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020年,广州一大桥从钉子户房前分叉绕行,竟成网红打卡地

2020年8月3日,广州海珠区环岛路西片区的海珠涌大桥建成通车后,却出现了一道奇特的“风景”,吸引了大量人前来围观。

这座大桥在南引桥处分了个叉,双向四车道的桥面中间开了个空洞,洞内“藏”有一栋破旧不堪的平房。

平房如今还住着一家五口人,从空中俯视,此处就仿佛是一只造型独特的大“眼睛”:双车道是双眼皮,旁边放满的花盆像眼睫毛,暗色的平房有如瞳孔。

很快,有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海珠之眼”。

大桥通车后一段时间,不少人来桥头探访,而“海珠之眼”一夜爆红,也就成了一个著名的网红打卡地,让平房里的住户不堪其扰。

1、“钉子户”的烦恼

通车之初,几乎每天都有上万人在这里围观,还有不少人走下大桥,来到平房门前拍照、录视频,近距离探访这家“钉子户”的生活。

上万人的到访参观,让平房里的住户根本无法生活,一开始,他们还回答一些访客的问题,后来已无暇应对,只能关紧门窗,一家五口人躲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任凭那些访客来来往往,哪怕敲窗户,他们也不出来。

其实,就是这些访客不来打扰,他们如今的生活也充满了烦恼。

大桥建成后,桥面上车辆日夜穿行、高速行驶,车辆的噪音、震动、尾气24小时不停歇,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居住感受还有健康,甚至,他们还要担心发生桥面这个弯道附近会发生交通事故带来的危险。

房屋本来就地势不高,修桥之后,房顶比桥面还低,万一江面暴雨后涨水,更会导致他们本就年久失修的房子受到损害。

而且,他家从前的邻居全都已经搬往新建的楼房里,过上了有花园有电梯的新生活,他们一家却被工程建设方终止了拆迁谈判,基本失去了迁入新居的希望,不但错过了这个能改善居住条件的大好机会,还错失了这几年广州房价飞速上涨的财富机遇。

虽然天天生活在已经名闻全国的广州“海珠之眼”里,但这家人的生活却没有快乐可言,而是充满了烦恼。

对于“海珠之眼”的成因,网上众说纷纭。

对此,平房的主人感到非常委屈,他们认为自己绝非“钉子户”,本来只想得到合理的拆迁补偿,由于与建设方长期达不成一致意见,才闹成今天的僵局。

当然,这也是个博弈的过程,从照片里可以看到,这间平房位于环岛路通往海珠涌大桥的必经之路上,如果想建成大桥,必须通过平房座落的位置,这可能让该户人家认为手中握有必胜筹码,因此在谈判时寸步不让。

据传,该户人家当时开出的拆迁条件是400万元人民币,而他家的旧平房才仅有10个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建设方认为开价太高,一直未能达成拆迁协议。

平房主人曾回应网上的说法,称他家的房子不止10个平方米,不管10个平方米也好、20个平方米也好,其实都不值400万,更何况拆迁是十年前进行的,当时广州的房价还未起跳,如果真的开价400万,确实存在“狮子大开口”的嫌疑。

而建设方最终因无法让步,不得不改变桥面设计,让大桥在这个分叉绕行,其造价成本也不会太小。

所以,形成“海珠之眼”事实上是双输之局:建设方把大笔经费用在了毫无意义的改动上,还造成大桥整体观感变差,而平房主人则失去了改善居住条件的一个好机会。

2、谈判十载,仅剩一户

对这一热门事件,海珠区住建局称,环岛路海珠涌大桥是路线中的重要节点,2010年开始动工,多年来,住建局专门派人跟沿线47家住户、7个相关单位进行协商,最后,除了海傍外街22号(“海珠之眼”平房门牌号),全都签订了拆迁协议,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安置房。

平房主人之一梁女士称她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并没有试图凭这个旧平房来获得巨额拆迁费或者高档住宅,她说:“如果我是贪图富贵,早就走了,政府来,我也愿意去协商。要是合适的话,我们就走吧。如果政府不征,我也没问题。”

梁女士说他们家不要货币安置方案,而只想要个能让五个人安身的地方,早在十年前,住建局就带她去看过房子,但前后给她提供过两套房子,都不能让家里人接受。

第一套房子的房型是“三尖八角”,广东这边房屋讲究方方正正,“三尖八角”是本地的忌讳,对健康不好,家里人觉得不合适,因此没有看中;第二套房子户型倒还方正,但那套房子正对着医院太平间的位置,也犯忌讳,还不如住在这间小平房里心里踏实。

从梁女士的说法来看,她不是不想搬,而是感到安置房选择的余地太小。

“三尖八角”户型一般都位于楼侧,有个类似三角区的斜面,其实,江景房、海景房很多都是这样设计的,但梁女士家拿主意的人可能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老旧,难以接受这种不够方正的户型。

虽说太平间一般位于医院内部,不会紧挨着居民区,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梁女士家里有老人,对这种房子的位置也比较敏感、心里有膈应感。

由于安置房不像商品房,住建局能提供的选择范围本来就不大,梁女士家人的讲究又比较多,所以最终无法达成协议。

另外,以前广州的拆迁方案大多属于“拆一补一”,从图片上看,梁女士家原来的老宅面积有限,能获得的楼房面积估计也不大,加上高层建筑的公摊问题,他们一家五口人住进去会感到非常拥挤,不像原来的老房子门外还有些空地能活动,这可能也是梁家人不想搬家的原因之一。

由于工期不能无限期拖延,建设方无奈之下,只能先改变设计,在确保该平房安全的前提下,将桥面绕开了这个拆迁节点,道路分了叉后再汇合,还为桥下住户拉了电线,并保留了出入通道和一定的采光、通风。

