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李石曾:卖豆腐支持革命的清朝官二代,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民族精英

李石曾:前豆腐博士,后故宫院长

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一大批时代精英,他们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有的在前方拼死血战,有的在各个领域宣传革命,培养人才,在那激情的年代,有着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值得后人纪念和缅怀。

民国肇建之时,国民党内有所谓的“民国四皓”之称,指的是党内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四位元勋,即用全部家财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江南财阀张静江、光复会会长及大教育家蔡元培、举着拐杖将戴笠打得满屋跑的吴稚晖,以及功成名就后成为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的李石曾。

吴稚晖 张静江 李石曾

这四人都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关系也十分密切,所以,他们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也称为“民国四皓”。

“民国四皓”的源头是来自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这是四位隐居商山的四位大学问家,刘邦请他们下山当官被婉拒;后来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吕后采用张良之计,请四位下山劝说刘邦,遂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在这民国四位“老革命”中,李石曾的名字对一般历史爱好者来说,肯定是很陌生的,因为他从来也没有在历史教科书中出现过,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具体说来,他一生办过四件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建设和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之事。

故宫前的金水桥

首先,他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之一,“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委员长,也就是第一任院长,将一个原皇帝的私家宫殿,转变为人民的宝藏之所,对保护文物和传承民族文化,功莫大焉。

李石曾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

其次,他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前后共有18个省的1600多名勤工俭学学生,分20批到达法国,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大批影响巨大的人物。

其三,他成功说服了张学良易帜,不仅使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也使得广大民众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右二为李石曾

其四,促成了汪精卫和蒋介石议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宁汉合流”,这对当时的国民党来说,也是重大事件,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治走向。

正是由于李石曾在国内的崇高地位,据说蒋介石曾许诺说,除了国民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长,其他任何职务随便挑。

张静江 蔡元培 汪精卫 张继等民国元老的合影

然而,李石曾却什么官职也不要,他只对教育和文化事业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要做大事,不做大官。” 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应该指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八十年来琐记中,不曾言利与功名;

自由新世相辉映,互助前编杂夜鸣;

空陆航行遍湖海,晨昏静坐岂阶评;

君知我志十年事,不为私图共斗争。

这是李石曾80岁时写的诗,道出了他看淡名利的洒脱人生,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他的一生才显得精彩纷呈,犹如一位隐居的高人,后人只有透过历史的沉沉迷雾,才能看见那道绚丽无比的光彩。

李鸿藻像

李石曾可以说是所有革命党人中出身最高贵之人,妥妥的官二代,要论“拼爹”的话,那是谁也拼不过他的;他名李煜瀛,石曾是他的字,父亲李鸿藻是清朝后期的重臣,同治皇帝的老师,一生辅佐了三位皇帝,位重德高,死后谥号“文正”。

“文正”,是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历史上只有如范仲淹这样的人才能获此殊荣,在有清近三百年中,也只有曾国藩等八人获得,大名鼎鼎的名臣李鸿章也只是次一等的“文忠”。

李鸿藻和李石曾塑像

他的家族可谓是钟鸣鼎食的簪缨之家,明清两代,李家共20人中举,8人中进士,李鸿藻同李鸿章虽然名字只差一个字,似乎是兄弟般的存在,其实,他们从家族关系来说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他是朝堂上清流派领袖,为官清廉正直,人称“青牛头”。

李鸿藻同李鸿章

二人同朝为官,政见却完全不同,可谓是针尖对麦芒的政敌,甲午战争中,李鸿藻主战,而李鸿章主和,那篇对日宣战的诏书就是李鸿藻写的;战败后,他大声疾呼杀李鸿章以谢天下,可以说两人是死对头。

李石曾祖籍高阳,出生在北京,是李鸿藻六十多岁时才有的儿子,自然是喜爱异常,他天资聪颖,甚至得到慈禧老佛爷的喜爱,传说李石曾三岁时被李鸿藻领进宫里,光绪皇帝出上联来考他:“高阳县童子三岁”,李石曾则是以“紫禁城天子万年”来作答,一时赢得满堂喝彩。

李鸿藻当时执掌军机,主张“励行新政”,主张维新,尤其感到西学重要,所以,他为李石曾请来高阳籍的维新派知名人物齐禊亭,教授新学,李石曾也从齐禊亭这里接受了民主思想及自然科学知识,从而也影响了他后来的革命历程。

