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带你了解:独乐寺观音阁的第三层全貌

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城区的西部。独乐寺是目前我们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全国八大辽代时期建筑之一。明代迁都北京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去北京的朝鲜使臣,都要到途径的独乐寺参观。

独乐寺的观音阁为歇山顶,屋顶的鸱吻、脊兽、瓦等物件几乎都是明代重修所配。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观音阁外观为二层,中间是平座(腰檐)。 阁内上下层间有夹层,是外明二层暗三层的结构。

出于文物保护的因素,观音阁的二、三层一直是不对外开放的,很多古建筑爱好者站在观音阁的一层内,仰望着閣内,除了感慨辽代木构建筑精湛的营造技艺之余,也留下了无法全方位欣赏这座经典的楼阁建筑的遗憾。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走进观音阁三层,去揭开观音阁第三层的神秘.....

进入观音阁的閣上,首先接触就是楼梯。1932年梁思成先生考察独乐寺时,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文章中对楼梯的描述非常的细致:“位于西梢间居中两间内,自地北向上至中层,复折而南至上层。梯斜度颇峻,约作四十五度角。梯脚下有小方坛,梯立坛上。梯之两框,颇为长大,辅以栏杆,略如上述。其上下两端,立以望柱;望柱之间,立蜀柱数支,其间贯以盆唇寻杖,其不同者,为束腰部分,不用板而代以一方杖。梯之上端,穿地为孔,孔之三面复以小蜀柱及盆唇束腰栏护焉。今梯下段分二十八级,上段分二十级。仰察梯底,乃知今每级只原阶之半,原级之大,实倍 于今,下段十四而上段十级,每级高 0.38 米,宽 0.43 米,卯痕犹在,易复原状也”。

当我们攀登陡峭而狭窄且暗淡的楼梯到第三层,一转过身正好站在六边形勾栏切出的一个宽敞、明亮的三角形的空间,心理上将攀登楼梯的恐惧和压抑一扫而空,身心非常的舒适。勾栏的设计,在功能、结构、空间和体验方面都做到了惟妙惟肖。陈明达先生称赞这个六边形勾栏的设计是个“ 非常精彩的动作”。

到了观音阁第三层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观音阁的主角“十一面观音 菩萨”。观音阁内地面距离脊槫高19.75米, “十一面观音菩萨”体高15.250米,体宽4.796米,体厚3.90米,加须弥坛总高16米。

“十一面观音菩萨”束发戴冠,主面头顶的冠内圈排列10个小头像。10个小头像在冠内正侧面有序排列,分4层,从下往上按4、3、2、1的数量排列。 第一层4个小头像正好排在冠正面云字头造型的间隔空隙之间。第二层的空隙上面是第三层的两个半身小头像。第三层小头像间隔空隙排列最上层大半身小像。 10个小像从正面看排列合理有序,能见全貌,背面由于冠后半圈遮挡,只见最上层小头局部,估计冠后面高的云字头设计是为遮挡作用达到观音头顶整体美观。所有小头像面、耳部为金色,面相均弯眉、直鼻。深蓝头发高高束起,戴浅蓝边红冠,可见服饰为红底浅蓝云纹。头部造型与同时代的造像比头冠较矮,小头像从正面看错落有序,从后面则嫌乱,故冠在背面做高以挡住小头像。

“十一面观音菩萨”面部扁平,颈部挺直,下颔微收,耳垂大而长。 菩萨发际较低,头发在前额上方的正中向上梳起两束,再在两侧各梳4束直到耳廓又各向下梳3束,每束内做浅沟以示发丝。后脑头发中分六束斜向上两侧拢起两大束,以冠压住后又各自从耳后下垂至两肩各打3个结。冠的两侧各有红飘带,各饰一花苞(左侧缺失),在耳后打三次折叠下垂至肩。冠前、后面饰有蓝色云字头造型共6个,正面3个大小一致间隔排列,镶三组宝珠,每组三枚,后面3个云字头造型连接排列,中间的大许多。前额有洞,宝珠缺失所致。主面黑褐色。长目弯眉,上眼皮较宽。鼻子长而挺,嘴小唇厚。面部肌肉紧实似有圣洁之光。

“十一面观音菩萨”头顶部位是藻井。藻井的方井在平坐层柱框的根部,只可以做成长方形,由此会造成水平推力下的变形,为了加强上层井口的刚度,抹角设阑额和柱头枋的四边形,在里圈柱框的的顶部斜施普拍枋,形成扁长的六边形的井口。八角井由抹角梁组成,抹角梁上安放斗拱,承托着随瓣枋,顶部用菱形的支条构成了一张网,三种形状,逐层缩小,让整个的空间不再单调,与巨大的观音像的配合,非常具有感染力。

观音阁第三层用抬梁架构构成了九脊屋顶,梁架结构是外柱之间架乳栿、内柱之间则架四椽栿,再上为藻井之上的暗层之中平梁、蜀柱与叉手。暗层部分是旧料,如垫四椽栿的驼峰,二个大的旧拱件垒成的,梁先生推测或许是统合年前的原建筑拆下的,或许是唐代的木材。

外柱之间架乳栿,山面的柱头铺作上的丁栿承托着中平槫、下平槫,他们承托着山面的屋面负荷。脊槫、上平槫、中平槫之间都施尺寸不相同的单材襻间枋,这也是使用旧料造成的。

接下里我们看看观音阁第三层的铺作:全阁内外共153朵,种类24种。上层外檐3种、内檐4种。首先了解一下第三层的外檐柱头铺作: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隔跳偷心造。与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镇国寺万佛殿相同。

