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抗战时,两名内线带来日军撤退的假情报,当晚大批日伪军奔袭而来

1938年9月23日,晌午。

两名遮头盖脸的男子,悄悄来到了民众抗日救国军——杨二所部的驻扎地,大安口。

“舅,都打听清楚了,鬼子已经撤走了,放心吧。”见到司令员杨二之后,两人取下帽子,露出了真容,其中一人靠近杨二,低声说道。

这俩人都是杨二的外甥,左边站着的那位叫徐志学,是伪马兰峪警察局的警长,另外一个叫沈子珍,是局里的警察。

两人除了伪警察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秘密的身份,那就是杨二这边的密探,两人平日里利用身份便利,经常刺探日军军情,及时向民众抗日救国军通报消息。

这段时间,日军纠集重兵,对遵化一带的民间抗日力量进行残酷围剿。几次交战失利之后,杨二率领残部退到了大安口、鹞子岭一带,随后派人联系徐、沈两人,令其打听日军方面的消息。

听罢日军已经撤退的消息,杨二舒了口气,只要敌人让自己喘口气,自己就能收整、拉拢打散的部众,重振旗鼓,到时候再跟对方拼个你死我活。

然而,杨二却没有察觉到,徐、沈两人在跟自己汇报的时候,眸子里闪烁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狡黠。

就在前几天,这两个人已经被伪满洲国在马兰峪设的东陵区办事处的日军收买了,两人此番打着送情报的幌子,其实真实的目的,是为日军打探杨二所部的位置、虚实。

得到日军撤离消息的杨二,大意了,队伍随之放松了警惕,而这次大意最终断送了民众抗日救国军最后的希望。

当天晚上,得到详细情报的日军,迅速调集遵化、汤泉、倒流水、牛圈子据点的两千余名日伪军众,连夜奔袭,于半夜之时,将大安口的民众抗日救国军,团团围了起来。

凌晨三点之时,一声清脆的枪响,让本就睡得很浅的杨二,一骨碌惊得爬了起来。

随之响起噪杂、密集的枪声,使他立即便意识到,这不是哨兵夜间走火,而是被敌人突袭了。

“快!跟老子冲出去,打鬼子!”出了院儿的杨二,登时露出了当年在绿林时的彪悍匪气,扬着枪一面大喊着,一面领着众人冲了出去。

此时的大安口,枪声乱成一片,在敌人的冲袭之下,外围驻扎的二、三团损失惨重,溃散过半。

杨二抬头向西山娘娘庙处看去,那里是附近的制高点,上面原本驻扎一个连的士兵。

此时上面人影绰绰,一顿猛烈地机枪射击,顿时将下面扼守山口的民众救国军战士们,扫倒了一片。

娘娘庙失守了。

战势危机,救国军战士们头顶着西山顶日军倾泻而来的弹雨,拼死扼守着东面山口险隘,弹雨之下,不断有战士凄然倒下。

天色已经泛白,山顶上的日军视线渐好,对山下战士们的射杀也更加精准起来。

“抬柳木炮,对准娘娘庙,轰他一下子!”杨二红着眼,命令下属道。

这是救国军自制的一种土炮,由柳木树身掏空,内置发射机括,虽比不上日军的小钢炮,却也有不小的威力。

“轰隆!”随着柳木炮一声轰鸣,娘娘庙处一直肆虐的机枪声,戛然而止。

但此刻,救国军这边,也已经到了气力匮乏的地步。

东面山口已然失守,日军的枪声渐渐逼近,杨二叹了口气,无奈地挥了挥手中的枪:

“兄弟们,大家四散冲出去,能活几个,是几个吧!”

杨二是从娘娘庙方向突围出去的,跟随的百余名部众,一路与敌人纠缠,走到郭家庄南沟的时候,就只剩下不到二十多人了。

众人藏在洞沟一家农户的羊棚之内,坚持了十几天,这十几天中,众人每天只吃一顿饭,全靠好心的羊倌舍命掩护。

然而,即便如此,杨二等人的踪迹,还是被日军散出的汉奸们,给打探出来了。汉奸们从一个老实的庄户人家口中得知,前些日子,有一队陌生人,来村里面了。

随后,大批日军围住了村子,挨家挨户搜查,杨二等人躲无可躲,最终只得冲出开枪反击。

这场反击战,注定悲壮无匹,十几名救国军战士,依靠着简陋的羊棚,与外面几十倍的日伪军对射,敌我实力悬殊,战况惨烈。

身边的战士们不断倒下,杨二的眼神也渐渐凌厉了起来,周边的伪军们大声吆喝着让杨二投降,因为在他们看来,杨二这个先前当过土匪的家伙,不过是个投机分子罢了,生死关头,对方肯定也是个软骨头。

枪声渐渐停止,杨二身边已无一人,几十名日伪军渐渐逼近,在他们看来,活捉杨二已是势在必得。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身负重伤,依靠在墙角的杨二,却猛然举起了枪,坚决地扣动了扳机。

“嘭”,一腔碧血涂染了脚下的黑土大地,这是杨二枪中最后一颗子弹。

事后,日伪军将杨二的尸身运回遵化,在阁上(图书馆)展尸七天,尸首两旁悬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京东野山鼠(杨二绿林时的绰号钻山鼠)”,下联是:“绿林杨二爷”。横批:“匪首杨二”。

当年纵横遵化一时的抗日力量——民众抗日救国军,自此消亡,隐匿于历史长河之中。

他们的身躯依然化入故土,但他们的血,不应该被后人淡忘。

在那个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91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兴隆文史资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