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南门张(鸣鹿寿岳张氏)系列著述
原题/鹿邑南门张(鸣鹿寿岳张氏)支系概况
作者/张祖勤
开基始祖:张仁甫,漕运商人。
迁出地:湖广长沙湘潭。
迁开基地时间:南宋祥兴
[1]
元年(公元1278年,岁时有疑,待考)。
落业开基地:河南省鹿邑县,堂号“鸣鹿寿岳张氏”,俗称“鹿邑南门张”。
开基始祖之上情况:未详,待考。
一、家族简介
宋末元初,弃官从商的始祖张仁甫为选择风水宝地,携长子成道、次子守道、三子宗道,离开家乡湖南湘潭来到鹿邑县
[2]
,并定居县城南关。此后,置田产,买城宅,辟庄园,宗族官田最多时达2000多亩(至解放初土地改革时尚有700多亩)。
自二世三子开叶,至三世时有人口11人,四世有20人。至三百年后的明朝隆庆年间
[3]
,人口已发展到1000多人(男丁)。至2020年三修族谱时初步统计,生活在鹿邑、郸城、淮阳、柘城的宗亲男女人口不少于3万人。
在明朝初年,有两支宗亲从鹿邑外迁。一支为三门,其四世祖张广任彰德卫
[4]
千户所正千户,该支迁往其就职地河北大名府
[5]
辖区内的千户所(具体地址不详)。后来,其五世祖张辅任兴州左屯卫
[6]
指挥使(正三品),又随之北迁玉田(今河北玉田县)等地。
清兵入关时,该三门大部分宗亲流迁他方,如齐齐哈尔、山西、安徽、江西、四川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的70余年来,各村宗亲几乎都有迁往新疆的,上述各地宗亲人口则在不知之数。
另一支迁出的为五世中一人,名字不详(只知其读音为qian),其为避黄泛水害携母迁至安徽太和县。从这个人以后四代是单传,然后人口剧增,现在该支有2万人。
自始祖以来,至公元2020年,鹿邑南门张已繁衍至27代。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族人考中文武秀才、举人、进士的有340多人次,得皇帝赐封和题字褒奖的有10多人。
二、家谱编修情况
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七世祖张九旸(临峰公)等立昭穆
[7
]碑,“凡存殁举载于碑阴,并详其进庸之途,列其官爵之次第,其世代行辈等等。”碑阴刻载内容,当为鹿邑南门张支族谱之雏形。
清康熙初年,十二世祖张太室(素六公)和十三世祖张博制成草谱。后来,张太室曾孙十五世张濛(雨田公)等人,经过37个月的努力,“博搜远引,探微阐幽”,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制成鹿邑南门张第一部族牒。因始祖来自湘潭寿峰下,便题为“鸣鹿寿岳张氏族谱”。
第二次修谱在民国初年。后来家谱失传,人们凭记忆制得21世至40世的字辈。第三次修谱起于公元2000年,成于公元2021年。主编为24世张小寨张祖勤。
主要参与者有观堂镇四所楼张光兴、涡北镇张寨张思民、卫真办事处张小庄张正川、王皮溜镇大李庄张光福,还有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的观堂镇观堂村张思祥、张思快、张庄张光灿,谷阳办事处五里庙张正典、黄庄张正勋、翟庄张正山,郸城后张岭张思久,安徽宿州埇桥区北关张勇鹏,河北省玉田县付各庄张晶明等。
此三修谱印制500册,每册800余页。对一修谱进行整理补充,印制500册,每册200余页。由此构成缺乏二修谱的500套家谱。
三、世系辈字
一世:“仁”字
二世:“道”字
三世:“木”旁字为主
五世:“氵”(水)旁字为主
六世:“亻”(人)旁字
七世:“钅”(金)旁字、“纟”(绞丝)旁字
八世:“应”字为主
九世:“东”字
十世:“信”字为主
十一世至二十世各门各支自选字辈
二十一世至四十世依次为:思正光祖德,裕善振家声,立身学忠孝,百世承恩荣
注:本文资料来源自族谱和祖上传述,概况已上报清河全国张氏联谊会,拟编入《华夏张氏统谱·各地开基祖及后裔聚集地卷》
名词注解:
[1]祥兴(1278年五月—1279年二月),为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也是南宋最后一个年号,使用年号1年余。
[2]鹿邑县。1278年时,鹿邑县已与卫真县合并。1265年(至元二年),位于卫真县东部的鹿邑境内因水患和多年战乱,居民或死或逃,已所剩无几时。于是元朝政府决定把西面的鹿邑县和东面的卫真县二县合并,以卫真县城为合并后的县治,用取消的鹿邑县作为合并后的新县名。
[3]隆庆(1567—1572年),为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的年号,使用时间共6年。
[4]彰德卫。其总部在今河南安阳市老城。卫所是明代军队编制名称,指挥使为其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明代卫所军士,其子孙亦均入军户,世袭为兵。
[5]大名府。明代大名府下辖元城县、大名县、东明县、南乐县、清丰县、长垣县、滑县、浚县、内黄县。治所在今邯郸市大名县。
[6]兴州左屯卫。其总部在今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西。
[7]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部分,用于规定宗庙或墓地中辈次的排列规则。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排列方式来体现家族成员之间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关系。具体来说,昭穆制度规定了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其中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种排列不仅适用于宗庙,也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为昭,子为穆,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在墓地的葬位上,同样遵循这一规则,通过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来体现宗族的辈分关系。
?昭穆的具体排列方式?:在宗庙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为“穆”。这种排列方式不仅体现在宗庙中,也应用于墓地的葬位排列,以及祭祀时的子孙排列顺序,用以明确宗族内部的辈分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