1900年前后李石曾(右第一人)

这位齐老师有个儿子也很有名,就是帮助梅兰芳进行京剧革新改良的齐如山,他也是李石曾一生的挚友。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老佛爷跑去了西安,李石曾也逃到开封,目睹洋人的暴行,19岁的李石曾感觉要为国家的振兴做出贡献,找到富国强兵的正确路径,回到北京后,他结识了张静江,二人相约要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

年轻时的李石曾

父亲是高官,李石曾天生又是读书的种子,按说肯定是要走科举之路,博得一个出身来报效朝廷,然而,他为了出国而进入“同文馆”,就是清朝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自作主张地学起了法语。

“同文馆”是李鸿章一手创办,他的胸襟很大,不仅给政敌之子李石曾极大的帮助,还让他随派驻法公使孙宝琦一起赴法,同时也将张静江和夏循垍顺带着作为随员同行,自此,李石曾开始了留学的生涯。

出国之前,他们在上海盘桓了些时日,又结识了吴稚晖和蔡元培,就这样,后来的“民国四皓”便聚在了一起,这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同时,在张静江的介绍下,李石曾加入了同盟会。

1902年,他在法国巴黎蒙达顿学院学习农业,后来进入了著名的巴斯德学院学习生物化学,期间李石曾目睹了西方的现状,努力探寻其强大的根源,也不知是什么缘故,他喜欢上了大豆,1907年,他还出了一本叫做《大豆的研究》的法文版专著。

作为大豆系列的食品,豆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据说发明人是西汉时的淮南王刘安,营养丰富,制作简单,加上很多的法国人都吃素,于是,李石曾便萌生了将豆腐推广到法国去的想法。

为此,他特地请教了家乡的农民,研究了大规模加工生产的可能性,于1908年请来做几十位制作豆腐的高手,在法国办起了豆腐工厂。

法国人接触到豆腐后很是喜欢,李石曾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包括豆制品其他的一些衍生物,如豆浆、豆子、面包、豆芽、五香豆腐干等等,并在巴黎开了第一家中国餐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豆腐。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的豆腐还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万国食品博览会”,他也因此获得了“豆腐博士”的雅号。

李石曾在豆腐公司华工夜校里授课

李石曾的豆腐生意做得很顺利,利润相当可观,并且同张静江一样,拿出很多的钱来支助孙中山的革命党,孙中山也来工厂参观,对他的豆腐厂赞美不绝。

1906年,李石曾同张静江和吴稚晖一起,在法国巴黎市区庐街25号发起成立了刊物《世界社》,他们以“发展学术致用社会”为宗旨,从传播革命学说开始,渐渐扩展到著述出版、学术研究、教育文化和社会经济四项事业。

汪精卫 李石曾 蔡元培和张静江

1911年,30岁的李石曾在辛亥革命前回国,他在天津组织“京津同盟会”,创办了《民意报》,在北方宣传和组织革命。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塑像

李石曾办的一件大事,便是组织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这个提议最早由吴稚晖提出,而李石曾在法国从家乡招来的第一批工人便是最好的实践,1912年,他与蔡元培、吴玉章、褚民谊、吴稚晖、汪精卫以及张继等人一起,在北京组织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号召国内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

本来他们的初衷只是想通过这样的行动,来传播民主思想和培养先进人才,没想到,由此促成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汹涌大潮,高歌猛进,席卷中国,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当年毛主席在1918年离开长沙去北京找到李石曾,要组织和帮助很多的湖南籍青年赴法,得到李石曾的赞许,于是,包括蔡和森等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纷纷赴法勤工俭学;为此,毛主席还向老乡章士钊借了两万大洋的巨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归还。

李石曾(站立者右三)

1920年,39岁的李石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以“勤于做工,简以求学”相号召;同年,又在法国建立了里昂中法大学,这是当时中国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

赴法勤工俭学历时十年,据统计,先后共20批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1912年11月,第一批留法俭学生赴法前在北京合影

仅就共产党人来说,除早期领袖蔡和森、赵世炎等人外,其他如政治家周恩来、王若飞、李立三、何长工、李维汉、邓小平;军事家陈毅、聂荣臻。

其他如艺术家常书鸿、林风眠、潘玉良,戏剧家李健吾、焦菊隐,科学家钱三强,刘子华、朱兆雪、柳溥庆、严济慈;还有诗人戴望舒、文学家苏雪林、巴金、萧三等等,数不胜数,群星闪烁,人杰荟萃,光耀中华。

