料和电力供应。此举立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加沙地带的一家主要医院(阿赫利阿拉伯医院)在冲突中遭到空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这一惨剧通过媒体平台以视频形式迅速传播,激起了全球民众的强烈愤慨和同情。

此外,多家国际媒体还报道了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北部人口稠密地区使用了被国际法明确禁止的白磷弹。环球网引述巴勒斯坦卫生部长马伊·凯拉的话,他严厉谴责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最大的医院(希法医院)使用白磷弹进行轰炸。这些报道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对加沙地带人民遭遇的同情和关注。

在这场冲突中,加沙地带人民无疑成为了战场上的弱者。他们的遭遇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唤起了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为巴勒斯坦方面争取了更多的国际支持,也给以色列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三是攻心为上,进攻中的勇敢牌。在网络平台上,流传着众多卡桑旅单兵或小队袭击以色列坦克的战斗视频。这些视频中,战士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战术配合,甚至有人因穿着西装参战而被称为“商务单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视频中,随着以色列部队深入加沙城,卡桑旅的伏击小队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用肉体之躯对抗着坦克这样的钢铁巨兽。尽管以色列无人机一直在空中密切监视着四周的一举一动,但建筑物的废墟为卡桑旅战士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哈马斯以“卡桑旅”第一视角进行叙事,

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卡桑旅战士携带摄像机的行为,将原本只存在于游戏或动画中的战争场面,以第一视角的形式真实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这不仅让人们见识到了真正的战场环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更是一次对卡桑旅战士勇敢无畏形象的宣传。这种宣传方式无疑为卡桑旅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赞誉。

以色列的认知传播策略特点一是贴标签,定义“恐怖分子”。以色列采用贴标签的策略来塑造和宣扬其所谓的“正义”。这种标签化的做法旨在迅速而简洁地为公众构建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形象,从而影响其认知与判断。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和美国将哈马斯贴上“恐怖组织”的标签。

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在2023年10月底发文称,以方期待中方在官方通报中正式表示,哈马斯是恐怖组织。据《以色列时报》消息,当地时间11月13日,以色列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以色列国防部长宣布非以色列人为恐怖分子,作为其战时行动的一部分。以色列在贴标签的过程中,不仅塑造了哈马斯的负面形象,还试图通过法律手段为其打击行动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

二是拒和谈,树立强硬态度。在冲突爆发之后,以色列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不仅在战场上追求胜利,更在政治层面寻求广泛支持,不断向全世界展示其强硬的立场。

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于10月13日晚间发布的一份通报中指出,内塔尼亚胡总理当日在特拉维夫的以色列国防军总部发表讲话,强调以色列将继续在加沙地带开展军事行动,直至达成三大核心目标:彻底消灭哈马斯的军事力量,确保被扣押的以色列人员安全获释,以及确保加沙地带未来不再对以色列构成任何形式的威胁。这一表态充分展现了以色列政府在处理此次冲突时的决心和强硬态度。

与此同时,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埃尔丹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了强硬言论。他公开指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为哈马斯辩护,并要求其立即辞职。此外,埃尔丹还警告称,以色列将扣留联合国官员的签证,以回应联合国在此次冲突中的所谓“不公正”立场。这些举措进一步凸显了以色列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强硬姿态,以及其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坚定决心。

三是要援助,背靠美国支持。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对比哈马斯具有绝对的军事优势、经济优势、国际关系优势和新闻舆论优势。然而,以色列并未满足于此,它决心进一步展示自身的强大实力,并紧紧依靠美国这一重要盟友的支持。

自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总统拜登、国务卿布林肯、国防部长奥斯汀以及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迈克尔·库里拉等美国高官纷纷访问以色列,彰显了双方紧密的盟友关系。美国不仅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航空炸弹和炮弹,还向地中海东部地区派遣了两个航母打击群,并增加了在该地区部署的战机数量,以进一步加强对周边国家的震慑力。

