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种可引起尿糖阳性的肾脏疾病:范可尼综合征

转自:上观新闻

【典型病例】

一名6岁女孩因为“生长发育落后伴双下肢乏力5年余”来我院治疗。小朋友1岁时,被发现双下肢乏力、多饮多尿,尿液在地面上晾干后会粘脚,但其家长未予重视。6岁时,患儿四肢乏力症状加重,生长发育明显落后。遂至医院就诊,体检发现患儿存在明显的O型腿,肌力和肌张力下降。追问病史,无肾毒性药物及毒物接触史。患儿饮食、睡眠及大小便均正常,其直系亲属也无类似的异常状况,入院后,尿常规:尿糖阳性,尿蛋白++;血糖正常。此外,发现血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钙和低磷等)、尿电解质排泄增加,并伴有全氨基酸尿、磷酸盐尿和肾小管性蛋白尿。结合患儿存在多饮多尿、肌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和骨骼畸形,最终诊断为范可尼综合征。经过口服枸橼酸钾溶液、磷酸盐合剂、钙剂等对症治疗后,患儿下肢行走乏力现象在1周内就得到明显改善,身高在服药后实现了追赶式生长,在2年内达到了正常儿童身高。

【范可尼综合征】

肾小管是肾脏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段弯弯曲曲的细小管状结构,具有重吸收功能,可吸收原尿(血液流经肾脏初步生成的尿液)中约99%的水分,最终将人体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肾小管还负责吸收原尿中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等,并排泄体内的代谢废弃物。由此可知,肾小管具有“分拣”功能,留下对人体有益的物质,通过尿液的方式丢弃多余的水分和废弃物。

肾小管按照结构部位划分,分为近端肾小管、细段、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不同部位的肾小管功能不一,但近端肾小管是实现物质重吸收的主要区域,该处的功能若广泛失灵,则会引起一种少见的疾病,即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迄今,发现范可尼综合征的原因众多,具体见下表:

上述因素可引起近端肾小管对多种物质的重吸收障碍。范可尼综合征患儿可出现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迟缓、肌无力、O型或者X型腿等,部分患儿可出现血肌酐升高,即肾功能衰竭。

当患儿出现上述异常而就诊时,医生将开展尿液、血液和影像学等检查,在尿常规中可发现尿糖阳性,这常常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此外,尿比重下降(水的重吸收障碍所致);尿蛋白电泳及尿系列微量蛋白可出现小分子蛋白排泄增加;尿氨基酸检测提示多种氨基酸增高;尿钠、尿钾、尿磷和碳酸氢根排泄增多。血气分析可发现部分患儿可伴有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此外,可出现低磷血症、低血钠、低血钾。范可尼综合征被确诊后,医生会积极地寻找病因,甚至开展基因检测。

范可尼综合征不是不治之症,对于继发性范可尼综合征,祛除致病元凶后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此外,通过口服药物治疗,血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将得到纠正;患儿的生长发育迟缓、佝偻病等异常表现亦可明显改善。范可尼综合征的预后不一,主要取决于病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的规范治疗。例如因胱氨酸病导致的范可尼综合征患儿若未及时治疗,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而药物和毒物等因素导致的范可尼综合征,在去除致病因素后,预后较好。

个人简介

康郁林,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行政副主任,上海市儿童医院遗传性肾脏疾病精准诊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儿童医院难治性肾病临床诊治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市级医院儿内科联盟肾脏学组副组长,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青年委员等,曾评为中国儿科肾脏病十大青年精英、上海市普陀区拔尖人才、上海市静安区青年英才和上海肾科青年学者等。担任Nature Review Nephrology杂志(中文版)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杂志和《临床儿科杂志》青年编委,《中华儿科杂志》英文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课题共计1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Kidney International、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3部。

临床擅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各类肾小管疾病、遗传性肾炎、IgA肾病、血尿、蛋白尿、遗尿、复杂性尿路感染、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和紫癜性肾炎等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

门诊时间(泸定路院区):

每周二下午特需门诊,每周三下午高级专家门诊,每周四上午专家门诊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