第三层外檐柱头铺作里转: 外檐第一跳华拱后尾为华拱,上承明栿,栿上做骑栿令拱和华拱相交,上承平棊枋以承托平闇。 外檐第一跳华拱后尾为梁,直达内柱的柱头铺作。外檐两昂后尾,穿过柱头枋后,斜上直达平闇之上的草柎(三架梁)之下。昂的头部受到屋檐的重量下压,尾部压在草拊之下,这样的杠杆作用保持了结构的受力均衡,也使得出跳深远出了,补了华拱的欠缺。

第三层外檐转角铺作:是全阁结构最复杂的斗拱。梁先生对此的评价是:“此转角铺作之全部,殊为雄大,似繁而实简,结构毕现焉”

第三层外檐转角铺作里转:外檐角华拱第一跳后尾为华拱,上承角梁。 外檐角华拱第二跳后尾为角梁,直达内柱的转角铺作。 角梁上做骑栿令拱和华拱相交,上承平棊枋以承托平闇。 外檐两昂后尾,穿过柱头枋后,斜上直达平闇之上的草柎之下。

第三层外檐补间铺作:双杪心五铺作卷头造。正侧面稍间未施。 里转:只有一跳,上施令拱、平綦枋。

观音阁的第三层内檐铺作有四种:包括柱头铺作、当心间北侧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当心间补间铺作。柱头铺作:出四杪七铺作重拱造。和下层外檐柱头铺作完全相同。

当心间北面柱头铺作:第四跳的令拱端头靠藻井的一面在当心间内做成45°角,上承接藻井下的抹角枋。南面藻井之下是平綦枋,北侧的藻井之下是罗汉枋。罗汉枋是承托着抹角枋和北侧藻井的枋木相交的支点,而承托罗汉枋之下的斗,斗下成拱形。

内檐转角铺作:七铺作。角拱四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角华拱跳头承着正、侧两面的短翼型拱,并和第三跳角华拱相交后延伸至正、侧两面的柱头枋,端部做成切几头。形成翼型拱和切几头相列的形式。翼型拱上的素枋上隐刻一条令拱。第三跳角华拱后尾承正面之短令拱和侧(山)面自补间铺作的令拱延伸之木方。翼型拱之上是放置着短令拱,它和第四跳相交。第四跳上面也是短令拱两件相交,承托着平綦枋。在山面的内檐转角铺作,这个短令拱和补间铺作上的令拱做连拱交隐。正侧两面,泥道拱相交,其后尾和第二层华拱的后尾都是梁。柱头枋第三层的后尾是枋,三面分别直达角柱和旁边的二柱。正、侧两面泥道拱相交,上面的泥道慢拱的后尾和第二层华拱的后尾都是梁柎。第三层柱头枋的后尾是枋木,都是三面分别直达角柱和他们旁边的两柱,这是很重要的结构层。

当心间补间铺作:在第一层的柱头枋上施齐心斗,齐心斗处出华拱两跳,第二跳跳头施令拱,承托着平棊枋,再往上托着平闇椽。

北面当心间补间铺作:双杪五铺作偷心造。华拱两跳,跳头置翼型小拱。其上的罗汉枋雕成令拱。再往上置三个散斗,承接藻井下的枋木。

观音阁全閣用柱28根柱子,外檐18根、内圈10根。四角的八根方柱为乾隆时期所加。观音阁内柱柱头上阑额上放普拍枋。宿白先生在《中国古建筑考古》书中提到:观音阁内柱阑额上都是用了普拍枋,这是普拍枋现在最早的实例。阑额都在转角出头,做垂直的式样,这也是普拍枋出头的最早的实例。第三层当心间柱间的阑额被去掉了,原因是为了其不至于遮挡信众欣赏完整的观音菩萨面部的视线。

观音阁第三层外檐的平坐宽117厘米,前檐当心间平坐向前突出66厘米做成观景平台。上层外檐柱间格子窗和墙的位置和下层相同。

观音之阁的匾额,相传是天宝十一年,52岁的李白岁来到蓟州游览 期间写下这块匾, 这块匾额入选中国百块名匾大全。梁思成先生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指出“太白”二字后来加上去的痕迹很大,并引用了营造学社的社长朱启钤的观点:他认为是李东阳所书。

独乐寺的两组建筑山门和观音阁,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有着深切关联的建筑。信众走进独乐寺的山门,身处于山门门槛位置仰视对面观音阁的第三层,如果天气晴朗,可以透过当心间的门看到“十一面观音菩萨”的双眸,在寺庙这样的宗教氛围里,通过独乐寺设计者的这一个精巧的布局,达到了高高在上的菩萨与普普通通信众产生了一个眼神碰触,形成了心灵的交流。

其实独特的布局远不于此,前文我们提及独乐寺观音阁第三层突出的观景台,信众站在此处前视,远处近300米的观音寺白塔映入眼帘。我们知道在宗教教义中佛陀涅槃后,塔是弟子信众纪念佛陀的重要载体,旧时寺庙的中心就是塔,是举办各种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独乐寺的建筑时期,寺庙的中心已经成为了殿閣,而设计者或许是想通过信众与白塔的对视,再次利用 视觉感官将白塔用拉近到寺内,融入到心灵!

文章的最后,我们缅怀致敬 中国古建筑科学研究的开拓者梁思成先生! 梁先生曾经三次考察调研天津蓟县独乐寺,为研究、保护这座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精品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