据美联社报道,拜登政府近期向美国会提交了一份总额高达约1060亿美元的2024财年紧急预算案。在这份“一揽子”计划中,有143亿美元被指定用于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拜登总统在讲话中强调,这笔援助是对以色列安全前所未有的承诺,将有力提升以色列的军事优势,确保其在中东地区的领先地位。

认知传播的新形势新需求

认知传播脱胎于传统的作战方式,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巴以冲突中双方认知传播的策略特点不仅揭示了作战的新形势,更对现代战争的作战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平民在冲突中遭到空袭,

国际社会向以色列政府施加舆论压力

力量优势不等于全面胜利。我国学者邹振东提出的弱传播假说认为:舆论的世界是一个弱传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舆竞天泽,弱者生存。在舆论的世界里,并非强者恒强,反观弱者有可能通过巧妙的策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一观点在当前的巴以冲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哈马斯方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巧妙地运用了情感牌,成功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他们通过发布短视频,展示了医院中无助的婴儿、废墟中流浪的儿童以及痛苦不堪的家庭,这些画面无不触动着人们最深处的情感。儿童的天真、女性的柔弱以及亲情的无私,在这些镜头下被放大,使得全球观众对加沙地带人民的苦难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更进一步地,哈马斯“卡桑旅”采用了“第一视角”的叙事方式,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他们面对以色列强大军队时的顽强斗志和坚定信念。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哈马斯战士们的勇气和决心。

这一系列的传播策略充分证明了力量优势并不等同于全面胜利。在舆论的战场上,弱者同样可以通过智慧和策略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哈马斯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在未来的传播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策略的运用和情感的引导,以实现更加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沟通。

智能赋能是战场震慑催化剂。认知传播行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各领域全面展开。其震慑手段从信息震慑延展到智能震慑,震慑样式从有人控制发展成无人自主,震慑信息从普遍宣传转向为私人定制。其中,认知传播遵循进攻与防御的基本原则,进攻重点在于突破对方的逻辑、情感、意志等认知防线,通过精准的信息传播和心理战术来瓦解敌方的抵抗意志。防御重点在于构筑己方的思想、心理、信念等精神免疫屏障,确保己方人员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旺盛的斗志。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神经科学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和应用,人的情绪变得更加容易被操控和煽动,人的认知也更容易被引导和颠覆,这为瓦解敌方内部的任务提供了更多途径,有助于加快战场节奏,增大战场震慑力。

结 语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不断,新兴技术在战场上的应用模式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涌现。这种趋势对我们未来的认知传播行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挑战,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并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人工智能赋予认知战更强大的影响力

率先塑造保护弱者的形象以占据舆论制高点。认知传播在传播信息时,巧妙地运用了传播学中的“首因效应”,即通过率先发声来塑造公众的第一印象,从而掌握话语权,使防守一方陷入被动应对的境地。当我方处于军事实力明显优势的地位时,敌方往往会利用我们的实力优势,刻意营造一种“恃强凌弱”的负面形象,以此来抹黑我们并煽动国际舆论。所以我们必须率先塑造保护弱者的形象,以此展示我们的正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这样做可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占据舆论制高点,有效避免落入敌方精心设计的叙事陷阱。

军事行动与现场取证的无缝融合。随着摄像装备的微型化及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现代军事行动人员同时可以兼任战地记者的角色,在执行精心策划的军事任务的同时,他们还需从多个角度进行现场取证,确保第一时间掌握首发信息的叙事权。这种军事行动与现场取证的无缝融合,大大提升了军事行动的透明度,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军事行动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行动对后方信息发布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处理速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他们不仅需要迅速整理、分析前方传来的大量信息,还需要准确地判断其新闻价值和战略意义,以便及时、有效地将其传播给目标受众。

确保媒体与信息的控制权。在认知传播的战略框架中,确保媒体和信息的控制权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部分媒体平台通过精心策划的选择性报道、内容筛选与审查,以及信息发布的严格控制,成功地主导了平台上的信息流向。确保对媒体和信息的绝对控制,可以为己方提供有利的行动空间,更为争取国际关注、影响公众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军事文摘,原作者李稳琦。 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转自丨军事文摘

作者丨李稳琦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微信:iite_er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