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啃馒头睡桥洞,郑州52岁男子的“五元午餐”,彻底撕开父辈的伪装

执笔为剑,写天写地写华年;落棋为子,点兵点将点江山。

01

曾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外卖小哥,在北京送了整整五年外卖,不停地跑,拼命地跑,终于如愿以偿在老家的县城里,为孩子攒够了一套学区房的首付。

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的自述里,有着这样一句话:

“我已排在全国骑手的最前列,但北京还有位姓蒋的骑手,经常是跑单第一名,我凌晨五点就上线了,但他比我还要勤奋。”

“听说,他有两个儿子,靠着跑外卖已经给儿子买房了。”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所藏着的那种不言而喻的辛酸,让我感慨了很久很久。

这些看似平凡且普通的父亲们,他们的生活状况或许不同,家庭条件和个人经历或许也不同,但是在对儿女的爱上,却出奇的一致。

儿女年幼时,拼命奔波,为的是养活整个家庭,儿女长大后,仍然是拼命忙碌,为的却是帮儿女买下一套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你永远难以想象,父辈们那看似轻松的面容背后,到底藏着何等的辛酸和不易。

这两天,郑州有位52岁的男子刷爆全网,他穿着破旧的迷彩服,独自坐在街边,端着五元一份的午餐,风尘仆仆的样子斩获千万人的眼泪。

无数人怀着颤抖的心情,全程从头哭到尾:“他是谁的父亲,谁的丈夫,又是谁的儿子?”

02

郑州街头,这位52岁的男子,被一位视频博主发现时,正在把塑料袋里的面条,小心翼翼地往自己的一次性餐盒里倒。

简简单单一个动作,无声勾勒出一副催泪的画面,而我们也得以一窥他背后的真实人生。

塑料袋里的面条,也是他花钱买的饭,那是别人卖剩下的饭,里面没有肉,甚至连一根菜也瞧不见,索性连袋子都一并给了他。

但他依然很高兴,因为剩下的面条很多,且只需要花五元钱,就能饱饱地吃上一顿。

大多时候,他的一日三餐就是啃馒头喝白水,馒头是买来的,白水是到附近的加油站免费接的。

唯一的慰藉是,他那早已泛黄的包里装着的一罐白糖,这样早上起来可以掺进白水里喝。他将其称之为“饮料。”

他的家,和我一样,同在洛阳,因为生活所迫,揣着两三百块钱,来到郑州打零工希望能多赚些钱,养活家里的两个孩子。

可谁曾想到,现实总是事与愿违,过来以后,因为找不到稳定的活可干,日子也就没有了保障。

来了整整五天,却只干了一天活,给人当大工,赚了两百块钱,刚好够这几天吃饭的开销。

他并没有租房子,来时带的几百块钱,买完被子和干活用的工具后已所剩无几,几百块钱一个月的房子他也不舍得租,所以便只能选择睡在桥洞下面。

催泪的是,睡在桥洞下面的他,虽然夜晚寒冷,但并不孤单,因为那处宽敞的桥洞下,有着很多和他年龄相似、处境相似的人,只带着一床被子,屈身于那里。

不仅如此,就连附近的几个桥洞之下,也都住着人。

说句心里话,我在郑州工作已有四五年,在日常的上下班途中,曾无数次路过各种各样的桥洞,但却从未有一次想到过,桥洞下面竟还住着人。

看着那群和我的父辈年龄相差无几的人,心底莫名升起一股难言的苦涩和心酸。

或许,这便是生活的无奈。

03

人到中年往上,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便不难发现,生活岂会只有无奈,有时还会带着一丝“残忍”。

那位52岁的男子,来郑州已有五天,却只干了一天的活,大多数时间里都无活可干,因为打零工的人很多,但需要干的活却不多。

他“有幸”给人做了一天的“大工”,做工地里最脏最累最重的活,赚了200块钱,但其实正常大工的价格是300元。

只是无活可干的人太多,连带着应有的工钱也被压低。雇主心里清楚,将价钱压低,你不愿意干,自有别人抢着来干。

这位52岁的男子心里也清楚,即便他不干,周围陪着他住在桥洞里的人也会干,再加上他身上的钱已所剩无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让人动容的是,从头到尾,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笑容里透露着对生活的坦然,富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似乎眼前的苦,都只是云淡风轻,不足一提。

你问他,为何能一直保持乐观,热爱生活?

或许,答案就是他的两个孩子。

两个孩子并不知道他在外面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也不愿和孩子们说太多:“咱自己知道出来吃苦受冻就行了,孩子们还太小。”

你瞧,我们的父辈总是喜欢披上一层伪装,以一人之力,阻挡风雨之刃,将生活的辛酸全部藏在心底深处,将岁月的静好全部留给自己的孩子。

他们不善表达,不懂煽情,几乎不会用话语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但却如一堵铁墙一般,用自己的肉身,挡在孩子的前面,只为孩子日后能够活得比自己强。

如此父辈,令人肃然起敬。

04

你见过凌晨五点的劳务市场吗?

在那里,夜里仍然朦胧时,便已然聚集着成群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父辈们,他们强忍着睡意,将电动车停好,便开始一边吃着带来的早饭,一边找零工做。

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没什么文化,已是退休的年龄,却什么活都愿意做,站在密密麻麻的人潮中,背着干活的工具,眼神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一旦有需要零工的雇主出现,他们便会立即围上去,放下一切所谓的面子和尊严,争先恐后地向雇主介绍着自己,生怕自己一整天没有活可干。

他们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又是谁的父辈?

我不知道,但我清楚的是:

他们和那位52岁睡在桥洞的父亲一样,对儿女的爱有着出奇的一致,要么是为了以一己之力,为整个家庭阻挡风雨侵袭,要么是竭尽所能,帮女儿减轻负担和压力。

别低估他们的决心和承受能力,只要儿女有需要,他们随时可以背起行囊,离开家门,到陌生的远方颠沛流离,哪怕放下尊严,哪怕挨饿受冻,也甘之如饴。

所以啊,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哪有什么诗和远方,为人子女的所有轻松和无忧无虑,不过都是踩在父辈的肩膀上,由父辈的负重前行换来的。

最后,愿往后余生,我们都能真正读懂父辈藏于心底的那份深沉的爱,看透他们所刻意展现给我们的伪装,好好善待他们,不要让人生留下遗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