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古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是否有理?专家:先辈的人生智慧

引言

“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将朝代文学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让我们知道了华夏大地上这些不曾消失的璀璨文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 古代文人聚会场景画作

在封建王朝发展到巅峰的明清时期,章回小说大行其道,而在这其中有四部雅俗共赏、流传甚广的作品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这四本书便是被后世人们称之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

▲老版《西游记》剧照

而这“四大名著”之中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又因其深刻的故事性,在读者的流传中衍生出了一句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一经流传,便迅速被许多人奉为圭臬。

01

为什么会讲“少不读水浒”呢?是因为对读这本书来说,年轻人的眼界和经验不足。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述的是历史上比较黑暗的北宋末年,虽然其中被逼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之间的快意恩仇、义薄云天令人向往不已,但整本书的精华其实在于其间的种种算计。年轻人很难感受得到这些算计的精妙之处,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兄弟情深而已,所以才有了“少不读水浒”。

▲老版三国孙权及刘备剧照

“老不看三国”则是说《三国演义》中那些看似金戈铁马、沙场征战的英雄豪杰,或者精于庙算的当世枭雄,其实说到底只不过是一群“失意者”,而当人老了之后再看到这些“失意者”,难免会感同身受,徒增伤心。

君不见曹操一统北方之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最后“樯橹灰飞烟灭”而败走华容道;孙权虽说雄踞江东不过皆是靠父兄余荫,做了一辈子的守家之犬;刘备更是屡战屡败,美其名曰“东征西讨”,其实只是被逼得四处寄人篱下。

▲老版三国魏王曹操剧照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虽然这只是一句人们自嘲的玩笑话,但不管是什么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心中就难免会积累起很多的不如意,会有很多的遗憾与难过。这个时候如果再去看《三国演义》,看到那些“失意者”的结局,再联想自身,不过是无限的唏嘘罢了。

02

说完“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在这之后还有“男不看西游”和“女不读红楼”两句。这鲜为人知的后两句才是这段俗语的精华,明白其中道理者少之又少。

吴承恩的《西游记》从表面上看,讲的是师徒一行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西天取得真经,然后立地成佛的故事。然而《西游记》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较为悲观消极的思想:那位战天斗地的齐天大圣被套上了金箍,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品,仍人摆布。西游记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它单单是幻现实主义达成著作,同时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也令人深思。

▲ 红楼梦剧照

大多数男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齐天大圣,可不过伴随年龄的变化会发现,自己的头上也突然出现了一根金箍,有了更多的束缚和羁绊。在知道孙悟空的结局之后,他们仿佛也就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从无忧无虑的“齐天大圣”变成谨守各种戒条的“斗战胜佛”,这很容易挫伤男孩子的积极性。

至于“女不读红楼”,一方面是因为女孩子本来就容易多愁善感,而《红楼梦》中的角色大多伤春悲秋,更加容易让女孩子产生积郁之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红楼梦》所描述的场景都极为富丽堂皇,也容易让女孩子生出对奢侈生活的向往之心,由此变得拜金或者产生求而不得的悲凉,所以说“女不读红楼”。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读红楼”,这简简单单的几个短语,展现了先辈在阅读名著时体会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读书可以明智的更好佐证,是不可多得的人生智慧。

结语

《旧唐书·魏徵传》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之所以对“四大名著”有这四个不读,也是因为害怕人们以这四本书为镜,从镜中照见自己后顾影自怜,产生消极的情绪。当然了,“四大名著”能够流传至今,必然是有着可取之处的,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这些书随时随地都是可以读的。

参考文献:

《宋元戏曲考》

《旧唐书·魏徵传》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