在大都市,楼与楼鳞次栉比、房与房密密挨挨,如果过于挑剔,很难选到理想的居所,而因这些古旧观念,错失了新居、错失了广州房价上涨的财富机会,实在是得不偿失。

因此,梁家的邻居们都在拆迁方案上选择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仅仅剩下22号一户人家,留在了车辆川流不息的桥下。

据海珠区住建局称,双方目前并没有彻底停止接触,还在“寻求共识”中。

平房的另一位业主梁先生也称自己不是“钉子户”,因为直到目前,他们家还在跟项目建设方就拆迁安置房在进行谈判,仍有谈成的可能。

其实,在道路建成后也还是可以谈判拆迁方案的。

2021年6月,被称为佛山“海珠之眼”的“钉子户”邝生夫妇,就与征收办重新达成了协议并从原址搬走,而曾在邝家小楼旁分叉拐弯的佛江高速公路因此得以拉直。

佛山版“海珠之眼”

或许有一天,梁家人也能获得他们理想的房子,离开这间早已不适合生活的小平房,海珠涌大桥的南引桥也因此可以拉直、减少大量上桥车辆在引桥上转弯的麻烦。

而网友们看到梁家的困境,纷纷为他们家想办法“支招”,劝他们可以摆夜宵摊,或者把小平房改成参观景点、民宿,把“网红”流量转化为商机。

不过,对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梁家人不感兴趣。他们表示,自己无权干涉那些拍照参观的人,但不希望自己的房子成为“网红打卡点”,更不希望那些访客影响自己的生活。

3、广州拆迁之路多处绕行,彰显对私权的尊重

在广州,拆迁道路为居民楼绕行的事件并不止这一起。

就在“海珠之眼”的东北方向,还有一处被称为“圈中楼”的拆迁“风景”:2015年,洲头咀隧道通车后,为了避开一栋7层楼高的居民大楼,洪德立交桥前建了一段绕圈引道与洲头咀隧道相连接,也是因为这栋楼里当时有几户人家未能及时搬迁,项目建设方只得整体保留了这栋大楼、供他们接着居住。

而几年过去后,这栋楼里只剩下一户人家还在坚守。

原来,这栋房子是广州市木材公司分配的单位住房,这家住户没有产权,房子面积仅30平方米,在房内加了隔层才能让全家存身,拆迁时,给他们的回迁房也只有30平方米,为了住下一家七口人,他们希望能分成两个房子,但这样的想法却很难实现。

洪德立交“圈中楼”

隧道通车之后,这栋楼被几条马路包围,噪音大、灰尘多、低楼层的采光受影响,让他家大白天也要开灯,如今,这家的大儿子夫妇已经搬走,只留下梁婆婆和小儿子、小儿媳、孙子五个人在此生活。

另一处因拆迁方案未谈好而被整体保留的居民楼位于磨碟沙路与双塔路的交汇处,由于这栋8层旧楼矗立在路中间,本可双向通行的双塔路不得不在这里改成一条单行道和一条掉头的车道,造成不少车辆需绕行一道距离才能驶入双塔路主干道。

磨碟沙“路中房”

如今,这栋楼里还剩下五户留守人家,原因也是“拆一补一”。

拆迁户认为,能获得的回迁房建筑面积虽然与老房子差不多,小区就在楼后面,地理位置也没变化,但由于公摊等原因,实际能用的居住面积变小了一些,如果想获得同样的实用面积,还得花钱补上建筑面积的差价,让他们感到吃亏了。

由于长期谈判未达成一致意见,这两栋楼都得以被整体保留,目前一段时间看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这也证明,拆与不拆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项目建设方手中,拆迁户可以坚持己见,但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城市建筑征收和拆迁时,涉及的是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方面,国家规划的新项目、新道路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崭新的面貌,给公众生活带来普遍的改善;另一方面,拆迁户也想通过难得一遇的拆迁机会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想尝试把政策福利发挥到最大化,这本来是合理诉求,作为老百姓,财力有限、机会有限,能有一次和拆迁方谈判的机会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谈判的前提是要理解清楚已经出台的拆迁政策,对拆迁安置,政策上有相对统一的尺度,只能在尺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而无法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和做决定。

像以上的三处拆迁户,一家认为安置房选择余地太小,一家希望30平方的房子分成两户,还有人希望回迁后实用面积不要变小,全都坚持己见、丝毫不愿让步。

而事实上,如果能将年久失修的老平房、单位的无产权房换成可以买卖的新商品房,拆迁户本身已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利益,加上这些年来广州房价的快速上涨,早点拿到安置房、过上新生活,可能比固执己见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广州旧城改造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活动,对广州的城市地位提升和居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少数无法最后谈判成功的现象,为此,项目建设方选择了更加灵活的改造方案,既完成了道路建设,也保障了“钉子户”的居住权,显示出对个人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没有为个别人试图突破限制的拆迁意愿让步。

不过,这些“钉子户”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出发,在拆迁谈判的博弈过程中宁愿接受这种结果也不想搬走,这也是他们个人的选择,属于个人自由,应该获得理解。

就在“海珠之眼”旁,交通部门特地设立了一处交警岗,对上桥车流进行疏导和指挥,以最大可能地保障他们的居住安全。

“海珠之眼”、洪德立交“圈中楼”、磨碟沙“路中房”这些拆迁中的绕路现象,已经成了广州市旧城改造产生的独特风景,这也彰显了在拆迁活动中相关部门依法行政、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意志的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北晚新视觉《广州海珠涌大桥下钉子户:房屋嵌入桥中央,网友戏称“海珠之眼”》

羊城晚报《广州拆迁之路,不只为“海珠之眼”绕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