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温如华:班主任于玉蘅老师谈梅程往事

温如华艺事感知录(99)

温如华与于玉蘅老师

班主任于玉蘅老师比我们班同学约年长22 岁,他作我们的班主任那年33 岁(1958 年),也是位亭亭玉立青年师长。在我的印象中,于老师对我们班里的孩子们,也常常板起面孔,进行严格地训斥教导,並以此确立起了“师道尊严”。

直到他长出了白发之后,班里的学生们也都毕业自立,象张逸娟、吕兆芳、白秉钧、刘福生、朱振东等人,也都成为了和于老师“平起平坐”的教员同事,此时于老师再谈起他青年时期在“王门”学艺之过往经历,在言语之间,也是增添了一些平静、和缓,似乎更是充满了一些亲切的味道,表现出了因时代的变迁与学生们年龄的变化,而带来的许多的和蔼亲切。

于玉蘅先生夫妇合影

今日总结回想起来,于师所说及梅兰芳先生与程砚秋先生艺品与人品轶事,可归纳为三点:

1、从演唱上讲,梅兰芳先生在舞台表演,(简称为“梅派”)一辈子从來不唱“二黄快三眼”。(梅派《西施》全部唱腔,均为王瑶卿前辈编创。可见王瑶卿前辈对梅派唱法了解与掌握,颇为精准。)乃至后来,梅兰芳先生亲自选定瑶卿前辈的侄子王幼卿先生,做了自己儿子梅葆玖的开蒙老师。

再反观程砚秋先生,虽也是梅兰芳先生弟子,却正好相反,一生之中,最喜唱“二黄快三眼”,恨不能所有剧目(包括老戏与新戏)都要唱上一段原先旦角不多演唱的这种曲式唱腔。像《荒山泪》要唱,《青霜剑》要唱,《春闺梦》也要唱,《锁麟囊》更要唱。

2、梅、程二人对王瑶卿前辈从经济方面,都能极为尽孝关照。1946 年底,梅、程在上海唱对台戏,基本成为戏迷票友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津津乐道。亦知双方经济收益都极好。但是多数人却不知梅、程所获部分“银票”,仍是源源不断从上海寄到王宅“马神庙”,尽孝师长的。于老师说都是王瑶卿先生曾亲自把刻有王瑶卿字号的私章交给于师,由于师代为到北平的“邮政银行”所领取的。于师又说:取银之后,一路之上小心翼翼,抱着大包银票回归王宅时,生怕中途生变,被歹人半路劫持。

于玉蘅《四郎探母》之萧太后

3、外在礼节方面,梅、程二人对王瑶卿前辈之礼貌态度都是无比谦和,而表现得是毕恭毕敬。每次梅、程二位分别来到马神庙拜年时,于师说自己都在场,大约是正月初三、初四,每次时长约40 分钟左右。梅、程二人都是从不落坐,只是一旁站候侍立,以此表现晚辈对前辈的尊重。

每次拜年,除了客套寒喧之外,也谈论艺术。王瑶老做为长辈,有时也不客气地指出梅、程艺术上的不足,二位虽都是京剧大艺术家,也都能洗耳恭听,偶作解释……

2024 9 10 日教师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