留法时的周恩来和邓小平

留法勤工俭学对现代中国影响之广,影响之深是难以想象的,它横跨国共两党,从北洋政府到改革开放,几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医疗、绘画、艺术,戏剧和外交,均与留法勤工俭学密不可分。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合影

留法学生中的徐悲鸿曾画有一幅巨制,名为《田横五百士》,里面田横的形象,就是以李石曾为模特,而李石曾后来在国内发展的班底,大部为留法的这些学员,也是他的“五百士”。

徐悲鸿 《田横五百士》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溥仪轰出了紫禁城,大批文物流失,李石曾心痛不已,他主持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和整理文物共计百万余件,为保存中华文化瑰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台北故宫博物院

1925年,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故宫博物馆,李石曾当选为理事长,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首任院长;此后的他便专心从事文化传承,并将重点放在教育研究工作上,先后担任了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和国立北平研究院院长等职。

故宫文物迁移上海途中

在这一时期中,也发生了许多同他有关的争论,比如,当年与他同一战壕的张继夫妇就率先发难,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故宫盗宝案”,不过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此事与李石曾没有关系;因为张继后来很后悔,曾对著名学者徐旭生说:“很对不起李石曾。”

事虽平息,但严重影响了李石曾的声誉,更糟糕的是,李石曾与蔡元培发生了冲突,原因是南京政府正式接管北平后,想效仿法国的“学区制”,将北平的九所大学合并为“北平大学”,二人斗法,虽然李石曾获胜,但蔡元培却笑到了最后。

左一为李石曾,左三为吴稚晖 中间为蔡元培 右三为张静江

蔡元培的班底是英美系,即蒋梦麟、杨杏佛、胡适、王世杰、高一涵等;而李石曾的班底是法日派,有易培基、褚民谊、沈尹默、李书华等,甚至还包括周家兄弟;因为当时的留日派同欧美系水火不相容,于是他们就跟欧洲这些人联手,支持李石曾。

李石曾1963年作 临卧禅画册 立轴 水墨纸本

在争斗中,胡适是坚定地支持蔡元培的,胡适不知为何,从心底里是很看不起李石曾,二人的口水仗打得是唾沫横飞,究其原因,应该是胡适认为,李石曾是支持冯玉祥将溥仪赶出故宫的,目的是为了当故宫院长;这其中的是是非非,我等外人实在是不好评价。

李石曾任“清室善后委会”委员长时,张学良是委员,二人的关系非同寻常,当北伐军攻占北平后,张学良已是东北及东北军的掌门人,为促成双方停战合作,国民政府派李石曾游说张学良,最终取得成功,自此,东北易帜,完成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在这影响中国的重大事件中,李石曾厥功至伟。

抗战爆发后,李石曾一直在欧洲从事民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当时,法国政府一度想承认汪精卫建立伪政权,这让蒋介石很是头痛,此时,外交高人顾维钧提议,让李石曾出面交涉,肯定能摆平此事,因为“许多法国显要人物对他的话都听得进。”

李石曾遗墨

果然,在李石曾的说服下,法国政府最终改变初衷,李石曾为此获一等卿云勋章。

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夕,李石曾去了瑞士,旋徙乌拉圭,1954年定居台湾,继续着由他开创的《世界书局》,虽然中间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之事,但李石曾借着这个品牌,为文化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值得后人尊重的。

1973年,92岁的李石曾病逝于台北,葬于台北阳明山,这时的李石曾才闭上了他一生奋斗的双眼。

晚年李石曾

观李石曾的一生,从一个清代高官的后代,参加辛亥革命,功勋卓著,他常年奔波于中国和欧洲之间,创办了中法大学、中国农工银行、中法工商银行、世界书局等六十多项实业,特别是提倡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的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他一生不聚财,私德很好,当年他和吴稚晖成立“进德会”,也叫“八不会”,即“不纳妾”、“不吸烟”、“不饮酒”“不做官”等八项规定,分等级来约束个人,能达到最高标准的人,也只有他们两人,可见他的口碑是相当好的。

李石曾与夫人田宝田

李石曾虽然现在声名不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他曾经做出的贡献,那“做大事而不做大官”的理念,也是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一种美德,而他百年树人的千秋功业,青史留名,泽被中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